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芦苇草的冬春夏秋--王育民回忆录 第27节

点击:

第二年我去黑龙江时,再见张先生,让他看了我写的字画。他看了说:“好!你练得真不错,比我的强多了。”

我说:“我这字能卖钱吗?”

“我这字能卖,你那为什么不能卖?”他说。

“以前也没干过。”

“你愿意,我带你呀!过几天我带你去辽宁。”

“我什么也没有,怎么去?”

“纸、颜色,我有。你做个桌子,买个马扎,就行了。挣了钱,咱哥俩分。”

“这怎么行呢?我就出两只手,怎么好意思分钱?这样,挣了钱归你,路费我自己出,钱挣多了你管我吃,挣少了我自己出。”可他也不愿意占便宜,最后我们商定等干起来再说。

四月中旬,我们到了辽宁一个叫沟帮子的小城市。那里有个“严山”,山上有座歪脖老母庙,每年庙会都很热闹。他给我讲,这个歪脖老母庙很有灵性。建好这庙后,往里抬塑像时抬不进去。有的人说:“老太太(塑像)的脖子一歪不就进去了吗?”没成想老太太真的歪了歪脖子,这样人们才把佛像弄进去。从那开始,这庙一直被称做“歪脖老母”庙。

当天,我们找了个小旅店住下来,讲好每人每天五元钱,供给热水,灶间可以做饭。白天去庙会摆摊,晚上回到旅店。那庙会是在山门两旁的街道上,摆满了货摊,沿街约一里多远。到了上午十点多,逛庙会的人便接踵而来,扛着香的、拎着花、打着伞的,街上熙熙攘攘,车鸣马叫,加之长鸣的喇叭及小吃的叫卖声,热闹极了。

我们每天上午很清闲,可一到下午,当上山攀登的人回来时,我们便开始忙起来了。写字的不单是我们两个,还有四五个,都忙碌了起来。我们俩人一天能卖100多元,每写一张才收2元钱,所以必须猛写,这样才能出数量多挣点钱。开始我注重质量写得慢,他说这样不行,得练着写快些。这个庙会过后又去集镇写了十几天,净挣一千七百多元,除去住店费和饭费还剩一千五百多元。为了节省开支,早晚我们都自己做饭。因我腿脚好,买米、买面、买菜便都是我的事,做饭也是我来做,中午在外面吃。

这天吃完晚饭,他拿出600元,让我装着。

我说:“说好的,我不要钱。你这样供吃喝我就很满足了。”

他说:“不能那么说,我不能让你整天跟着白跑。”

“咱事先说好我才跟你来的。”

“这钱你装起来,你上车下车,帮我拎着桌子、背着兜子,又买菜做饭,我顾个小工还得给人家钱呢!”

我俩争执了半天。我说:“这钱你先装着,以后我用钱时再向你要!”这样总算结了局。

那之后我们又去了大连,在大连的普兰店又参加了一个庙会,后又到金州先后逗留了一个多月。后来赶上连日阴雨,不能摆摊写字挣钱,而每天我俩住店费、饭费约需60元。到了第四天雨还在下,我和老张商量,等到雨停了估计我们的钱也花的差不多了,所以最后我们决定买火车票去沈阳碰碰运气。

到了沈阳,我们发现这里真的没下雨。我们打车去了沈阳北市场,这都是他原来走过的路线。在那摆了几天生意不太好,我俩一商量,奔向了长春。在长春的四马路上摆了些日子后,我们去了哈尔滨。这时已到了夏天,哈尔滨的松花江边,太阳岛上游人很多,我们的生意也不错。之后,我们又在道里、道外转了些天,后又去了周边县市,如阿城、亚布力等。

最后,我们到了大庆。在旅店里,一天晚上,他说:“这一晃咱跑了四五个月了,我这还剩了4000块钱,给你2000,这回你必须收下!”

“说实在话,我跟你跑这一圈,学了不少的东西,也见识了不少。不仅天天看你写字,还碰到了不少写字的艺人,山东的老李、河南的老郑、江苏的老渠等。他们各有所长,我从他们身上也学了不少的东西,就是上学也不见得有如此的收获。这钱只当我交的学费,你必须收下,你不收我也不拿。明天你回家了,我也顺便串个亲戚,过几天也回去。来年我还会来找你。”

他激动地说:“我走南闯北的这么多年,也没碰上过你这种人。我们是永远的朋友、好兄弟!”

后来,我每年都去找他。我们结伴同行,互相照应。就这样,我开始了卖字的生涯。

寻梦入京华

初到北京

自从知道2008年北京将举办奥运会,我心里去北京的想法就愈发坚定。北京,从少年时代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时候,我就期盼着能去看看真正的天安门,这份向往压抑了将近40年。上次带着妻子看病,没心情赏游。要开奥运会了,我若能去开开眼界,也算没白活一回。世人都说北京是艺术的殿堂,我带着字画的这套东西来到这里,希望能得到些许的收获。

到了北京的第二天我就去了天安门。第三天参观了故宫,第四天去了前门,第五天去了北海,第六天去了颐和园,第七天去了香山。北京的景色美不胜收,我若饥似渴,跑了十多天。可北京有名的景观又岂止这些呢?想要尽情游玩,总是寄住在亲戚家是不现实的,况且只是花钱不挣钱也是万万不可的,所以我决定带着写字的家伙在北京试试,看看有没有市场。

一天下午,在远大路金源超市对面的一个小市场里,那里有卖水果的、卖袜子衣服的、卖烤白薯的、修鞋的,各式各样,摆满了街道两旁。我找了个地方,摆好桌子铺好纸,等顾客来临,但好长时间都没生意。

到了傍晚,下班的人们陆陆续续地来了,一群一伙地挤满了街道。听口音,大都是外地来京打工的。人多了,我开始忙碌起来。大约两个小时之后,60元到手了。每张有卖5元的,也有卖10元的。第一次的收获让我颇感意外,同时也给我了很大的信心,就此开始了我在北京的写字生活。

摆摊结好友

在市场里通过聊天,我认识了一个叫袁滨才的陕西小伙子,他是卖袜子的,中学毕业后分配到工厂当锻工,下岗后自谋生活。他来北京已经三年多了,也没挣多少钱。他的女儿由老人照顾着,自己也3年没回家了。他看着我这活挺轻松,想学。我说:“那以后咱常在一起。”毕竟他来北京时间长了,什么地方可以摆摊,他掌握得多。

这小伙子心眼很好,我们两人熟悉后,他劝我别继续在亲戚家住了,自己租房住多方便,其实这也正是我的心意。第二天他便告诉我,房子帮我找好了,每月房租260元。

这房子在西苑的一个胡同里,马路对面就是市场,白天有早市可以摆摊。胡同很深,我们走了好长时间才到。这是一个两层筒子楼,我租的屋子在楼下一个洗手间旁边,推开门后是一张床、一个橱柜,还有一个方板凳,房间面积约五六平米。我没行李,只得到小市场去买了一套被褥。这便算是安了家。

我与他出去摆摊时,摊位常挨在一块儿。我写字时他便看着,没人时他也学着画几笔。他有事离开的时候,我帮他卖货,我们相处得很融洽。他知识面很广,顾客一说话,他听口音就知道对方是哪省哪市的人,那边的人有什么生活习惯,什么性格等,他也都能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