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潮人--林恢勇回忆录 第35节

点击:

2001年,我(右)与儿子在西藏布达拉宫前

到现在,留下的遗憾就是南极没有去成。我本来曾经有过机会可以到南极去。当时我还在海洋技术所工作,我们所里有些人到南极去工作,当时负责南极工作的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曾答应我到南极去一趟,可惜后来我当了处长后比较忙,就没有去成,可到现在我还想去呢。

2008年,我与妻子在北京植物园

我以后还会去旅游,哪怕推着轮椅带着我老伴儿,我也要去。下一步,我想回一趟乌克兰,到基辅去看看我的老朋友。这个愿望是否能够实现不好说,但是我非常想把这个遗憾给补上。

说到旅游,我每到一地,拍照当然是必须的,但我还是尽可能仔细了解民情风俗、历史典故,丰富自己的知识,所谓“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一概全收;此外收集各国硬币和各地纪念品也是我的爱好,我家的礼品柜里满满登登地陈列着我到处旅游的“战利品”。

旅游与摄影,成了我闲余时间的主题。趁着身体好的时候,我希望多留点享受家庭乐趣的空间,与亲人多出去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与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感叹。年轻时候奔波,中年以后忙碌,到了如今这个年龄,也该休息休息,享受一下人生了。好在自己身体还不错,有着享受生活的资本。如果说对未来还有什么设想的话,我想便是带着老伴儿信步游览,一步一步走好余下的人生。

后记

人这一生,离不了漂泊与停留,也离不开欢欣与受苦。最主要的,是我们对待这些事件的态度。年轻时,从南昌到武昌再到北京,我一路辗转北上,开始了最初时期的漂泊,其后继续往北去苏联留学,成了一个真正的游子。这是一个持续漂泊的过程,但途中每一处,我又有过或短暂或稍长的停留。在此途中,我遇到了妻子,增长了学识,所以我是感到欣慰的。

成家后,浮萍般的生活并没有就此结束,从哈尔滨到天津再到北京,其间经历了与妻子儿女的长久离别,也曾在动荡的“文革”中直面苦难,但我终究还是笑着面对生活,常常苦中作乐。

我的人生经历便是这些,说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事情。我以正直面对一切,坦诚地与他人接触,作为一个“潮人”,我又有着一颗年轻的心。这颗心是单纯的,所以孩子般地追寻新鲜的事物;同时又是坚韧的,从不会被困难险阻所吓倒,反而会迎面寻求挑战,从中获得挑战的趣味。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相似的,但从不同人的嘴里说出会有不同的味道。以上就是我的故事,如今,我与妻子将迎来金婚,此时将我们及我自己的故事与大家一同分享,味道也会有所不同吧。

附录1

译著、论文及重要技术报告

一、译、编著

1. 1964年 小功率直流整流子电机的设计 (俄译中) 校对,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

2. 1982年 渔业海洋仪器(俄译中) 与许祖美合译,全书校对,27万字,海洋出版社出版

3. 1986年 海-气相互作用 仪器与方法(英译中) 五人合译,全书校对,75万字, 海洋出版社出版

4. 1989年 中芬海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主编

5. 1990年 海洋观测技术和应用论文集 副主编

6. 1992年 美国全球海洋科学规划(英译中) 校对

7. 1993年 九十年代英国海洋科技发展规划(英译中) 三人合译

二、论文

1. 1980年 萨沃纽斯转子 《海洋仪器》1980年第三期

2. 1982年 沉积动力学数据采集系统 《海洋技术》1982年第二期

3. 1984年 无人无缆潜器的辅助导航系统 Ocean’s 84 , Vol.2

4. 1986年 海流剖面测量技术 《海洋信息》

5. 1987年 无人无缆潜器发展方向 《海洋开发技术进展》

6. 1987年 水下应答器阵的迭代校准法 《海洋技术》1987年第三期

7. 1988年 有缆遥控潜水器现状 《海洋开发技术进展》

8. 1990年 美国浮标和锚系技术的最新进展 《海洋信息》

9. 1990年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环境观测系统 巴基斯坦国际海洋学术研讨会

学术报告

9. 1990年 中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 中苏海洋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

10. 1991年至1992年 海洋高新技术论证

* 海洋污染的危害及其监测防治技术

* 声学技术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

11. 2003年 现代河流流量测量技术 中国水利报.2003.08.26

三、文件

1. 1989年 海洋资料浮标网调整及总体规划

2. 1991年 海洋资料浮标网管理规定

3. 1992年 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

附录2

朋友眼中的林恢勇

小引

得知我想写回忆录后,几位朋友、同学及同事写了一些文章,回忆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描述了我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送来了对我们的祝福。我非常感谢他们。

说实在的,我心里明白,在这些文章中,好听的话说得多了些,缺点、毛病没有人提及,最多也就是揭揭老底,说我从小就调皮捣蛋而已(这是事实)。这也可以理解,又不是给你做鉴定,谁会在这种场合说别人的坏话呢?正是我有这个自知之明,我不会因为他们的文章就头重脚轻,忘乎所以。我把这些文章看成是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保持我们之间的友谊,使其长长久久地持续下去。

难忘的友谊

我与恢勇从初一到高中毕业一直是同班同学,一起在留苏预备班学习,一起出国留学,成为莫逆之交。记得老林妈妈生前不无遗憾地说过:“可惜你们俩都是男孩,要不真是天生的一对。”足见关系之密切。

印象:

恢勇从小聪明好学,口齿伶俐,有语言天赋,善于交际,为人热情,交友广泛。在中学诸多学兄学姐眼中,他是个难缠的淘气包:给同学起绰号,拿花边新闻戏弄你,弄得人家哭笑不得。但在戏台上,他把所扮的角色演得惟妙惟肖,大家拍手叫好。学习上又是顶呱呱,能文能武,大家刮目相看。

大学时,同寝室有广州的室友,经过一个学期的耳濡目染,已经把粤语学得几可乱真,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难忘时刻:

中学时,一次看乒乓球赛时,趁我不留意,抽走了板凳,使我摔了个四脚朝天。把我鼻子都气歪了,脸上阴云密布,眼看就要电闪雷鸣爆发,他却嘻皮笑脸道歉了事,真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

准备期终考试时,我们几个经常秉烛夜读,这可不是临时抱佛脚,只是图个热闹。饿了,一起去吃宵夜,谈笑风生;倦了,就去看小电影,别有一番滋味;困了,就挤在大床上,山南海北地侃大山,之后就是此起彼伏的呼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