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亲情绽放的岁月--记首都的哥魏勇 第12节

点击:

内燃机学院再学习

1978年时,国家下达新政策,要把工厂的部分先进工人送去培训。那时的选派真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要经过班组推荐、车间推荐,再考察家庭成分,调查祖宗三代,都合格的人才有可能被选派去培训。

当时魏勇的同学孙友望的父亲是1955年的全国劳模。在那个年代,谁家要是出了一个全国劳模,那全家都跟着沾光。孙友望也因此成为了内燃机总厂3个选派名额中的一人,还被送到了清华大学深造,让魏勇心里羡慕不已,同时也下定决心:他能去上学,我也要去!

回顾过往的人生经历会发现,总有某些事情会对人们形成某种刺激,让人产生触动,进而下定决心要完成它。工人再培训对魏勇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存在。通过这件事,魏勇心中萌生了对知识的渴望,想要接触到更广阔的天空。

当时内燃机总厂有一个攻关小组,负责攻克工厂里经常质量不过关的3个产品,魏勇就积极参加了这个小组。小组中有1名助理工程师、1名技术员、2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以及包括魏勇在内的两名小徒弟。小组成员不是学问高深的高级知识分子,就是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平日交流探讨中,魏勇既不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又没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有时看个材料都分辨不清。这些都让魏勇察觉到知识匮乏的可怕,想要继续学习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有了目标,魏勇就着手准备。利用父母在新华书店工作之便,魏勇在书店中找了许多初高中的辅导材料,开始在家自学。没有老师指导,一切学习都要靠自己。困难没有压倒魏勇,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路。魏勇采取了一种很“笨”的学习方法——他自己制定了一份学习计划,要求1个月内学完初中数学知识,1个月内学完初中物理知识。一个月间,魏勇心无旁骛,只专心钻研一门课程,没有好高骛远。

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但魏勇一直明确自己的目标,从来没有懈怠。直至1983年,魏勇终于自学完所有的内容了。这一年,内燃机总厂再次进行单位派送,推荐一些上进的工人前去进修。当时内燃机总厂锻造分厂的党支部书记刘云鹏十分看重魏勇,在他的帮助和大力支持下,魏勇终于获得了到内燃机学院进修的机会。

来到内燃机学院进修,魏勇已经脱产,安心在学校里认真学习。这一学,就是两年多的时间。1985年,魏勇在内燃机学院的学习结束,但他并没有再回到内燃机总厂工作。当时,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起来了,将近而立之年的魏勇也是跃跃欲试,想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正好遇到了一次机会。当时学校要在和魏勇同批毕业的学生里面挑选两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留下来工作,魏勇和他同班的白依娣被幸运地选中了。

当时有几个比较有名的高考补习校——职大、电大、函大、夜大。白依娣被分到了电大,而魏勇则被分到了职大。魏勇留校后负责带过一期高考补习班,大概二百余人,平日就在大阶梯教室上课。这样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因为学校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招收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魏勇很快就被调到了学校的教务处工作。

1985年至1987年这两年间,魏勇在教务处主要负责图书的管理以及教材的选购。因为家中父母是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魏勇在书籍的采购方面比较方便,一直表现得很出色。

家事国事天下事

1976年对新中国来说,是十分特别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百姓先后经历了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的逝世,又经历了举世关注的“七二八”唐山大地震。每一个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一年的伤痛,魏勇也不例外。

三位国家领导人的接连逝世使1976年的中国处在一种悲哀的气氛中。

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人民自发地停工、停课,从家里、工厂、学校纷纷涌向大街。十里长街送总理,人山人海的长安街只有百姓悲伤的哭喊声,只有百姓对这位一生为民的好总理的思念和挽留。

7月6日,戎马一生的朱委员长病逝。这位为新中国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开国元戎在病痛中结束了他光芒万丈的一生,各单位有序组织,向这位老元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举国哀痛。天安门前万人集会,为我们的开国领袖送行。毛主席面容安详,遗体上覆盖着鲜艳的党旗,各界代表围在主席身边,失声痛哭,追思这位再也回不来的人民领袖。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周总理走了,驰骋战场决战千里的朱委员长走了,开天辟地指点江山的毛主席也走了。这些曾经和毛主席一起战斗,和中国人民一起战斗的国家领导人虽然离开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地留了下来。魏勇说:“虽然我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凡是受过毛主席思想熏陶的人,其人格魅力、做人的品质都是非常高的,是不会被时代淘汰的。”

“七二八”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夜晚,当日北京也有强烈的震感,有些房屋甚至倒塌了。魏勇义不容辞地投入到了震后救灾活动中。1976年7月29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北京部分地区下起了大雨,内燃机总厂里到处都是积水。但在通讯相对落后的20世纪70年代,没有电话,没有BP机,人们无法取得联系,可依旧有许多像魏勇这样的积极分子自发主动地集中到内燃机总厂,众志成城地保卫工厂。

又过了一日,上级通知内燃机总厂的工人们为灾区运送赈灾物资,各个车间都投入到了紧急准备中。当时工厂的机械化程度不高,魏勇等人就靠着大锤、铁锨,一点一点地在灾区进行抢救。

“七二八”唐山大地震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重大灾难,但同心同德的中国人民靠着心中的一股热情,想着那些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一锹一锤地进行灾后抢救,不放弃,不离弃,不抛弃。

大雨中抢救工厂时,渗入车间的积水是魏勇和他的同事们一盆一盆地舀出去的,被水浸泡的机器设备是工厂的工人们争分夺秒抢救出来的。正是有了这群一心念着工厂,一心爱着国家的工人,内燃机总厂才能快速走出地震所带来的伤害。车间工人奔赴灾区,为唐山人民雪中送炭。没有人考虑到或许余震会带来危险,没有人借口身体劳累而裹足不前。魏勇和他众多可敬可佩的同事们争先恐后地带着灾区人民最需要的救灾物资奔赴震区。手与手的交握,物与物的相传,魏勇等人带去的不仅是果腹的食物和温暖的衣物,更是心灵的慰藉和前行的勇气。

魏勇是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一个普通人,但他又是那个年代人们的一个缩影。魏勇以及许多和他同样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一样,在他们的思想中深植了一种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虔诚的守护。家事国事天下事,人们有自己的小家,更爱祖国这个大家庭,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的人都是彼此的亲人。为了亲人,人们义不容辞。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虽然魏勇每月只有十余元的工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依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唐山人民,帮助他们尽早恢复过来。他把自己较好的衣物、鞋子,还有被褥等都清洗干净,拿到厂子里,等着集中送过去。来到工厂,等着捐献物资的人们摩肩接踵,每人身边都拿着一堆准备捐献的物资。人们拿来的东西都十分干净,也尽量新,基本都是家里正在使用的东西。这对当时生活并不优裕的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很宝贵的东西了,但大家没有任何的不甘愿,也不会斤斤计较,全都慷慨地拿出来送给灾区人民。这就是那个年代质朴善良的中国人民,这就是深受“为人民服务”思想熏陶的中国人民,这就是没有任何艰难苦难能打倒、永不服输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