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家父文宣帝 第8节

  他若睁眼,便能看见数十具扭曲的尸体堆积在台下,身上的竹席好好发挥了作用,虽然没能变为翅膀,也勉强包裹住他们的尸身,只是那弥漫一地的鲜血,实在无法掩盖。

  以往,高洋将这种游戏称之为“放生”,他娱乐过无数次。

  今日,他觉得自己功德够了,所以召来众僧,接受佛教戒律,来表现自己已得佛法。

  “太子到!”

  奴仆的宣唱让高洋有理由睁开眼,他看了一眼罪人的尸堆,贪婪地吸了口气,随后起身,将登上高台的高殷迎到自己身边。

  僧人也没有理由打扰父子团聚,默默退到身后。

  高洋指着不断坠落的犯人们,问着高殷:“如何?汝父治刑,比之周政,可谓霸乎?”

  他起了恶作剧的心思,重拍高殷的背,趁他往前倾倒时又迅速抓住高殷衣领,想看长子惊慌失措的模样。

  以往这一套非常有效,可此刻的高殷面无表情,对底下的惨呼视而不见,甚至看上去像是觉得乏味无聊。

  高洋有点看不透这个孩子了。

  “君王的德行,是后世的楷模,若父皇觉得足以令万民效仿,那请允许我带绍德他们前来,聆听霸王的教诲。”

  高殷说话平稳,让高洋刮目相看,同时有些不悦:“这些都是犯人,既然犯罪,则当受罚,赏罚在我,谁敢不从!”

  高殷没有说话,沉静了一会儿,高洋顺了心气,端起酒爵,示意高殷和他对饮。

  这时代酒的度数不高,多是粮食酒、植物酒和水果酒,然而量够了也足以醉人。

  侍者给高殷倒酒,麻油色的酒在爵中打旋,是穄米酒,一斗能醉二十人,即便是高洋这样酷爱饮酒的酒魔,饮上三升都会大醉数日。

  给十三岁的孩子饮这种酒,亲爹加倍缺德。

  高殷不得已,一口闷下去,进入食道的酒液猛地炽热起来,灼烧的错觉呛得高殷连连咳嗽,高洋见此哈哈大笑,命令侍者继续倒酒。

  高殷没有继续喝,而是稍微等了一会,等米香上溢、口齿习惯了酒液的刺激,再缓缓饮入,这次便舒服了许多,高殷顺手拿起桌上的瓜果,用汁水清洗残存的酒液。

  等他喝完第三杯,脸庞已经发红,连忙摆手:“量够了,再饮就醉了。”

  高洋没有逼迫,令侍者端盘下去,自斟自饮。

  “太后赏赐颇丰吧?”

  “嗯,也就有人多了些手脚。”

  “这些腌臜的奴才!”高洋笑了两声:“为何不杀了?”

  “些许钱财,未曾叛主,杀之则过矣。”高殷松了松衣领,饮了酒后,便闷得难受:“赏罚得当,才能让下人安心。”

  高洋对刚刚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高殷并不意外。作为天子,还是一个胡作非为的天子,没有这点能量,他都活不到现在。

  高殷言辞中的暗讽之意,高洋已渐渐不在意。

  他命狱吏停止“放生”,犯人们站在高台之上,浑身都是汗水,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

  “你那小说,叫三国什么的……还不错。可要继续写下去?”

  高洋即便不清楚小说的结局,也知道是以汉末那段历史为蓝本,知道三国最终由篡魏的司马氏一统,曹魏又兴起于河北,在政治角度来说,利于他们齐国得到天命的宣传。

  高洋不是深宫天子,倒是个马上皇帝,他想得明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这种故事太过精彩,流传到民间必然吸引民众,引起广泛的追捧。至少他是民众的话,必然对这类故事感兴趣。

  其中的刘备,则是正面刻画的主角,不仅和高欢、高洋有形象上的重叠,更重要的是,他乃汉室宗亲。刘备也的确建立了蜀汉,只要能引起讨论,那对汉朝的仰慕和追思就会开始蔓延,进而吸引到更多的汉人,稍稍压制住齐国内部的鲜卑势力。

  “当然,孩儿至少要写到司马篡魏呢。”

  齐国太子写就这部书,至少能让国内的汉人明白,他们齐国并不抵触汉人得势。

  高殷对此比高洋看得更加透彻。

  在后人看来,宇文泰依靠汉人苏绰、炉辩等人仿《周礼》制定了新官制,而北齐沉沦于于汉人和鲜卑人的斗争之中,因此北周的汉化程度比北齐高。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北齐的汉化程度实际上是高于北周的。

  首先,不论是周还是齐,他们的本质都是“鲜卑化”,这是他们统治的基础,如果不保持这个本质,宇文家和高家就都得不到封建特权,这是承袭元魏而留下的弊病,不因他们是鲜卑人或汉人而转移。

  尤其是高氏集团,高欢的统治基础是六镇鲜卑,而六镇鲜卑是被元魏朝廷排挤出统治集团高层的,因此六镇鲜卑痛恨洛阳汉化政权,发起全面的鲜卑化反扑,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由六镇鲜卑构建的东魏、北齐政权,是反对汉化的。

  然而在实际的利益面前,民族之分其实不大重要。从东魏到北齐,都不存在纯粹的汉人、鲜卑人集团,各方力量都处在不断地分化组合的动态变化中,例如代表汉人士族利益的高殷集团中,有平秦王高归彦的一席之地,但他却投身到了高演的阵营中;而高演这边,始终都有一个王晞作为他的心腹幕僚,王晞不仅是汉人,甚至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后代。

  北齐国祚二十八年,先后担任宰相的有七十人,其中汉人、接受汉文化的胡人并胡化汉人共有五十八人,仅有十二人不接受汉文化或情况不详,可以说北齐基本上是由汉人、接受汉文化的胡人所控制,特别是皇族高氏,他们虽然自认鲜卑人,但实际上还是会用汉人、重视汉文化。

  高纬作为北齐最后的实权皇帝,他的统治已经是北齐王朝的末期,那应该是“汉化失败”的时期,但恰恰就是北齐灭亡的前五年,高纬设立了文林馆,征召文学之士入馆,由汉族名士颜之推掌知馆事——颜之推甚至不是北齐的汉人,而是南梁被俘至西魏,又想南归而入北齐,得知陈霸先灭南梁而出仕北齐的南梁旧臣。

  若说文林馆的设立仅仅是高纬心血来潮,可背后又有着宰相祖珽的推动,祖珽同样是汉人。

  更不用说高洋统治的前期,高洋刚登基之时,就下诏书命令各郡国修建学校,广泛延请俊才敦述儒风,而他持续打压鲜卑勋贵、重用汉人士族,让他们能卷入高层斗争,本身就是汉化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光是北齐的核心统治区域是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等地,就决定了北齐的汉化程度不可能低,在这个时代,这些地方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遥遥领先于关中,北齐无论是学者人数、学术水准、著述多寡、中枢决策机构的汉人人数,文人数量都优于北周。

  而无论北周还是北齐,都一定会汉化,因为中原的土地还是汉人居多,鲜卑人的数量比不上汉人,那么要建立统治,就需要依靠汉人,为了适应发展,就不得不吸收一部分汉人的思想、向汉人妥协,从而巩固统治地位。

  只是因为北齐高层的权力斗争过于激烈,又被后人套上了一层民族斗争的皮,因此觉得北齐反汉化反得很严重。

  北齐的反对者主要是晋阳军方为首的鲜卑勋贵,但他们并不排斥汉文化,就像汉文化也不排斥胡床胡乐胡服一样,文化本身是互相融合、进化的状态,他们真正反对的是汉人掌权。

  就像娄昭君,说什么“岂可使我母子受汉老妪斟酌”,实际上目的还是继续当太后掌握朝政,和汉族无关,哪怕李祖娥、高殷是鲜卑人,也要被娄昭君打下台。

  高洋穿着胡服、自命鲜卑的种种姿态,恰恰是无法阻止汉化的徒劳反抗,鲜卑人只能通过杀死汉人来延缓两种文化交融的进程。

  而北周这一点并不明显,因为宇文泰压根就没打算让汉人掌权,西魏地位最高的是八柱国与十二大将军,这二十人中只有李虎李弼赵贵是三个进入了西魏权力中心玩游戏的胡化汉人,且赵贵进入北周时代不久就被诛杀,顺带牵连独孤信,后续掌权者多是宇文家宗室,而这些人多数不接受汉文化。

  宇文泰甚至不打算让汉人保留汉姓,鲜卑部落原有大族三十六、氏族九十九,宇文泰让西魏内部功高者改姓三十六大族的姓氏,功低者改姓九十九族的姓氏,而且让他们统属的士兵跟随诸将的胡姓,时日一久,自然而然就成为了鲜卑人。

  因此也才会有“普六茹广”、“大野世民”的梗,李世民早生十七年,还真叫做大野世民。北周要是没被杨坚篡灭,宇文家一统天下,那么只要持续上一百年,汉人就将变为鲜卑人。

  因此在这个时代的世人看来,高家虽然自命鲜卑,但地处河北、关东,除了南朝,就是最正统的汉人根基;而宇文家改制六官,虽然仿自周礼,实际上是托古改成更符合鲜卑宝宝体质的体制。

  甚至光看皇族,高家是渤海高氏,宇文家是武川鲜卑,谁更“汉”,一目了然。

  所以高殷所做的这本《三国通俗演义》,便是一个暗号:虽然我大齐现在胡风昌盛,但一股照顾汉儒的新风正从东宫吹起。只要支持太子,便是“兴复汉室”,所有郁郁不得志的汉人们,都可以期待太子!

第14章 要权

  “那就写下去罢。还有那……‘印刷’的事情,你要如何做?仔细来说。”

  高洋的语气略有揶揄。

  人人有书读?说得好听,做起来难,否则天下也不会就那么些世家门阀治书经典,还作为家传流于后世。

  况且在宫中多办一个部门,就要多出许多费用和人手,皇家不差这点钱,但作为高殷主动要求的第一件事务,高洋怎么也要问问长子的思路。

  刚刚在宴中,高洋只问了一个大概,太后和皇弟在一旁,也不好细问。

  高殷思忖片刻,才开口:“经费的事,不劳内帑费心,孩儿从自己的府库里掏钱。刚开始肯定会亏,而且不少,后来就能赚了,实在不够,孩儿再伸手向父皇要。”

  赚钱这个高洋是不否认的,因为没人敢和太子抢生意,而且这是有利于读书人的大事,哪怕贴钱也要做,即便高殷不开口,高洋也要给他拨款。

  “孩儿打算在大都督府、东宫、南城和北城都设置办事处,负责承接业务和一些其他的杂务。工厂则开两个,一个同样在东宫,另一个开在北郊,方便收集原料,分别供应京都的南北;书局则开四个,南北城各两个,面向京民开放,以后做得好再扩张。”

  高洋点头,他懂得也有限,听高殷说得头头是道,知道他心里有主意,便觉得尚可。

  他又饮了一爵酒,打了个嗝:“那名字呢?”

  高殷心中微动,回答道:“既然孩儿在东宫开厂,就叫东厂。父皇觉得如何?”

  高洋抚着下巴,细细咀嚼:“东厂,东厂……为何不叫东宫印书局,更像那么回事儿?”

  高殷浅笑:“这就是孩儿说的一些其他的杂务了。以往孩儿性软,宫人多有欺瞒,今日竟在我面前偷盗!孩儿深感耻辱,决心整顿风气,维持纪律,所以希望设置一个检校局和东宫辑事厂,专主察听宫中乱纪之事,以使上事有条理,下人懂尊卑。”

  高洋沉默着。

  他冷不丁看向高殷,目光凶戾、有如鹰视,面气阴冷,宛如狼顾,紧紧盯着高殷,仿佛他触发了什么禁忌。

  高殷坐姿端正,还以平静的目光,似乎只是说了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

  一时间气氛凝结,就连远处的犯人都看出这对父子的端倪,仿佛高殷的巨大压力都转移到了他们身上,令他们不住地流冷汗。

  高洋当然明白高殷的目的,这个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谋夺权力。

  首先是这个检校局和东宫辑事厂,检校局负责检查,辑事负责追捕,如果让他来主管宫中的纪律法度,那就等于宫中除了高洋自己,就是太子说了算,时日一久,太子的威望会在宫中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还只是第一步。

  如果让他用东厂这个名义,将印书局和检校局、东宫辑事厂混淆在一起,那么这个部门的权责边界将会非常模糊,而他又要在宫中和皇都里,甚至大都督府中设立办事处,那么这办的将是什么事?是印刷书籍,还是……侦缉搜捕的事?

  如此一来,这个东厂的权力,可就大到没边了。

  高洋可太懂这一套了,他们高家就是这么玩的,第一个玩这套路的祖师爷就是汉末的曹操。

  曹操先设立了丞相府,然后受封创建魏公国,同时拥有汉丞相和魏国公的身份。

  丞相有一套行政府署,魏国也有一套行政府署,曹操就在这个基础上实行了两步计划。

  第一步,先让心腹亲信担任丞相府的重要官职,将汉朝官员的职责转移到丞相府,架空汉官、充实相府,使得丞相府握有汉廷的实权,是真正的朝廷。

  第二步,则是让丞相府的吏员担任魏国的官职,转移汉廷的政治资源,使得魏国变成一个实权的王国。

  这两步一完成,汉朝就变成了空壳,重要人物都是魏官,那么改朝换代,自然水到渠成。

  他们高家同样玩的是这一套,高欢在晋阳创建的霸府就是按照曹操的模板,掠夺了邺都的东魏朝廷的权责,进而掌握朝权,魏国的九卿不如晋阳大丞相府的一名属吏。

  高殷想玩的这一套都是他爹他爷爷玩剩下的,高洋很自然地就推演出最终的结果,那便是东厂掌握了整个邺都的治安管理权、缉捕权、甚至是官方解释权,权威在大理寺等齐国司法部门之上,成为一个笼罩邺都的怪物部门。若是高殷再通过印刷这条线,团结到汉人门阀,甚至佛门……

  那他的太子地位将不可动摇,甚至到了威胁他高洋本人的地步。

  这一下就激起了高洋的野兽本能。

  放权,还是不放权?

  这是每个老皇帝都要面临的终极难题,原先世界的高洋不用面对,因为他再怎么放权铺路,高殷都接不住,根本没到可以抉择的时候。

  但现在的高洋落入了权力的怪圈,为了太子好,就应该放权,然而放权了,自己就可能会被太子威胁到地位。理智让他想要同意,不要再演刘盈的悲剧,但自私同样作祟,提醒他刘劭的旧事。

  高洋难以抉择。让高洋这种人分割皇权,不亚于释迦牟尼割肉喂鹰。

  高洋心烦意乱。于是他决定,先不想这么复杂的事,先找点乐子。

  高洋伸出手,指向高台:“继续放生!”

  惊恐的大鸟们一跃而下,溅起的悲鸣令高洋开怀大笑。

  “再跳高些,再跳高些!如若不高,怎显出我‘放生’之德?”

  僧人们低头念经,语速加快,显得更虔诚了。

  兴是还觉得不够过瘾,高洋大吼:“取弓箭来!”

  奴仆跪伏于地,他单脚横跨踩在奴身上,张弓搭箭,瞄准那群飞鸟。

  或穿透口舌、或贯穿胸膛,犯人们在半空中绽放出一朵朵血色花朵,娇艳得令人生惧。

  高洋连射六箭,每中一箭,便大呼痛快,他搭起第七支箭,高殷伸手按住了他的弓矢。

  “你做什么?放开!”

  高洋大怒,他最痛恨别人打扰他的游戏,若不是这人是他的太子,早就给他一箭穿心。

  “父皇息怒,孩儿所言要是惹得您不开心,孩儿不做便是,请勿杀人取乐。”

  怕高洋误会,高殷又补充道:“杀人事小,这些小事,实在不值得让您动怒。”

  高洋充耳不闻,继续射杀,大胆的侍者上前,拉扯高殷的衣袖,示意他不要再刺激陛下。

  高殷撩起衣摆,跪在地上,磕头道:“既如此,请废孩儿太子之位,立常山王叔为储。”

首节 上一节 8/2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