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明的五星天皇 第359节

在明朝持续了三百年的对蒙古封禁打压政策之后,整个蒙古地区从经济到军事上都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退化。经济上不得不依靠边境贸易,军事技能上更与蒙元时期的军队有天壤之别。部落的军事组织度出现巨大退步。

准噶尔各部开始呼唤着:“曼古歹!曼古歹!”

曼古歹,一种蒙元骑兵遇到一时难以啃下的敌人时使用的策略,一边后退一边射箭,通过佯装溃败来吸引敌人追击,撕扯开敌人的阵型然后迅速调集主力回头反杀的经典战术。

不过对于此时的准噶尔人来说,曼古歹技术所要求的军队组织力与军事经验都太不切实际。

因此当这里的蒙古骑兵纷纷回头向北跑的时候,根本就不存在曼古歹了,所有的蒙古骑兵都在争先恐后的向后跑,生怕自己就是那个被明军追上的倒霉蛋。恐怕就是铁木真重生,擦亮眼睛也认不出这些废物就是自己曾经征服天下的部众。

不过考虑到瓦剌人对于铁木真来说并不算是蒙古人,只能说是归属于自己的外族,地位等同于奴隶和仆从,因此或许铁木真可能还会鼓励明军这边努力进军。毕竟明军骑兵里才有一大堆真蒙古人啊。

正追击间,戈壁中突然转出另

一批人马。他们的穿着与受汉地影响的杂号蒙古人不同,带有明显的中亚风格。

这群骑兵大约有三成手持古老的火绳枪,马队中还夹杂着轻型的青铜火炮,人夹着马,马夹着人,摆出了一个与蒙古人常见骑阵截然不同的步骑混搭阵型。

“准噶尔部!绰罗斯氏!”

明军中的蒙古人辨认出了这些人的旗帜,是准噶尔汗国的主要部族,绰罗斯氏族。

现任的准噶尔汗王噶尔丹就姓绰罗斯,曾经威震土木堡的也先太师,同样姓绰罗斯。

统领这些人的将领,叫乌木阿嘎,是噶尔丹从西藏带回去的家仆。

“哪来那么多花里胡哨?”漠南都指挥使猛合大虎发出一声凄厉的口哨声,明军骑兵混杂入溃退蒙古骑兵的马群,驱赶着马群一起向准噶尔部冲锋。

这一幕可能有些奇葩。

准噶尔蒙古骑兵推着轻型火炮,扛着火绳枪站在原地点燃火绳,等待着明军撞上来。

然而对面的明军却只带着一根长矛,驱赶着大量马群冲向准噶尔军。

让人一时间分不清谁才是真蒙古,谁才是火器部队。

然而准噶尔骑兵的火炮与火枪都是原始的火绳枪,他们还在等待火绳的燃烧。

明军向前狂奔至百米多外时,突然不断响起凄厉的嚎叫,此起彼伏的互相传音,接着他们展现出极高的控马技术,成百上千的骑兵齐刷刷立马,突然让战马停止并转向,于准噶尔的枪炮发射前避开了火枪齐射。

然后,趁着硝烟弥漫,准部骑兵看不清楚之际,明军再驱赶战马从两翼如风卷残云般破开迷雾,杀入准部阵型之中。

仿佛一阵狂怒的飓风碾压过荒芜戈壁,准部骑兵迅速崩溃,与那些早就跑路的小部落民一般待遇。

乌木阿嘎来不及逃跑,便被漠南副都指挥使虎如松盯上。

“虎如松,你不就是个回狗子!”他大喊着。

确切来说,虎如松是一个波斯人后裔,是波斯教士在西域的哈密定居后的后代。

然后乌木阿嘎被拽下马来,虎如松拿出腰间的金瓜锤,都指挥使猛合大虎已经骑马到来。

“猛合大虎...乌拉特奴...你和虎如松都...都...不得好死...”乌木阿嘎被虎如松不留情的处死。

乌拉特蒙古,源出科尔沁部,隶属于漠南蒙古,算是一个真蒙古人。猛合大虎的父亲就是从乌拉特部里南下,在宁夏打出了名声,最后在围剿李定国时于南阳殉国。

战争结束,漠南都司取得胜利。

来自各部落与各边境城镇的汉蒙回骑兵,正在挑选各自的战利品,奴隶、马与刀枪。

“听说姓郑的那里出了新宝贝,你看看这个。”猛合大虎从马鞍上的盒子里取出了二国都司骑兵使用的燧发短枪,枪管的长度已经截到了不足50厘米,使得骑兵可以更轻便的使用。而且它是燧发枪,不用等战马站定,等待火绳燃烧。

虎如松拿起来在马上打了一发,惊叹的说:“厉害啊。有了这宝贝,就不用跟准部的傻蛋们一样,还要等马停下才能射击了。”

“不错,我把这东西送到银夏,让工匠们仿制了。”

猛合大虎如此说着,摘下帽子又说:“那个小子颇有几分斤两。你领一支马队西进,去瓜州、哈密扫出点战果来。”

等虎如松带队走后,猛合大虎的表情才稍显阴沉。

如果拿不出战果,不只是虎如松,连他自己都有被轻视的风险。因此在向内阁的汇报上,猛合大虎也稍微用了点手段,让内阁误以为准噶尔部尽起大兵南下。

他将这件事写在了汇报中。

西北有乱的消息,不管局势大小,总归使得内阁头疼欲裂。

这时圣武帝意外发现,郑诛和的预言没有错。早在几年前,郑诛和就预言准噶尔部一旦横扫喀尔喀蒙古,就要试图南下和大明争夺漠南,试图再来一次土木堡之变。

不过恰好因为郑诛和提起过,他还是有一些预案的。

从某方面来说,这反而是个好机会,以方便他绕过内阁去做点别的事情。

圣武帝的想法倒也不算出奇。

他试图在直隶的天津、浙江的乍浦、福建的泉州等地试行一种从郑诛和那里学来的制度,海关。

以前并非没有类似海关的市舶使司,然而这玩意是太监们在管理的,根本就是个烂窟窿。而这一次,圣武帝聪明了,他开始在官员里挑选商人世家出身,还没有被官场气息腐化的精明科举人才,专门放在翰林院里和他一起分析海关制度的运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讨后,圣武帝认为机会已经成熟。

趁着这次动乱,圣武帝专门指定了几个翰林学士,去天津、乍浦这两个地方建立海关,表面上用于和郑诛和对接移民人口的事情,还要负责南粮北运从漕运转向航运的重大事务。

毕竟民以食为天。

但暗地里,天津海关和乍浦海关要试着去取代市舶使司的地位。

......

圣武十八年,圣武帝下旨,正式宣告允许江南粮食走海路入天津,再转漕运进北京。因此设置天津、乍浦二海关对接所有事务。

航运一事,由二国都司全权负责,在台湾的马千户、郑利默作为主要经办人员。

与此同时,二国都司所统辖的朝鲜、日本,以及北海南洋诸国的各种粮食,都可以随着漕运进入北京。

虽然没有详细提到漕运,但明眼人都在这几年的变动中,意识到了漕运的衰败。原本在漕运上吃饭的百万漕工们,这次真的大下岗了。

大量的河北纤夫,开始排着队坐船去朝鲜,在战事紧密的朝鲜京畿道里,在壕沟与铁丝网之间分配土地,开始春耕。

第六百二十六章 你也不想你的家人出事吧?

时间去往四月。

明军突然沉寂下来,从满清居民聚集的城镇附近消失。

但是所有离开城镇,去附近村落里抢粮食抓奴隶的队伍,却都离奇的失踪了。城镇的居民惶惶不知所措,虽然有试图节省粮食,可是再怎么节省也省不出让大家都吃饱的粮食来。

这种未知的恐怖令人胆寒心惊,除了城镇算得上安全之外,所有的田郊野外都仿佛掩藏于不可名状的浓雾之中,让外出去的人再也无法归来。

在汉城西北的屏障,高阳郡的郡城,驻扎在这里的六百满清大兵实在无法忍耐饥饿,只能组织了三百大兵与一千仆从,壮着胆子出城去搜查粮食。

他们离开城不到一里路,就发现路边的所有村落都已经被推倒,农田里倒好像新垦殖过。在田与田之间,出现了一堆仿佛水渠,可深得多的壕沟。地上还随便泼洒着一些铁线。

“好家伙,这么多铁线。这一串不得六钱银子!”有人急忙去捡起铁线,每一串都是钱啊。

可是铁线上还扭着铁刺,扎得他“哎呦”一声扔回地上。

“别管这铁线了,它能吃吗?快找吃的。”

一群大兵在还没有完工的工地上到处搜寻起来。可是壕沟里崎岖难行,找来找去只有一些发芽的土豆。他们不会吃这玩意。

这时风中隐隐约约传来一阵吵闹声:“就那边,那边一群孬贼。”

听起来像是河北的口音。

吵吵嚷嚷,大兵们又互相推搡着赶紧爬出壕沟,等他们爬出来时,一百米开外已经开始死神点名了,十几个明军士兵正半跪在壕沟远处开火。

线膛枪,又是这个鬼东西!

许多大兵一开始还以为鬼神发威,好在有懂行的认了出来,清楚这东西就是一种射程远的火枪。

“冲冲冲,它打不快。”

大兵们马上分散着冲杀上去,明军士兵更不可能在一分钟之内完成再装填,所以他们拎起火枪就跑。这正是明军在壕沟里打游击的可恶之处,清军没有马,跑步追不上,不追又会被骚扰,活脱脱的一个悲剧。

这股清军咽不下气的有,精明的头人也不缺,互相呼喊着拉住往前冲的弟兄们,试图在田地里挖出农夫刚种下的粮食种凑顿饭吃。

可是挖出来一看,竟然还是发芽的土豆。

“这啥啊?”大兵们都懵了。

这时,一声尖啸传来,还以为是线膛枪发威的清军急忙匍匐在地上,然而落在他们中间的,赫然是一颗还在燃烧引信的开花弹。

轰隆!

迸裂的弹片像阎王的判官笔,在每个人身上打出一个个死亡标记,喷飞的鲜血与露出血肉的白骨茬子,成为整个画面最显眼的表现部分。一团混乱的清军刚刚回头,才发现数以百计的明军已经驱使战马推着短炮追击而来。

这时,他们才意识到那些线膛枪猎兵,不过是派来拖延时间的前菜。

明军的奔跑速度很快,隔着壕沟,他们急停后组成三排横阵,立即对着清军开火。线膛枪的装填速度超过一分钟,但是聪颖的老兵可以用滑膛枪打出一分钟三到五发的疯狂连击,于是在一片硝烟中,十轮齐射后,趴在地上的清军已经不剩几个活人。

这,正是壕沟封锁的用意。

清军能在京畿道打出泥潭般的效果,靠的就是朝鲜李朝留下的各种砖石城墙。然而他们没有粮食,必须想办法找粮。

而通过壕沟与铁丝网串联起的各个村落,军队分散开组成的响应网络,明军让清军无可奈何。

“很好,给伊桑阿让开一个道路,允许他通过小船向满清求救。”得知高阳郡已经不剩多少活人之后,郑诛和让秦昭义去组织发起对高阳郡城的火力围攻,同时压迫伊桑阿去向满清求救。

郑诛和敲着手指,在心里推敲了无数次。

以京畿道的泥潭为例,在朝鲜打仗是守大于攻。

现在就看满清南下大军的心目

中,京畿道和汉城重不重要。郑诛和捏住这个睾丸,必须不断的加大压力但不挤破卵黄,不断逼迫他们一头撞上洛河防线,然后头破血流的死亡。

......

高阳郡城沦陷。

这是汉城西北最后一个城市,明军再进攻就只剩下两座军营,就能直击汉城了。

这正是京畿道人肉防线的另一个弱点,伊桑阿保护的是汉城的安全。但是郑诛和步步进攻,就卡着汉城最近的地方不断餐食,汉城已经不够安全。

因此,当明军派遣进汉江侦查的小船突然撤走后,伊桑阿冒险派遣人手去平壤求援。

尽管明知道这是明军围城必阙的诡计,可是伊桑阿不得不这么做。

消息顺畅的抵达平壤,激起无数浪花。

伊桑阿写血书恳求大军快快南下救援,否则明军只需要两个月就能完全拿下汉城。

“不可,舅姥爷有言,我们不能南下。”作为主帅,皇长子胤褆再次复述了明珠的话。他的年龄也不算大,但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因为明珠的支持吃了挂落,胤褆的面容虽然清秀,但似乎藏不住凄苦愁容。许多人夸赞他颇有智识、聪明干练,许多人又认为他做决断不够有力。

但现在,胤褆绝对不敢乱动作。

纳兰明珠交给胤褆的任务非常简单,固守在平壤,大军一步也不能南下,越雷池一步。

王继文这个汉军旗人将军的主要职责,也不过是在平壤之南运营建造,打造出一串明军不可攻破的堡垒。

谁也不能保证这次南下就能打败郑诛和。就算胤褆携带了数量多达三万人的满清新军,然而郑诛和这个名字仿佛有一种魔力,只要碰到他就没好事,盛京已经因为他满城戴孝两次了。

“是的,大学士的意思非常简单,守住这边就好。”王继文面对下面各旗头人的追问,只能不断复读纳兰明珠私下里的意思。

众多旗将旗兵的态度也自相矛盾,救人当然是目标,可是不救人,怎么保证不被皇帝处罚?

大家商量来去,推出一个方案。

抽调五千旗丁南下到开京,由王继文都统,但这五千旗丁也不上战场,只推着赵良栋在前面进攻。

如果赵良栋打过洛河去,进入京畿道,就是王继文的功劳。

如果没有,就让赵良栋、阿兰泰与伊桑阿去承担战败的第一责任人。

当然,他们也可以不承担责任,只需要在开京与汉城坚守到冬季,等明军承受不住巨大的消耗伤亡之后,他们自动退军即可。

首节 上一节 359/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