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 第14节

毛泽东:“思量惟有读书高。”

邹先生快问:“濯足。”

毛泽东:“修身。”

邹先生又失算了,有些气急败坏,这天,邹先生早早地给学生放了学,自己怒冲冲地到上屋场找毛泽东的父亲,说:“你家润之了不得,他的学问比我高,我教不了啦,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听说儿子偷着去游泳还与老师顶嘴,格外恼火,顺手在路上拣起了一根楠竹丫子,向南岸私塾跑来,一看见儿子就劈头打来,毛泽东深知父亲的性子,脾气一上来,准有一顿死打,刚10岁的他一溜烟转身就往山上跑去。

毛顺生追到山坡上,眼看毛泽东跑远了,骂道:“你跑,我看你跑到哪里去!除非你永世不回家!回来,我就要打死你这个没王法的东西!”

这次闯了这么大的祸,他不想回家,也怕回家,到哪里去呢?他忽然想起表哥给他讲过县城里有很多大瓦房,洋货铺,还办了不打人的洋学堂,何不到那里去看看。毛泽东就朝想象中的县城方向走去,结果在山拗里转了3天,离家才八里远,还是没有走出韶山冲。毛顺生四处托人寻找,最后遇到一个砍柴的老人,才被送回家。30余年后,毛泽东回忆说:“到家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的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①

四、毛泽东屡犯塾规,背书硬不起立,称老师“大哥”,

又是几进几出之后,于13岁上缀学了

正是由于这次顶撞了塾师,使毛泽东结束了在家门口南岸的读书生活。就在这年秋天,由父亲领着,送到了离家有两里远的关公桥私塾。乡间私塾的先生,一惯只给学生死记硬背,从不给学生讲解的。因此,一般学生对书里的意义往往知之甚少,读起来也就难于读熟,而对不能熟读的学生,先生们往往求助于体罚——用楠竹做的竹板、竹丫、木尺,打学生的手心、屁股,从而迫使学生强记。这固然是封建制度下的通常教学法,而个别老师也是籍此藏拙。关公桥私塾的这个毛咏生先生,年纪比南岸的邹先生更显苍老,一天到晚执着竹板子敲得啪啪地响,对学生不是骂,就是打,是位有名的“恶先生”。

毛泽东对于这一套死板凶恶的教学法极为反感,既然他敢于顶撞父亲,敢于顶撞邹先生,又何必怕毛先生呢?当年迈的毛咏生先生给少年毛泽东点读课文时,毛泽东总是要盘根问底,要求老师详细讲解,可怜年事已高的毛先生,肚里的墨水也就那么多,因而常常被这聪明至极的小学生问得无言以对,只得顾左右而言他。一次,老先生一本正经地对毛泽东说:“先生点书,你多听多读,少多嘴多舌,问个不停。”毛泽东立即笑着说:“先生可以动手打人,学生怎么不可动口请教先生?”毛先生对这个特殊的学生感到有点无可奈何,过了半年,他把毛泽东叫到房屋,递给他一张纸条说:“这个你回去给你爹,从此,你不用再来了。”

接下来,毛泽东在离家不远的桥头湾私塾和钟家湾私塾又读了一年。这个天真、活泼、聪颖而调皮的“省先生”令每一个塾师又喜爱又头痛。在课室里,老师叫学生背课文,从来都是先生在一张桌子后面坐着,学生则是恭恭敬敬地站在对面,摇摇摆摆地背书,然而轮到毛泽东,他却搬过一条凳子大模大样地在先生面前坐下,先生不悦,说:“你一个人怎么就不同些,给我站着背!”毛泽东不以为然,他振振有辞:“先生你能坐着听,为什么我就不能坐着背呢?”毛泽东每每坚持要坐着背时,对这个倒背如流而又倔强的学生,先生啼笑皆非,更令先生恼火的是,毛泽东对先生点读的四书五经等经史书籍并不感兴趣,他最喜欢看《精忠传》、《水游传》、《隋唐嘉话》、《三国志》和《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小说。当时私塾的规矩,认为小说是“杂书”,严禁学生看,但毛泽东不但课外看,还常常带到课室里看,老师讲台上点读,毛泽东在下面偷偷地看,为遮人耳目,居然把正书放在“杂书”上面,干起蒙骗老师的小动作,却又时不时被老师发现,老师为了惩戒他,就故意多点书叫他背,但依然难不倒这个调皮的学生。

一天,同学们在课室里温习功课,毛泽东端端正正地坐在席位上,先把老师点的经书读熟了,接着,悄悄地从怀里摸出一本绣像足本《水浒全传》来。他又把《论语》摊开,压在上面,做出认真读经书的样子。正当他看得入神的时候,先生已经悄悄地站在他背后。毛泽东一点也没有发觉,他正被“林冲雪夜上梁山”那段故事深深地吸引着。突然间,一只大手从后面伸过来,猛地一下,把那本《水浒全传》抢走了。

毛泽东吃了一惊,回头一看,情知大事不好,只见先生鼓起眼睛,恶狠狠地怒斥道:“你……你大胆妄为,违反塾规,偷看杂书,欺骗先生,这还了得!”

这一次,毛泽东手心上添上了几道鲜红的竹条血印,虽然钻心般痛,他

却强忍着,没有哭喊,也没有眼泪。

第二天,毛泽东没有来。

从此,这个课室里,永远少了一个聪慧而顽皮的学生。

12岁的毛泽东,已经四进四出私塾了。在这些严师的言传身教下,他的智力大开,才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即使是晦涩古拗的篇章,他也能倒背如流。同时,对于私塾里的那一套,打手心、打头、打脚、打屁股、罚跪等体罚教育,毛泽东反感透了。他的心灵在抵抗、在反叛,他发誓一定要找一个不打人的学堂读书。

有这么一个桀骜不驯的儿子,毛顺生常常感到气恼,但作为父亲,他却依然希望儿子通过上学能有点出息,绝不希望就这么辍学在家,儿子年纪尚小,在田地耕种和生意场上,又不能帮他什么忙,闲极无聊,说不定还会在乡邻间惹是生非,弄得他也不得安宁,关到学堂里,即便学不成什么自己也省心。

时至1906年春,这一天,毛泽东被叫到父亲跟前,父亲说:“石三,爹给你找了个先生,是你的排房兄长毛宇居,是井湾里一阔人家开的家塾,收纳外阜好学生,在韶山一带,是有名的东家,离家是远了点,但有男工招待茶饭,女工洗刷衣裳,生活过得极好,到了那里好好学,日后成进榜秀才,做爹的也觉得荣耀。”

二月初间,毛泽东担着书籍行李,随父亲去了学堂。谁知,虽然老师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言传身教,年岁不大却严然一老学究,但讲起课来却仍是村师的办法,讲而不解,对古今中外的人物,他最崇拜的是孔夫子,认为只有四书五经才是最有用的学问,其余都是没有用的“杂书”,特别是毛泽东最喜爱看的古典小说和戏曲,在他看来,那更是误人子弟的杂书,因此严禁学生阅读。这些令毛泽东大为不满。加之,毛宇居仅比毛泽东大12岁,父亲一走,毛泽东便开口闭口叫毛宇居“大哥”,从不叫先生,全无师道尊严。这样一来,毛宇居感到很不满意。

有一回,宇居先生交待学生在课室里温习功课,不得随意走动和交头接耳,生性不愿受束缚的毛泽东却提出:如果大哥今天不授新课,他将到屋后一个僻静而阴凉的大树下,在那里读书记性好。先生没有答应。但等先生稍一外出,毛泽东即刻便溜了出去。

几个时辰过去了,毛泽东不仅背会了课文,而且还看了一些自己最喜欢看的书,还顺手牵羊摘回来一些野果。他先给每个同学分了一份,然后给“大哥”也留了一份。毛宇居很生气,厉声责问道:

“谁叫你到处乱跑?”

“闷在屋里头昏脑胀,背书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毛泽东不以为然,从容答道。

“放肆!”毛宇居脸涨得通红。“那您听我背书好了。”毛泽东赌气道。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毛泽东,便把他唤到教室外,指着天井说:“我要你给我赞井,赞不出,我先打你的屁股,再告诉你爹!”

毛泽东自觉理亏,便绕着天井转了一圈,但见层层青砖砌的天井里,清水一汪,卵石片片,几条同学们从溪沟里抓来的鱼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来来回回地游动,他觉得大哥太不近情理,自己被父亲送到这里,真如这些被同学们送到井里的小鱼,没有半点自由。他沉思片刻,一首打油诗即从口中吟出: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同学们听了,纷纷围拢过来拍着手说赞得好。

毛宇居满脸尴尬,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确实存在着弊端。他

暗自佩服这位才思如此敏捷的学生,便放毛泽东走开。井湾里距韶山冲上屋场足十华里,因离家较远,毛泽东在这里读寄宿。据当时一同在毛宇居手下读书的郭梓材回忆说:学生除了泽东以外,我,我哥哥梓阁,义兄耿侯,堂弟桂五(又叫桂五麻纱),等等……泽东同学从小异常聪慧,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既不喜欢读《三字经》,也不喜欢读《四书》。老师要惩罚他,他就和老师“捣蛋”。他喜看各种小说。那时候,他是一个仅十多岁的小孩,但在我们心目中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领导者了。他不但带我们和老师造反,反对那种旧传统,而且打游戏仗,他也起着一种组织作用,由他当指挥,发号施令,叫我们冲锋。同学刘洪授回忆说:“老师出‘破题文章’要大家作,他作得快,总是交头卷,还常常帮别人作,他待人很有礼貌,但敢作敢为,他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怕,逢善就莫欺。”毛宇居也回忆说:“毛泽东在这里读的是《公羊春秋》、《左传》等经史子集,他最爱看的是那些《精忠传》、《水浒》等中国古典小说。”

毛泽东自己回忆说:“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的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春光似箭,转眼到了冬至。宇居先生是毛家族长之一,要进祠堂会谱吃酒,私塾就放假了。毛泽东回家,劳动之余,与小伙伴们嬉戏玩耍,或看看“杂书”,倒也自由自在。

又要进学堂门了,毛泽东却十二个不愿意,逢人便说:“不想那八两银子的秀才功名,秀才背时,现在一文不值。”这话传到父亲毛顺生耳朵里,毛泽东遭到一阵严辞唾骂。母亲曲意相劝。父亲又提了一篮子鱼肉鸡蛋,定要送他去上学。毛泽东百般无奈,只得随父亲上路,走了两三里,想到私塾那枯躁的生活,那“井”中之鱼,突然间对父亲说:

“爹,我实在不想再去那里读书了,你就依了我吧?”

“石三,爹辛辛苦苦赚钱供你读书,为的是你好,你倒把我的苦心当苋菜水,你去不去?”毛顺生不禁火从心来,他逼问道。

“不去!”毛泽东一脸犟气。

“到底去不去?”

“不去!”

“好呀!你这孽子,老子好久没打你了,看我今天不把你打扁!”父亲怒气冲天,放下竹篮,扑过去就打。

好汉不吃眼前亏,毛泽东拨腿飞跑。

父亲迫不上儿子,火上加恨,又怕在众人面前失面子,气呼呼地吼道“好,你跑,你跑,老子的钱不是屙屎捡来的!”说完,扭头就往回走。

毛顺生回到家里,大发雷霆,照例向妻子出气,责骂她不该养这不孝之子,平日都是她惯坏了。妻子也只好习惯地安慰安慰丈夫。

毛泽东走近家门时,母亲早在门口等候,她满面焦容,流着泪对儿子劝

说道:“石三,你不该这样不懂事!你爹再也不会送你读书了,以后,你只能和犁耙打交道,看一辈子牛屁股。你干爹和八舅晓得了,也会帮你爹骂你,你想想,谁不望你读书成名,知书达礼,你却要这样,真是个不听话的淘气子,唉!”

毛泽东知道母亲会说这番话,他毫无愧色,和声细气地说:“儿不是不想学习、逃学偷懒,而是不愿在学堂里坐牢一样读死书。我不是不领父母的好意,而是讨厌那不明时局的古板的先生,老是‘之乎也者’的那一套来愚弄学生。回家种田,也不是丑事……”

就这样,毛宇居的私塾里,终于少了一个不喊“先生”而喊“大哥”的学生。毛顺生的田地里,多了一个瘦高个的小“长工”。

毛泽东在毛宇居门下读书的最大收获是读了《左传》。这本由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的史书,是一部反映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活动,总结各国兴亡和战争胜败教训的编年史,这是毛泽东对经书类相对感兴趣的一本。由于他学得扎实能背能写,并能融汇贯通,因此,他后来才受益匪浅,并由此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兴趣有增无减,到老不衰。通过对中国史书的广泛涉猎,毛泽东熟悉了古代不少战史战例,为他后来的战略战术思想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增添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

五、辍学后,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同父亲的抗争

变得机动灵活了。做损己利人的事时,同母亲配合默契

毛泽东辍学后,像小长工一样在家里地头干了两三年活。虽然累,但没有了在学堂的那种枯躁和体罚,劳动之余,还能看一些书。在家,能发生抵触的对象主要是父亲了。小时候,他对父亲的不满,除了生闷气,只能是用非常隐蔽的方式来表达,甚至不惜在父亲面前撒谎。逐渐长大了后,不再那么怕父亲,敢于公然顶撞,随着学问的长进,学会了以理服人,据理力争。在父子间的各种冲突中,往往以儿子的胜利而告结束。

首节 上一节 14/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