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伍修权、杨放之等老学长的积极倡议和筹备下,于1989年5月14日成立了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并经全体1973名会员以通信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这个消息很快传开,我们原来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的同学打电话催促我尽快参加留苏分会。我入会后,于1993年12月当选为留苏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在一次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同学聚会时,留苏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王兆熊学长和我聊天,得知我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作,而当时人民邮电出版社还是在王府井南口东侧,离欧美同学会很近,联系很方便,他极力邀请我参加留苏分会秘书组的值班工作。我觉得能为广大会员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于是慨然答应。从此,我每周到欧美同学会分会办公室值班一两天,参与接电话、联络人员、发通知、筹办会议等等工作。
后来,留苏分会会长朱训学长(原地质部、地矿部、国土资源部部长,后任全国政协秘书长)感到秘书组的人若没有一个名分,办事会有困难,于是经会长会议通过,让秘书组每个成员同时担任副秘书长。这样一来,从1994年到2008年,我就担任过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副秘书长。在这14年期间,我参加了留苏分会的各项工作,为广大会员服务。留苏(俄)分会是欧美同学会的一个大分支,目前在北京地区就有3800多人,约占欧美同学会全体会员的29%(欧美同学会有留苏、留美、留英、留德奥、留日等14个分会,会员共计14000多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发行的邮票在国内外都很抢手,购买各种邮品都得排长队,而且数量很受限制。记得1997年7月发行的香港回归纪念邮票,许多人往往排队一整天都不一定能买得到。后来,欧美同学会的一些成员不得不找到留苏分会会员朱高峰学长(他是邮电部副部长兼中华集邮联合会会长),请他出面和中国集邮总公司联系,特批给予欧美同学会100套香港回归纪念邮票,爱好集邮的人们皆大欢喜。各级集邮协会能享受中国集邮总公司的优待。于是,欧美同学会的会员们极力主张赶快成立欧美同学会自己的集邮协会。由于我是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人,他们一定要我来承担集邮协会的组建工作。1998年春天,欧美同学会集邮协会成立了,由朱高峰担任会长,我任副会长兼秘书长,我们每年都要为集邮协会的会员们订购各种邮品。
到2009年,我因年龄超过75岁,按照欧美同学会的规定,退出理事会,所以就不再参加第五届理事会了。不久,欧美同学会会员活动委员会成立,陆宇澄任主任委员。委员会包括7个分支,其中包括集邮协会,因此,我也担任了活动委员会一个副主任委员的职务,此后就一直要继续工作下去了。
2009年,中俄建交60周年邮展时合影(居中为曾德汲)
1996年,留苏分会计划编辑出版一本大型画册,名为“学子之路”,记叙从1948年开始,国家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历史过程,包含了中央领导对留学生的关怀及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回国后的贡献等内容。其中也有江泽民、李鹏、李岚清、刘华清、宋健、尉健行、曹刚川等中央领导所作的题辞和提供的珍贵照片,我也参与了这项工作。1999年出版以后,该画册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好评,还作为礼物赠送给了包括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内的许多贵宾和俄罗斯政府的相关部门。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编委曾参阅过教育部、中科院和其他派遣留学生的部委的档案,所以也是一本宝贵的资料。
因在编撰中要利用电脑保存资料,于是我们都要学会使用电脑,当时我已经年满67岁,学习电脑操作确非易事,我们将此自嘲为“八十岁学吹鼓手”。但是我们有毅力,有信心,终于学会了电脑的基本操作,初步具备了能利用电脑来进行工作的能力。
去多伦多看儿子
儿子蔚陵和儿媳吕燕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水电部电力规划设计院计算机室工作,室主任是我在重庆大学电机系的同学刘洪铭。我曾对刘洪铭说过,希望对他们严格要求,促使他们进步。可是后来他们和室里的某些人处不好。这期间儿子因为设计院买美国电脑而去美国某公司进修过一段时间,于是就有条件转到了外企工作,受北京市外企服务公司管辖,但档案仍然在规划设计院。
儿子后来转到四通公司,和万润南处得好,还曾一同到韩国访问,有意引进韩国资本来壮大四通。没想到在1989年,万润南因事去了美国。此后,儿子儿媳就想另找工作,可是规划设计院就是卡着档案不放手。后来,我们只好请我在重大时的同学、水电部办公厅主任张全出面调停,才在交回住房后拿到档案。但个人不能保管档案,我们又不得不请求人民邮电出版社人事处代为保管,这还都是因为我和出版社领导有好的相处关系。
后来,儿子去了英国怡和公司任市场经理,儿媳则从北京市计算机公司转到了北京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国内的这几个单位本来都是很好的,可是他们总认为国外要比国内好,而去办美国签证,又总办不到。后来,他们就走技术移民的途径,办好了移民到加拿大的手续,于1996年全家移民去了加拿大,住在多伦多。
1999年8月,我和老伴办好了去多伦多探亲的签证,又买好了中国民航的往返机票,于9月19日登机出国。飞机是跨越太平洋直飞温哥华的,这一段旅程需飞行11个小时,我们还是头一回乘坐这样久的飞机。飞机向东飞,天黑得就早一些。下面是大洋,汪洋一片,没什么可看的,舱内的电视屏幕也没有什么好节目,等到空姐送来晚餐,我凑合着吃了一顿,靠在座椅上也睡不着,后来迷迷瞪瞪睡了一阵,醒来已经天亮了。飞机下方已出现一片冰雪的陆地,看来是飞机已飞临北美洲西海岸了。又过了一段时间,飞机开始慢慢降低飞行高度,温哥华快到了。
由于飞机不是直航多伦多的,我们需在温哥华转机,得取出行李再办一次托运。我们从来没来过温哥华,下飞机以后,在机场大厅随大流走,入关时我填的是居留3个月,但是对方还是给签了半年。我们一直往前走,不知道在何处取行李,看见一个黄种人少女,我以为是中国人,我就用汉语向她打听,她马上用英语回答:“Sorry,I’m Japanese.”后来,好在我们看到指路牌了,找到行李传送带,取到了行李。接下来,我们赶紧去办第二次托运,这时却发现落下了一个闷烧锅,我立即回去找,好在那儿没有别的人,闷烧锅还在那儿。
托运完行李,我们又一路打听登机口,他们说英语都很快,我脑子里反应不过来,后来还是靠看指路牌找到了航班的候机厅。足足等了4个小时,飞机才起飞。在空中飞了4个小时后,我们才到达多伦多。这时已经是深夜,我们出了出口,见儿子他们已等候在那里,他们自己开车来的,方便多了。离开机场,车在高速路上开了几十分钟,原来他们住在东郊。
儿子的家是联排别墅,一家占一套,有前门和后门,从地下室到卧室共4层,有200多平方米,后门外有一小块地,可以种植花卉,或种向上攀缘的瓜、豆类作物,地下还有一个车库,三个卫生间,在进门处就有一个卫生间,一层是客厅、餐厅和厨房,第三层是三间卧室。像这样的住宅,在中国只有军级、部级的人才能居住。房子是木结构的,因为加拿大森林很多,盛产木材。地面上三层的别墅,基本上是用木材建成的骨架,里外再用一层砖包裹起来,像是砖结构。此类房子造价低,建筑周期短,一般的人都买得起。我儿子这一套住宅售价18万加元(几年后增值到24万元),约合90万元人民币,采取按揭方式付款,10年为期,将本息向银行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