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家父文宣帝 第9节

第15章 活命

  高洋终于放下了弓箭,狠厉地盯着前方的虚空。

  没有他的命令,犯人的献祭还在继续,高殷缓缓起身,指着对面,大喊:“停下,莫要再跳!”

  狱吏们看向皇帝,高洋既不赞同,也不阻止,只是这么安静地看着。

  于是狱吏们假装没有听到,继续让犯人们往下跳。

  高殷回头,看向父亲,张开口,正准备说些什么。

  “退下,全部退下!”

  高洋发话了,周围的僧人们拔地而起,纷纷退到台下,即便是最近的侍者,也在他们百步之外。

  伴随着惨叫,高洋微微颔首,示意高殷开口。

  “儿若无权,必为太后、皇叔所制,轻,则为傀儡;重,则追孝静。”

  元善见,东魏政权的开国皇帝,实际上是高家的傀儡,高洋篡魏后的第二年,齐国政权已经稳固,高洋便设宴款待元善见,将他毒死,并处死了元善见的三个儿子。

  元善见死后,被高洋追谥为魏孝静帝。

  所以其他人可能不懂高殷的意思,高洋那可太懂了,简直是让犯罪者复盘他的杀人思路。

  惨叫还在继续,高洋不发一语,高殷便继续道:“父亲常说儿得汉家性质,不似父亲,可那孝静帝又何如?”

  “儿听说他勇力非凡,能挟着石狮翻墙,射无不中,又喜好文学,有孝文帝的风度,可结果……”

  “闭嘴。”

  高洋终于开口,但语气并不坚决,高殷便大胆道:“无权则无命,儿为至尊之子,必承至尊之位,若皇叔夺权,会至儿于何地?若终究要受制于人,还不如至尊现在废了儿,立皇叔为储,儿与母后或许还能捡条性命!”

  “你还敢说!”

  高洋闻言大怒,这就是逼着他在妻儿和母兄之间做选择。

  能办他早就办了,这么难办的事,居然被儿子逼迫去做?

  他一手抓起高殷的发髻,将他提了起来,另一只手抓着箭矢,慢慢靠近高殷的右目,高殷吃痛,挣扎着大喊:

  “儿死不足惜,但至尊忘了当初是怎么对待靖德皇后的吗!始作俑者,其无后耶!”

  高洋一下怔住,回忆起那个女人。

  元仲华,是元善见的妹妹,也是高洋大哥高澄的正妻。作为皇帝之妹,又是权臣之妻,元仲华的前半生可谓风光至极,给高澄生嫡子时,仅元善见就赏给她万匹丝绸作为贺礼,百官送来的礼物堆满了十间屋子。

  她原本应该是齐国的开国皇后,可高澄死后,她的命运便急转直下,多舛起来。

  高洋建齐后,给高澄上谥号为文襄皇帝,元仲华是文襄皇后,因为居于靖德宫,又叫做靖德皇后。

  三年前,高洋将元仲华的库藏财宝全部没收,并说“我哥当初奸淫我的妻子,我今天一定要回报他”,将元仲华给强暴。

  高洋将箭矢怼在高殷脸上,咬牙切齿:“你怎么会知道!何人告诉的你!说出来,我要杀了他!”

  他不怕别人知道这些事,但由儿子点破,让他格外羞恼,尤其是他的妻子曾经被大哥玩过的事。

  他御极天下、统领大齐九年,居然还有人敢冒大不韪,告诉他儿子!

  这些奴仆还没被杀怕吗!

  矢尖冒着寒光,只要高殷低头,就会戳穿眼珠。

  “宫中口耳相传,岂是杀得尽、堵得绝的!正因如此,儿才要整顿宫廷,察听乱纪!”高殷只能奋力仰头,努力挤出话语:“只要您在,我们便无忧;可您百年之后,我们又能安睡吗?而今看似未雨,实则暗流涌动,至尊不愿绸缪,为妻儿做打算,那儿也不忍见那一刻了!”

  说罢他一咬牙,朝箭上撞去,高洋赶快收手,箭矢还是在高殷的眼角下划出一道血痕。

  高洋顿时惊慌起来,他这才意识到这个太子对自己极为重要,若是瞎了一只眼,太后就有理由将太子废掉:“来人,为太子治医!”

  “无碍,无碍。”高殷擦着眼,只是小伤口,很快就能止住。

  虽然他这么说,但御医仍是很快赶来,高洋退后数步,确认太子真的无事,才在心中松了口气。

  一旁犯人的惨叫仍在继续,以往悦耳的声音这时让高洋心烦意乱,可即便他是皇帝,也无法阻止人死前发出的悲鸣。

  因此他马上怒喝:“停下!不要再叫了!”

  皇帝的命令得到忠实的执行,一些犯人喜极,想要大声哭泣,狱吏连忙捂住他们的嘴,低声说想死也别害上我们。

  高洋看着底下上百具尸体,又看了看旁边被救治的太子,忽然觉得,高殷和底下那群死去的奴隶极为相似。

  既视感让他打了个寒颤。

  不,这是他的国,他的天下,就算天下人死绝,他和他的家都不能有事!

  御医小步挪过来,垂腰向高洋汇报,高洋挥挥手,御医与其他人有如潮水般褪去,坦露出高殷来。

  高洋看着太子,他的眼中平静如水,全然不似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尚显稚嫩的脸庞已经透露出对权力的渴望。

  虽然不可以溺爱,但也不能让他渴死。

  “印书局、检校局、东宫辑事厂,汝都去作罢。”

  高洋吐出一口郁气,这句话似乎没有那么难说:“只是检校局和辑事厂之事,三日报与我一次,若要杀人,问我批准。”

  “谨遵圣命。”

  高殷深深下拜,高洋看着难受,亲自将高殷扶起。

  此时的高洋,戴上了慈爱的面具,完全不像刚刚的疯天子:“汝回去,早点休息吧。”

  高殷点头,旋即说道:“儿还有件事,希望父皇能够满足。”

  “还有何事?”高洋有些不耐烦了。

  高殷指着那些还活着的犯人:“请父皇把这些人赐给我。”

  高洋奇怪:“要他们作甚?”

  “父皇今日放生得也够多了,想是功德无量,不差这么些。不如让儿带去差使,补充人手,也算让他们为大齐报效罪身。”

  高洋闻言,摩挲着下巴,思索片刻。

  “些许罪仆,汝想要,就带去。”

  高洋起身,招来一个侍者,耳语片刻,那侍者就笑着凑到高殷面前:“太子请随我来。”

  高殷随他离开,高洋注视着高殷的背影,陷入沉默。

  好一会后,高洋才从独思中醒来,看着天,双目瞪圆。

  “绝不……!”

  高洋牙齿紧咬,渗出血丝。

第16章 二王

  高殷在侍者的引领下,见到了杨愔,他就在金凤台附近,见到高殷,神色有些尴尬。

  因为高洋好杀人,放任他滥杀仪仗侍卫人员也不好,杨愔便找来死罪囚犯,高洋想杀人时就拿来应付,被人们称为“供御囚”。

  如果三个月没被杀,就免除死罪,但这种人很少有。

  虽说他们有着死罪,但走正常的司法程序,好歹能落个痛快,给高洋杀死那可是活受罪。

  除了今天的“放生”游戏,高洋还爱让刑吏夹犯人的手指、压他们的足踝,让他们站在烧红的犁耳上,或者伸手放入烧红的车轮孔中。

  上行下效,齐国的律法因此非常严酷,杨愔为了迎合高洋的杀人欲,不得不摧残其他人的性命,被高洋所杀死的人大多数是虐杀,虽然都是死罪囚犯,但他心里仍是不忍。

  待侍者说明来意,杨愔颇感意外,太子居然为这些死罪囚犯说情,这让他更加过意不去,同时心中对太子能改变齐国的信念更加确信。

  “杨令公。”

  高殷向杨愔行礼,在外边要称职务。杨愔的官职是尚书令,加特进、骠骑大将军,所以可以称为杨尚书、杨骠骑,不过杨愔不是武官,称杨骠骑就有阴阳怪气的意思,鲜卑勋贵当面见了就喜欢这么称呼他。

  尚书令在齐国是事实上的宰相,因此也可以称呼他为“杨相”。

  “令公”这个称呼,其实是专门称呼中书令的尊称,出自北魏时期的高允,因高允官拜中书令,彼时的魏帝不称呼高允的名字而叫令公。

  尚书省总领庶政,而中书、门下二省分掌机权,门下省的长官又是宫中侍从官,因此在旧魏,门下省的权力是最重的,其次中书省,最次尚书省。

  齐承魏制,但因为世宗高澄与今上高洋都担任过尚书令,因此齐国尚书省的权力与地位变得最重。

  因此在旧魏,称呼尚书令为令公,有攀附阿谀的嫌疑,尚书令的职权可比不上中书令;但是在齐国则毫无问题,是更加尊敬的称呼。

  汉末的荀彧曾任尚书令,被称作“荀令君”,人们也就拿令君作为尚书令的专称。但高殷年纪较小,他自己觉得君太亲近了,还是叫令公更尊重杨愔。

  毕竟杨愔可是现在齐国晦暗的政局里唯一的那束光,高洋不工作的时候,都由杨愔替他处理齐国政务,而且做得非常不错,所以人们都说现在的齐国,上边的国主是昏庸的,但下边的政事却还清明有序。

  杨愔向太子还礼,说道:“太子虽富于春秋,却已熟读经义,连至尊都为太子所感动,活这些死囚的性命,可以说得到了仁、孝的真意啊。”

  “哪里哪里。”杨愔投之以桃、高殷报之以李:“小子才学尚浅,想要拥有竹林别室,吃铜盘重肉,还需要多向杨公学习。”

  杨愔微微点头,轻抚胡须,略显得意。

  杨愔出身弘农杨氏,同龄的堂兄弟有三十多个,唯独他因为高雅脱俗,被叔父赏识,特意在竹林间建造了一间屋子,让杨愔独居其中,潜心学习,还经常用铜盘盛最好的饭菜给杨愔吃。

  古代铜就是金钱,金的本义便是赤金,也就是铜,曹操的铜雀台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全是用钱搭起来的。

  因此杨愔相当于用金碗吃饭,还被叔父拿来当做“别人家的孩子”教育杨氏子弟,虽然有造势养望的嫌疑,但依旧拉风至极,在士人间也是一大逸事。

  在他们说话的时候,狱吏就押解着剩下的囚犯离开金凤台,杨愔请高殷借过说话,笑声询问:“太子要这些人,是要做事?”

  “正是。我跟至尊讨了些差使,需要人手。”

  杨愔揪着一根胡须,轻轻拉扯:“唔……不知臣可知道一二?”

  高殷本来不想说,转念一想,有杨愔的帮助更好,所以心里向高纬道了个歉,他要抄个作业了:“我想开办文林馆,此馆专门招待文学之士,编撰书籍,推荐给至尊御览,杨令公若有兴趣,可向我推荐一些人才。”

  “噢?这倒是件风雅之事。”杨愔来了兴趣,若是高演等宗王起这个主意,他不仅反对,还要加以阻挠,但这事儿是太子办的,就有办的价值。

  而他参与其中,也能提高杨愔本人在汉人、文坛的地位。虽然已经站上文臣之巅,但谁又会嫌自己名气太大呢?

  虽然早已和太子是利益共同体,但现在杨愔更加感到自己和太子相近的命运。他并不是没有读过三国的故事,高洋算不上刘备,但高殷比刘禅好上无数倍,一个成功的诸葛亮的命途似乎正铺在杨愔脚下。

  所以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要走得稳健、踏实,那些碍路的绊脚石,要早些清除。

  齐国比蜀汉,多了些碍目的皇叔。

  “太子……可要小心二王。”杨愔俯身,贴近高殷的侧耳:“若至尊不忍,则后患无穷啊。”

  “您是说上面的,还是说下面的?”

  高殷被阴谋的气息所感染,同样低沉的回应。

  上面的,自然是高演、高湛;下面的,就是关在地牢里的高浚、高涣了。

  高浚是高欢的第三子,高洋的异母三弟,他的母亲嫁给高欢不到一个月,就生下了高浚,高欢虽然照样抚养他,但不怎么宠爱。直到高浚后来显露他少年有智,高欢才另眼相看。

  齐国建立后,他受封永安王,任青州刺史,得到青州人的拥护。

  高浚经常劝谏高洋,高洋不听,他甚至去责备杨愔不劝谏,因为高洋不喜欢大臣与诸王沟通,杨愔害怕高洋知道,就主动报告给高洋,高洋大为光火,骂高浚“小人难忍”。

  加上以前擦鼻涕的旧恨,高浚最后一次上谏时高洋召他回京,高浚装病抗命,高洋为此大怒,派人将高浚逮捕,青州数千百姓哭着为高浚送行。

  说实话不哭还好,一路绝了高浚的半条命,高洋的几个弟弟一个比一个出众,每一个高洋都想收拾,和他同母的高演高湛他收拾不动,高浚这种没人保的异母弟还是拿捏得很轻松的。

  另一个则是高洋的七弟高涣,天姿雄杰,俶傥不群,高欢亲口夸赞他“此儿像我”,长大之后力能扛鼎,材武绝伦,是高家难得的将才。

  齐国建立后,他受封上党王,历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也是宰相之资。三年前,高洋封梁朝贞阳侯萧渊明为梁帝,高涣奉命护送萧渊明回江南继承梁朝,攻破东关,斩杀裴之横等梁将,威名盛隆。

首节 上一节 9/2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