皮肤
字号

芦苇草的冬春夏秋--王育民回忆录 第22节

点击:

到了部队,他干得很好,部队连长、指导员常来信表扬他,说他学了兽医,学会了医治军马,学会了开汽车、摩托车。他也经常给家里来信。

当他第二年,就是1991年探家时,一进家门,我简直认不出了:个子高了,脸色红润了,也长胖了,一身绿军装看起来非常英武。我让他好好干,争取留队,好好捍卫边疆、建设边疆。这次探亲他只在家待了一个多礼拜,就匆匆地回去了。

我的两个儿子

孩子们大了,都快到结婚的年龄了,这是人生必然的一个关口,作为父母的应该责无旁贷地帮他们度过这一关。在农村,首先得预备房子,两个儿子的婚姻接踵而来,对于做父母的是个压力。我告诉我自己:不能再在乡里混了,得赶紧挣钱。

长子喜结亲

1992年,长子春涛结了婚。在这之前,大儿子主动向他妈妈要求住旧房,而把新盖的三间房让给弟弟春波复员结婚用。我妻子问他:“你媳妇同意吗?”他说:“我已经和她商量好了。”因为操持家务都是妻子,儿子有事都找他母亲商量,商量好了以后才征求一下我的意见。

我知道了这事很高兴,我和妻子说:“这孩子很懂事,从小就很少操心。他担心结婚占了新房,弟弟回来再去盖房,会增加咱们负担。好!让他问问他媳妇。结婚想要啥,尽量满足她。”

“说了,不要啥。咱预备啥她用啥。”

儿子结婚之时,改革开放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普遍的提高。那时村里流行女方结婚时得要“四大件”——三间房、新式家具、缝纫机、自行车。此外还有四铺四盖的,四套被褥,另外还要1500元的衣服钱。听说儿媳妇手巧,缝纫活做得好,我特地托人从天津买了一台500元的缝纫锁边机。我自己给他们做了新式家具:双人床、沙发、写字台、炕琴。炕琴跟柜子相似,四开门,门上通常刻有四季图。结婚典礼也热闹,摆了二十多桌酒席,亲朋好友都来贺喜。

儿媳妇是村里边与我们同生产队的一个姑娘给介绍的。亲家是大队会计,同时还是个瓦工。家里一共姐儿5个,她是老二。由她管家过日子,她的家人出外买东西或者干什么,都得通过她。这些都是我打听出来的。

事实证明,这大儿媳妇确实是个好姑娘。她个子虽小,但是干活特别麻利,插秧都看不见手在动。我看过一次她干活,那时候自己家里的地插完了,给别家插秧去,一天挣几十块钱。一看这孩子干活,真是把我看得目瞪口呆的。

次子亦美满

1993年,次子从部队复员回来结了婚。他与对象曾是同学,感情是在部队发展起来的。他们搞对象的时候都没告诉我们,后来还是他小姨把消息透露给我们的。那时候他们都已经通了两年的信了。经过打听,我得知那女孩是邻村的,她爸也是木工。既然儿子选择了,做父母的只要他们幸福就好。

复原之前,儿子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是留队好还是复原好。我想,孩子长大了,何去何从应该让他们自己拿主意了。后来,我们考虑到儿子若是留在部队,等结婚之后,夫妻生活在两地也有很多不便,就让他回来了。

这次娶亲,我也是把家具都给准备好了,对于他们哥俩,我尽量“一碗水端平”。但不知怎的,这二儿媳缝纫机、自行车都不要。我想这些东西大儿媳妇都有,她即使不要,也不能亏待了她,就都给她按物价折合了钱。她不喜欢缝纫,不会做活儿,但喜欢唱歌。我说:“既然你喜欢唱歌,我就给你买个音箱吧。”

儿女的事办完了,我也出了一口长气,担子终于轻松了。两个儿子、儿媳都很懂事,对我们也孝顺。他们改善生活了,常把我和妻子请过去,有时也买了鱼肉到我们那里做。一家人和和睦睦,我心满意足,很惬意。二媳妇还给我妻子买了一份养老保险,说:“等您到了60岁以后,可以自己领点钱。”这件事可是村子里从未有过的,我很感动,也从心里佩服这孩子的孝顺大方。

陪侍年老的父母

我们兄妹多,赡养老人都是大家一起商量过的。父母年岁大了,不能自己照顾自己了,经过我们的商议,决定几个兄弟轮流养。每家一年管吃管侍候。每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对事物的态度观点都不一样,所以4个儿子、4个媳妇对老人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时父母亲向我唠叨,我便劝解一番。有时他们见我听了生气,也劝解我说:“你别和他们一般见识,我们老了什么事都能忍受。他们年轻不懂事。”

大约到第5轮,父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们的生活不能自理,而且身体多病,母亲是气管炎,父亲是腿脚痛。这一年,我从四弟那里接回两位老人。母亲已卧床不起,父亲扶着拐杖,我用推车一直把母亲推到炕边安置好。

晚上,妻子说:“你看这几年爸妈老得真快,他们不能下炕,吃饭也困难,咱得好好侍候侍候,多做点好吃的,增加点营养。”没过半月,妈妈竟然可以从床上下来扶着椅子走路了,又过了几天,能到院里慢慢散步晒太阳了。儿女们看了都很高兴,孙子们也常拿好吃的东西送过来。母亲爱吃饺子,我和妻子商量好,隔一天就包一回饺子。老人高兴,儿女们也舒心。

一天,妻子对我说:“咱那几只羊,白天我去放,早晚我帮你做饭,你也别外出了,在家把这二老照顾好,别进医院。也顶你挣钱了,够他们吃一年的了。”贤惠的妻子还说:“老人在世的时间看来不多了,应该好好侍候侍候。”

经过商量,我留在家里侍候老人,想吃鱼买鱼、想吃肉买肉,水果等四季不断。其实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比父母年轻时不知提高了多少倍,即使是天天吃鱼肉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一年365天,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春去秋来,转眼就过去了。快到去二弟那里的日子了,看父母脸色很忧愁的样子,我知道二弟妹和三弟妹脾气不好,和文田以前就有过冲突。我说:“爸,您二老要是不愿意去,就在这里住下来。”爸半天才说:“你是爸的好儿子,你是老大,你这样做给他们看,可他们做不到,爸养了你们4个,怎么能全让你操心呢?他们都是我的儿女,也有义务,到那天他们接来,你也不用留我们。”

二弟妹过日子细,平常自己都舍不得吃,一年到头酱油、味精都不买。所以,父母去她那儿心里很困惑。父母两位老人被二弟接走了。我心里感到空落落的,不是滋味。过些日子我去看望,前后门全关着。我招呼了好长时间,父亲开了门。我说:“大白天的,关门干什么?”父亲说:“他们下地去干活,我们耳聋眼花的,关上点好哇!”后来,我去送肉饼,招呼了好长时间又没人开门,我从墙上越了过去。过了些天,我去了却看见围墙上栽上了碎玻璃。

那一年,二老相继去世了。父亲享年96岁,母亲88岁。人生中,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不可逾越的。延年益寿,是需要条件的。年轻力壮时倒无所谓,但到了老年,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是决定延年益寿的关键。先辈走了,步后尘的将是我们,我们也有儿孙。在有生之年,怎么活才算明白,才算好呢?

与孩子们分家

西村有一家的老人一辈子为儿子奋斗,儿子结婚盖了三间10米跨度的新房,跟城市130平米的单元一样。这在当时村中还是很少有的,什物一应俱全更不用说。第一年大家过得还可以。到了第二年,媳妇和儿子总拌嘴打架。后来老人明白了:这是儿媳嫌住在一起不方便。再后来老两口在大门边盖了两间简易房住下,再后来儿子、儿媳竟然要求老人出去另盖房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