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贫道专治各种不服 第26节

  面对质疑,元明解释道:“师叔,账不是您这么算的。光给弟子们一口吃的,确实花不了多少钱。衣帽鞋袜,三病两痛之类,还有固本培元,益气养血的筑基汤药,刀枪剑戟这些。才是大头,花费在吃喝十倍以上。”

  李道成一听,得了。

  元明的观点还是没有彻底转换过来。潜意识中还是以前那套传统的培养制度,只要弟子入了门,门里就什么都得给他们兜着。

  当然,这种制度下,门派若有什么事,弟子也得毫不含糊的顶上。

  “元明师侄,账也不是你这么算的。你把武馆看成私塾书院之类的地方就可以了。咱们免费教他们东西,又没收束脩,管他们饭吃就不错了。”

  “若是按你说的,这么多人,都向着入室弟子的方向培养,那咱们就是有座金山银海,也不够往里填的啊。”

  “咱们教他们识字算数,这世道,能写会算的,就是难得的人才了,他们结业回家之后,也有商队酒馆抢着要。咱们就算对得起他们了。”

  最后,李道成总结道:“总之,武馆只是一个预选,将真正的精英,筛选出来,重点培养。”

  这其实和后世的教育理念差不多。

  普及教育,实质就是一个筛选机制,真正的学霸,自然脱颖而出,参加国赛奥数之类的比赛,为学校取得荣誉。还没参考,就被各大知名学府预订了。

  普通学生,实际不在规则设计者的考虑之内,安心当个维系社会稳定的螺丝钉就好了。

  实际李道成先就大致给元明说过,只是没细讲。元明又是初次接触这种实用至上、没有多少温暖的教学理念,觉得与传统的师德师风冲突,一时没转过弯来罢了。

  现在听小师叔揉碎了细说,想明白过来,觉得这个教学理念,虽然现实功利了一些,但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至少,大大减轻了宗门的财政负担。

  元明道人理解了,思维发散开来:“师叔,我有个想法,不知当不当讲?”

  “有想法你就说呗,跟我装什么客气呢?”

  “说白了,武馆就是在筛选精英之余,教普通弟子一技之长,给他们找个饭碗呗。”,元明嘿嘿笑道:

  “我是这么想的。能写会算是手艺,这砌砖上梁、编筐织箕、劁猪骟牛,起窑烧炭之类的,同样也是手艺啊。不如也一起教了,弟子学习手艺之余,还可以做些事,咱们多少能收回些成本。”

  李道成乐了,真是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啊!

  这元明师侄还真是人才啊,举一反三,这么快就由负责任的师长向着黑心老板转化,学会剥削弟子的劳动剩余价值了。

  回道:“扩大手艺种类是可以的,技多不压身嘛。但拿弟子们的劳力卖钱就算了,咱们武当丢不起这人。”

  叫元明把教学纲领传达给众师兄弟,意思要领会到位。

  元明道人领命,建议道:“说白了,武馆就是咱们这一系的私产呗。咱们要牢牢把武馆抓手里,最好还是公私分明,自己开辟财源。”

  有位伟人说过,派外无派,帝王思想。派内无派,千奇百怪。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拉帮结派,乃是人的天性,就连门风和谐的武当也不例外。就算李道成和七侠,能相互包容体谅,亲如一家,实际也和俞莲舟、张松溪走得近些。

  相处和谐的二代弟子,内部都有小团体。三代弟子们,就更不消说了。只是创派祖师还健在,二代弟子也各自年富力强的情况下,三代弟子们哪怕相互再看不顺眼,也是闷在心里,不会明着表现出来而已。

  可以预见,等到张三丰彻底不问世事,七侠俱皆驾鹤之后,武当派也会变成其他大派一样,内部充满着各种山头、团体。

  元明也是知道自家师尊俞莲舟素来和这位小师叔、四师叔走得近,才会有此一说。

  李道成知道拉帮结派乃是人之天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倒也不至于怪远明,只是告诫一句:“以后不利于团结的话少讲。”

  “我知道了。”,元明嘿嘿一笑,显然是左耳进右耳出,没有当回事。

  李道成也不管他,说不说,是我的事,至于听不听,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李道成是迟早要穿梭诸天的人,自然没有把武馆视为私产的意思,但是元明说的这个财源问题嘛,确实是个重大问题。

  俗话说得好,世道难行钱为马,坚城不克酒为军。

  做事,就得花钱。没钱,就搞不好事。

  “行吧,财源的事我琢磨一下。”

  话说他先前不是准备梳理一下门派产业链吗,咋没有动静了呢?

  无他,术业有专攻而已。李道成商业头脑一般般,并不擅长行商经营之事。不然,当初早就跑商海里扑腾去了,也不会苦逼码字。

  古代商业方面,他就只有一个常规印象,盐铁之利。知道这俩是古代的刚需商品,铁定稳赚不赔。

  所以,提及开源,李道成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两条,开私矿、卖私盐。

  当然,他也知道,元朝对冶铁业管控之严,堪称历代之最,虽然没有传说中十户共用一把菜刀那么离谱,却也差不了多少。就连祭祀用的仪仗,也必须用土木彩纸代替。不允许出现真铁器。

  所以,武当若是悄悄开个矿,小打小闹铸造些兵器自用,倒无所谓。若是大规模炼铁,就容易挑拨元庭敏感的神经。

  所谓枪打出头鸟,元庭现在还是有些实力的,用脚趾头想,也会知道,绝逼会派出大军围山。

  李道成决定先稳上一手。等到红巾起义,天下大乱,元庭四处灭火,顾此失彼之时,再炼铁也不迟。

  目前就只能从盐业入手了。

  也别小看卖盐的。

  比如十多年后,一度占据东南,称王建制的那位周王张士诚,就是私盐贩子出身。起事的第一桶金,就是贩私盐攒出来的。

  所以卖私盐只是说出去不大好听,实际还是很有钱途的。

  李道成想通关节,看向元明道人:“你觉得卖盐咋样?”

  “师叔这么快就想到财路了?”,元明双眼一亮。

  “卖盐不错啊。据我所知,勋阳盐帮那些香主长老,可是个个都吃得脑满肠肥,富得流油啊,在房陵、上庸各县都置办有宅子,还养了不少外室。”

  “师叔,莫不是看上了盐帮的产业?只要您一句话,弟子立马就叫上一批师兄弟,把他们的产业商路都夺过来。”

  李道成颇有些无语,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这元明不愧是俞莲舟的徒弟,师徒俩都是荤素不忌,手段灵活之人。

  “你想哪儿去了?咱们武当名门正宗,岂会做出夺人产业之事?即或有,那也是因此类人为祸一方,欺行霸市,鱼肉百姓。咱们出于义愤,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缴获其不法所得,补偿受害百姓。”

  “师叔教训得是!”,元明道人谨受教,心里佩服不已。要不怎么说你是师叔我是师侄呢?

  不是没有道理的。

  还是师叔境界高,还是师叔会玩啊!

  训示一句后,李道成问道:“你对本朝盐业有什么了解?”

  李道成以前没写过历史文,对元朝的经济,还真没多少了解。

  还是那句话,术业有专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像各位喜欢研究人文艺术的读者义父们,如果对岛国的老师们了如指掌,烂熟于心的话。那么,对大洋彼岸圣费南多谷老师们的了解,大概率就会欠缺一些。

  没有人全知全能。

  毕竟,周.迅先生曾经说过,知无涯而肾有涯,以有涯求无涯,殆矣!

  元明道人回道:“这个,略知一二吧……”

  听了元明讲解,李道成推翻了元朝一帮草原蛮子,哪会搞啥经济的固有印象。元朝盐业,居然颇为成熟发达,恢复了金夏之地的盐场。盐业制度也颇为成熟完善,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盐课收入。

  元朝有大都,河间、河东等十大盐区。其中以两淮盐和山东盐比重最大。

  武当地处勋阳十堰,勋阳与河南、陕西、川渝交界。故而武当离川盐颇近。如果有意贩卖私盐的话,这算是一个便利条件。

  勋阳盐帮,主要业务就是走私川盐,发买荆楚各府,获利颇巨。

  李道成也颇为心动,问道:“盐帮贩卖私盐,给咱们武当上供了没有?”

  “有上供,每年五千两左右吧。”

  “才五千两,少了。”,李道成做出决定:

  “这样,师叔给你授权。你去调查一下,勋阳府六县里,各种蕴含重利的相关产业情况。除了青楼楚馆、拦路剪径的不碰之外,其他不管其幕后老板是白道黑道,咱们都要两成干股。若是遇上行事素来不讲究,民愤极大的,那就惩奸除恶,直接把其产业商路都收过来,为武馆所有。”

  “注意一点,下手务必要有理有据。要做到让再挑剔的江湖同道,都挑不出刺来。”

  李道成想通了,自己辛苦经营,又哪有直接入好汉股痛快?

  归根究底,这世界的底层逻辑,就是这样,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这同样是人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元明一身武功,当得上一流高手,下了武当,也是牌面杠杠的。手下也有一批小弟使唤。得了李道成授权,恭声应是,兴冲冲的去了。

  除了开源一事外,追查袭击俞岱岩凶手一事,在俞莲舟腾出手来,加入之后,也很快就取得了进展。

  仔细说来,也与李道成有关。

  俞莲舟行事不拘一格,比张松溪灵活一些,他入手之后,直接找上了十八府总捕王威,让王威这地头蛇帮忙查线索。

  王威上山拜寿之时,见识了李道成和空性切磋之时,那一身神乎其技,堪称惊世骇俗的武功。便将对武当的重视,调整到无与伦比的高度。

  下山后,便把俞岱岩遇袭一事放在了心上,意图给武当卖个好。

  所以俞莲舟找上王威时,他二话不说,立马就发动门下留心查找线索。

  他徒子徒孙众多,又大多和衙门扯得上关系。一位在驿站做事的弟子,获知此事后,想起一个线索,极可能与俞岱岩的袭一事有关,立马就告知了王威。

  王威不敢怠慢,又连忙派人通传给俞莲舟。

第30章 神!是不能流血的!

  王威非常看重武当派,获悉门下有袭击俞岱岩凶徒的线索之后,不敢怠慢,连忙派人通知俞莲舟。

  因当初张三丰把缉拿袭击俞岱岩的凶徒一事,交给李道成、俞莲舟、张松溪三人负责。

  是以俞莲舟得信之后,也是豪不耽搁,立马就下山到武馆来找李道成,知会此事。

  他自己都没意识到,通过近来一连串事情,李道成已在他潜意识里竖立了一个固有的印象。小师弟无所不能,是师尊张三丰之外,师兄弟中唯一可以放心依赖的人。

  见到俞莲舟,李道成有些纳闷:“二师兄怎么来了,不是五月才轮到你值守么?来挑徒弟么?”

  先前开馆仪式众,张三丰了解李道成对武馆的规划之后,就意识到了武馆对武当基业的重要性。

  考虑众弟子中李道成一骑绝尘,弟子杨嫣又天资出众,隐约为三代弟子第一人。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里,定是李道成这一系一家独大。

  这是不利于门派长远发展的。

  所以张三丰才命令宋远桥六人,一人值守一段时间,也在武馆打上自己的印记。碰见有天资出众的弟子,他们也可收入门下,均衡八位弟子门下的实力。

  当然,张三丰也知道小弟子是个闲云野鹤的性子,无心争权夺利。但第三代就未必有二代和睦了。

  所以张三丰叫众徒到武馆轮值,倒也不是打压李道成,而是为门派长远计。

  李道成理解张三丰的顾虑,要完成自己的规划,让武当在以后彻底压倒少林。那么,保持门内健康的生态,是很有必要的。

  他以为俞莲舟是来挑好苗子,才有此一问。

  俞莲舟道:“适才王威传信,说有袭击老三凶徒的线索了。是他一位门人提供的,他怕带话沟通不畅,漏掉关键线索,约我们下午到四海酒楼一晤,让他门下当面给我们说。”

  李道成方才了然,回道:“这个王威,也真是的,查到信息直说就是了,搞这么多花头,忒不利索。”

  俞莲舟笑道:“你武功虽高,毕竟年轻,在人情世故,揣摩人心方面,就有些欠缺了。王威是被你和空性和尚切磋时,表现的神威,给震住了。有心和武当交好。所以才约我们当面说,好把人情落到实处。”

  李道成人情世故虽比不上那些老油子,但也不至于想不明白王威的心思。只是他早知道袭击俞岱岩的和尚来自何方,忽视了这茬而已。

  回道:“王威这种老江湖,一身八百个心眼子,随时都在琢磨着人情世故,怎么利益最大化。过得忒累了些。”

  “你这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不是谁都有咱们武当的底气。”

  “倒也是!”

  在张三丰这颗参天大树的庇护下,武当弟子确实过得顺遂了些。以致危机感和警惕性不足。

  就比如俞岱岩之难,若他出生小门小户,事事谨小慎微,如何会中招呢?

  说白了,还是大意了。当然,都大锦也有同样的问题。仗着门户背景,行事粗疏马虎。

  有鉴于此,李道成才觉得剧透太多了也不好,同门会产生依赖性,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即便早就知俞岱岩遇袭,是汝阳王府的阴谋,也没有告知,而是让同门自己查。

首节 上一节 26/1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