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家父文宣帝 第57节

  武会召集的两万七千人,加上这些部曲,已经破了三万,与原先的府兵合在一起,高殷的麾下就有了接近六万的兵马。

  此外,由高孝瓘牵头,云门寺的稠禅师也放出暗示,只要高殷找个时间登门,与他们谈好合作,他的几名弟子也会带着部分僧兵出山,襄助太子。

  如此一来,高殷的大都督府终于是有了规模,虽说上了战场肯定还打不了,需要练兵,但数量已经有了,接下来提升质量便好。

  之后布置得当,便能按部就班收编京畿府的十八万大军,届时不要说高演高湛的兵变,他想做北齐李世民都未尝不可。

  不过这样没什么意义,京畿兵打不过晋阳兵,拉拢分化晋阳勋贵仍是重中之重。

  “长鸾、士肃、三藏,上来说话。”

  听见高殷的吩咐,三人齐齐往前,在高殷面前下拜。

  “参见太子殿下。”

  高殷点头:“嗯,初来乍到,感觉如何?”

  慕容兄弟刚想说什么,就被韩凤抢话:“真是威风极了!不愧是太子的府邸,凤、凤……”

  他想说点夸赞的话,但一时想不出来,便连忙磕头表示诚意。

  高殷将他扶起,韩凤甚是感动,眼角似乎都流出泪来,匆匆用衣袖擦去。

  看着韩凤恭谨的样子,高殷心中冷笑,这明显是好奶奶插的针,可惜她选错了人。

  韩凤的祖父是韩贤,是跟着高欢建义的元老,怀朔集团的核心成员,可惜就是有点倒霉,州民韩木兰作乱,韩贤破之,然后他亲自检查战场,结果被装死的乱民砍断了小腿,最后不治身亡,如果能活到现在,未必就比斛律金低。

  大概因为韩贤死得有点搞笑,高欢同情他,就收养了他的女儿,因此韩贤之子韩裔也等同于半个养子,受到许多关照,不仅继承了韩贤的武阳县伯爵位,还进封开国郡公,如今任建州刺史。

  而韩裔的妻子是鲜于氏,鲜于氏是段韶弟弟段信的姨表姐,段韶又是娄昭君的外甥,所以韩凤也等于娄太后的八分之一干孙子,没有娄昭君授意,是不可能来这里上班的。

  但没关系,既然入了彀,那想怎样就由不得老太婆了,自己有九种办法弄死韩凤。

  这种假装忠心、心怀鬼胎的家伙,最适合做炮灰,他还要硬着头皮上。

  因为扶起韩凤,所以连慕容兄弟都不需要跪拜了,慕容士肃比高殷大三岁,如今十五,而三藏与高殷同岁,正是同龄人。

  高殷握着士肃的手,诚恳道:“昔献武麾下,智无出景惠公宗右者,若尔朱兆听从景惠公之言,诚无我高氏之天下。”

  “怎敢!”士肃浑身一颤,忍不住要再跪,被高殷强扶。

  孝瓘笑着说道:“太子常常与我言,说其父如此,其子可知,将来我齐国会有两位慕容大将军,实是我大齐幸事呢!”

  慕容士肃想放声大哭,极力忍住,眼泪狡猾的钻出来,高殷亲自用衣袖帮他拂去,更让士肃感动。

  慕容绍宗因为当年的进言,在东魏不受重用,又因为在围攻侯景时表现出了同僚莫能及的将才,以及高王要把他留给世子高澄的遗言,或多或少遭受了排挤。

  毕竟他是尔朱兆的残党,成分不纯,只能靠上位者的赏识,又因为高欢的心计,被打压了许久,好不容易熬到出头时。

  结果慕容绍宗就是没这个运气,高澄命他攻打颍川城,绍宗乘船窥探城中动静,结果狂风大作把他吹到了城下,守军钩住座船,同时乱箭齐发,绍宗情急之下跳水逃生,结果溺水而死。

  此后三军虽然悲惋,高澄嗟伤不已,追赠他为太尉,但在背后对慕容绍宗的议论和中伤也没有停歇,反而愈演愈烈。

  在齐国建立后,他的遗孤就成了最好欺负的那类型,在齐国勋贵鄙视链中处于底层,饱受非议,哥哥士肃未来会因为造反被杀,而弟弟三藏只能靠着做高演的挽郎起家。

  挽郎是七品官职,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皇后或太子、亲王这个级别的人死了,官府就在六品以上的贵族子弟里选出一批人来给死者抬棺材唱挽歌,完事了就可以做官,属于门荫入仕的途径之一。

  因为这属于靠哭得官,所以也为上流士人所不耻。这个官职的地位非常尴尬,门第够好的,不需要做挽郎,起家的概念又接近后世的“第一学历”,如果第一学历是专科,那即便后面考上所谓的名牌大学、成为硕士博士,仍然会被人念叨“一天专一世专”。

  你靠挽郎起家,那以后一辈子的官途也都是从这个挽郎开始的。

  而慕容三藏自幼聪敏多武略,颇有父风,父亲又是已故名将,即便他的才学不够,不能走察举、茂才的路子,也能走武官侍从起家,这可是胡族子弟的经典项目,韩凤未来就是走的这条路子。

  实在不行还可以征辟,等于国企单位直接外聘了,还不需要走流程,直接拎包入府。

  结果三藏到了十七岁只能靠挽郎起家,尤其是他父亲被高澄追赠太尉,等他作挽郎后,才征辟他为太尉府参军,不得不说是一种黑色幽默,可以想见慕容绍宗的子嗣在齐国的待遇。

  因此能得到太子的理解,虽然大概是客套话,可对慕容兄弟而言,也是少见的温柔。

  高孝瓘和高延宗对视一眼,啧啧称奇,心想太子是真的会从各种地方拉拢人心,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让人俯首称臣。

  当然了,因为他是太子,这种事情理所应当。

  对高殷而言,这两个孩子倒是可以信赖,估计是奶奶只塞个韩凤觉得显眼,再搭两个小朋友遮掩,这倒是中了高殷下怀。

  世上还是好奶奶多啊!

  “我知你等多苦楚,不必多言,就在这府中好好修炼,令人刮目相看。愿你兄弟二人不负先父之名,这大都督府将来亦有光彩啊!”

  慕容兄弟听了,恨不得抱头痛哭,只是在正式场合,不好殿前失仪。

  “汝等也没经过考校就入了府中,虽说是我的府,但也不好让人说我任人唯亲,沾亲带故。”

  高殷说着:“因此士肃、三藏,你我是同龄人,不如这样吧,就做我的近侍,陪在我身侧,也好说话些;长鸾,你……就做个都督,带一队人马。”

  韩凤闻言大喜:“遵命!”

第111章 修书

  韩凤面无表情,他没想到自己的失望会来得这么快。

  高殷说让他当个都督,他还以为是帐内都督,统领主帅左右军士、专门看护帅帐大营,类似后世的警卫长,可以说一跃而居高位。

  结果只是普通的都督,本来在魏末,将军号都泛滥了,何况是都督,不过要是带的兵马多也行吧,怎么说也是一军之主。

  他毕竟是韩贤的孙子,太子总不能真让他做个百人队主。

  现在在他眼前的是两百名汉人,是高殷特意为他挑选的勇士,说是各个以一当百,不过看他们淳朴的脸,以及拿兵器像是拿农具的握法,怎么想都应该是农夫出身。

  狗日的,他最讨厌的就是汉人!

  “好了,咱们也该去做点自己的事情了。”

  高殷让高孝瓘带着武将们去召集士兵,他先去和文臣商量一些事情。

  等众人入座,高殷便说道:“我从至尊那讨到了订制齐律的差事,不过千秋功业,不急一时,总不能为了邀功走魏律的老路。”

  文士们心里觉得奇怪,这齐律可是大齐朝堂的国政,严格来说他们只是大都督府的府臣,又有什么资格去谈论齐律?

  太子应该去朝中招募人手完成这件事,难道太子要把事情挪到府中来么?

  顿时就有人起身劝谏,朱才说这是国家事务,朝中官员对这些法条更为熟知,不该由大都督府来进行。

  高殷笑道:“我知道的,我和长史会参与编撰,也会从众位里选拔合适的人选参与,但主要还是和朝臣商议,朱待诏可安心。”

  这些文士在大都督府中负责各类文书工作,这样的臣子在府中约有一百五十,其中一部分被选入了文林馆,高殷称为待诏,在座的文士则都在馆中,颜之推等还担当着职务,让他们颇感荣耀。

  有人就有组织,有组织就有等级,要让他们保持着阶级意识,互相攀比,才会更加依赖整个体制,于体制上层就更有利。

  “律法是国家事,我们文林馆,也会有自己的事情。”

  高殷轻咳,随后道:“首先是类书。”

  “曹魏之时,文帝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然早已散佚,难以窥全貌。我欲编撰新类书供至尊御览,令世人知我北国章华。”

  类书简单来说就是文史资料的数据库,总结到目前为止出现过的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就是曹丕时期编撰的《皇览》,《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以及传说中的《永乐大典》也都属于类书,许多流失的古籍也都是通过类书的收录才得以重见天日,因此编撰类书的工作可以说是文林馆的天职。

  这跟魏收所撰的《魏书》是不同的,《魏书》《北齐书》这些都是官方正史,主要记录帝王后妃将相们的功业生平,汉唐宋明这类较稳定的时期可能还会有《食货志》这样对当时百姓生活状况的记载,但要是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的战乱年代,那就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因此类书便能有效补充正史的不足,例如想知道这个时代人们吃穿用度、有哪些逸事和风俗,就能在类书中找到对应的记载,后世对于这个时代的了解,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这类书籍。

  历史上的文林馆也同样是这种工作,颜之推等人在萧衍命令华林园学士编纂的《华林遍略》基础上补收北朝的文史,修成《修文殿御览》,也在宋朝成为了李昉等人的蓝本,编撰出了《太平御览》。

  总而言之,这是一份事务繁杂而又颇为荣耀的工作,文林馆的众人都很愿意。

  高殷自然是知道哪些人更适合的,这项工作分为南北两个方向,南方书籍既由颜之推为领修,北方书籍则在朝中,从魏收、邢邵里选一个作为“一作”,馆中的领修人则选择了魏长贤。

  魏颜两人起身:“敢不承命?”

  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招揽到许多士人,因为世家大族都有收藏与编修自家书籍的习惯,他们往往又是一地的郡望,所著书籍有资格进入类书。反过来,如果没能进入类书,就代表自己的书籍不够有地区代表性,那也多少有些丢人,因此其他人对魏颜二人都有些羡慕,他们会因此受到不少士人的亲近与好感,进而源源不断地收拢士林声望。

  “这第二件事,就是撰子部书籍。”

  这个就有些争议了,会有少部分人喜欢这些偏门领域,例如崔季舒,他除了是拳王,还是一个医学高手,郦道元注《水经》,高殷出生的前几年,贾思勰已经写出了《齐民要术》。

  但总体而言,因为玄学清谈之风与世家高门的原因,很少有人愿意将这些当做正式研究,觉得是摆不上台面的方技,比起这些,去研究经学更体面一些。

  所以高殷将这个作为一个正式的课题,便让些许人觉得是不务正业,私下写写可以,太当回事会拉低文林馆的牌面,而另一些人又认为有所必要,争论起来。

  高殷没时间跟他们扯皮,哐哐敲桌子:“工、农、兵、术、医、算,先暂定这六类。”

  太子是在通知他们,不是跟他们商量,他们只能接受这一切,高殷点了眭豫、朱才、权会负责此项。

  之后又连续颁布了数项工作,命令卢询祖去勘察、整理淮南的地理环境,到时候一同去调研,陈康、房熊负责开办书院、准备教案,免费教导贫寒学子,魏澹、荀士逊、诸葛颖负责设置邸报,专门抄写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在这之中又加入了市井情记和招工信息,为未来的日报做铺垫。

  其余人等也各自有了一些事务,一些人还以为是太子用国家的钱养着他们,让他们饮酒写诗助兴作乐,没想到真要干活。

  不过这对另一些人而言,就是向上攀爬的机会,无人敢抱怨,都领命而去。

  “行啦!文事弄完了,咱们该去弄些武事了。”

  高殷拍拍手,招呼其余人马:“跟我走,把那些人带上,咱们去找九叔玩儿。”

  听说太子的车驾正朝这边赶来,高湛怒不可遏,这家伙是赖上自己了?三天两头不找自己事就不自在?

  “大王,您去看看吧,太子在外边……阵仗太大了!”

  不用仆人说,高湛在府中都能听到外边一声声惨叫,像极了前日的刘向。

  也许至尊就在外面等着自己,借太子的名义把自己骗出去杀掉!

  内心的恐惧一下被唤醒,高湛的灵魂都在发颤。

  愤怒是对抗恐惧的利刃,他安慰自己,努力想象高洋的羞辱和高殷的母亲,让自己愈加愤怒。

  他的王妃胡宁儿说:“千万不要和太子起冲突,他还帮我们说话,放了士开……”

  “我知道!哼,这侄儿!”

  高湛丢下这句话,便气冲冲地出府。

  胡宁儿不放心,从旁人手中接回孩子:“你去看着他。”

  一旁的陆令萱得令,尾随高湛而去。

第112章 挑拨

  高湛出门,见到一副壮观场景。

  高殷摆开车马,数十人被吊起来在太阳下灼晒,鞭子在他们身上榨出惨叫,见到高湛出府,他们像是看到了佛祖:“长广王,救我们啊!”

  高湛定睛一看,这些都是平日和他玩得好的狐朋狗友。

  “这是怎么回事?”

  高殷起身,向快步走来的高湛行礼,但高湛没工夫和他客套:“他们犯了何事,要被这样羞辱?!”

  “与逆贼同党,自然是这样。”

  “逆贼是刘向?”高湛大眼瞪小眼,青筋迸出:“其人已死,首恶既出,余者当宽赦!”

  又一指众人:“且我素与他们相熟,皆为良民,哪里又跟刘向有关!”

  “唉,九叔不知,知人知面不知心呐!”

  高殷拿出一叠文纸,上面都是那些人认罪画押的供词:“经过审问,他们都是刘向同党,已经承认。”

  高湛都气笑了:“此乃严刑逼供,怎能……”

首节 上一节 57/2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