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睿本官侍中,为正三品之班,但他是宗室郡王,因此同样位列最前排,除了近侧的重臣宗室们,其他官员看不得他的表情,只能对着他的背影叹服与敬仰。
此刻他春风得意,虽然憔悴的面容挂着硕大的黑眼圈,但嘴角几乎要咧到天边去。
太子找他商议齐律时,他是打算拒绝的,虽然他早有此意,但大都督府事务繁多,没工夫多做一项无用功。
制定律法不是朝夕之功,要深切地体察国情才能得出结论,否则不是束之高阁的圣人之言,就是官吏钻营取利、逼杀民人的利刃。
而且说句难听的心里话,高睿觉得只要高洋还活着,定再好的刑律也没用。
所以他看见太子制订的《齐律》时,一时没回过味来,还想劝说太子。
可他的双眼见到上面的文字,便挪不开了,双手忍不住捧起律法,逐字逐句细细研读起来。“太子天人也?!”
待通篇看完,高睿不禁交口称赞,脸上满是崇拜之色:“此律条理清晰,赏罚分明,既承魏朝旧制的精髓,又结合当下国情有所革新,若真能实行,实是我朝幸事!”
高睿是个懂行的,这些律法条文每一条都订入了他心里,简直就是他理想中的国法。
这是当然的,因为这些齐律,都是他在七年后亲自过手制订的。
“叔父别忙着高兴,这还只是齐律的一部分,我之后还打算继续修订,只是让你看个框架,方向有误就调节。”
“怎会有误!”
高睿仔细翻看,虽然没有特别细致,但初拟的几项法条已勾勒出蓝图,给高睿的头脑注入了新的思路。
他对高殷深自佩服,再无疑虑,当日饭也不用,和高殷彻谈定律之事,搞的高殷差点回不去东宫,连带一起挨饿。若不是高殷还要找稽晔商议屯田政策、极力摆脱,高睿怕不是要让他在大都督府住下,和他聊完再走。
第二日来时他特意问过值班吏员,高睿昨日还真未回府,烛光在长史房内彻夜未熄。
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具人,就像一把兵刃,不管正邪,谁赢他就帮谁。
战国李悝的《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虽然以往也有众多律法,但流传下来的封建刑法典,其结构都是以《法经》为蓝本而发展的。
法经有六篇,汉朝扩为九篇,曹魏时期进行了改革,制定出《新律》十八篇,晋朝再扩为二十篇。
汉朝时期扩充了太多条文,导致律文烦广,事比众多,离本依末,造成了混乱,东汉末年的各种乱象,也都有汉律的一部分影响。
所以晋朝虽然篇目多了,但内容却精简了许多,比汉律减少了四千条,在篇章设置上更精细全面,晋后无论南北,篇目都为二十篇。
到如今的周齐,齐国在这方面完胜周国,甚至能说完胜此前所有朝代,历史上的北齐将篇目省并十二篇,同时与《刑名》、《法例》合为《名例律》一篇,冠于律首,进一步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和地位。此后历朝历代,其法典的首篇均为《名例律》。
而高殷所作齐律之所以有十五篇,是因为十二篇的齐律仍有瑕疵。
齐律制成后,还有一些不能确定成法令的情况,高睿制定成《权令》二卷。
后来平秦王高归彦谋反,但尴尬的事法律上没有正式判他罪的条文,所以又制定了《别条权格》,专为此种情况而设。
所以北齐一朝完整的律令,那就是十五篇。
北周在这方面的改革,就不尽人意了,周国的《大律》在《北魏律》的基础上扩充为二十五篇,条文比《北齐律》多了近六百条,隋书对《大律》的评价是“大略滋章,条流苛密,比之齐法,烦而不要”,唐人是懂捧一踩一的。
高洋打起精神强看,遇到不懂的直接发问,高殷一一解答,偶然瞥见高睿跃跃欲试的模样,便也让他靠前答话。
高睿大喜,众臣听着他慷慨陈词,高洋还时不时问向下面的臣子,无人能有异议,这场面,倒真有了些明君贤臣同治江山的意思。
后世所谓的“十恶不赦”,就是十种为常赦所不原的重大犯罪,一反逆,二谋大逆,三叛,四降,五恶逆,六不道,七不敬,八不孝,九不义,十内乱,这十恶古已有之,都是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严重犯罪,符合统治者的专制需要,因此它与儒家伦理纲常礼教的相性非常好,两者融会贯通,在制度层面将儒家法律化。
将十惡在法律条文上规范化也是自北齐律始,这会进一步强化汉儒对齐国的影响力,所以它必然能得到汉族士人的支持,哪怕高殷只是一个普通臣子,光是这份奏疏就足以进入齐国循吏传,何况他是太子,身份的尊贵更增幅了他所获取的影响力。
除了王晞,还有些许汉臣支持高演,可这时他们却起了别样心思,觉得似乎支持太子也不错。
因为高演的地位,一部分来源于皇弟关系,另一部分就是政务处理能力,原先的高殷无法成熟地处理政务,所以高洋才会让高演负责一部分,不仅高洋本人的葬礼由高演住持,且高殷继位后授任高演为太傅、录尚书,朝中政事都由高演决断。
如果高殷本人的政务能力强过高演,就不需要如此倚仗。
而政务无过于法,高殷这一手《齐律》,直接削砍掉了高演的一大政治意义,既自己不需要常山王叔辅佐,也能处理好国家政务,有这位王叔只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二者的分量不一样。
这可是在政务方面对高演本人进行的降维打击。
高演心中升腾起深深的恐惧,似乎站立的砖板正片片碎裂,自己将要掉到那无底深渊去。
于是高演踏前一步,走出这片惊扰:
“此律条举一纲而张万目,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非得是太子这样的天纵睿才,才可作之!律之诸款,咸显殿下安邦定国之卓识,恤民济世之仁怀!”
高演拍了彩虹屁,其他臣子也不甘落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高殷还从未在朝堂这样的正式场合,以才能受到这么多的礼赞。
高洋面上显出笑容,作为对比,当事人高殷仍是沉稳的模样,这画面也落到不少有心人的眼中,心想太子温裕实不是假说,还真有些君王的风度,心中涌出对太子的好感。
见高演还有话要说,高洋抬手制止奉承,高演便继续道:“不知太子与赵郡王所制齐律,已有几条?”
第65章 梁末
高殷沉吟:“已有九十六条。”
高演问到了关键。
篇是名目,条是具体表述,汉律只有十二篇,但却被曹魏删掉了四千条法条,可以想见原先的法条只会更多。
原本的十二篇《北齐律》就有九百四十九条,再加三篇肯定破千。
高殷写出一个框架,列出十五篇目很容易,写个大概思路也不难,与高睿头脑风暴,几天就能整出来,但要说罗列细致的上千条条文名目,还真需要不短的时间去把它磨出来。
所以高演这一问,就问出了实际情况,高殷的齐律就好像只有一个地基,被臣子们吹成已经建完的楼阁,虽然吹得没错,地基确实很重要,但仍会有些许吹大邀功的嫌疑,稍稍遏制了高殷得意的风势。
作为太子党首的杨愔持重,不轻易发言,而魏收就站了出来给高殷称颂,说只要有了个思想纲领,后续修补也是必成之事,太子的功德虽然慢一些,但也总会播撒出来。
“少傅误会我了,我是说,太子欲兴律法之伟业,实乃匡时之举,功在千秋。但以一人之力定一国之律,虽有明智之才,终究不能速尽全功。演虽不才,愿与太子参议,共同编纂新的齐律!”
高演说着,转身面向众臣:“自此齐国上下,礼义昭宣,法纪整肃,邦国日隆,昌盛可期。异日史官秉笔,必书殿下盛德大业,青史留名,永为后世所崇仰,千秋万载,颂声不绝!”
又回身面向太子和皇帝,附身下拜:“律法之事,臣亦潜心研习久矣,略通要义。若能随侍殿下左右,实是臣之荣幸,定当殚精竭虑,成此鸿篇。”
制定《齐律》这么大一项工程,也不是高殷几个人就能弄完的,现在只是个开篇,日后一定要让更多文臣进来完善,原先的历史中,就有封述、封隆之、崔暹、赵彦深、魏收等数十人一同参与。
高演以退为进,打不过就选择加入,以诚恳的姿态来分一杯羹。
高洋却笑着说:“司空忠诚嘉国,朕知之,平日政务缠身,劳心劳力,朕亦看在眼里。今太子欲编纂新齐律,恰是个机会,朕也就想让他借此历练历练,亲身体会司空平日之苦。若是定好的齐律有何疏漏、疑难之处,朕深信以你的才学与经验,定能出面匡正。届时还望常山王不吝赐教,助殷儿成就此功。”
却是婉拒了高演的申请。
高洋脾气暴戾,越开朗就杀心越重,下一刻撕破脸当朝杀人,也不是不可能。
高演微微叹息,齐律工作已经是太子的自留地,皇帝话里话外给足了高演面子,不让他染指,高演也不敢再强求,甚至私下都不敢有所动作。
这就是高洋疯掉的好处,都知道不能把他当一个正常人,只能表示顺从。
编订新齐律的事情,就这样拍板决定了,由高殷牵头,笼络一批对此感兴趣的官员,进而扩大高殷对朝堂的贡献和影响力,同时还可以打击那些犯法的贪官污吏,并借着这个名义顺带打击高演高湛的党羽。
这个议题结束,高洋还未走,朝臣们也就接着议下去。
“陛下,梁国丞相王琳派遣使者前来。”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王子珩此次派使者来,怕不是在战阵上又输了吧?”
高湛的话得到了普遍认同,就连高洋都微微点头。
因为是重要的国事,所以御史台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打扰众人的议论,让他们踊跃发言,否则国事就成为少数人的一言堂了。
南边的梁国非常抽象,国祚五十五年,其中开国武帝萧衍就占了四十七年。
他在位晚年,因为滥用法律、随意宽宥宗室,加之沉迷佛法胡乱大赦,各种原因累积在一起,使得南梁社会矛盾重重,民怨沸腾,最终在宇宙大将军侯景的手中,以最坏的结果爆发出来,侯景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起兵叛乱,渡江时所带人马不过千人,然而渡江后迅速发展到了十万之众,从张辽变成了孙权,并在第二年攻下了建康台城,俘虏了萧衍,将这个八十六岁的老皇帝活活饿死。
第二个皇帝是太宗简文帝萧纲,他是宇宙大将军侯景所立的傀儡,撑了两年零三个月,又被侯景所弑,侯景又立萧统之子萧栋为第三个梁帝,三个月后逼迫萧栋禅位,自己称起大汉皇帝来。
在侯景作乱时,被萧衍惯坏的梁国宗室、萧衍子侄们手握强兵,但根本不积极救援,一是因为侯景很能打,二是因为萧衍的长子萧统原为太子,他死后萧衍没有立其子萧欢为太孙,反而“废嫡立庶”,以第三子萧纲为太子。
这让萧氏子弟,尤其是萧衍的庶子们看到了希望,只要前面的哥哥们死了,梁帝之位自然到手,因此与梁廷离心离德。
侯景之乱爆发,本不该持续三年之久,但梁国宗室们故意让侯景肆虐,将萧衍与萧纲害死,还不等击败侯景,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掀起了一场南朝“八王之乱”。
湘东王萧绎麾下有着荆州精兵,但不急着打侯景,而是先行昆弟之戮,萧衍一死,他就以讨伐侯景为名,发兵攻打侄儿、河东王萧誉,萧誉寻求自己弟弟、岳阳王萧詧的帮助,然而萧詧遭遇部下杜岸兄弟的背叛,势力大损,狼狈逃回襄阳。
之后萧绎派遣柳仲礼攻打襄阳,欲置萧詧于死地,萧詧就不得不投靠西魏,西魏利用这个机会击退柳仲礼,趁机将原本属于梁国的汉东之地收入囊中,由此确立了西魏在汉东以西的势力范围,在事实上做到了北齐一直想做而没做成的事:立一个有名分和一定实力的梁国傀儡政权,方便自身在南朝捞取利益。
之后西魏攻剑北、取蜀地、平江陵,都是在北齐无法干预的情况下完成的。
萧绎杀死萧誉,打败兄长、邵陵王萧纶,又命大将王僧辩率军东出讨伐侯景,被侯景逼迫禅位的萧栋没死在侯景手中,只被关在密室里,早先出征前,王僧辩就问过萧绎,说怎么对待萧栋,萧绎表示要在“六门之内,尽情显扬兵威”,王僧辩拒绝了,说平贼的事情是自己的职责,这种事情还是另请高明吧。
于是萧绎另命将军请萧栋等人饮酒,接着全部沉入水中,萧栋没死在侯景手里,却死在了自家人手中。
侯景死后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南梁第四个皇帝。
而在萧绎称帝之前,他的弟弟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就已经在蜀中称帝,出兵讨伐侯景,得知侯景已灭,又兴兵讨伐荆州的萧绎,萧绎一边派兵迎战,一边写信讲和,同时还请西魏出兵袭取益州。
而后轮到萧纪求和,萧绎便不愿意了,全歼萧纪的势力,西魏的宇文泰也在此时抓住机会,命尉迟迥带领甲士一万二千人、战马一万匹伐蜀,成功吞并蜀中。
梁末的宗室内乱中,虽然西魏侵占梁土的时间晚于东魏,但后来居上、吃的可不比北齐少。
一年后,元帝萧绎自觉已经胜出,写信要求宇文泰交出侵占梁土,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宇文泰觉得这人脑子不清醒,于是派遣于谨、杨忠、宇文护等大将,率兵五万给萧绎讲讲道理,最终萧绎心悦诚服,到西魏军营中投降。
然而此前被他打废的萧詧已经完全是西魏的形状了,对萧绎恨之入骨,用土袋将他闷死,江陵的百姓士人也都被抓入西国充作奴仆。
至此,梁朝已经成为过去式,尚温的尸体用最后的余热,孕育南朝的新主。
萧绎死后,其麾下势力分成王僧辩、陈霸先与王琳三派。
王琳是兵家出身,因为姊妹是元帝萧绎的宠妾而受到重用,随侍萧绎左右。他本人好武重义、轻财爱士,这种性格很能吸引人,因此他身边聚集了众多任侠之士,麾下万人多是江淮群盗,由此成为一股强大的军力。
萧绎爱猜忌,因王琳的部众势大,他本人又能得军心,便将他调至岭南,担任都督、广州刺史。西魏入侵时,王琳北上勤王,然而还未赶到萧绎就已经战败投降,王琳便率部众屯兵长沙,被上流的诸将推举为盟主,之后占据湘州,不断扩张,又慢慢取得邵陵、交州、武陵等地,势力横跨湘、郢,称雄于长江中游。
郢州刺史陆法和以郢州投降了齐国,齐国于是捎信给王僧辩,说萧绎之子萧方智年幼,梁朝处在多事之秋,应该推立长君。
此前侯景叛乱投梁,萧渊明为接应他而与东魏交战被俘,之后萧衍希望要回萧渊明,便拿侯景做交换,又导致侯景起兵叛乱。
这次萧渊明又成为了下一场大战的导火索,齐国说萧渊明年龄较大,又是萧衍亲侄,推他做皇帝较为适宜——实质上是要在南朝扶植一个傀儡皇帝,使梁国成为傀儡国。
王僧辩、陈霸先拒绝后,高洋便派高涣领兵,武装护送萧渊明过江称帝,王陈无力抵挡齐军,提出以萧方智为太子后,接受了这个齐人立的梁帝。
结果齐人一走,陈霸先就说王僧辩废了元帝之子,对外依附戎狄之邦,简直大逆不道,暗中准备起事。
恰好有人报告,齐军大举进兵,已经到达了寿春,将要向南进犯,王僧辩派人通知陈霸先戒备,陈霸先就趁这个机会偷袭了王僧辩,反问王僧辩说:“齐军来犯,你全无戒备,是什么意思?”
王僧辩都被问傻了,反问陈霸先:“我让你去守北门,不就是防备吗?”
陈霸先当夜杀死了王僧辩父子,之后也没真看见齐国的军队,他就废了萧渊明,立萧方智为帝,又派人通知齐国,说王僧辩阴谋造反,所以杀了他,我依旧是齐国的好臣子,梁国永为大齐籓国。
因为已成既定事实,齐国也就捏着鼻子认了,但之后在天保六年,高洋派兵进攻建康,打算找回场子,结果惨败,还让陈霸先打赢了立国之战,成功篡梁建陈,和高洋职称平级。
自侯景之乱后,梁朝的发展就大抵如此,时间来到现在,萧詧在西魏的支持下,在江陵称帝,年号大定,受到而今周国的严密监控,财富被剥削殆尽,所谓的江陵也不过是一座空城,大定帝萧詧依旧在江陵哼哧哼哧的帮周国守益荆门户。
而王琳与陈霸先正激烈争夺扬州的话事权,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王琳的主力被缠在了江州战场中,后方长沙、武陵等地变得空虚,于是萧詧派遣大将军王操,在不久前攻取王琳控制的长沙、武陵、南平等郡。
腹背受敌的王琳大为惊惧,所以才派使者来齐国求援。
王琳其实不止和齐国交好,他曾经同时与陈霸先、西魏、北齐都交好,西魏需要时间消化地盘,陈霸先则要稳定扬州人心,王琳刚从萧绎那独立,也要时间巩固势力,因此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和睦期。
因为地缘的关系,发展半年之后,王琳便与陈霸先开战,也与萧詧纷争不断,只有齐国和他没有领土纠纷,反倒是因为王琳要恢复梁室,高洋想教训陈霸先、吞南土、立傀儡国,因此和王琳一拍即合,双方合作的时间最久。
今年三月,齐国就已经发过兵,送永嘉王萧庄回到江南让王琳拥立了。
萧庄是元帝萧绎之孙,因为萧绎派遣王僧辩消灭侯景平定叛乱,因此萧绎的子嗣在萧衍的子孙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给了王琳在正统性上的大义名分,王琳拥立萧庄为帝,年号天启,继续与陈国作战,然而作战始终不能得到成效。
这也怪不得王琳。不是他不能打,相反,他的麾下将士质量极高,虽然打不了北方怪物房,在南方打一打岛夷们还是没问题的,当初萧绎支走他也是怕他做大,赶到岭南去吃瘴气,很典型的遇主不贤。
等萧绎死后,王琳总算解禁了,以他的实力,可以很轻松地消灭萧詧,但萧詧不是自己在战斗,他背后有着强大的西魏,反倒是弱于王琳的萧詧,仗着宗主国的保护有恃无恐的骚扰王琳。
王琳惹不起北方两个强国,而且他打的旗号是大梁忠臣,因此主要目标就放在陈霸先身上,一方面师出有名,另一方也是因为陈军最容易捏。
然而他的地缘太吃亏了,以江夏为重镇,主要盘踞在长江中游,当初孙权据有江东仍不安心,要全据荆襄,而王琳上有萧詧骚扰,下要对抗建康的陈霸先,能打到现在已经很勇猛了,这种夹在中间的政权很难有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