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魏勇的家庭
出生在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的魏勇,从小受到父母严格的教育,爱护弟弟,疼爱幼妹。
聪明伶俐的他从幼儿园到学校,一直是班里的“领头羊”,出色的学习成绩和调皮好动的性格让老师对他又爱又恨。
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的饥寒交迫,感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不安,体会了农村劳动的艰难辛苦,魏勇更认识到了人性的善良,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周围邻居对他的悉心照顾,陌生人对他伸出的援助之手,窘困的生活掩不住魏勇心中的感动。
从稚嫩到沉稳,魏勇在艰辛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感恩。
魏勇曾经说:“我总想把每个人都当作亲人来对待。天下父母,我之父母!用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魏勇的这种精神表达的不仅是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更是一种人性美好的体现。回顾魏勇已经走过的路,从呱呱坠地到现在的小有成绩,他始终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
他的雷锋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并不是空穴来风。魏勇常说:“我这一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从小时候起,我就萌生了关爱他人的想法,但那时自己幼小,没有能力。现在,我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和关爱需要帮助的人,回馈社会给予我的这些。”这种对于社会的感激,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源于他的家庭、他成长的环境,这些都与魏勇青少年时期感受到的人性温暖密不可分。
1954年10月2日,魏勇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中。
魏勇的父亲魏庆余是北京新华书店发行部的工作人员,母亲汤素君在新华书店花市门市部工作。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孕妇生产后只有56天的产假,小小的魏勇在出生56天后就被送到了幼儿园(当时的幼儿园有哺乳班、婴儿班、儿童班等不同班级)。
1956年,魏勇两岁时留影
魏勇8岁时,在十三陵公园留影
魏庆余工作的发行组日常工作十分忙碌,小魏勇主要由母亲照料。可产假过后,母亲也要上班工作了,小魏勇就被送到了幼儿园附近的姑姥姥家。6岁以前,魏勇大多和姑姥姥一起生活,对姑姥姥的大家庭很熟悉,有时母亲下班早,也会接魏勇回家。当时他家住在新华书店课本门市部二楼,时常看到有人来买学习用的中小学课本。
魏勇的父亲是个非常传统的人,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绝对不允许孩子犯任何错误。他的母亲则是典型的家庭妇女。不幸的是,魏勇的母亲在30岁的时候患上了美尼尔综合征(美尼尔综合征为一突然发作的非炎性迷路病变,伴随着眩晕、耳聋、耳鸣及患病侧耳内闷胀感等症状。多为单耳发病,其发病原因不明,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病人多为青壮年),这病一直伴随了她30年。一般人患此病后都不能动,只能卧床静养,稍微一动就感觉房子像飘起来一样。生病后,魏母身体一直不太好,忌生气、着急,45岁就早早退休了,由魏勇的妹妹接班。
魏家父母对子女的严格教育不仅体现在口头教育上,还落实到他们的言行中,对子女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育、感染他们。魏母是个苦命的人——8岁丧父,10岁丧母,跟着自己的姑姑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年仅13岁的母亲在外出买菜时遇见了一位老街坊,从那人口里得知像她那般大的姑娘已经可以外出找工作了。母亲听后很动心,想去试试,后来看到新华书店门口贴有招工海报就义无反顾地参加工作了。魏母做这一切只为减轻姑姑的负担,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照顾她的兄弟姐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魏勇父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染儿女,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生活的苦难,更有信心去战胜人生中的困难!
魏勇是家中长子,此外还有一个小他两岁的弟弟(1956年生)和一个小他10岁的妹妹(1964年生)。魏勇和弟弟相差不大,平日里关系很好,但魏勇家男孩多,妹妹的出生让魏勇十分欣喜。
每次魏勇放学回家,都不忘亲亲自己可爱的妹妹。有一天放学,魏勇照例跑去亲妹妹,只见当时只有3个月大的妹妹睡得正香,他就坐在一旁看着。过了一会儿,魏勇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捏妹妹柔软的小脸蛋,见她笑了一下觉得很有意思,又去捏了捏妹妹的鼻子。一边捏还一边叫着“醒醒,醒醒”,结果把妹妹憋醒了,嚎啕大哭。正在厨房做饭的母亲跑出来一看,气得打了魏勇一巴掌,还踹了他一脚,怒斥:“你再捏她一会儿就死了!”其实魏勇也是好奇,小他10岁的妹妹在他看来特别可爱,视为珍宝。
兄妹三人从小感情就很要好,在父母的谆谆教诲下茁壮成长。
少时生活
魏勇一家最早住在王府井新华书店后边的大库院里,1960年9月1日魏勇小学一年级时,举家迁到了东单课本门市部二楼,与魏勇就读的米市大街小学斜对着,距离很近。
6岁以前,魏勇一直被整托在文化局幼儿园,每周日送过去,下周六再接回来。魏勇天生就透着一股聪明劲儿,2岁时就知道在幼儿园里学歌谣,表演节目,很招老师喜欢。有时周六魏母来幼儿园接他时,幼儿园的老师还不舍地挽留:“今天您别接他走了,我带着他去我们家。”
魏勇所在的文化局幼儿园从孩子3岁起就安排上课了,不同于普通幼儿园让孩子围坐在小圆桌周围上课的形式,文化局幼儿园的教育更像正规的学校教学,所有孩子都是一排一排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有时老师会教小朋友们说说歌谣,“小兔子,白又白”之类的,有时也讲些古代的故事或是当时提倡学习的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当时儿童到学校读书还没有正式的入学考试,文化局幼儿园结业的小朋友6岁就可以提前进入小学一年级读书了,比其他学生要早1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还很艰苦,平日里就是窝头咸菜棒子面粥,过年时才能稍微改善一下,可以吃一次炖肉。就是这唯一一次吃肉的机会也不能尽兴,魏家每次炖肉都炖10块,每人2块。但因为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魏家子女从小便懂得孔融让梨的道理,从不争抢,互相谦让。当时人们穿的衣服也都是补丁摞补丁,有时父母手紧一些,勉强攒下些钱,就能多在孩子身上用些,十分不容易。
小孩子也没有丰富的娱乐设施,那时谁家要是有个电子管的收音机就算是比较富裕的了。单调的娱乐生活加上父母的严格要求,魏勇从小就十分听话,热爱学习。又因为父母工作之便,平日放学做完作业之后,魏勇就一头扎进了书堆,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了。
1960年,魏勇开始进入米市大街小学读书。小学是改造利用米市大街青年教会的大教堂而成的。学校的大门是厚重的木头门,像是电影里常出现的城堡的大门一般。教堂里有颂经的地方,有忏悔的地方,学校把教堂的大殿进行了改造——一半是大礼堂,一半是活动室,两旁的房子就是学生们上课的地方。
魏勇的小学时期主要在学校学习一些数学、语文知识,三年级以后有了珠算课,平时体育课可以跑跑步、玩玩球。那时学校不讲究留作业,都是当堂讲课当堂做,做完作业的人可以在下课时间自由玩耍,没做完的同学只能继续写作业。上课铃一响,大家又要开始认真听下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