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明的五星天皇 第321节

譬如李之芳,他少有的破了功,作为兵部尚书主动提议:“就应该和所有朝贡国都签一份这样的条约。我们派文臣、武将去帮他们治理国家,恰好国内文人多无去处,武将多无所事事。若再积累必生祸患,不如都送出去,出外历练。也能避免...病生肘掖之间。”

李之芳的精神内核无人可知,但他从谨小慎微到大力支持这份条约,似乎也能看出一个乱世人的机敏。他已经认识到随着人口暴增和科举考生的增加,岗位已经远远不够就业,形成结构性失业了。

反对的一派,当然也看得出来这份条约盘剥朝贡国的野心。而正因如此,以工部尚书图尔宸这样的人就站出来,道:“华夏自古以宽仁治世,怎能如此刻薄虐待朝贡小国?只怕说出去,为士大夫所不喜。”

也不是真的关心朝贡国,就是感觉如果被这些条约束缚起来,会惹来舆论攻击。

更深挖一点,就是能不干的事情,最好都别干。大明又不像郑诛和那样,他在海外自己一边做生意一边打仗,大明的财政依然仰赖于农税。既然农税在,何必出去翻腾?

对面的李之芳都看的出来,以图尔宸这种投诚的满人来说,他宁可一百天啥也不做,也不愿意努力去干点什么,避免做多错多。因此工部的事情,他甩手不管,都交给原本要提拔的梁清标。

不过这样做也有好处,梁清标主管的工部终于能学一学二国都司,给边境的士兵供应仿造版的十六年式火枪了。

边疆士兵泪目,他们刚拿到十六年式步枪的时候,几乎以为工部又要坑人。

首辅文化之倒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但他却一语中的:“诸君争论这些,不如想想我们今年能拿出多少政绩,以孚民望。”

在郑诛和这个卷王的影响下,内阁的考核标准已经不是今年没啥大事,而是今年做了多少大事。再让郑诛和卷下去,内阁都要被看扁了。

阁臣们突然都头疼了。

太卷了,真是太卷了。

最后的最后,还是圣武帝自己拍板。

“有趣,把那真腊国改名为高棉国。哈哈哈。”圣武帝懒得看那份一万多字的条约,他只是觉得把朝贡国改名很有趣。

比如真腊改为高棉,暹罗改为泰国,安南改成交趾,菲律宾改成吕宋之类。改的名字越多,不越说明他的文治武功吗?

他负责张口,郑诛和负责去实现。

这何尝不是一种‘他去了等于我去了’。

圣武帝批示道:“我知了。遣使者册封匿螉秋为高棉国王,赐其姓郑,易名为郑匿螉秋。其子孙都以郑为姓。”

写完,圣武帝还很期待郑诛和知道这事时,表情会有多纠结。

郑诛和在海外做的事,包括专擅大权、贸易攫利这些圣武帝都很清楚,甚至圣武帝还找经筵上的讲师,给他讲一讲什么是义利一体。但无论郑诛和做的多过火,圣武帝都不会太生气,最多敲打敲打。

毕竟他在海外,只要他老老实实不在国内折腾,一切都好说。

圣武帝想着,等郑诛和平定满清,就让这小子永镇辽东,就像沐家永镇云南。

这样他在关外,自己在关内,既能时不时能和女儿与孙子见面,也不会影响到君臣的默契。

第五百五十六章 油纸包好的兵马俑

处理了郑匿螉秋的事情后,朱启功的主要目标,广南国的使者到了。

广南国派来的使者,叫郑庆。

光听这个郑姓就知道,八成也是一个祖籍河南的福建郑氏。

郑庆,祖籍河南,福建福州长乐县人,实际生于西贡旁边的边和县。父亲是在广南国鼎鼎大名的郑会,清军入关时有先见之明,他跑到广南国定居,依靠福建人的经商头脑

,成为一时的商业巨擎。而到了第二代郑庆,像大多数商人家庭的二代子弟一样,他开始读书,通过捐纳得到了六品官的职位。

这是一个典型的福建汉人,穿戴与故国仍然相同,还是华服长袖,高帽深衣。但他代表的却不再是母国。

“这不是你的臣民吗?”朱启功一听就知道郑庆是汉人,了解他的身世后便质问旁边的陈上川。

陈上川真是有苦难言。这个郑庆和他父亲郑会,虽然生于他管辖的边和,但都投身广南国,郑庆更已经是广南国官员。说他们是汉人,那也是,但说不是汉人,也确实真不归他管了。

以前他们这群移民受制于广南还好,现在一旦回归中国,这些二代子们就得选边站。

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扶南行军司,在西贡、边和、定祥、美荻、金瓯、河仙、龙川等地重新被安排职务。

一个真正的文明型国家,强大的内核在于,一旦有了主心骨,围绕主心骨自然会有各种有专业水平的人来瞬间响应,譬如扶南行军司里隐居着许多前朝文官,直接拉出来就能担任县令。又比如许多退休武官可以当场转化为预备役民兵的教官,组织百姓进行军训,武装收割附近的高棉土人。

会计、讼师、匠人,甚至是仵作与捕快,都能从快从速的完成挑选,构建起一个基本的政府投入运转。

不像非洲人,就算想独立,也没有相应的职业人才,最后一团乱麻。

在朱启功的督促下,扶南行军司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建立了十八个县,将周边的数万汉人移民都组织起来,按照故土时的县衙推进行政治理。立时就是一个小省份。

虽然高棉人、越南人和占婆人在附近占多数,但已经沦为被收割的肥肉,正被蓝理四处出击的捕捉。

这令人震惊的速度,深深的惊吓到了旁观的葡萄牙传教士郭天爵。

葡萄牙人的殖民扩张哪有明国人这种速度。几万人的殖民地在葡萄牙的所有国土中都是极为罕见的。他们的殖民地往往就是一个堡垒,几百个移民。很多时候需要重复派人去送死才能初步完成建设。

郭天爵甚至在随后给国内的书信里提到:他认为明国人生存于所有华夏秩序的朝贡国中,一旦明国军队抵达朝贡国,就能将他们从人群里召集出来,有组织的建立行政机关,然后向外征战。

感觉就像是把兵马俑裹上油纸包,埋藏在各个朝贡国里,随用随取一样。

朱启功在偏厅里接见了郑庆,当头就是一句:“你是汉人,还是交趾人?”

相貌方正,人也不傻的郑庆当场就知道,他不被信任。

“臣与大明,有骨肉之谊;臣与广南,又有恩养之情。两情相夺...臣愿为大明与广南之桥,成万世和谐啊。”郑庆长叹息一声,直接双膝跪地稽首,用中国文人的姿势恳求。

朱启功的表情有些冷漠。

郑诛和对他们说过一句记忆深刻的话,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当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生的二代,认为他既属于中国,又属于本土国家时,虽然他说的可能没错,他的确不生养于中国,但是在战略考量时,他就不能划归为自己人。

是敌人。

“本官代表二国都司、大吕宋宣抚司与南洋都督府,广南国,又有何献于天朝?”朱启功坐回主位。

郑庆浑身一紧,一串排开的机构,代表着大明国最想征战的群体。

他的生活经历告诉他,收复交趾,向来都是大明国的一个执念。

“广南国欲开会安港,与天朝贸易。”

朱启功了然,他终于理解了为什么郑诛和说,真腊国可以轻取,广南国却不能轻取。

眼前的郑庆就是一个典型。他是汉人不假,但乡土认知已经是广南人了。更重要的是,他代表的是先经商再致富,然后购买土地开始耕读,最后转入读书科举道路的众多耕读乡绅群体。

这个群体在国内有,在越南也是势力的一方。

如果郑庆离开广南国,他家族的商业、他自己的官员事业就都完犊子了。

真腊国只是个部落组成的国家,打散部落很容易。

广南国却已经是儒家社会,有一群支持越南史观的耕读士大夫们全方位的抵挡明军。曾经明军占领越南时,还以为当地民众会箪食壶浆迎接自己,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最后再次放弃越南。

如何打断这些人的筋骨呢?

这是个必须考量的问题。

但是,那就不属于朱启功该思考的事了,他只需要压迫广南国接受开放贸易,外交同步即可。

在朱启功的强压下,郑庆还算有点骨气,顶住了不少过分的要求,也答应了一些他们能接受的条件。

最终,朱启功代表大明与广南国达成了开放协约。

广南国将他们的贸易口岸会安向大明开放,同

时承认西贡及附近的城市都归属于明国所有。这些土地上的越南人、高棉人,都各自撤回自己的国度。最重要的是,广南国交出外交权,一切对外的外交行动,必须知会南洋都督府和扶南行军司,一旦擅自做事,必定遭到天兵严惩。

然后,广南国做的第一件事,反倒是立即对基督徒征收三倍的税收。

第一是名义上跟随南洋都督府禁教的要求,第二则是广南国自己和葡萄牙人的关系也有所交恶。已经意识到葡萄牙人过度传教会导致崩溃后果的士大夫们,正在抵抗葡萄牙传教士。

与传教士相比,还是大明爸爸更好。

因此,广南国开始驱逐基督徒。他们唯一开放的是位于中部的会安港,葡萄牙商人逐渐离开,二国都司辖下的华商、日商、朝商,开始陆续进驻,给广南国带来充足的货物。

很快,广南人就会发现,自己手工织布的效率,都赶不上华商棉布低廉的价格,农耕手织的自给自足模式开始破碎。

......

江户在下大雨。

在雨季归来的郑诛和低调的回到家中。

但是他的低调,反而让整个日本都开始压低呼吸、竖起耳朵,警惕这位刚刚在南洋大胜西班牙人,杀的血流成河的毗沙门天在干什么。

而民间口口相传的毗沙门天,已经给自己放假了。

他此刻正在给...干女儿上课。

“我考考你,我想进入广南国和安南国,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郑诛和拿起教鞭,敲着小鹤姬的头。

“这个我会我会,扶起一派,打压一派!”鹤姬可爱的说着可怕的话。

然后,鹤姬就根据郑诛和给他的信息,开始排列组合:“安南与广南,都是后黎朝的分裂部分,他们是僭主政权,分别在交趾(越南)中部的清化、顺化有自己的大本营和乡兵。他们沿着净江打了七十多年的烂仗。因此,他们虽然权势很大,但治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家族。只要扶持起不被重视的交趾士大夫们就行。士大夫没有主心骨,一定能让这些软骨头依靠爸爸!”

郑诛和不禁扶额。

真是坏了事了,鹤姬这小姑娘,怎么教了这么久好的没学会,坏的学了一箩筐?

第五百五十七章 东家行与西家行

“虽然你的想法很危险,但你的想法没有错。的确是这么操作的。”郑诛和拿起一朵小花,奖励给鹤姬。

其实这也算是延续华夏朝贡体系中,对话语权进行控制的方式。

越南正处于僭主弄权的时代,还没有完全进入自耕农支持的读书乡绅社会。

而众所周知,耕读传家的士绅,反而由于缺乏核心力量而更容易被操纵。相比起豪门世家,他们在政治上比较弱势,在舆论和教育上又极有力量,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这个前进的方向,也不只是指乡绅,它是专制主义皇权上升与乡绅群体崛起互动消灭豪族门阀的过程,双方相辅相成。但比较遗憾的是,由于皇权的专制,追求自由与权力的乡绅群体又仰赖于皇权,他们的根系在农业上,没有新生产力的引入,所以它迟迟未能演化出更新的社会结构。

直至今日,也很难猜想乡绅社会自我演化后的未来。

更现实的理由是,越南的耕读士大夫,普遍都是华人后代,这也是郑诛和与这些华人后代之间能够形成共同利益的地方。

“你总告诉我,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那为什么不考虑负面的后果呢?帮他们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鹤姬把花儿插在耳朵上,瞪大萌萌的眼睛,眼里带出一丝恶意的求知欲。

“你说的没错。我要让广南国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园,在朱子理学的指导下,他们会消灭世家门阀,让士大夫们科举取士,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但我们要的就是这个结果。”郑诛和点头,承认了要让广南国比现在更美好。

当然,从农业社会的角度看,它是美好的事。但是以二国都司的需要来看,广南国越美好,死的就越凄惨。

所以接下来,郑诛和要一边缺德的打压自己境内的理学士大夫群体,一边鼓励越南人大力建设朱子理学指导下的士大夫文明社会。在郑诛和的支持下,广南国的阮主会从阮主变成广南王,然后消灭各种豪族门阀,进入士绅社会。等到越南的士大夫们把越南建设成一个民风淳朴的儒家之国时,就是广南国经济撕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随着经济动荡而激化的时候。

时代不同了。和农业配套的朱子理学思想,没办法在贸易、商业和工业疯狂轰鸣的时代里挺直脊梁。

当科举取士、读书当官的路径与社会整体脱节时,广南国的官府和读书人也就与社会脱节,他们浮在了社会上。因此二国都司就可以趁虚而入,垄断广南国的矿业、贸易口岸,借助理学读书人的手

,催眠广南国接受这一切,变成不是附庸,胜似附庸的原材料来源地和商品倾销地。

非常邪恶的战术。

其实已经和列强在中国培养买办的举动没有什么区别了。理学士大夫这个群体,他们秉持的重农抑商理念,反而抑制内部商业发展,有益于外来的商人进行垄断,可谓是买办的不二人选。

“太坏了!”鹤姬捂着小嘴,很是虚伪的假装惊讶。虽然她不知道郑诛和具体要用什么手段,但她可以百分百肯定,坏招一定藏在里面。

而且以她的聪颖,也基本琢磨到了一些内容。

“行了,不能再给你这小祸害上课了。从今天开始,你去找圣子姐姐学数学、找曹姐姐和爱虎姐姐学健身,好好搞农学,不准偷懒!”郑诛和拿起教鞭在鹤姬的脑袋上敲了一下,感觉再教下去是对社会道德的一种伤害。

于是,鹤姬被赶出学堂。

不过她并没有闲下来。因为郑诛和给她写了一份课表,要她带着荣子和宪子两个内亲王姑娘,到田野里去调查农作物,分辨野草和稻麦瓜果,还要亲自种黄瓜,体验耕种的辛苦。

郑诛和认为这样能让鹤姬变得阳光向上,毕竟劳动使人快乐。

不过实际上,让鹤姬快乐的根源在于自由。

她在郑诛和这里体验到了不被束缚的自由,不用每天早晚诵经或者拜见父母,不用被教授女德,不用被按照一种模型去塑造,不用每时每刻都被束缚,这就是鹤姬乐意呆在江户的理由。

首节 上一节 321/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