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家父文宣帝 第37节

  不仅因为卢询祖是个人才,拉拢他可以尝试得到范阳卢的支持,而且因为早年文伟哥的经营,他们这一支已是数得上的土豪之家,对于屯田工程颇为熟稔,在督亢陂也有着广泛的人脉。

  有钱有地位,有名望有才能,还有技术和人脉,实在不能放过,借助他们的力量发展屯田,好处多多。

  考虑到此,高殷写了一封书信慰问卢询祖,并表示他随时可以来大都督府担任记室。

  写就不久,陆续有臣子来凉风堂向高殷汇报工作,从他们的神情来看,自己此前的策略和部署,似乎已在朝堂上下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对于齐律的制订工作,也有一些臣子跃跃欲试,想加入齐律团队镀金,不过高殷想要的是苏琼那样的人才。

  海州刺史封述也不错,做法官的时间很长,熟悉条文,裁断公平,时人称赞。不过他性情又很粗鄙,有钱而吝啬,亲友重病也不会救济,做官很高尚做人很失败。

  想来想去,高殷还是要等一等此前让高睿推荐的那几个俊才,陈康、房熊等人接到自己的邀请,还要时间考虑,而后启程赶来邺都,这一来一回就耗去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

  好在他已经和平阳王高淹谈妥了,魏长贤已经从平阳王府转会到了他的大都督府,而今已在府内做著作佐郎,还曾跟高殷提过,要精撰《晋书》,成就先人的遗愿。

  就凭他是魏收的族叔和魏征的老爹,高殷就相信他绝对能做到。

  如此一来,高殷近半年的战略发展方向已经确定了。

  除了在军事上经营邺都,在政治上拉拢、分化晋阳外,还在经济上开垦淮南这块自留地。

  以屯田为遮掩,吸收南朝逃亡而来的士人与将领,重新打造属于他的汉人军团。

  而想要这些人为他卖命,不给出好处可不行,高殷想过是否要学习朱元璋,设置五军都督府。

  最开始,朱元璋设置的就是大都督府,而且估计就是模仿着自己这个大都督府,掌天下兵马大权,只是自己没能做到,而朱元璋做到了。

  那时朱元璋已经登基十三年,基本统一了天下,大都督府便碍得扎眼,而且里面充斥着尸位素餐的官员、混吃等死的勋贵,因此朱元璋将大都督府一切为五军,削弱了都督府的实权,且让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两边互相制约而不能做大。

  但问题是高殷现在还处在创业初期,他倒是想做大呢!

  他的大都督府才刚刚创立,抛去高洋在政治上给予的加成,兵力还少得可怜,不然他也不用招兵买马了。

  说的更可怜一些,假设高洋现在立刻马上驾崩,那高殷理论上拥有整个齐国,可实际上真正能指挥动的就只有娥永乐率领的那三千宿卫,还没完全顺服的京畿兵可不认他刚刚成立不久的大都督府,勋贵们率领的晋阳兵甚至可以算是敌人了。

  本就没有多少权力,还要分为五军,高殷是嫌自己权力太多、死得不够快才这么做。

  所以五军都督府目前还不适合他,那是军权上的推恩令,他现在要做的是“八旗”那样的加盟制,让一股股军力接受他赐予的名号,从而进入他的大都督体系。

第71章 孝卿

  “孝卿!”

  身后有人呼自己,斛律孝卿回身,见到的是朔州刺史斛律光,论资历、官衔、地位、年龄,斛律光都比自己高,连忙躬身行礼。

  斛律孝卿如今二十二岁,正是后世大学生刚毕业的年龄,不过他的工龄已经有六年了,其父原先为尔朱兆的爱将,尔朱兆兵败后才投奔高欢,同样受到高欢喜爱,也随侯景、高敖曹征讨平叛过,虽然不如斛律光段韶这些第一梯队的勋贵,但也是第二梯队的排头。

  而论起个人素质,那斛律孝卿就遥遥领先了,在晋阳这帮大院子弟里,斛律孝卿从小就聪敏机悟,做事有原则但又不死板,与金紫光禄大夫刘巍的儿子刘世清等人一起被看作是“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都姓斛律,斛律光就不自觉地将自己那个儿子跟孝卿对比,越比越气,因此对孝卿颇有青睐之意。

  随意寒暄了两句,斛律光便奔向主题:“今日太子所献三策,尔谓如何?”

  “皆是极妙。”

  两人关系好,孝卿也交代了心里话:“定律兴法,既是定名分,屯田布策,便是积粮秣,出兵助王,则是显军略,三者齐出,已有君王之象。”

  君王气度是杨愔魏收等文人为高殷造势而给出的评价,此前勋贵们一向不以为然。

  然而孝卿如今给出同样的评价,就很值得斛律光在意了。

  对于最后的军略,斛律光也只是觉得可行,因为他本身军事素质就高,对这种计策并不感到意外,而前两者,他又拿捏不准,所以才问起孝卿,论起才学,孝卿已经是年轻一代里目光比较长远的了。

  “莫非太子真能超越天保?”

  也难怪斛律光会这么想,即便高殷只到了及格线,但有高洋这个撕考卷、殴打老师、破坏考场秩序的混账衬托,高殷无形之中也被拉高了许多分。

  接着他又问向孝卿:“饶是如此,你也不用这么出头吧?容易引来非议。”

  这非议,自然会是晋阳军方对他的不满,但孝卿对此无所谓,反倒笑着说:“朔州不看三国耶?偶尔也要出府去转转,如今大街小巷,都在传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之故事,坊间也多了几个说书人,背后哪能没有人推动呢?”

  斛律光想起来,自家孩子与府上下人也在说着这些话题,他本来还没在意,甚至心里觉得太子有些不务正业。

  现在想来,太子的风评似乎越来越好了,包括那个佛启双目的夸张逸事。

  即便是斛律光,也不得不在这件事上佩服太子,要他从高洋手底下抢出两条人命,别说做不做得到,他斛律光是想都不敢想,太子是真没见过天保帝发疯啊?

  何况,还是真的会威胁到太子,以及……地位的上党王与永安王,这个胸襟气度,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况且我是实话实说,就算别人来问,我也觉得太子三策颇为可取。”

  斛律孝卿心中如同明镜一般,早有了自己的盘算。

  此前,他便从高睿的仆人口中听闻,太子正在四处广纳贤才,其罗网甚至伸到了慕容士肃、慕容三藏兄弟二人身上。

  倘若太子并无过人之处,斛律孝卿压根就没打算主动亲近。

  然而这段时间里,朝堂与京都的暗流涌动,他都看在眼里。

  太子的作为,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勃勃野心,都让斛律孝卿瘙痒难耐。

  在他看来,太子就像是在暗中积攒力量,准备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而这种澎湃的心情,斛律孝卿竟感同身受。

  这种内心的躁动,绝非那些早已被权位和享乐所迷惑的庸碌官僚们能够体会的。

  谁不想能像献武皇帝那样,在晋阳振臂一呼,于信都高举义旗,大手一挥,便能引得万众相随,成就一番不朽的功业!

  如今的至尊已然没了往日的雄心壮志,锐气尽失。

  而太子在这样的父亲影响之下,却依然能够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心气,直面至尊的君威,这让斛律孝卿有所意动。

  这也是对自己如今处在晋阳二线的不满。

  即便自己父亲也是勋贵又如何呢?因为跟随过尔朱兆,虽然能被献武驱使,但终究爬不上高位,到死也不过是个密县侯,追赠恒州刺史。

  而斛律光的父亲已经为太师、封咸阳王,弟弟斛律羡为武卫大将军,斛律光本人为朔州刺史,就连那个废物一样的斛律武都,都已经尚了义宁公主为妻,日后官运亨通,子孙必随齐国一朝荣贵。

  同姓斛律,孝卿自认才能文学军略胆识都比武都高得多,然而无形的门槛就挡在前方,终此一世,他的官爵衔级大概都超不过斛律武都,要被他狠狠踩在脚下。

  原因还不是其父祖是从龙元旧,自己父亲却没有相同的功勋,想到这,孝卿就感觉自己身上有万蚁在爬。

  只有押中下一个宝,才有弯道超车,改变家世勋格的机会。

  而太子高殷,就是他所看好的,能够改变齐国、开创新局的人物。既然能要士肃、三藏,想必也会要我。

  “嗯……至少出兵一事,我支持太子。”

  斛律光也不是猜不到孝卿的打算。小朋友年纪轻,而且没有他们的信息渠道,总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单就这件事儿来说,孝卿的意见倒是没错。

  事实上,晋阳的勋贵虽然基本利益一致,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同一事物也都有不同的看法。

  譬如段氏,此前高洋刚刚接位,实际上他的威望、资历、地位并不足以实现篡魏,就连他的母亲娄昭君都不支持。

  但娄昭君的外甥段韶却坚定地支持高洋,并且帮高洋试探斛律金对高洋簒魏的意见,因此段韶的妹妹段华秀才会封为昭仪,荣宠不在皇后李祖娥之下,高洋再怎么发疯,曾经拿刀想刺杀斛律金,也没有一次对段氏下过手。

  甚至于段韶与广武王高长弼不和,高长弼就对高洋进言说段韶在晋阳拥重兵,怕是要谋反,但凡换个人,是高洋的亲兄弟也都要死了,但对段韶的谗言,高洋信都不信,不仅去了晋阳,还把高长弼的话说给了段韶,还宽慰他不要放在心上,转日给他加了尚书右仆射的官职,主打的就是一个交心。

  同为勋贵,但待遇不同,正是因为段韶早先对高洋绝对的支持,这种支持并不是斛律金、娄昭君那种,优先考虑自身利益、需要拉拢才可以得到的支持,而是段韶处在东魏这个阵营中,为了东魏集体利益而做出的考量。

  如若不支持高洋继位,或者待价而沽,的确能得到更多的好处,甚至能让高氏滑落下领袖地位,自己取而代之。

  但这样必然会造成东魏众将的内斗,从对外扩张变成了镰仓幕府御家人那样的内部争权,比起内部争夺权力、比较地位那样小家子气的事情,防止东魏衰弱、被西国所趁才是更要紧的事。

  而在娄氏等人看来,高洋的篡位,使他们从同僚变成了臣子,高王尚需以礼相待,而今却要向他的子孙下跪,对地位这样的下降感到愤愤不平。

  贺拔仁、斛律金这类只顾自家门户的勋贵,比起段韶,只能说小了,格局小了,最终段氏至齐亡后入周,在隋朝仍能安享富贵,比起斛律家因为参与皇权更迭太多太深、遭到忌讳而被全家富贵,姿势高得不知哪里去。

  斛律光当然不知道自己以后多倒霉,就他而言,支持太子今日的策略和段韶一样,只是觉得可行、为了国家好而已,并不等于完全支持太子。

  尤其是太子出兵的想法,搔到了他心中的痒处,正要借此机会上奏,请至尊派自己出征柏谷城,再建立些功勋。

第72章 九叔

  南北朝时期,对于臣子的礼教要求还没后世那么严格,散朝时会给臣子提供饮食,重要节日会提供午宴。

  自昭阳殿退出到朱华门后,继续向南走大概三十步就是太极殿,这时会分成两拨人,文臣走东侧的云龙门,武官走西侧的神虎门,一是因为臣子们离开时,神虎门在左侧,让给更尊贵的武官们走,二是神虎门外侧有提供朝廷权贵们休息的场所,汉人与普通臣子不得入内享受,他们羡慕的称这个场所为解卸厅。

  到了这儿,鲜卑武官们就解开了限制,在这赛马、角抵、相扑,打出一片火热,原本斛律光也是这里的常客,然而今日下朝后,高洋又召唤了他去内朝开会,等他到内朝时,见到正匆匆离开的御史中丞毕义云。

  毕义云行色仓促,还不忘向斛律光行礼,斛律光想着这家伙失势已久,怎么忽然又被至尊召见,正想问一问,侍者又催促他,于是把话噎了回去。

  入殿向至尊行完礼,高洋放下手中的奏章,问道:“明月,你可愿意出征攻打柏谷城?”

  “此正是明月所欲请之。”

  铿锵有力的回应,换来高洋微微点头:“嗯,不知你要将兵多少?”

  “予臣万骑,足可克敌。”

  “暂定明年二月出兵,太子……或者朕为你践行。”

  “是!”

  斛律光的回答斩钉截铁。

  只是出来以后,他有些疑惑,为什么至尊不确定是否由太子替自己践行呢?

  难道至尊这几年一直在藏拙,其实身体无碍,届时让自己为明面诱饵,实际是要御驾亲征?!

  斛律光越想越觉得可怕,若真是如此,皇帝可谓在下一盘大棋。

  斛律光行色仓促,完全没在意迎面走来的高德政,余光见到有人向自己行礼,点了点头,加速离去。

  高德政进入殿内,就听见高洋对其说:“若是太子明年二月前,能整出一支可用之军,我就让他和斛律光一同出兵,你看可行?”

  “太子在军中,难免为小人算计。”

  “所以才说是可用之军。”高洋鼻腔轻哼:“难道留在宫中、都城里,他就不被人算计了?想那元善见,何时不在算计我家?可他有权有兵马吗?”

  “大权在握,才不担心小人的诡计。若无军队,这国家又如何掌控得了?既然计已出口,就最好给我看看,手脚配不配得上这张嘴;上了战场,多看些死人血肉,人也能成熟一些。”

  高德政表现得深以为然,虽然在他心里并不觉得当皇帝非要流血,可既然皇帝喜欢,那就顺着奉承,太子那么聪明,肯定自己有办法的。

  他接着向高洋报告刚刚发生的事:“长广王与太子有了些争执。”

  “噢?何事?”高洋来了兴趣:“仔细说说。”

  ……

  散朝时斛律光没能去往神虎门,一名不速之客却出现在高殷眼前。

  他正在办公,高湛突然闯进凉风堂,客套没两句,就提出要求:“太子,可否把士开调回京都?”

  高殷还在想这人是谁,高湛马上道:“就是我那位和参军。”

  “噢!是这位!”高殷想起来了,和士开是高湛的狐朋狗友,因为乖巧谄媚会来事,又懂弹琵琶、握槊玩得好,深受高湛的喜爱,也是未来导致北齐衰弱的贼臣之一。

  他问起旁边的侍者,侍者告诉他说,当初至尊觉得和士开为人轻薄,会带坏高湛,所以把和士开调去长城当差。

  有一说一,高洋在这种小事情上的判断真挺像那么回事的,唯一算错的就是高湛不用带,本身就是坏的。

  可没了和士开,高湛玩乐就少了个伴儿,吃喝嫖赌样样不香,多次请求高洋把他调回身边,高洋都没同意。

  今天忽然求到了自己头上,也不知道干嘛。

  高殷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难道是要让高洋认为自己揽权心切,挑拨自己和高洋的关系,最后变成汉武帝和戾太子?

  说是这样嘛,行动有些直白,而且高湛确实挺喜欢和士开的;说不是嘛,如果高殷自作主张,放了和士开,难免高洋心里不会有想法。

  疯子和天子杀人都不担责,高洋两样都占了。

首节 上一节 37/2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