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人闲谈了一阵子,张志安与孙金龙两人叽叽咯咯,赵明海看了眼石英钟,已快十一点半了,于是说道:“中午就在这吃包子了,你们先谈着,我去去就来。”
“明海你别客气!”
“你们先坐着吧!”
……
骑了张志安的自行车,赵明海到供销社买了些猪下水,又买了两瓶酒,切好之后,端了上去。
而正喝着,就听屋外摊上传来了嘈杂声,须臾,赵明兰跑了进来,匆匆的对赵明海说道:“弟弟,来了好多人……忙不过来。”
“额……”
而就在赵明海有些惊讶之时,张志安已经自告奋勇道:“你们喝着,我给帮忙去。”
说着站起来就往外走。
“明海,你去忙吧!”孙金龙急忙说道。
“那你们先喝着,我去去就来。”
说着赵明海起了身,到了门口摊子一看,一二十个学生已是排成队,摊子上也坐满了学生,装小米粥的大锅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赵明敏正端着一笼蒸包,一边说着:“三分钟,三分钟就好!”
赵明海急忙接过了赵明敏递来的蒸笼……大锅旁,张志安早已拿起了大勺子。
而这时赵士公、赵明豪、孙金龙也走了出来……
忙活了一阵子,赵明海重新回到堂屋时,赵士公脱口而出:“明海,你这生意怪好哩,你还怪有眼光哩。”
“他能没有眼光吗,高中生。”赵明豪接话道。
“主要是没人干。”赵明海谦虚着。
“明海你觉得我也来城里怎么样?”
“我觉得行。”
“就是不知该干什么。”
“这个,关键得看你会干什么。”赵明海很实在的说道。
这个时候虽然百业待兴,但是却是还没有兴,市场发育还不充足,机会暗藏于地下,先期生存的这关还是要考虑的!
如此谈论了一阵子,酒足饭饱之后,四个人骑着车子走了。
……
赵士公、赵明豪回到李围子村时已近五点了,他回家的路正好经过赵士礼家门口。
经过赵士礼家门口时,他把车子一插,在大黄的“汪汪”声中,赵士公进了赵士礼的家门。
这时赵士礼与郑桂芝两人正在给小青骡子铡草,见赵士公进来,赵士礼急忙松了铡刀,笑道:“他二叔,你有事?”
“没事。告诉你们个事,我刚从县城来,去了明海那里,他今天不是开张吗……”
习惯了赵明海、赵明敏、赵明兰子妹三个在身边,现在他们三个陡然离去,赵士礼与郑桂芝是既挂念又不习惯,而且还担忧,不知赵明海的小吃部怎么样。
因此,闻言,不等赵士公说完,郑桂芝就匆匆问道:“他二叔,四儿怎么样?他两个姐还好不?”
“哎哟,嫂子,你不知道,明海的生意好的不得了,饭点时都排着队!小敏和小兰两个丫头好着呢,明海弄的包子可好吃了!”
说着,赵士公递给了赵士礼一支烟。
“他二叔,你说的都是真的!”赵士礼接过烟,颤巍巍的说道。
“那还能有假,你们也该去看看!”
“就是家里这一大摊子忙不过来,还有明河的事。”
纵然有许多事,但说话之间,赵士礼还是露出了舒心的笑意,当然郑桂枝也是如此。
而就在赵士公与赵士礼说话之时,三五个学生又出现在了包子铺前。
赵明海倒是没想到晚上还会有学生来,但转而一想,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晚上也要吃饭的,赵明海估计甚至晚自习之后还有要吃饭的……
而后又陆续有学生来,只是赵明海所备的食材已经不足了——虽然还有些馅,但那是为他的大肚皮以及赵明敏与赵明兰准备的。
“弟弟,回头你算算,咱赚了多少钱?”吃晚饭的时候,刚一坐下,赵明兰就兴奋的说道。
第91章 招聘
赚了多少钱,赵明海也想知道,纵然包子在口,他还是“嗯嗯”了两声。
吃过饭,收拾了桌椅板凳,长案、碗筷之后,赵明兰便抱着装钱的小木匣子匆匆的跑进了堂屋。
然后她把小木桌子往电灯下一拉,一分、两分、五分、一毛、两毛,五毛的,分别摆在了桌上,然后又让赵明海拿了纸笔,按类别数了数之后,记在了纸上。
合计完,赵明兰的两个小辫子一抖,欣喜道:“八块零八毛。弟弟快把账本子拿来,算算咱用了多少本?”
八块零八毛,意味着从早到晚约有八十多人次到摊上吃早点,开张第一天这个数字也是不小了!心头喜悦着,赵明海拿过了菜单子。
这时的面粉一毛八一斤,韭菜一毛五,芹菜一毛二,鸡蛋一斤三毛八,约合成五分钱一个。但面粉没法细估,油盐、花椒、八角、香油等也是如此,但预估了一下,赵明海最后算出,加上三人的伙食费用,大约赚了三块多钱。
三块多钱在赵明海眼里不多,甚至是有些少,但在赵明敏、赵明兰眼里不一样——这是她们第一次赚到这么多钱!
或许是初次感觉到自己居然有这么大的价值,听到这个数字,一向稳重的赵明敏也嫣然的笑了。
随即对赵明海吩咐道:“四,你明天多买些菜,我估计明天人会更多,也早起一会,早点买来好剁馅子。”
“嗯……”
赵明海应了一声,随即把装钱的盒子往赵明敏跟前一递,说道:“二姐,这钱放你这里吧!”
在赵明海想来,把钱放在赵明敏那里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原因一是放赵明兰那里他不放心;第二是零钱他也不好带;第三是这个生意还要找零。
赵明敏是个内秀的女子,闻言一下子就明白了赵明海的意思,微笑道:“行,我替你拿着。”
“弟弟,咱到广场玩会儿去,听人唱戏去。”
虽然对戏曲不感冒,但是这时的晚上呆在家里却没有什么娱乐,枯坐无聊,赵明海点了点头,说道:“行。”
……
而于此同时,赵明海开了个小吃部的事也在六亭县开始发酵了!原因很简单,一是六亭县城现在实在太小,主干道从东到西,步行都不用半小时,南北甚至不用一刻钟。
第二点则是个体商户现在极少,乡下人进城做生意,在这个小小的县城更是没有。
这样的事情在小县城不可能不引起人民的注意!
也因此第二天赵明海小吃部的生意营业额,近乎翻了一倍,当然赵明兰与赵明敏的劳动量也近乎翻了一倍。当然这也是因为赵明海所做的包子馅确实好吃的缘故。
而到了到了第三天,早、中、晚饭点的时候,不仅学生成批的来了,学校的老师也来了,还有周围的居民,甚至有骑自行车过来的。
来自哪里赵明海并不清楚,但是这些穿中山装的大爷、大妈,包括学校的老师,显然是居家过日子的人,来时往往带个暖水壶,恨不得把一大锅汤一壶装尽!
这让赵明海不得不又买了一个大锅,又买了一个煤球炉子……也让赵明海猛然发觉后世的那一套商业让利吸引顾客的模式可能不适应现在——现在根本不需要吸引人。
而学校的学生与老师会来这么多,不讲究艰苦朴素,从学生的口中他很快知道了原因,原来学校食堂的菜谱一直没变,早上就是馒头、稀饭、咸菜;中午馒头,稀饭也没了,菜就是白菜、萝卜、芹菜、豆角,来来回回的这几样,而且是明油,也就是煮熟了,在往上泼些油。
顿顿如此,天天如此,谁不想打个牙祭。
当然,生意好了,也累人。
八月十八号晚上,吃过晚饭,收拾完桌椅,赵明兰像往常一样,抱起了装钱的小木匣,走到了昏黄的电灯下……
“一共五十一块八!”
数了数,赵明兰欣喜而又带着明显的疲倦说道。但是却没有让赵明海再翻什么账本子,因此经过前三天的的盘点,他们心里对小吃部的利润都有了一个大致的数,利润在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之间,也就是说今天赚了二十到二十五块钱之间。
一天赚二十到二十五,在这个时代,在任何人眼里都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因此听到这个数字后,赵明敏也一下子笑了。
而这时赵明兰却说道:“累死了,这脚不沾地的!弟弟,这样不行,忙不过来,你要是再上学,那就更忙不过来了,得让咱爹、咱娘来。”
赵明敏闻言却说道:“咱二哥的事近在眼前了,家里庄稼、牲口的都要照顾!还有咱大嫂年前年后就要生了,他俩一定不愿意来。即使来,也得秋天收成后。”
“那怎么办?”赵明敏纠结了起来。
“咱招人就是!”赵明海随意的说道。
私人招聘工作人员,在这个时代绝对稀少,更是超乎赵明兰这个乡下小姑娘的见识之外,闻言她愣了一下,才带着点忧心说道:“招人?招人不就赚的少了!这个,咱这是不是压榨人啊……成老地主了!”
“纯朴的人啊!纯朴的时代!”
赵明海心里感慨了一下,笑道:“姐,你想想,如果一个人穷的叮当响,吃没吃的,穿没穿的,你给他工作机会,给他钱,让他过的好,你情我愿的,怎么能说是压榨呢。再说了招人也不一定赚的少,招人咱这铺子就大了,卖的更多,可能赚的更多。”
“四,说的对,只是要招几个人?招什么样的人?从哪里招?”赵明敏说道。
“从咱村里招呗!知根知底的用着踏实。”赵明兰说道。
赵明海却摇了摇头,说道:“村里不行。我想着得招三个人,得有一个会炸油条的,这样他们也好有选择,等不及的可以买根油条走。另外咱这里也没有那么多地方供他们居住,所以必须找本地人。而且本地人熟悉环境,买东西也方便。”
“嗯……那招男的、女的?”
“招壮实的大嫂、大妈。”
……
赵明海当夜就用红纸写了一张招聘广告——招人,女性,本地人,会炸油条的优先,年龄十八岁以上,工资面议。
一大早,赵明海便把招聘广告贴在了摊子前的木牌上。
这在买早点的人看来有些正常,也有些怪异。感觉正常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赵明海三人的忙碌,招几个人干活很顺理成章。
感觉怪异的一是一个私人居然雇工了!深受时代的教育与影响,年纪稍大的人的心里恍然间都有一种地主老财卷土重来的感觉。
第92章 时代
另一个感觉怪异的点是一个农村人居然想要招聘城里人!这时城里人对乡下人是有心理优势的,这样的转折让他们有些不适应。
但是这样的差异反而让赵明海的这条招聘广告很快传播出去了!
在这个人远远多于事的时代招人很容易,下午两点多的时候,一个穿着青色中山装,黑裤子,长脸白皙、有些干瘦的中年妇女走了进来……
赵明海询问了一下,中年妇女叫孙玉娥,五十二岁,在国营食堂退休,对象是石佛寺铁厂的职工,在工厂上班时落了残疾,儿子、女儿都在上学,想赚点外快,补贴家用,炸油条、炸麻花、包包子样样在行。
赵明海自然接纳,给了四十元的月薪。四十元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不少的了,轻工业刚进厂的学徒工,一般就是三十八块五。一个高中生一个月十五块钱的生活费足够,即使一天三顿吃赵明海的包子都够!也因此孙玉娥欢天喜地的答应了。赵明海安排她明天五点半来上班。
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分别来了两个二十多岁的女人,一个叫孟香兰,是农村嫁给城里煤球场工人的,没有工作,有些美貌;另一个则是带业青年,叫沈静,未婚,面貌姣好,人如其名有一股静气。
但两人包包子可以,不会炸油条,赵明海给定了三十元一月的月薪,两人也是欢天喜地的答应了,赵明海照例吩咐他们五点半来上班。
随后还有人找上门来,但被赵明海婉拒了。然后赵明海赶紧撕下了招聘广告。
第二天一早,才只是五点左右,孙玉娥、孟香兰、沈静就几乎同时来到了……
可能都是经过生活锻炼的缘故,这三人干活十分利索,干活也很有眼神头,和面、剁馅、添水、熬油之类的根本不用操理……
见此赵明海终于放了心,不过当天上午工商、税务就找上门来,要赵明海去办个体工商户证以及办理税务登记。
在个人经营上先上车后补票其实是这个时代的常态,原因一是现在依法经营的观念还很薄;第二则是社会大环境,总是要土地长了树木,然后再去修理。就像自行车上牌一样,只有你买了自行车,才会叫你去上牌。
赵明海是懂这个世道的。
到了税务局,税务局的工作人员问了一通,什么营业额、净利润之类的,赵明海自然照少了说,最定税一月十二元。
自此赵明海的小吃部算是走上了正轨,而由于孙玉娥、孟香兰、沈静三个人的加入,赵明海已经空闲了下来。后来,孙玉娥见赵明海没有自行车,买菜、买面的不方便,推来了他丈夫以前骑的自行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