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潮人--林恢勇回忆录 第8节

点击:

过了三年,女儿重新找了一个对象。对方是部队转业的团级干部,现在天津交警大队当一级警督。我对女儿的新家庭比较满意。现在这个女婿也离过婚,他的儿子判给了前妻,儿子在保定念书,那里的教育环境不算太好。我女儿在南开中学,就主动想办法把他儿子的户口转到天津来,把他安排在翔宇中学学习。如今这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我的外孙女跟外孙年龄就差4个月,姐弟俩关系不错,因为男孩女孩间没有太多矛盾。两个孩子管他们叫“爸爸”、“妈妈”,管我们老俩口叫“外公”、“外婆”,各方面的关系都挺不错的。由于女儿对现老公的儿子比较关照,这孩子也知道感恩。我觉得,重新组合的家庭能处理到这个地步真是挺好的了。

2008年,娘俩合影(左起:女儿林露、许祖美)

附:女儿写给我们的话

家和万事兴

——女儿对父母的感恩

 

很多人都说孩子一定得自己带大,不然和父母没有感情,但是我们家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我和父母感情一直很好,关系很融洽。

我家由于特殊情况(父母两地分居长达十二年多),我和弟弟小时候都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边长大,很少和父母在一起,所以对他们的印象很模糊。每当父母回家探亲时家里都会很热闹,吃得比平时好一些,还能穿上新衣服照相,我当然很高兴;但即使是短暂的相聚,父母对我的管教还是很严格的,我又感到不自由,所以每当探亲假快结束时,幼小的我总巴不得他们“快点走,走了我就解放啦”。

小时候有两三年我在北京和母亲朝夕相处,亲身领受了母亲对我的教诲。母亲虽然快三十岁才生下我,但从不对我娇生惯养。母亲工作很忙,在部队里早上要出操,晚上还得学习,但母亲很要强,也很有爱心,从不因为忙而疏忽对孩子的教育。因条件所限,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一直在部队大院里“放羊”,母亲特别注意培养我的自理能力,在妈妈手把手教育下,才六七岁的孩子,我就能够自己学着做饭,帮外婆做“翻译”,晚上自己睡觉,带着小朋友过马路。

自己慢慢长大,我也慢慢地、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我的关爱。记得从广东回北京时,由于春秋学制的差别,在办理插班手续时,父母鼓励我宁可咬咬牙跳级,也不蹲班,我做到了,而且成绩还很突出。记得有一次考珠算,老师判我零分,说我是笔算的,把我急哭了。父亲了解了实际情况后,直接找老师介绍情况,告诉老师我因为没有学过,确实没有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进行运算,但却是用我爷爷教的“飞归法”运算。老师要求当面考试,我毫不胆怯地答应了。面试的结果证明我的运算方法既快又准,让老师不得不当场取消零分的记录,并给了满分。父亲当着老师的面要求我补课,把老师教的学会,我很快就照办了,老师对此也很满意。这件事让我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既尊重教课老师,又保护了我的自尊心。说实在的,如果那次我的零分得不到纠正,我的自尊心不知道要受到多大的打击,我的学习也不知道要受到多大的影响!

父母对周围同事的关爱也使我一直受到耳濡目染。有一次妈妈的一位同事家属来京探亲,不小心一家四口都煤气中毒,夫妻俩比较严重,得住院治疗,两个孩子稍轻些可以回家休息,但家里没人照顾。妈妈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带回了自己家,我当时很不理解,认为妈妈一个人又要上班又要照顾我们姐弟俩已经够辛苦了,还要带这两个总跟我弟弟打架、抢吃抢喝的孩子,可是妈妈却毫无怨言,一直非常善待他们,直到他们的父母病愈出院。

父亲对周围的同事也是如此。我们刚调到天津时没有家属宿舍,一家四口挤在单身宿舍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中,就是这样,父亲还是经常邀请家在外地的单身同事过年过节或周末到家里来聚餐,改善生活,或是一起打桥牌,下棋。这可能是因为父亲一直多年单身一人在东北生活,自己解决了两地分居后,对那些尚未结婚或需要解决两地分居问题的同事们特别同情的缘故,以至于后来这几个人结婚或调离单位,甚至退休、出国后都一直保持联系,成为终身的好友。

我们的女儿

受父母的影响,我对周围的外教或是单身的同事也格外关照,总是尽量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都是和父母多年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的。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父母用他们的孝顺和宽容,营造一个十分和谐的家庭,这对我的婚姻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对待长辈的一言一行从小就印刻在我的心里,特别是母亲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公公婆婆都非常孝顺,在共同生活的十几年中从未红过脸,更别提吵架,这在所有的街坊邻里、同事之间都是有目共睹的。父母对我们姐弟俩一直是平等对待,没有任何偏向,不像有些家庭那样重男轻女。对我的关照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我出国进修和单独带孩子的几年中,父母对我和孩子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我能够度过难关。我一直秉承着他们“宁可人负我,我不可负人”的教诲,在第一次婚姻亮起红灯时,为了使孩子继续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受委屈,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把孩子留在身边。在我后来的重组家庭中,我也以我父母为榜样,做到对孩子们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我为我老公的孩子办理异地转学转户口,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使他顺利地完成学业;对待老公的家人更是像一家人一样。

父母亲对我的学习、思想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很实际的帮助。1976年底,按当时的政策,初高中毕业班学生可以报名参军,虽然当时自己还不满15岁,还是如愿以偿参了军,在部队这个大熔炉得到锻炼和提高。当1977年底得知恢复高考以后,我很想回校学习,但父亲不同意,要求我干一件事就要有始有终,要求我当满三年兵,不要半途而废;但是他要求我当兵期间,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既不耽误工作,又要抓紧自学。他给我买了很多复习资料,其中包括那套17本当时非常流行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到处搜集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料,还经常利用出差、休假、写信等各种机会对我进行总体的指导和具体的辅导,使我在三年的服役时间内,基本上自学完所有的初三和高中的知识。1980年初复员后经过半年的插班旁听,7月份参加高考,终于如愿以偿,顺利地进入天津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毕业后在南开中学任教。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父亲对我的亲切鼓励和具体帮助:在我当兵期间,我在招待所洗漱间里看电视自学课程,环境很乱、很杂,我有点不安心,父亲教导我要静下心来,才能在不好的环境中学到东西,我遵照他的教导做到了,也真的学到了不少东西;复员回津备考的那半年中,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每晚都当我的“陪读”,还担当起好几门课的家教,使我顺利地完成补课任务;大学期间,针对有些同学对英语口语不太重视的情况,刚从美国回来的父亲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学校给我们用流利的英语做讲座,起到表率作用,帮助大家树立信心,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是父母结婚50周年金婚大庆之年,我想借此机会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恩和祝福:感谢他们多年来对我的严格教育,对我的无私关爱,对我的鼎力帮助,所有这一切女儿都会铭记在心。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也是在自己当上母亲之后才逐渐体会到做父母之不易。我小的时候,尤其是青春期期间有时不理解父母,顶撞、闹独立的事时有发生,想必父母也早已原谅、释怀。今后只希望父母能够健康快乐、高质量地度过自己幸福的晚年,这是我作为女儿的最大心愿。当然,我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陪伴、照顾父母,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