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怀勇作为新人,此刻更像是置身于一场华丽的梦境。戛纳、掌声、国际媒体……这一切都让他有些眩晕。
张闻诚则显得沉稳许多,但嘴角的笑意却难以抑制。要知道陆士宁的另一部电影《无间道》他也有参演。
主持人是一位优雅的法国女士,她待掌声稍歇,便首先将话语权交给了陆士宁:“陆导演,恭喜您!这真是一部美丽而忧伤的电影。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创作这个关于记忆、替代与未完成之爱的故事的灵感来源?您又想通过它表达怎样的核心主题?”
陆士宁接过话筒,用流利的英语沉稳应答:“谢谢主持人,感谢各位观众。灵感其实源于一种普通的情绪——遗憾。”
“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可能都有一些未曾言明的情感,一些错过的人和事。我想探讨的,就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如何影响活着的人,以及我们如何通过与过去和解,最终获得自我救赎,勇敢地走向未来。”
“苏晚吟需要告别被当作替代品的执念,女陈桉然需要发现那份被时光掩埋的深情,她们通过书信,共同完成了一次对逝去青春的追认和对自我的疗愈。也让男陈桉然在她们的回忆中,成为一个鲜活的人。”
他顿了顿,继续道:“在手法上,我希望能营造一种回忆的质感。我们大量运用了冷暖色调的对比,现实的冷色调比如雪景、都市,与回忆的暖色调比如阳光、图书馆,来区分时空和情绪。还有大量的静态构图和缓慢的运镜,试图模仿记忆的沉淀感与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留白,无论是台词还是画面,我都希望给观众留下足够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去填充。”
接下来,主持人将话题引向演员们。
殷柔柔分享了她饰演两个相貌酷似但性格、命运迥异的角色的挑战:“这确实是我职业生涯至今最大的挑战……”
听着演员们的分享,陆士宁觉得挺有趣,以前都是在台下听别的大师分享,没想到自己也能站上台说着自己的经验。
当主创分享环节接近尾声时,进入了媒体和影评人提问时间。果然,几位重量级人物提出了颇具深度的问题。
日本电影学者山田健一拿到了话筒,他语气温和但问题直指核心:“陆导演,感谢您带来如此动人的作品。我特别注意到了一个意象,‘冰封的蜻蜓’。在女陈桉然回忆父亲葬礼时,她在雪地里发现了它。这个镜头短暂却极具冲击力。请问这个意象是否隐喻了被凝固的时间或瞬间的永恒?它与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借书卡、雪山等意象,共同构成了怎样一个符号系统?”
陆士宁认真倾听后,点头回应:“山田先生观察得非常敏锐。‘冰封的蜻蜓’确实是一个关键的隐喻。它象征着生命中那些突然被定格的美好或悲伤的瞬间,也象征着死亡并非完全的消逝,而是以一种静止的形态存在于记忆的冻土中。它与借书卡、雪山以及书信一起,共同构建了影片关于记忆、死亡与爱情的符号网络。它们都在诉说:有些东西,看似消失了,其实以另一种方式永恒存在着。”
说到这里陆士宁顿了顿,好似想到了什么,然后说道:“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断气的时候,从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是真正地死了。生命的终结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这话一出,所有人心头猛震,放映厅诡异了沉寂了好一会。
山田健一深吸一口气,心中的疑惑在这一刻得到解答,他郑重地欠身道:“感谢陆先生的深刻阐释。这部电影……我希望它能在日本上映。我相信,会有很多观众从中找到共鸣。“
另一位欧洲影评人则对叙事结构感兴趣:“陆导,影片采用双线叙事,通过两位女性的书信往来,逐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青春暗恋故事。这种结构非常精巧,它不仅仅是在揭秘,更像是在进行一种记忆的考古。您是如何平衡两条线索的节奏,确保观众既能跟随苏晚吟的探寻,又能沉浸于女陈桉然的回忆,而不感到混乱的?”
陆士宁解释道:“您用的记忆的考古这个词非常贴切。我们在剪辑上确实下了很大功夫。苏晚吟的每一次来信或行动,是推动力,引出女陈桉然相应的一段记忆碎片。我们严格控制回忆的长度和插入时机,让它总是服务于解答现实中的某个微小疑问或情绪转折,从而形成一种对话感,而非简单的闪回。”
就在放映厅内进行着深刻艺术探讨的同时,放映厅外,电影市场的交易早已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情书》首映结束后爆发的热烈掌声和积极评价,如同最有效的广告,迅速传遍了戛纳的市场环节。许多原本还在观望的片商立刻行动起来。
日本东宝映像的田中裕介,在听完陆士宁的分享后,心中最后一丝犹豫也烟消云散。他意识到,再不抓紧时间,就要被别人抢了先。他几乎是小跑着离开了放映厅,目光急切地搜寻着负责海外发行的人。
很快,他在熙攘的市场区域找到了正在与另一位欧洲买家交谈的光芒影视海外发行部负责人卓慧琳。
“卓总!恭喜!《情书》的首映太成功了!”田中裕介上前,热情地伸出手,语气比晚宴时更加急切。
卓慧琳早已预料到此刻的局面,从容地与他握手:“田中先生,您也看到了,观众的反应非常真诚。”
“是的,毫无疑问!我们东宝非常有诚意拿下《情书》的日本独家发行权,包括院线和后续的流媒体。”田中裕介直接切入主题,“我们愿意在原报价基础上,再提高15%!并且承诺投入匹配A级制作的宣发资源,包括与陆导和殷小姐的日本宣传活动。”
卓慧琳微微一笑,并未立刻答应,而是沉稳地说:“田中先生的诚意我们感受到了。不瞒您说,就在刚才,已经有好几家片商表达了类似意向,包括松竹、东映。我们需要综合考量各方面的条件,不仅仅是价格,还有发行计划、窗口期安排等等。”
田中裕介心里一紧,知道必须拿出更有吸引力的条件。“卓总,请相信东宝在日本发行亚洲艺术电影和优质爱情片的丰富经验和渠道优势。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分账比例,并且在合作宣发上给予最大灵活度……”
···
第二天,戛纳电影节的权威风向标,《银幕日报》国际场刊的评分正式揭晓。由于电影节赛程刚启,尚有大量竞赛片未及放映,这份首日榜单虽然只能算是“临时榜单”,却已然成为全球影迷和产业人士瞩目的焦点。
这场刊评分体系素来备受尊崇,由英国权威电影媒体《银幕日报》主导,评审团由来自《纽约时报》、《卫报》、《电影手册》、《视与听》等11家国际顶尖媒体的资深影评人组成,其打分与评论,往往预示着金棕榈及其他奖项的潜在归属。
虽然《情书》入围的一种关注单元并没有独立的场刊评分体系,但有意思的是,在当日的场刊报道中,特别以大篇幅提到了陆士宁的《情书》。
报道不仅简要介绍了影片剧情,更是将陆士宁在放映结束后关于“三次死亡”的哲思完整摘录,并特意将“人的一生会死三次”这句话加粗,作为了整个版面的标题。
报道中写道:“在一种关注单元的首场放映中,来自中国的20岁导演陆士宁,用他的新作《情书》展现了超越年龄的哲思深度……这段关于生命与遗忘的阐释,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青年导演对爱情、死亡等永恒命题的独特思考……”
很快,这个消息传回了国内,《情书》好久没什么动静了,如今网友们终于等到了这部电影的相关消息。
#人的一生会死三次#这个话题如同燎原之火,迅速登上热搜。
“《情书》快点定档吧!我已经等不及要去电影院看了!”
“不会是BE的电影吧?”
“昨天刚看完首映,我只能说哭的稀里哗啦的,剧透一下,片尾曲是《假如爱有天意》!”
“结尾那一幕真的……我到现在都没缓过来。”
“服了,一个放映厅能坐多少人?怎么抖音上这么多观众!”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已故的亲人……也许只要我们还记得,他们就从未真正离开。”
···
距离万众瞩目的颁奖典礼还有几天,戛纳的展映单元几乎成了陆士宁学习的地方。他穿梭于各个放映厅,如同一块海绵,贪婪地汲取着全球顶尖电影人的灵感与技法。
自然,他也去了金成勋导演入围主竞赛单元的新作《狂热》。观影完毕,陆士宁不得不暗自叹服,这位如今在韩国乃至国际影坛都炙手可热的名导,确实功力深厚,其作品以3.1分的场刊评分暂列主竞赛单元第七,便是其实力的明证。
与此同时,地球另一端的国内电影市场,暑期档的战鼓已然隐约可闻,距离硝烟弥漫的六月,只剩下不到半个月的倒计时。
零号影视的后期工作室内,气氛紧张而有序,剪辑师们正紧锣密鼓地对《无间道》的初剪素材进行精细打磨,每一个镜头、每一帧画面都在加班加点地赶工中,得益于陆士宁成熟的剪辑思路,工作推进的也非常快。
之前应环球影业之邀,陆士宁给灾难大片《天火》创作了主题曲,没想到《天火》定档到了六月一日,也将杀入暑期档。
陆士宁果断决策,将《无间道》的公映日期定在了六月二十四日,为《天火》留足时间,正面厮杀虽然陆士宁对《无间道》的信心十足,但六月初就跟下饺子似的,一股脑有那么多电影定档,他还是不打算凑热闹了。
《无间道》要在《情书》之前上映,这个消息估计会让不少人措手不及,所以公司内部严格保密,暂时不对外公布。
五月二十日,一个浪漫的日子到来。环球影业深谙营销之道,效仿陆士宁当初为《鱿鱼游戏》打造的音乐先行引爆策略,为《天火》启动了首轮宣传攻势。
一时间,各大社交平台、视频网站的核心广告位,都被《天火》的预告片强势占据。
而预告片打出的核心标题,更是精准地抓住了所有乐迷和影迷的眼球:
「史诗巨制《天火》引爆今夏!特邀国际音乐现象级人物陆士宁,量身打造全球主题曲!」
这个标题本身,就是一个重磅炸弹。它无需过多描述剧情,仅仅陆士宁这个名字与全球主题曲联系在一起,就足以点燃全球范围的期待。
先不说去年的《In the End》、《Lose Yourself》在国际上大杀四方,《鱿鱼游戏》主题曲《Rise》对剧集的推动力,更是夸张,甚至有权威媒体报道,很多人是在Spotify上先听到这首歌,才了解到《鱿鱼游戏》的。
这一次,陆士宁为《天火》精心挑选的《What I've Done》,可谓与影片主题完美契合。这首歌以其沉重的吉他riff、充满忏悔意味的歌词,以及爆发力极强的副歌,精准地捕捉到了末世灾难片中人类面对自身过错所引发的灾难时,那种深沉的忏悔与救赎的渴望。
歌曲一经发布,立即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狂潮,在音乐平台Spotify上,《What I've Done》以雷霆万钧之势空降全球榜第三位,仅用半天时间就在15个国家和地区登顶单日榜。
“前奏一响,我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就是末日的配乐!”
“陆士宁又一次超越了自己,这首歌的沉重感和爆发力,完美诠释了《天火》预告片里那种绝望与希望交织的氛围。”
“我本来对灾难片兴趣一般,但为了这首歌,我一定要去看《天火》!”
“陆士宁仿佛是为了摇滚而生的”
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官方MV在24小时内突破2000万次播放,弹幕和评论区成为了大型真香现场。
“这绝对是我今年听过最震撼的电影主题曲,没有之一!”
“听说陆士宁刚和环球音乐签约,这第一首歌就给环球影业创作主题曲啊?”
“虽然都是环球,但是早就没关系了”
“只是股权上没关系,合作又不变”
社交媒体上,#WhatIveDone#和#天火主题曲#等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十亿。在TikTok上,以这首歌为BGM的“末日降临”特效视频迅速风靡,用户们用这首歌配以自己的创意视频,演绎着想象中的灾难场景。
音乐上线当天的成绩单也堪称辉煌,空降Spotify全球日榜第三,美国榜第二,英国榜第三,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强势登顶。
全美主流电台首日点播量突破1500次,创下本年度电影主题曲最高纪录。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首歌的爆火直接带动了《天火》的预售票房。在歌曲上线后的24小时内,《天火》在全球多个市场的预售票销量激增300%,许多影院不得不临时加开场次。
这一现象完美复刻了当初《Rise》带动《鱿鱼游戏》的奇迹,负责《天火》宣推的工作人员此时都有些目瞪口呆。
“咳咳,你们说剩下的预算还是按原来的方案推吗?”
“换方案吧!”
“行!中间很多环节咱们都用不上了。”
“难以想象,真的有一首歌能做到这样的地步。”
第291章 斩获双奖
五月二十三日的戛纳,今天,是一种关注单元颁奖的日子。相较于主竞赛单元的万众瞩目,一种关注单元更像是一场为电影实验者和革新者准备的私密庆典,它嘉奖大胆,青睐创新,专注于那些难以被传统归类却充满生命力的作品。
陆士宁与《情书》剧组成员已准备就绪。尽管影片首映后口碑载道,场刊报道不吝赞美,但在官方结果揭晓前,一切仍是未知。
毕竟,一种关注单元并没有事先公布的提名名单的环节,所有奖项都将直接从入围作品中产生,这份悬念感一直持续到颁奖礼的最后一刻。
午后,戛纳电影宫前的红毯再次铺就。当陆士宁携团队踏上红毯时,四周看台上响起了热烈的欢呼与掌声。
许多影迷高举着《情书》的国际版海报,用不同语言呼喊着影片的名字和主创的名字,这热烈的反响,无疑是影片跨越文化边界、触动人心最直接的证明。
陆士宁身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气质沉静。殷柔柔则选择了一身优雅而不失活力的长裙,明媚动人。他们从容地走向媒体区,在密集的闪光灯中驻足,简短地回答着来自各国记者的提问。
问题大多围绕着《情书》的创作理念、在戛纳获得的反响,以及对即将揭晓奖项的期待。陆士宁的回答一如既往的谦逊,他将功劳归于团队和演员们的共同努力。
步入电影宫内的德彪西厅,这里正是“一种关注”单元颁奖典礼的举行地。双层结构的放映厅内,红色的座椅使大厅显得十分喜庆,此刻已座无虚席。空气中涌动着一种混合了期待、紧张与喜悦的独特能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制片人、发行商和媒体齐聚于此。
陆士宁和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找到位置落座。舞台上方,巨大的银幕上正循环播放着本届一种关注单元各入围影片的精彩片段集锦,当《情书》中苏晚吟在雪地仰望的经典画面出现时,场内便会响起一阵会意的低语和赞叹。
灯光渐暗,现场慢慢安静下来。颁奖典礼的主持人,一位以幽默和知性著称的法国女演员,走上舞台,用流利的法语和英语向全场致意,并简要介绍了一种关注单元鼓励创新、关注多元性的宗旨。
紧接着,本届一种关注单元的评审团成员依次在掌声中登台。评审团主席由一位在国际影坛享有盛誉、同时也以扶持新锐著称的法国资深女演员担任。
她面带微笑,与另外四位来自不同国家、背景各异的评委一同在舞台中央站定。
一旁的殷柔柔说道:“我了解过了,这四位包括一位导演、一位编剧、一位影评人,台上这位法国女演员克洛伊·鲁索属于是他们国宝级演员了。”
陆士宁饶有兴致地看着台上这位女演员,他对国际上这些明星了解的不是很多,不过看大厅里其他人的反应,应该是一位了不得的演员。
“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克洛伊·鲁索开口说道,她的声音知性温和,“在过去的一周多时间里,我们沉浸在一种关注单元所带来的多样性与创造力之中。这些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勇敢的探索和真挚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打动并挑战着我们。评选过程既充满激情,也十分艰难。”
她继续说道:“这个单元的意义,在于发现那些与众不同的声音,在于庆祝电影艺术的无限可能。我们要感谢所有入围的导演、制片人和每一位剧组人员,是你们的才华与勇气,构成了今晚我们齐聚于此的理由。”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陆士宁与身旁的殷柔柔交换了一个眼神,终于开始了!
致辞结束,颁奖环节即将正式开始,德彪西厅内的空气仿佛也随之凝固,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第一个奖项名称的揭晓。
首先颁发的是最佳剧本奖。颁奖嘉宾是一位西班牙导演,他拆开信封,宣布道:“获得最佳剧本奖的是——《永恒的夏天》,来自罗马尼亚!”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一部东欧的成长故事获得了编剧方面的肯定。
紧接着是评审团特别奖,这个奖项通常用于表彰在艺术探索上尤为大胆的作品。获奖的是一部来自阿根廷的实验性纪录片《南方的沉默》。
随后,颁奖嘉宾顿了顿,念出了下一个奖项:“最佳女演员奖……”
这一刻,《情书》剧组所在区域,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殷柔柔不自觉地攥紧了手指,指节有些发白。她甚至不敢去看陆士宁,脑海中闪过的是自己作为“四小花旦”之一时承受的演技质疑,是当初鼓起勇气只身前往北电,在陆士宁车旁忐忑等待的场景……
“……获奖者是,”嘉宾的声音清晰而肯定:“《情书》,殷柔柔!恭喜!”
“哗——!”掌声瞬间爆发!
殷柔柔猛地愣住,瞳孔因难以置信而微微放大,直到身旁的陆士宁微笑着轻轻拥抱了她一下,宋怀勇和张闻诚也激动地拍手祝贺,她才仿佛从梦中惊醒。聚光灯打在她身上,她站起身,眼眶瞬间就红了。
走上领奖台的几步路,感觉漫长又短暂。当她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那座沉甸甸的奖杯时,指尖都在微微颤抖。
殷柔柔站到麦克风前,望着台下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深吸了好几口气,才勉强平复激动的心情,用带着哽咽却无比真诚的中文说道:“谢谢……谢谢评审团。这个奖,对我而言,太重了。”
她的声音带着颤音,却异常清晰:“一年前,很多人说我只是个花瓶,不会演戏。我自己也曾经怀疑过……是不是就只能这样了。”她顿了顿,泪水终于滑落,但她没有去擦。
“所以,我特别、特别想感谢一个人,陆士宁导演。”她转向台下陆士宁的方向,“谢谢您,在我最需要证明自己的时候,愿意相信我,把这个如此复杂又美丽的角色交给我。是您让我知道,演员可以不只是演一种样子,苏晚吟和陈桉然,这两个灵魂,让我真正触摸到了表演的力量。”
殷柔柔接着感谢了剧组的所有成员、家人和粉丝。“这个奖,它告诉我,也告诉所有曾经被质疑的人,只要不放弃,勇敢地去追求,去打破别人给你设定的框架,你就有可能站在你梦想的地方!”她举起奖杯,泪水与笑容交织在一起,“这座奖杯,属于每一个不认命、敢追寻的人!谢谢戛纳!谢谢大家!”
这番发自肺腑、充满力量的感言,赢得了全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