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亲情绽放的岁月--记首都的哥魏勇 第11节

点击:

这次下乡劳动对魏勇来说是次极好的锻炼,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增强了体力,还让他开阔了眼界,认识了更多新鲜事物,也对环境的改变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种逐渐适应和改变的过程中,魏勇体会到了和集体一起生活的乐趣。众人一起同食同住,有说有笑,一起下地,一起收割。每天辛苦工作完回到老乡家里,众人吃完晚饭简单洗一洗,就直接倒在老乡早已烧好的热炕头上呼呼大睡了。好动的魏勇夜间爱踹被子,善良的老乡每夜都要起床为他盖好几次被子,让魏勇心里暖暖的,感觉找到了自己第二个家。

憨厚朴实的赵岳光是魏勇一生难忘的人。

感恩之心

从食不果腹的三年困难时期,到动荡不安的“文化大革命”,再到辛苦奋斗的下乡劳动,魏勇的心智在这几年中逐渐锻炼得更加成熟了。

初始,年少的魏勇不能够主动思考问题,遇到许多事物都是被动地服从,不能从中领悟到更多的道理,那时的魏勇是天真、幼稚的。经历了许多磨难,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每次危难面前总有一个个好心人向迷茫的他伸出援助之手,让他感受到温暖,体会到人间真情。

这种善良、仁爱的情谊对魏勇童年、少年时期性格的养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他此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做好了启蒙开发。或许最初他只是朦朦胧胧地感觉到这种热心为人的精神存在,但是出于感恩之心,魏勇也在学着把这些珍贵的感情回馈给更多人,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幸福。

有同学忘了带橡皮,魏勇用小刀切下一半送过去;没带铅笔,他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借给别人……对比少时犯坏,把女同学辫子绑座位上的调皮心性,魏勇在一步步地成长。周围善良人们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可能早在魏勇还未察觉的时候,他已经在一步步地领悟“为人民服务”这种无私伟大的精神了。

内燃机总厂工作

初中毕业的魏勇被分配到了北京市内燃机总厂,跟着师傅学习技术,学习做人。

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魏勇积极参与工作,在家埋头自学,终于获得领导垂青,获得去内燃机学院进修的机会。

感激党的培养,感谢党为百姓创造出的美好新生活,魏勇一心向党。唐山大地震时,他身先士卒,走在灾后救助前线,一心为受灾人民着想。

改革春风吹大地,年近而立之年的魏勇毅然放弃铁饭碗,誓要开拓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几度受挫,几番坎坷,终获成功。

人生是一场五味杂陈的戏,个中酸甜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明白。这是激情与梦想的碰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1970年7月1日,初中毕业的魏勇被分配到了北京市内燃机总厂。16岁的魏勇只有1.54米,是个小豆丁,还像个孩子一样,就跟随着分给他的师傅一起,进入了工厂工作。

以前都是在学校上学读书,即便是下乡劳动时期也多是和同学一起,并未体会过多的社会生活,一进工厂之后,这又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20世纪70年代初,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提倡“比学赶超帮”,工厂里那种你争我抢的热烈劳动场面一下就感染了魏勇,他很快便融入到了这种浓烈的生产、工作气氛中。

当时工厂里实行的是师徒制,一个师傅负责带三四个徒弟,徒弟们在工厂里学习的各种技术、手艺都是师傅手把手传授的。除了基础的技术工作,更重要的是学习师傅做人的品德,学习师傅毫不藏私的宽广胸怀,那个年代的徒弟也因此更懂得尊敬师长。工厂里的师傅就是所有小学徒的再造恩师,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魏勇的师傅叫张兴吾,是当时内燃机总厂的一把好手,技术和人品都无人能及。提及张师傅,工厂里的人没有不伸大拇指的。当时工厂要求工人早晨6点上班,但张师傅4点就开始在车间里忙前忙后了,对待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平日和同事的相处中,张师傅为人诚恳、和气,从来没和别人红过脸。这样一位好师傅对魏勇之后的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工厂的生产是标准的三班倒。三班轮流工作,机器要保证不停地运转。每次的产量发布之后,各班平均分配,算出每班负责的数量。一班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另一班要站在一旁,检查对方任务的完成情况,做好监督工作。

受到工厂里那种积极向上的竞争环境的影响,所有工人都希望自己可以争得第一。若是一班生产了11000件产品,二班就要争取做出15000件。一班的废品率是3%,那我就不能达到2%?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儿,就这样互相竞争,互相赶超,最终工厂产品的产量上去了,质量也上去了。

作为学徒,魏勇不仅要学习技术,积极生产,还要给师傅端茶倒水。师傅累了出汗了,魏勇要主动准备好湿毛巾;师傅外出抽根烟,魏勇要准备好师傅要喝的水,等师傅回来就立即投入到下一波的生产中……当时同批入学的小工大概都有十六七岁,早入学一年的魏勇仅有16岁,是当时最小的孩子。每天高负荷的工作弄得魏勇筋疲力尽,整日又饿又渴,十分辛苦。

工作虽然辛苦,但魏勇没有放弃,反而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凡事力争上游。1973年至1974年间,魏勇向工厂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他的觉悟在同龄人中很高,这与他师傅的教诲密不可分。

魏勇在内燃机总厂工作领到的第一份工资有18元,这在当时算不少了(当时工厂里学徒的工资分为两档:16元和18元)。发工资后,魏勇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兴高采烈地奔回家,把钱全部交给了母亲。母亲交给魏勇1.5元,让他自由支配,买些自己想买的东西。得到母亲的许可,魏勇才敢自由支配这些钱,结果全买了猪头肉。

买了猪头肉,魏勇还惦记着家中的母亲和弟妹,想拿回家大家一起分享。一路上,魏勇一边看看肉,一边傻笑一阵,有时顺手就从袋子里拿出一块肉吃了。没想到,这尝了一块肉就一发不可收拾了,魏勇的馋劲儿上来后,走路是越走越慢,嘴里的动作倒是越来越快。不知不觉到家了,魏勇买回来的肉也只剩下很小的一块。

见魏勇买了肉回来,母亲问道:“你这多少钱的?”

“一块五,全花了。”

母亲看了看魏勇手里的肉,越看越不对劲儿,说:“这给咱们的不够啊!”

魏勇不好意思地说:“剩下的那份在我肚子里呢。”

母亲听后哭笑不得,佯怒道:“不许你再吃了。”后来的肉果真没再给魏勇一块。

魏勇工作后挣了钱,最高兴的要数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了十多年的长子终于可以养家挣钱了,母亲打心眼儿里高兴。至今魏勇还记得母亲拿到他第一份工资时满足、欣慰的表情。如今生活好了,魏勇再去看望母亲会留下五六百元,但母亲只是叠好装兜里。回想当时那微薄的18元工资却让母亲放在手里反复端详了好久,左看看,右看看,满心满眼都透着一股得意劲儿。毕竟,这钱不仅仅是长大的儿子孝敬给母亲的钱,还是养育多年的儿子终于独立自主,可以承担责任的体现。

真正工作以后,魏勇更懂得体谅母亲的辛苦。工作的工种是有岗位补贴的。当时一份红烧肉是2角,红烧排骨是2.5角,但魏勇每顿都只吃6分钱的肉末炒白菜,每月岗位补贴的2.5元钱足够他使用的了,余下的钱魏勇都拿回家孝敬母亲。逢年过节,母亲犒劳辛苦了一年的魏勇,给他买双新鞋,魏勇甚至会高兴地把鞋放到枕头边睡觉。这一件小小的礼物就能让他特别满足,感觉过往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