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元顺帝至元二年,距离朱元璋攻占应天,称吴王,还有二十二年。距离朱元璋称帝,还有二十六年。
所以李道成才改制武当传统师徒模式,开设武馆大班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在将来的新朝占据地位。提升武当派的影响力。
李道成相信,培养普适性的人才,后世教育体系下的大班制,绝逼完爆传统师徒制。
当然,李道成并没有剧透未来是朱元璋上位,只说眼看元朝气数将尽,即将改朝换代,所以自己才未雨绸缪,多培养些人才,好让武当弟子在未来的新朝中,占据更多坑位。
张三丰纵是心性淡泊,但事关自己一手创建的门派未来,也是点头不已,兴致颇高。“说说,你准备怎么改?”
李道成侃侃而谈。
“以往新弟子来源,大多是附近的农家弟子。武当也是不分良莠,照单全收,这对于附近贫苦百姓来说,固然是一个善政,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但对于我派的长远发展,却是不利的。”
“我的想法,以后新弟子就不一股脑的全收上山了,而是收进武馆,先进行一个培养甄别。把弟子们分为外门弟子,内门弟子,真传弟子,核心弟子,四个级别。”
身为一个前写手,从玄幻仙侠小说的设定取经,乃是职业本能。李道成张口就来。
张三丰生性豁达,不拘小节。并不喜欢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不过也知道这小弟子神异颇多,不会无的放矢,便没有急着表态,“哦,四个等级具体是些什么区别。”
李道成道:“我计划中,以后收弟子一年一收,半年一考。不收学费,衣食住行,培养费用,都由我们负责。但也要给弟子们分派一些力所能及的闲杂事务,锻炼他们的同时,回馈门派一二。”
“每届弟子,新入馆的半年内,不教四书五经,也不教道德黄庭之类,只教他们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再教他们认识几百个常用字,学点算数就好。”
听到这里,宋远桥不由点头不已。插话道,“十二弟考虑得很周到,如此一来,即便有人考核不过,止步于外门,回去之后,也能够做个账房文书之类,养活自己。”
张三丰也还算满意。这世道,能写会算的,就算是难得的人才了。外门弟子结业之后,从事各行业,势必能扩大我武当的基本盘。
说道:“武功方面呢,你怎么考虑的?”
李道成道:“第一年教武当长拳,武当剑法,基础内功心法,同样是半年一考。有半年时间,也能看出资质了。”
“不达标的,一年就让其结业。成绩达标的,则收为内门弟子,地位等同俗家弟子。可挂上我武当的名号行走江湖。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除了教内门弟子习文练武之余,还要授与道学经义,农学医术之类,同样加以考核。”
“考核合格,收为真传弟子,名录宗谱,正式列入武当门墙。”
李道成认为,在传教方面,封建二千年,道教一直干不过佛教,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两点原因。
一,组织力方面欠缺。
佛教虽然分为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宗,但是都认同释迦牟尼为最高偶像。
道教呢,一开始就是各信各的,不同教派之间,还相互攻诘。直到魏晋时期,才名义上统一了至高神,还一分为三。
组织向心力上,佛教完爆道教。
第二,和尚热衷于传教。道士则相对散漫高冷。
后世网上不是有个梗么,说道士传教是爱信信,不信滚,别耽误道爷飞升。
李道成吸收西方同行的经验,授予弟子医术农学之类,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艺,让道文化扎根民间,和牧师一样,涉及信徒方方面面。持续个百八十年,形成惯例之后,定能一振不如佛教的颓势,焕发出磅礴久远的的生命力。
所以在李道成的设想中,真传弟子并不纯以武功论高低。
只要弟子有一技之长,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则皆可收为真传,委以重任。
比如能言善辩,善于交际的。可以向汉魏名士方面培养,用其结交权贵,扩大武当的影响力。
文笔出众,倚马可待,下笔千言者,可为唇舌。以笔杆子为武器,宣传舆论,吹捧武当派。
心思缜密,精于俗务的。可以为武当经营产业。
就连心狠手辣,或者性格阴鹫的,也能找到定位。可以叫此辈负责阴暗面,为武当铲除强硬的敌对势力。
擅长兵法,计谋的,可以叫他们加入行伍,掌握刀把子。
总之,只要弟子有一技之长,在李道成这里,就不会埋没。
李道成把大概意思给张三丰和六侠说了一下,大家都深以为然。
至于核心弟子,很简单。张三丰和六侠就没问。
三年时间,真正的天资聪颖之辈,自然会脱颖而出。如此人才,自然不能放跑了,肯定要收入门下。为门派底蕴。
门派才入手的九阴真经、蛤蟆功、打狗棒法之类的镇派绝学,就是给这等天才准备的。
听罢李道成的大体规划,俞莲舟就感叹道:“如此看来,十二弟所谋甚远,你这是准备为我武当立下百世之基啊!”
李道成回道:“江湖中人都说天下武功出少林,我就很不服气。我的规划中,以后江湖人提起天下武学源流,会说天下武功出武当。”
听到这话,张三丰和宋远桥、俞莲舟几人就嘿了一声,“天下武功出少林?呵呵!”
言语中对这话,都颇有些不齿。
也难怪大家是这个态度。少林武功虽然门类繁多,有七十二绝技之誉,但真要论起来,其来源却不是那么光明的。
少林号称佛门广大,大开方便之门,普度众生。
历来便有诸如受通缉江洋大盗,又或被什么厉害仇家追杀得走投无路之辈,选择遁入空门,庇护于少林门下。
美其名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既然都放下屠刀了,那此辈生平所修的武功绝学,自然就变成了少林武功。
比如萧远山和慕容博,天龙两大坑儿子的神坑。俱是满手血腥,血债累累之徒。在事败众叛亲离之际,一声看破世情,一心向佛,便逃过罪责,托庇于少林,平安终老。
做为报酬,一身绝学,自然就归属少林了。
再如金毛狮王谢逊,诸如杀了空见的大仇,少林都能忍下来。
少林看重的,一是谢逊与时任明教教主张无忌的特殊关系。其二嘛,就是谢逊四处强抢的各派武林绝学了。
可以预见,谢逊剃度出家少林之后,少林又会多出两项绝艺,七伤拳和狮吼功。
想当初,达摩西来,不过传下洗髓易筋两经。见少林僧人久坐伤禅,又传下一些瑜伽动作,让少林僧人舒筋活血而已。
俱今不过八百年而已,少林就多出了大名鼎鼎的七十二项绝艺,号称天下武功出少林。这些多出来的绝艺,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么?
说什么佛门广大,大开方便之门,实则是藏污纳垢,人渣败类收容所。
在李道成看来,什么天下武功出少林,纯属吹牛不上税,都是少林和尚给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是天下武功入少林才对。
当然,有一说一。少林这番做派,虽然厚颜无耻了些,但确实是发展门派,壮大根基的不二法门。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凭什么不能天下武功出武当?
李道成此番计较,众师兄弟皆是深以为然。就连一贯淡泊的张三丰,虽然没有明说我支持你,但从表情可以看出来,也是支持李道成和少林掰掰腕子的。
张三丰做出指示,武馆由李道成主要负责,宋远桥、俞岱岩六人,也要定期轮流,每人都要到武馆驻扎三月至半年。
定下章程后,张三丰和六侠就回山去了。
时至四月,距离以往武当收徒的时间也不远了。李道成索性就提前正式开馆。
招收新弟子之外,往期三四代弟子,武功不入流的,也要到武馆之中,回炉重造。
教职工方面。师资主要由元明等几个修为出挑的三代弟子负责。
生活方面,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李道成举贤不避亲,把父母招进来,负责厨房以及生活物资采买事宜。
嗯,考虑到父母以往就是寻常农民,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便把元修调下山来,给父母做副手。
对于李父李母来说,李家祖坟冒青烟,这辈出了一个天才。他们沾儿子的光,从老农一跃为手下指挥二三十号人的管事,自然是满意无比,每天都是乐呵呵的,仿佛年轻了好几岁。
倒让李道成有些感慨,都说权力才是最好的养生品,果然不虚!
另外,李道成把弟妹也收了进来。他自己情况特殊。弟妹自然做不了二代弟子了。就把弟妹挂在张松溪名下,实则自己教导。
第29章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就偷偷溜走了。
转眼就是半月。因以往武当每年到五六月青黄不接之时,都开山门收徒。附近农户有难以养活孩子的,前几年都陆续送上山了。
所以武馆这次招收的新生,并不是很多,半月里陆陆续续收了百十来个,都是七到十岁之间,远一些的农家子弟。山上武功未入流,打回武馆回炉重造的四代弟子,也有五百多人。
新老弟子加起来七百出头,再加上全体教职人员,一共八百来人,总算把占地宽广的武馆大致填塞得七七八八了。
李道成只挂了个山长的名,把具体教学事务,都推给元明等一干精英三代弟子负责。
而这些事务,元明几人在山上都是做惯了的,早已驾轻就熟,把武馆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李道成又闲了下来,每日教教杨嫣兄妹,带带弟、妹。
李道成把弟、妹挂在张松溪名下,实则自己教导。
弟弟小他三岁,先前的小名就不说了,太过粗俗,有碍观瞻。张松溪按字辈为他取了个大名,李元聪。
妹妹小他四岁,与杨嫣同龄,小名小丫,张松溪给她取名李元慧。李道成先前专门查看过,俩小家伙资质还算凑合,属于中等偏上的范畴,比父母强些。
李道成先前从金刚寺收刮的那批珍稀好药,送出部分给六位师兄做为见面礼之外,剩下的,他都不惜血本的将其制成培元固本的缎体汤药,用在了杨嫣兄妹和弟、妹身上。
这些药材都是金刚门各地高手进贡给方丈的,很是珍稀难得。但杨正把古墓武藏都送出来当儿女的拜师礼了,李道成自然要用点心力,把杨嫣兄妹培养成材。
最低限度,也不能让杨嫣低于原轨迹中,可匹敌俞莲舟、鹰王这等名家宿老的程度。
不然,就算别人不知道,他也过不去自己心里那一关。
自己的弟、妹嘛,就更不用说了。俗话说得好,长兄如父。有什么好东西,都得给弟、妹整上。
为了给两个小丫头泡药浴,李道成还特意找了一对身手不错,懂药理的武当俗家弟子夫妻,收入武馆,让这弟子的夫人专门负责俩丫头的日常生活事宜。
李道成此世年龄不大,但论心理年龄,也差不多而立之年了。所以他也是煞费苦心,真把俩丫头当成女儿来养了。
稍有点遗憾的是,弟弟妹妹的资质虽还凑合,但比杨嫣兄妹这等真正的天才来说,就差一大截了。武道潜力,练到一流高手差不多就到头了。
就算自己不惜消耗先天真气,日常为弟、妹伐毛洗髓,疏通经络,也最多能把他们培养成宋远桥、金刚门熊虎鹰豹一级的顶尖高手,万难突破到绝顶。
李道成思前想后,最终还是看开了。这份心力,不如用在杨嫣兄妹身上,还能帮他们打牢武道根基,冲击绝顶。
弟弟妹妹潜力不足就不足吧。有自己罩着,他们一辈子注定平安喜乐,不指望他们练成绝世高手,练点武功,把身体练好,健康长寿就好了。
李道成在武馆的日子过得很是惬意,每天教教四个小家伙,闲暇之余,喜欢站在二楼看几百号新老弟子,在练武场上排列整齐的打武当长拳。
每次看见这一幕,就联想起一部武侠电影中,功夫皇帝饰演的张三丰,带着众弟子打太极的场景,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李道成认为,人生在世,最难得的,不是家财万贯,如花美眷。不信看看功夫皇帝,都老成什么样子了?
比他大十岁的龙叔,宝刀未老,还可以继续拍上几部金丝猴计划、东北虎计划;与其同龄的丹哥还是生龙活虎,可以再拍几部叶师傅,打灭霸,拯救地球;比他小几岁的大威天龙,也是龙精虎猛,还能拍几部黄师傅打八国联军。
也不是权倾天下,名重四海。不信看看某大帝,被一个小小的二毛弄得焦头烂额,进退两难,几成笑柄。
人生最难得的,是身体健康,舒心适意,自由自在。
若是舒适自在之余,还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更好了。
李道成前世是个普通社畜,今生也没啥雄心壮志。为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改改师父师兄弟们原轨迹中的一些遗憾,让家人过得开心些。待了却尘缘,了无牵挂的飞升他界就好了。
没悠闲多久,元明道人就找到他,通报了一个问题。
在他当甩手掌柜的情况下,元明实际相当于常务副校长,方方面面都要经手。
元明盘账之后,认为钱款撑不过三个月,顿时就坐不住了,跑来知会小师叔,并提供两个方案,要么找宋师伯拨款,要么开辟新的财源。
“钱款不足?”,李道成有些纳闷。
元修很会省钱,自己预算一万多两银子的建筑款项,还剩下七八千两。
武馆加起来不到一千人,古代银子的购买力杠杠的,二十两银子,就足够寻常五口之家一年之用了。
武馆供弟子们吃喝的就行。就算这些半大小子再能吃,又能吃上多少?一个月千八百两就顶天了。
而现在已经四月了,自己剩下那点私房钱,可以轻松将今年撑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