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勇和李大妈的相识也非常有缘。1996年3月的一个早晨,魏勇的妻子刘玉平5点多就出车开始工作了。那天的北京淅淅沥沥地下着毛毛雨,小雨静谧地洒在行人尚未很多的马路上。刘玉平一边仔细开车,一边静候着需要打车的乘客。行至中轴路时,她看见马路边上站着一位身材不高的老太太,这就是李大妈了。李大妈当时63岁,在雨中哆嗦着招手打车。
刘玉平好心停下车,关心地问:“您站在雨里干什么?”
“我要打车,到医院。”李大妈颤着声说。
“这下着雨呢,您先上来吧,有什么话咱们上来再说。”
上车后,热情的刘玉平和大妈聊起了天。谈话中,刘玉平得知李大妈身患尿毒症,要去北大医院做透析。
刘玉平又问及老人为何自己在雨中苦等,李大妈回答:“我是被前边的出租车司机给轰下来的。”原来,李大妈有个习惯——每次去医院做透析之前都会先去买些早点。李大妈原本是让出租车司机在旁等等,之后再送她去医院。从大妈家到医院的路费一共是17元钱,但李大妈要求司机在旁等候就耽误了司机的时间。司机嫌麻烦便中途把李大妈丢在了路边。这才出现了刘玉平巧遇雨中等车的李大妈的一幕。
刘玉平听完李大妈的故事十分动容,热情地承诺:“要不然我给您留一张服务监督卡,赶明儿您需要叫车的时候就给我打个电话!”这一来二去,李大妈和刘玉平就形成了固定的乘运关系。
1997年3月,魏勇开始和妻子刘玉平共同跑出租,两人共用一辆出租车。开出租车真是件辛苦的事情,每日早上5点多就要出去拉活,起早贪黑的。夏天天亮得早,还稍好些,待到隆冬时分,天黑又冷,十分危险。魏勇心疼妻子,便自觉承担了早班的工作。说起来,李大妈算是魏勇成为出租车司机后接待的第一位客人。
那是一天早晨,要去医院做透析的李大妈按照往常的习惯给刘玉平打电话,预约第二天的车。电话中,刘玉平交待会由自己的丈夫去接她,并告知了姓名。第二天一早,魏勇早早地开车来到了李大妈家所在小区的门口,停车在那里等着。
李大妈不认得魏勇,但能记住刘玉平的车号。走近后,李大妈问:“您是刘女士家的魏先生吗?”
魏勇随即答道:“是啊,我叫魏勇。我现在开始开出租车了,今后就由我来接您了。”
2006年7月,魏勇接受媒体采访时,在出租车里照相留影
这是魏勇和李大妈的第一次见面。或许由于两人初次见面,还不太熟悉,两人上车后并没有过多的交谈,魏勇只是细心地照顾李大妈。当时他并没有在信念上特别坚持,只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乘运关系。李大妈透析的时间并不完全固定,只是每月会有9次。于是,每次透析的前一晚,李大妈都会提前打电话通知魏勇。魏勇第二天准备妥当,早早地去接李大妈,两人的关系还比较融洽。
成为朋友
李大妈是位性格开朗的老太太,特别爱说,特别爱笑。相处久了,魏勇心里也喜爱这位健谈自强的老太太,两人十分投缘。
相识大概半年以后,魏勇和李大妈越来越熟稔,说话聊天也比较随性、自然了。有一次魏勇开车送李大妈去医院的途中,李大妈洋洋得意地说:“魏先生,你看见没有,我现在老能保证第一个到,我们那儿的病友都羡慕我。他们还问我,你怎么老能第一个到,老走到我们前头?我就跟他们说,因为我有一辆专车,我现在和那个开出租车的司机是好朋友。你们要觉得有气也去找这么一个车呀!”李大妈说这席话的时候眉飞色舞,真像个老小孩,好像拿到了好吃的糖果要向伙伴们炫耀一样,十分可爱。
李大妈十分坚强,又争强好胜,从不服输。最初,魏勇和李大妈每次固定去的时间都是早晨5点40分,后来有一次,和李大妈一同治病的一位老太太第一个到了,李大妈十分生气,再约时间时突然提出:“魏先生,明天早晨咱们提前5分钟。”
魏勇还不理解,以为医生工作的时间提前了,便一口答应:“行!您说什么时候,咱们就什么时候去。”
李大妈又成了第一个到达医院治疗的人,心里别提多得意了,还向魏勇炫耀:“你看,我今天又比×××早到了,把她气得够呛!”
魏勇哭笑不得,调侃道:“老小孩儿,去争当第一名了。”
这之后过了一星期,李大妈又提出变更时间的要求:“魏先生,您能不能5点半来接我呀?”
“您这要干嘛,这是要早锻炼啊?”
“不是,她现在又比我先到了。我就得走到她前头,不能让她走我前头。”
2006年2月20日清晨,魏勇和李大妈在北大医院透析室外等候开门
这虽然只是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小事,但也是李大妈要强的体现。后来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虽然也有保姆和魏勇夫妇悉心照顾,但李大妈依然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坐,能动,李大妈从不假手于他人,勇敢又坚强。
李大妈虽然性格开朗,但是思想观念还是非常传统的。平时的相处中,魏勇和李大妈聊天、开玩笑时也比较注意这方面。他总是尽量逗着李大妈自己说,让她自娱自乐,尽力让她高兴,有一个好心情。时间久了,两人自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
待到1999年,魏勇和李大妈已经相识一年有余,其间,虽然魏勇时常去李大妈家所在小区接她,但并不知道具体位置。直到有一天下午2点左右,魏勇正顶着火热的太阳在外拉活儿,突然接到了李大妈的电话。
李大妈说:“我们家电话坏了,打不出去也接不进来。您能不能过来帮我看一看?”
“成,没问题!”
这是魏勇第一次来到李大妈的家里。通过这次修电话的事情,李大妈主动向魏勇求助,双方的感情更近了一步,真正从心中认可了对方这个朋友。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之后的事情也水到渠成,李大妈有事总会找魏勇帮忙,魏勇也从来不推辞,一心为李大妈着想。
魏勇在送李大妈去医院的路上,两人也会聊一些家中的事情。李大妈说:“那天我洗衣服,可能衣服搁多了点儿,洗衣机怎么就不动了?”
魏勇风趣地回答:“这跟人一样。您说您20岁,让您爬香山,10分钟就爬上去了。现在您60岁,让您10分钟爬上去,您能吗?”就是在这种闲话交流中,李大妈和魏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牢固,更加信任对方。李大妈开始时常邀请魏勇夫妇去她家。这算是他们之间关系的一次重大转变。
胜似亲人的陪伴
李大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周志强生活在浙江,在一家私营企业里任技术厂长,平日工作非常忙,连休息日都没有,基本两三年来北京探望一下李大妈。小儿子周志宏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后被分配在天坛医院工作。1998年通过个人的努力,周志宏和他的妻子一起去了美国。
最初得到小儿子要出国的消息时,李大妈十分高兴,聊天时还兴奋地告诉魏勇:“你看我们家志宏,奋斗了这么多年,人家两口子要出国了!”周志宏收到了美国某医学院的邀请,要到美国去做医学课题,原定于1998年8月离开,但后来因为机票的问题延迟到了10月。最初的兴奋劲儿过去以后,李大妈在8月至10月之间开始情绪低落。小儿子突然要离开身边了,身为母亲的李大妈心里难免不舍,而且这一走至少也要一两年,中间更不一定能回来。李大妈本身就身体不好,更在小儿子周志宏办手续的那段时间住院1个月,再次出院后心情也不像往常那般愉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