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家父文宣帝 第85节

  这也是很典型的利用行政权力夺取军事权力的方法了,就像宇文泰给府兵们改姓一样,改了名字,就会潜移默化地变成新团体。

  “此法虽好,但恐为晋公所察。”

  宇文叔裕提醒了一下,经典方法的缺点就是大家都知道,只要反应过来,就能明白天王想要做什么:“今日亲政,不可急切,不如等待时机,任晋公应敌。若其败,则威名折损……”

  “若其胜呢?!”宇文毓忽然出声,虽然面色如常,但急切的话语充分显示他的焦虑。

  宇文叔裕沉默片刻,忽然说:“若其胜,则不过如常而已,于我周国有利,还是要静候时机。”

  “晋公野心不广,若其为萧鸾、高洋之辈,应当在文王死后自取其位,何必拥立孝闵天王?”

  韦孝宽还有句话没说,就是宇文觉死后宇文护完全可以篡位,不必再拱宇文毓上台。

  “此前晋公名位不显贵于各柱国,功绩也不能服众,如今四十有六,年事已高,其自比为周公,理当顾虑后事,再掌权数年,也就会缓缓归政了;即便晋公想做霍光,长久把持国政,可一旦去世,子孙同样接不住他的权势,天王年轻强盛,总有机会,不必急于一时。”

  “孝闵就是没考虑到这一点,才会遭遇祸患。不还兵权,也是有孝闵先例在前,唯恐身后无节,才留权保命,此时不能令晋公生疑,反倒要让他安心。”

  改都督府为总管府,就很容易刺激宇文护。

  宇文叔裕这番分析更加深入,让宇文邕有些惭愧,自己只想到了好处,没能考虑全盘。

  “可若如此,我们不就直接拿回兵权了吗?到时晋公也无可奈何。”

  宇文广说着,叔裕不再发言,邕首先驳斥广:“不可将敌人想得太弱,以为他们不察,晋公的相府可是有着众多幕僚的!”

  随后他看向天王,想要撤回进言,却发现天王正在沉思,显然是有所意动。

第160章 改府

  宇文毓不想再等了,既然宇文护已经还了行政权力,那么他怎么就不可能还回兵权呢?他父亲宇文泰也不过活了五十岁,宇文护四十六岁,差不多也要入土了,兴许稍微施力,他就会继续让权。

  宇文护的退让给了他些许期盼。

  他急切的原因也和宇文护的腐化有关,他的专权不仅有坏结果,还有更坏的结果。

  说到底,关中从二十年前的“大饥,人相食,死者十七八”开始,人口和农业发展就一直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准,野战打得凶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资源。

  沙苑之战前,东魏丞相长史薛琡就曾经劝过高欢,说西贼连年饥荒,根本没东西吃,只要困住他们不作战,第二年保证饿得死死的,高欢没有听从,沙苑因此战败。

  这个时候宇文泰率领的军队不满一万,而且粮食仅够维持三日。

  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贫弱的生产基础,让宇文泰只能通过国家的大手强行控制经济资源,六条诏书中的“尽地利”就说了,“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麦秋在野,蚕停于室,若此之时,皆宜少长悉力,男女并功”。

  在这种超强度的压榨之下,关陇的小农过得非常幸福,均田所得的土地获得的非常少,因为大部分要分给府兵们嘛,但作为补偿,获得的力役就非常多了,宇文将军的恩情还不完,虽然他们肚子是饿的,但眼中有光。

  家里无粮,必须向外扩张,每攻占一地,西魏就会将那个地方的民众与降兵强制为奴,军队俘获后押送回京师再进行分配,规模最大的一次就是五年前攻破江陵打败萧绎,残梁百官和士民没为奴婢者十余万,大部分赐给了武将们作为奴仆,以维持府兵们的经济特权。

  除此以外,周国交好突厥不是没有代价的,每年向突厥供给锦彩十万段,高价且大量的收购突厥马匹,为的就是换取突厥的军事支持。

  在各方面的需求下,周国的经济压力与日俱增,宇文觉登基那年,为了节省开支,还裁减了三分之一的六府士员;同时为了稳固政治,早年也曾经大力推行佛教,齐国有两百万僧尼,周国也有一百万左右。

  为了更好地夺取财富,不仅从宇文泰时期就禁止百姓酿酒和制盐,利用盐铁专卖获得暴利,还铸造虚假铜钱,面值已经达到了旧魏时期的五铢钱的五倍。

  可以说,为了保持战时军力,北周统治者将经济压榨、暴力掠夺、滥发货币、政策限制的手段施行到了极限,具有很强的掠夺性、征服性与落后性。

  这也导致关陇集团在进入周国体系的同时,形成了利用政治强权攫取财富的特权群体。

  这一点进而影响到了府兵制本身,宇文泰设置柱国系统的目的,主要是让各位武将们借此变成军事贵族,和他的集团牢牢绑定在一块。自他死了之后,这个思路依旧延续着,但延续得太好了,逐渐滥授,贬值极快,后面又不得不增设上柱国,连带着大将军这个原先最尊崇的军职也变成了散官,是个人就可以做大将军和柱国,实际上没有军权。

  原本西魏早年的重大压力,主要来自于东魏的战争攻势,但玉璧战败后,东魏就没再尝试过发起大规模的攻击,一直到如今齐国的天保九年,这本来是非常好的休养生息的时机。

  但宇文护在执行宇文泰既定策略的同时,也延续了那一套战时经济架构,而且自他扶持宇文泰之子建周之后,宇文氏没有足够强力的法理性,为了维护执政地位,就不得不向关陇豪族输送大量经济利益让他们承认自己,也就使得周国高层,特别是亲近他一党的人有着贪污成千上百万钱的机会。

  关陇地区的庄园土地,也因为豪右们加入府兵制度以及建立战功,让国家不得不拿出大量土地、住宅、奴婢、耕牛进行赏赐;得到了实际利益的关陇豪族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小家放弃大家,默认宇文护乱搞,很有一种隔壁齐国的晋阳勋贵的味道。

  而这套体制又培育出了新的食利阶层,作为这套制度的最高受益者,宇文护毫无意外地腐化到底,广营第宅,诸子贪残,僚属纵逸,他的黑手伸向哪里,哪里的贪腐就泛滥成灾。

  这也是宇文护一党在周国内部被人鄙视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他执政尚可,但个人的私德不行,做戏都不能做全套,怎么做周公?

  因此宇文毓不得不焦虑,拖得越晚,他改革周国的时间就越少、阻力就越大;宇文护锁死了周国发展的上限,有他在,国势只能日渐沉沦。

  他面临的艰难局面,一点都不比高殷小,因此必须下猛药。

  “自大统始,州数泛滥,改革州府,实为必要。”

  宇文毓说下这话,即是拍板决定,其他人就不需要再讨论该不该了,而是该如何做。

  他抓的这个切入点也非常之好,从西魏到周国,州数府数都大大提高,从大统十二年的十府57州,到了如今的二十府130州,足足扩充了两倍以上。

  这其中固然有地盘的扩大与新军将的加入的因素,但也有为了拉拢他们而滥发官职、割州为地的影响,东魏同样有着这个问题,但经过高澄、高洋两代的打击和改革,这点比周国好得多。

  重组州府,就能为国清账,不仅减少大量的冗余官员,而且也能清查出新的人口,增强国家实力,这个总管就有着意义,宇文护也不能明着阻止。

  而改革成功,就代表着皇权的延伸不被阻碍,那么下一次改到晋公身上去,就不会太难了。

  宇文邕微微点头,他也觉得这个办法可以,打着为了国家的名义,晋公也不得不退让,况且天王刚刚亲政,有这种权力是应该的。

  宇文叔裕默不作声,他很清楚这背后的阻力有多大,强如高欢与高澄,最后也只能作罢。

  但他更知道天王主意已定,多说无益。

  主议已定,宇文毓志有小满,思维更加扩散。

  “接着,就是让我等亲近之人担当总管,控制外州。”

  宇文毓冷笑:“晋公不是爱放人出去么?我们也放,人数各半,他也不好饶舌。”

  宇文护在朝中的亲信放去外地,虽然掌握兵权,但远离了中央,宇文毓就可以就此培植亲信,剪除晋公羽翼,同时由于外镇掌握实权,所以外放也不算打压,反倒是重用。这一点,倒是用了宇文护的招式。

  宇文邕、广、叔裕各自推荐了几个人选,既有自己这边,也有宇文护那边,还有一些中立派,混淆在其中,让宇文护摸不清自己这边的打算,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恩德施加到这些人身上。

  “至于齐人进犯,派出去应对的人选……”

  宇文毓有些犯难。如今镇守在玉璧的是大将军长孙澄,十四岁从军征讨,颇有策谋,勇冠诸将,有他看着玉璧,应该是没问题。

  韦孝宽又分析过了,邺城的兵马不比晋阳强,即便如此,也有一定风险,但也可能是软柿子,是前来试探的先头部队,如果打痛了,兴许能阻止齐国下一步进犯。

  普六茹忠是独孤信的旧部,当年独孤信和宇文泰斗法,特意将独孤信与普六茹忠调离,不让这对主从碰面,然而普六茹忠仍旧在这种环境下,让长子普六茹坚迎娶独孤信第七女独孤伽罗。

  在独孤信被逼自尽、妻儿流放蜀地后,杨家仍不肯舍弃独孤家,死都不与独孤家离婚,也不攀附继承宇文泰事业的宇文护,足见情比金坚。

  对迎娶了独孤信长女的宇文毓来说,杨家是绝对的皇帝近臣。

  原本普六茹忠已经升任柱国大将军,是宇文毓手中少有的一张军事王牌,之后入朝担任御正中大夫,负责宣传诏命,参议刑罚爵赏及军国大事,成为中枢重臣。

  之后宇文毓为了换回宇文邕,让普六茹忠再度前往蒲州镇守,因此即便事情发生变化,蒲州的普六茹忠也能率部救援。

  思虑及此,宇文毓忽然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

  “祢罗突,我有件大事想要委托你。”

  见天王忽然亲密地叫起自己的字,宇文邕凛然正坐:“天王请说,臣弟必尽力而为。”

  宇文毓微微点头,轻声说:“我希望汝能担任这次的援军主帅,不知汝意如何?”

第161章 派将

  “这……臣弟如何能当得?!”

  宇文邕连忙推辞,但宇文毓坚持。

  他已经想好了,这次需要让宇文邕出战,原本宇文邕就是蒲州的刺史,而今改制为总管,他就能抓住这个机会将蒲州的军事掌握在手中,若是齐国军队不强,将之击溃,那宇文邕更是立下了战功,届时不会和普六茹忠一同镇守蒲州,宇文毓会争取让他们其中一个回朝。

  最好是宇文邕,这样在宗室里,他的号召力就会更强,给自己争取到优势。

  而如果这次击不溃齐军,那宇文护自然要负担主要责任,毕竟他把军权都扣在手里,自己这边能很轻松的甩锅,同时因为局势危险,他也不得不更加尊重自己,难以做出废杀兄长那样之事。

  说到底,还是兄长要搞政变杀死宇文护,虽然不是不行,但失败了就是全错,宇文护因此收获了部分同情与支持,也让宇文毓自己现在的处境更加被动。

  总之目前的一切都是为了把军权收回来,宇文毓自己无法动弹,甚至出不了宫门,也只能将这个任务交给宇文邕了。

  况且,宇文毓心中隐约有些不好的预感,若是不幸追踵弟弟宇文觉的后路,那么自己就会立祢罗突为继任人。

  自己还没有子嗣,若让宇文护再扶立一个幼弟做天子,有充足的造势时间,那他们父亲创造的伟业,就真的为他人做嫁衣了。

  祢罗突上位时,若能有些许军功在身,也是一块响亮的招牌,让他领军出征,就是为此做的准备。

  “朕知你素来谦逊,不愿居功,但国事危急,非你不可担此重任。”

  宇文毓神色郑重,走下台去,握着邕的手:“你自幼聪慧过人,言必有中,却少些军伍历练,此番东贼来犯,便是你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军队有你在,我就放心了。”

  见宇文邕还在犹豫,他又苦口婆心起来:“你若不借此机会积累军功,日后如何服众,担起更大的责任?从晋公手中拿回军权,又从何谈起?”

  经过再三劝说,宇文邕才勉强同意,只是他接着说:“即便天王有意,但晋公那,恐难以应允。”

  宇文毓轻笑:“这个无需多虑,他也怕战败损威,我多加推举,必能以你为元帅。汝先在前线城池驻守,打探东贼虚实,切勿轻易出兵,我再举荐亲近晋公的将领,若有大战,便派他们去,你稳坐帅帐便是。”

  宇文毓也没指望四弟能够打赢,他都没正经上过战场,援军也只是阻遏齐人第一波攻势的,若真是大举入侵,后续周国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兵将顶上。

  而若是齐军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刚好给四弟竖立军功。

  在众人的细细谋划之下,决定了推举的人选,第二日在朝堂上宣布了改各州都督诸军事为总管的消息。

  这个举措,晋公一党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宇文护刚刚作出一心为社稷、对权势无留恋的姿态,默默接受了这个结果。

  宇文毓也没想一步到位,先封宇文护的哥哥、已故的章武孝公宇文导的儿子宇文亮为永昌公,宇文翼为西阳公作为安抚,随后任命了宇文宪为益州总管、长孙澄为玉璧总管,其他赵刚、韩雄、尉迟迥也先后被任命。

  不过这只是地方军政长官的改制,具体的军队将领,还需要宇文护配合,因此宇文毓也不在朝堂上自取其辱了,下朝后写好诏书,让人送呈天官府。

  天官府的职掌是“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具体职责是吏部,也就是组织部、人事部的职能,其长官大冢宰卿是六官之首,而且总揽六典之政。

  在府中,宇文护看完了天王的诏书,笑着说:“果不出卿所料,彼意使人掌军耳。”

  “此乃常理,我猜其中必有鲁国公。”

  说话的是宇文秀,人如其名,清秀俊逸,风仪悠游,因此即便他是汉人,宇文护也将他引为心腹智囊。

  宇文秀本姓杜,出身京兆杜氏,是晋朝名将杜预的后代,京兆杜氏是关中望族,也是宇文泰大力拉拢的对象,因此他被赐了国姓宇文,是经典的京兆望族子弟入仕、成为西魏帝室亲重,又随着周篡魏鼎而效忠宇文氏的路子。

  宇文护笑了笑,将手中诏书递给他看,宇文秀扫过一遍,随后说:“天王还举荐了秦郡公、昌城公与江陵公,想是要混在一起,让晋公您看不透。”

  宇文护点点头,秦郡公是文王六子宇文直,昌城公与江陵公分别是是宇文护的次子宇文深与三子宇文会。

  论地位,自然是鲁国公宇文邕最高,而自从周国建立以来,就以宇文宗室为主,无论真正作战的将领是谁,都会以宇文邕为名义上的元帅,除非宇文护亲至。

  然而齐国军队是真实不虚的,的确要派人去守御,若是因为周国帝相之间的些许间隙而被齐国所趁,那才是遗臭万年。

  其实宇文护本人性格特别温和,野心有但不多,宇文泰死后,他的第一要务就是保住宇文家的天下,强行篡魏建周后又不得不为这个举措找补,诛杀蠢蠢欲动的赵贵来威慑柱国们。

  然而他刚填上这个窟窿,宇文觉就火急火燎地要铲除他,宇文护哪能接受啊,他刚当的大冢宰。本来只想调宇文觉的心腹离开的,谁知道这小子还没放弃,那就只能送他下去见叔叔了。

  平心而论,宇文护的确是不想篡位,他现在跟个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周国的建立不都是依靠自己吗?那自己打了半辈子仗,享受享受又怎么了?

  至少他拥立宇文毓的时候,心里想的还是为周国好,但君主还年轻,不比自己懂行,所以还是要捏住权柄——加上时不时有部下挑唆,劝他篡位,宇文护压住了这些部下的念想,心里却又觉得自己因此有恩于天王,所以在人臣的领域里迈出了君主的步伐,对宇文毓想要权力的想法十分排斥。

  既要周国实权,又要周公之名,这就是宇文护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至于能维持到什么时候,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而多年不和齐国开战,在宇文护心里也觉得是自己有神佛庇护,那个英雄天子变成了疯子,居然去打南国了,还大败,这不就是老天赏赐给自己的黄金时间吗?

  宇文护清楚自己的军事能力,在强将背后刷些弱兵可以,让他组织大规模作战,实在是有些吃力,所以在自己的羽翼丰满之前,他不打算暴露自己的真实水平。

  可现实终究是来了,听说那个高洋在国内暴虐滥杀,身体似乎也不是很好,怎么忽然就派兵马出来了?

  尤其还不是晋阳的兵马,是邺城的,就是据此,他一派的人都以为齐军只是小股的试探,大家多年没打过了,先练个手。

  然而新的情报又让宇文护的心吊了起来,据传邺城的军队超过了两万,而且开拨后,高洋本人就开始去往晋阳。

  因此在宇文护眼里,这支邺城的兵马就很诡异了,既然不是齐主本人,又是谁在率领?是别道佯攻,还是大军先锋?

  这些都要和这支军队交锋后才能了解,宇文护只能让人再去查探。

首节 上一节 85/2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