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草莽纵横 第44节

  “这有什么不能说的,早晚咱村人都得知道。”

  “你这丫头!”

  ……

  上午头,赵明海背着粪箕子从东沟子归来,由于水大,这次收获不丰,只有一个老鳖,剩下的都是小鲫鱼与死鱼片子,不过赵明海却发现他的鼻子似乎更灵了,能分辨出小鲫鱼与死鱼片子腥味上的细微差别。

  ……

  而经过赵明兰的大嘴巴,以及赵明岭的诋毁式传播,到了第二天李围子村的人几乎全知道了。

  而李围子村在外有干矿工的,有当老师的,有当工人的,但是在城里做生意的却是一个都没有。

  其实是这些人想都没有想过乡下人还能在城里做生意!因此听到这个消息后,纵然已经感觉出赵明海早晚要走出这个小山村,可心里还是有些微微的石破天惊之感。

  但是细细思量了一下,他们的想法就与赵明岭趋向于一致了——你是力气大、上学好,但这与做生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这样做就是抢城里人的饭碗,强龙不压地头蛇,只怕这事不好办。

  总而言之他们对此并不怎么看好,甚至认为这样一边上学,一边赚钱,可能会两头不讨好,钱没赚到,学习也耽误了!

  赵士武、赵明金等人知道这个消息后,更是直接放言,赵明海真是太能了,他咋不上天呢!

  ……

  村民的议论声里,转眼间到了八月十三,一大早赵明海、赵明兰、赵明敏就起来了,吃完饭、洗刷一番后,换上了新买的的确良衬衫,青裤子,大扣的鞋子,垮上了蓝色西碎花的包裹……

  而这也是她们人生第一次进县城,一路上赵明兰趴在车窗边左顾右盼,纵然赵明敏生性稳重,可是也禁不住拿眼四处乱瞄。

  到了城里,赵明海眼中大号的农村在赵明兰眼里却成了天堂,“哇,弟弟,这房子真气派!”“这里人真多!”“这楼真高!”一路上赵明兰兴奋个不停,甚至到了租房都没停下来。

  到了租房之后,赵明海自去供电所去找电工,赵明兰、赵明敏围着院子转了几圈之后,才开始收拾屋子。三间房子倒是足够他们住的。

  近晌午的时候电工过来,接了电,装了电表,又安了三个十五瓦的灯泡。

  李围子村至今没通电,当电灯亮的那一刻,纵然上面是黑乎乎的屋顶,赵明兰、赵明敏却看的有些呆了,须臾,赵明兰像梦呓般的说道:“真亮啊!真比煤油灯亮多了!”

  听到这话,看着赵明敏、赵明兰的样子,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样子,赵明海心中有些翻腾,张了张嘴,却又说不出话来。

  然后,赵明海带了赵明敏、赵明兰去了国营饭店,吃了些包子、油条,吃过饭,赵明海带着赵明敏、赵明兰去了菜市场,买了些青菜、肉、煎饼,面粉,花椒、八角、竹篮之类的东西,然后又到煤球场买了五百块煤球以及五百斤焦炭,借了煤球场的板车,拉了回来。

  这个过程,赵明兰与赵明敏都是笑津津的,好像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

  ……

  八月十四,一大早,吃了赵明敏、赵明兰做的早饭之后,赵明海开始忙活起来,先是买了笔墨、油漆,炮竹,然后用季四清留下的木板截了一块,做了一个牌子,然后赵明海亲自提笔写下了“六中小吃部”五个大字。下面又写了包子、油条,免费小米粥,几个小字。

  赵明海毛笔字写的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很差,大小不一,间距不一,但赵明海不在乎。

第89章 开张

  而在墙上钉牌子的时候,一些高二的学生就迎着朝阳走了过来。

  由于这时校服还没有普及,身上的衣服各异,但基本上以白衬衫、青裤子、布鞋为主,女生也是如此。朴素的像一颗白菜。

  但男生的短发、女生的马尾却又显示了蓬勃的朝气。他们手里大多没有什么东西,只是斜挎着个书包,这说明他们的家庭条件较好,有钱在学校的食堂买东西吃。

  当然也有提着青布包裹,提着面口袋的。这是家贫的表现,青布包裹里一般是煎饼卷子,面口袋里则是炒熟的面粉。

  背着煎饼卷子上学在这个时代绝对不是夸张。

  而当他们看到赵明海钉的牌子时,他们都是注视了一下。

  钉完牌子,赵明海便去了菜市场,买了些芹菜、韭菜、鸡蛋、粉条、小米、小秤。

  初期赵明海只打算做两种包子,猪肉芹菜馅的和韭菜鸡蛋粉条馅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现在的条件;第二则是赵明海最喜欢吃这两种馅的包子。

  回来后赵明敏就开始剁馅子,赵明兰开始擀面皮。她们两个常年操持家务,这些活对他们来讲实属寻常。

  赵明海则在一旁坐着,一边给赵明兰画饼:“姐,要是咱赚了钱,我给你和二姐各买一辆自行车。”

  “真的!我要那种小架的,小巧的真好看。”

  “当然是真的,我啥时骗过你。”

  “你这话倒是真的。弟弟你说咱这能行吗?”

  “绝对能行,人不能不吃饭。”

  ……

  闲谈之间,赵明敏剁好了馅子,赵明海拿起了小秤,然后揉了揉鼻子,下一刻韭菜的鲜味,肉的香味,芹菜的清香味,花椒的麻味,八角的醇香味,糖的甜味,以及这几种混合起来的味道就钻进了赵明海的鼻子里。

  随后赵明海找了纸笔,拿了小秤,先秤了些碎芹菜,放进了砂盆里,然后又分别称了些肉沫、姜沫、盐、花椒……最后又加了些煮好的猪皮,滴了几滴香油。

  充分混合以后赵明海闻了闻,感觉鲜味不足,他又加了些芹菜;感觉香味不足就加肉沫与香油。

  如此像调香师一般,调了近半个小时,赵明海终于闻到了他感觉最鲜香的味道。然后他把各项数据加了一加,统计了一下数据,然后把纸递给赵明敏说道:“姐,这个配方你拿着,咱先试试,好吃就按这个配方来。你可拿好了,这可能是传家宝。”

  之所以要试试,是因为赵明海认为这个馅蒸熟之后的味道肯定与现在生的要有区别,是否好吃他也不敢肯定。

  而之所以用鼻子调馅子,则是他早就有的想法——来自于后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知道的东西比现在的人自然驳杂的多,他是知道调香师这个职业的,然后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调馅子上。

  当然他也想试一试,他鼻子的作用。

  说完赵明海走到院中,拔下了煤球炉子的底盖……

  大约一个小时,赵明海就闻到了从蒸笼里飘来的鲜香的味道——这鲜香味一蒸却是散发出来了。

  赵明海闻着比国营饭店的味道好闻不少。这其实也是赵铭海这么认真调馅的原因,毕竟国营饭店这个标杆立在那里,要不然以赵明海对目前社会的认知,有的吃就不错了,什么味道不味道的。

  但有国营饭店在,赵明海就不得不努力些。

  在蒸包上桌之后,赵明兰轻咬了一口,立刻说道:“好吃!”

  说着被烫的吸溜了一下,然后才一边用嘴扇着风,一边继续说道:“真好吃!哎哟,比国营饭店还好吃!弟弟,行啊你,还会调馅子,跟谁学的。”

  “在旧书摊一本食谱大全上看到的。”

  “哦,弟弟看来你不但能吃,而且好吃。咯咯……”

  “孔圣人都好吃,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何况于我。”

  “啥意思,别拽书袋子。”

  ……

  赵明海与赵明兰的嬉闹声中,赵明敏轻轻的咬了一口,然后一股她从没品尝过的鲜香味一下子弥漫在了她的口中……

  “真好吃啊!难道小四不是开玩笑的,那配方真是传家宝……”

  ……

  只是一会儿,十笼的试验品被赵明海一扫而光,至此赵明海第一次有了微微的饱感。而这时赵明兰已经等待不及了,赵明海刚吃完,赵明兰便拉着赵明海上了街……

  赵明兰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又在小小的县城逛了一下午,顺便买了个小小的石英钟。

  ……

  第二天早上只是三点多,赵明海、赵明兰、赵明敏便早早的起来了,然后赵明海便开始干一系列的重活,搬长案,搬炉子、搬案板、装煤球,生炉子,挑水等等。

  赵明兰、赵明敏则开始和面、揉面、往大锅里装水,淘米……

  一系列重活干完之后,赵明海喊了赵明兰,去了早市。喊赵明兰去,一是让她熟悉环境;也是想让她帮忙看着东西,买这买那,拎到这拎到那的,赵明海感觉太麻烦。这时赵明海突然感觉买辆自行车或三轮车势在必行。

  而由于现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开始并行只是初期,人民的经商意识还没有苏醒(苏醒大概要到一九八四年,那时才出现了下海潮),因此这时的菜市场并不繁华,几乎都是农民,挑着两个菜筐卖菜的,也有拉平板车的。这时车辆也少,可以说是没有,农民这时没有谁能买的起机动车。

  时间紧迫,小料昨天又已备足,赵明海与赵明兰买了些韭菜、芹菜,又到食品站买了些猪肉,就匆匆回去了。这时的猪肉还依然是食品站专营,还不存在私人到食品站批发自己去买的情况,不过与以前相比,供应量充沛了许多,当然价格也涨了,八毛五一斤。

  ……

  再次回到小吃部,赵明敏与赵明兰便急忙剁馅子,而赵明海则把炉火松的旺旺的……

  六点钟左右,天色微明,赵明海把炮竹挂到了墙上,然后点了起来。

  “噼里啪啦”……碎红满地。

  而这时由于新鲜事物少,不像后世的人见怪不怪,听到动静,周围的居民,以及家在县城来六中上学的学生逐渐围了上来,有的看一眼就走,有的心里却在奇怪着,是哪个单位在这里开的饭店,这招牌写的一点也不正规。

  但是也有几个穿着较新的学生留了下来,然后走到蒸笼跟前,向赵明海问道:“牌子上写的是真的吗?一毛钱六个包子,小米粥免费。”

  “真的!”赵明海点了点头。

  “给我拿一毛钱的,盛碗汤。”

  “我也一样。”

  “俺也一样。”

  ……

第90章 深度

  像过筛子一样,陆陆续续的有学生开始买包子……一般都是买一毛钱的,但免费的、稀薄的小米粥却往往要喝两碗。

  ……

  如此来来往往的,附近的好事者也开始进点,不过与羞涩、懵懂的学生不同,吃了包子之后往往会评价一句“这包子味道不错!比国营饭店的好吃”之类的。

  也有人询问赵明海,他们三个是哪个单位的,赵明海不愿打肿脸充胖子,据实回答。

  而还是那句话,现在城里人做生意的都少,有着大量的待业青年,农村虽然有在城里做生意的,但几乎都是卖青菜的。一个学生,一个乡下的学生,居然带着自己的亲属在城里安家落户,做生意。

  此时这种事纵然在城里也是稀缺的像是大熊猫!也因此听了赵明海的话之后,看赵明海的眼色立变,有惊讶、有欣赏,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如此一个早上有二三十人在小吃部吃了包子,喝了小米粥。开张就这样,其实也算是开门红了,赵明敏和赵明兰脸上一直笑津津的——早上人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毕竟还是有人来吃,她们看到了潜力。

  七点半以后学生就不见了,但是偶尔还有周围的住户过来,毕竟是在县城里,住的地方虽然紧迫,这些居民还是比乡下农村要有钱的多,早上一毛、两毛的能消费的起的。

  而到了十点半左右,一道铃声突然在摊子前响起,赵明海抬头一看,只见张志安、孙金龙、赵明豪、赵士公,正在门口插着车子。

  “你们怎么来了?快屋里坐。”有些惊喜,赵明海笑道。

  “听说你今天开张,来给你贺喜,还是来晚了。”孙金龙笑道。

  “有这份心就行了,不用来的,这大老远的!”

  “也不远!兄弟你可真大胆!怎么样?”

  “还行!”

  ……

  说话间进了堂屋,落座,给倒茶后,赵明海问道:“五哥,今天怎么样?”

  “他现在当和事佬了,天天酒喝的晕晕的。”张志安在旁边接话道。

  “和事佬?”赵明海疑惑的问了句。

  “这两边不合的,往往都找他帮忙,他干脆帮着和稀泥。”张志安笑道。

  这相当于矛盾调解员,但一个不慎也可能陷进去,想到以后的严打,赵明海笑道:“五哥,这种事我觉得以后你少参与。”

  “嗯,我也不想参与了。兄弟你还上学,都敢在县城闯一闯,俺也觉得该做点什么,不能一辈子只抗大包嘢!”

  “咱俩一起干吧!我最近听了个信……”张志安接话道。

  但他话还没说完,孙金龙就截断了他的话:“你不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没个准事。”

  “你这人,死脑子,我一个生意就够你干半年的。不信你问明海。”

  “那你要是一年都找不到呢?”

首节 上一节 44/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