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瑞彩华光--曾庆华回忆录 第11节

点击:

1996年,我撰写了《三门峡库尾的泥沙淤积及其解决途径的建议》,正如在1964年周总理所说过的“有了改建工程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虽然后来又进行了一次改建,但三门峡的泄流能力还是太小,再加上1986年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投入运用后,改变了水库的来水来沙条件,导致渭河下游的泥沙淤积仍有发展之态势。

倾尽一生为水利

1964年时水库淤积末端在渭南,渭淤的17断面,而到现在这里的河道断面则大大缩小了,河道主河槽被淤积抬高变窄,导致滩面淤高。渭河下游原本是地下河,现已变成了地上河,渭河下游修筑堤防是一项决策性的错误。从1960年到1991年,渭河下游已经淤积泥沙10.36亿立方米,这足以说明蓄清排浑的水库运作方式并未改变水库淤积翘尾巴的问题,而潼关过水断面淤高缩小,导致其1991年过水面积仅有建库前的1/3。

根据三门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后,三门峡水库库尾的淤积翘尾巴问题并未解决的事实,我在1986年撰写了《蓄清排浑的水库运用方式不能解决三峡库尾的泥沙淤积问题》,此文发表在《大自然探索》1986年第四期上。

潼关距离三门峡的大坝只有114千米,水库水位下降二十多米尚不能使其淤积物冲去,而三峡库尾的重庆距离三峡坝前为600千米,怎能靠坝前的20~30米的水位变动,将淤沉下来的泥沙冲掉?这一点着实让我们值得思考。

在2000年4月,我又再次撰写了《重温历史经验,进一步改建三门峡水库,解决潼关以上库区继续淤积和洪涝灾害的问题》(发表在《泥沙研究》2001年6月第三期),这篇文章深情地回顾了敬爱的周总理对三门峡水库改建工程的英明决策。尔后我将《三门峡库尾的泥沙淤积及其解决途径的建议》寄给了百岁老人,曾任水利部副部长、中国最有资历的治黄专家——张含英,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我收到了老人的回信。

 

“庆华同志:

我万分高兴接到您的来信和四份报告,我首先看了您关于潼关淤高和渭河下游变为地上河的报告,我过去虽多少知道一点情况,但这更使我对关中平原前途关心。我从信中已知道您的心胸很开阔了,要从大处研究问题,这很好。

渭河下游的淤高是关系到关中经济发展前途的,所以不要只从‘淤’上看问题,而要从大处解决问题。您是否可以下点功夫从三门峡运用上来加以研究,提出办法或意见?这也是关系到关中大局的大事。从其他报告中我已知道一点下游河道不利的变化情况,也十分关心,认为下游河道的冲淤问题也应列入研究日程上来。可惜,我已难于亲身参与实际工作,对你的四份报告我很珍视,如有所见,当再作研究。专此布复。”

张含英

1996年4月3日于北京

因为书信的往来我无比幸运地得到了老人的墨宝,也从中得知了老人身体健康、思维清晰,因此深感安心。他对渭河、黄河问题的关切,对我的叮嘱,体现了老一辈治黄人的精神。

二、对黄河口整治问题的探索

1991年江淮及东北地区发生特大洪水,这使得全党全国人民都认识到“洪患不除,国无宁日”。黄河下游河道是一条横亘于黄淮海平原,高于两岸地面3~7米的“悬河”,比河南省新乡市的地面要高出20米,比河南省开封市的地面高出13米。黄河如若失事,南决则乱淮,北决则乱海,这将会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2003年我撰写了《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治理途径的探讨》。2004年2月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黄河下游治理方略高层论坛会上,我作了题为《防洪减淤仍然是黄河下游的首要任务》的发言,其中提出了国家要下决心解决黄河下游河滩上180多万人、200多万亩耕地的防洪和生命安全问题,指出了上游水库的调节运用不可能防止二级悬河的形成和发展,这样的情况还会进一步恶化。同时我提出了相关的建议:①利用黄河泥沙人工放淤,淤筑安全村台,拆除生产堤,恢复滩地的引洪沉沙作用;②利用黄河泥沙进行人工放淤加宽加固大堤(清水流回河道),淤筑相对地下河;③进行主河槽疏浚,将泥沙淤在生产堤和大堤之间,减小主槽和大堤根的横向高差;④将滩地的居民迁徙至加宽的大堤上居住,给他们解决去滩地耕种的交通问题;⑤疏浚并整治主河槽,中水河槽的整治流量可以按照3000~4000立方米每秒,河道整治工程控导河流走向,但要允许洪水漫滩。这些总的设想是利用黄河泥沙放淤,淤筑滩地的安全台,淤宽淤高大堤,使黄河泥沙有足够的地方沉积,同时又能够使放淤后的清水回归河道,从而让黄河逐渐成为地下河,把黄河的泥沙“喝光吃尽”。

我的导师方宗岱先生就曾指出“沿岸放淤是治理黄河的必由之路”。同时老师还认为古代有王景治河,所以才有851年没有河水大患,其核心就是使黄河浑水由上口入,清水从下口出,这样大部分的泥沙落于淤滩地用以固堤,清水回到河道有冲刷主河槽的作用,这样会使主槽不断冲深稳定。

我曾率领中国泥沙专家代表团访问过荷兰,这里称之为“低地国”。荷兰的围海造地即将海水抽干,以此发展农牧业,现在他们已经成为了十分富有的国家,这简直就是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我国的黄河每年可以提供给黄河下游16亿吨的泥沙,这些都应该是我们的财富。神话中大禹治河就是使水和泥沙均有出路,让黄河流入古渤海湾从而在500年间形成了今日之河北平原,这些泥沙淤成了大片土地,黄河不再横流泛滥,使得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倾尽一生为水利

历史上,黄河大量的泥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黄淮海平原,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

在1994年4月17日,我在山东省东营市撰写了《黄河河口是世界上最好的河口》一文,其副题为“黄河的泥沙将成为河口治理及河口三角洲经济开发最为重要的手段”。

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出海口地区,当我站在黄河口时真是感慨万千,曾经我对此写道:我们的母亲河从不间断地为中华民族生长出年轻的国土,它不断地侵蚀、搬运和沉积,近一百多年来,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河口,黄河三角洲共淤积了5400平方千米的土地。

今日的黄河河口区(包括河流近口段、河口三角洲和三角洲海域三部分)面积约有一万平方千米,这里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质一般为沙壤土,这种土质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有机质,非常适宜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黄河入海处的浅海区由于黄河水带来的丰富有机饲料,加上泥沙沉积,海底平坦,形成了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海洋鱼类的栖息与繁殖,自然使得黄海入海处成为久负盛名盛产鱼虾的地区。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的石油勘探大军在黄河三角洲和河口浅海区的大陆架下发现了宝贵的石油资源,至今,这里已经形成了我国第二个特大型的石油产地——胜利油田。黄河的泥沙不断地将海域淤积成陆地,创造了开发石油极为便利的自然条件。在这里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黄河的泥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大量的盐碱荒滩淤积抬高,使得广阔的盐碱荒滩变成候鸟的湿地,泥沙让这里的农业、林业、畜牧业、盐业和渔业得到连锁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