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家父文宣帝 第254节

  隐约的,想要胜过那个突厥女人的心思在识海的最底层涌动,虽然起伏还不大,终究是有了影响。回头再看自己的丈夫,这种心思更深刻了,尤其是高永馨,只觉得武都和路边吃着糖流鼻涕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虽然生过了你们几个,但我也算是还卖得动姿色。”元仲华酒意上涌,在铜镜前扭起了舞姿,看得两个女儿面红耳赤,她们也饮了不少。

  “真骚啊。”

  “你说什么?!”

  “没……!”高永徽连连摇头,打着哈哈:“太热了,我饮了好多酒,出去散散热。”

  高永馨跟着姐姐一起落荒而逃,留下元仲华独自欣赏着自己的倩影。

  舞完一曲,元仲华保持住一个内敛的姿势不动,长叹一声。

  当初她在闺房内,就是这样惴惴不安等待着高澄的。

  …………

  “你真要听她的作事?我们要去……”高永徽做了勾引二字的口型,脸更红了:“哪怕是为了救兄,也不至于如此吧?”

  这话她说得有些心虚,其实不只是孝琬的事情,她们在关键时刻没能阻止太皇太后抓住李太后,同胞兄弟又深度参与常山王的阴谋,很难说自己能独善其身。再加上文襄诸子本就是高洋一系的皇权威胁,将来冷落他们也是理所当然,如果没有好事发生,那她们的子嗣在这齐国沉沦腐烂,二三代就湮灭了,甚至她们自己,也只能在一个狭小的府邸发烂发臭。

  这对她们来说,可有些无法接受,特别是她们曾受到过天保的宝爱,是当今至尊的堂姐妹,还曾经是宫里的女侍中,掌握后宫大权!

  无论男女,只要被权力宠幸,就再也难以忘怀了。

  而现在权力的唯一代表就是高殷,她们和他的距离,就只有堂姐弟这层薄薄的亲膜。

  这是血缘带来的天然便利,是无法摆脱的的关系,同时也是无法跨越的关系,如果没有非凡的信念和诱惑,就不要轻易挑战。

  冷风吹动两人的发梢,顺便将耳垂吹得发红,高永馨嘴唇嚅唸,细不可闻:“那你有什么好办法?阿兄才十九岁……”

  这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抛去心脏的跳动,连风声都比她的话语喧嚣。

  “我去看看丈夫。”

  永馨丢下这一句,转身去往斛律武都休憩的地方,永徽连叫都不停步。

  “可恶呀……”高永徽咬着指甲,一脸不甘:“当真要便宜那小子了?”

  “什么叫便宜?他可是……”

  永徽自言自语,抬起头看向天上的明月,忽然有了一丝心悸。

  永馨辗转来到屋外,轻轻推开门,只见斛律灵陪在熟睡的武都身边,见到她来,揉了揉眼睛;“阿嫂。”

  “哎呀呀……”永馨急忙解下自己的青色刻缯彩画摇文褕翟服,披在斛律灵的身上:“你可别着凉了。”

  “我不能穿。”斛律灵慌忙要起身脱下,被永馨按住,系在身上:“这有什么?反正再过一段时间,你也要穿类似的了,就当阿嫂借给你的。”

  斛律灵听了并没有高兴,反倒用双眉拧出深深的忧虑:“不只是我,还有很多人……”

  “是啊,还有很多人。”永馨心中微微一动,说不好是什么情愫,只能将斛律灵揽在怀中:“毕竟你侍奉的是大齐天子,他拥有万国,我们也不过是他的属物而已。”

  她不知道斛律灵什么反应,自己却好像被说服了:是了,若是至尊不愿意,那自己即便是堂姐又有何用?

  若他想的话,自己再怎么抵抗,还不是没有意义?

  她思索着,身体不自觉地往下压。斛律灵动了动,让永馨回过神来:“抱歉。你快去休息吧,这里我看着。”

  “嗯。”

  斛律灵起身朝外走去,还是忍不住回头:“阿兄很想你。”

  “所以我不是来看他了?”

  高永馨笑了笑,转头去看丈夫。

  未过多久,门再次被打开。

  “武都还没醒么?”

  永馨看向屋外,站着的是拎着酒壶的高殷。

  “我还想找他继续喝酒的……可冷死我了。”

  高殷笑着说。

第451章 听政

  九月初一,至尊下诏,免去高孝琬的河间王爵及官职,令其回府居住。

  这和常山王的待遇极为类似,所以推算一下,高孝琬的生命或许也在半年之间,正因如此,近日乐安公主、义宁公主和她们的母亲靖德皇后频繁地前往皇宫求见,想是为了求情,只可惜效果似乎一直不大好。

  “也不知道要过多少年,才能让至尊宽赦三兄。”

  高长恭入宫参与朝会,一路上不断叹息着,他的旁边就是高湜,如今文襄的女子都在高湜的府邸居住,而且对高孝琬的监视工作,也由高湜来负责。

  他拍了拍高长恭的肩膀,露出一副了然的神色:“无须担忧,孝琬不比外姓,是自家人,大概过些时日,至尊就心软了吧。”

  “只能期待如此了。”高长恭松了口气,如今对他们来说,倒是最好的结果,三兄犯了大罪,至尊不用也是正常,相对应的,对文襄诸子的重用则适当的转移到了他们其他几个兄弟身上。

  有他们三人,将来也能对三兄照顾一二。至于大兄……几个兄弟很默契的没有去提起,他最大的问题是和长广王高湛交好,恰如青梅竹马,这在至尊眼中是最严重的成份问题。

  对常山王,至尊大多数公事公办,甚至还有所怜惜,可对长广王,那就真的是欲除之而后快了,所有和长广王关系亲密的人,都是至尊的眼中钉。

  不过无论如何,齐国早年的政治溃疡在这么一场手术后,大致地缝合住了,接下来就是整军备武,准备谋划天下。

  高长恭不由得兴奋起来,从古至今,能一统的只有商、周、秦、两汉、晋数朝,其中商周久远不可计算,秦则二世而亡,剩下的后汉与晋莫不是拥有河北,或者从河北开始发迹,最终夺取天下。

  以他们齐国的情况来说,在形势上更接近于后汉,但政治基础又如同晋朝司马家,实打实的铺垫了四代,甚至比晋朝打的底子还要好。

  “算起来,我应该是齐国四代目了啊。”

  高殷忍不住笑起来,引来不远处的郁蓝和春华探头,他摆摆手示意自己无事,让丁普传唤诸臣进来。

  进入昭阳殿后,高长恭和诸位同僚相互寒暄、打着招呼,没多久,便见到至尊的近侍出来宣布:“今日不升常朝,升内朝!”

  常朝就是后世印象里,文武百官一起上朝的朝会,而且不像电视剧里那样,只有一个大殿站着臣子,实际上更多的低品臣子就跪在殿外,随时等候召见。

  不过今日的朝会不是常朝,而是内朝,俗话说“大会小开,小会大开”,常朝更多的是宣布皇帝或同等地位的人已经决定的政令,给百官一个通知,还有发起质疑的机会。大部分的国家重务,在内朝就会让皇帝与臣子们决定好了,就像今日高殷和六部的尚书们一起商讨的事情。

  诸臣纷纷入座,内侍入后殿向至尊报告,于是高殷从后殿转出,群臣一同行礼,山呼万岁。

  等他们起身,却见到皇后和郑夫人也跟随在旁边,甚至在御座的左右分别置了两个座位。

  度支尚书杜弼第一个起身发问:“至尊,是否该让皇后与夫人先回后宫?”

  诸臣吓得眼皮直跳,该说是老臣的原因吗?杜尚书还真是勇啊!

  某种意义上,他算是北齐的魏征了,可惜魏征在高洋的时代只能留下一颗头颅。

  但高殷想做李世民的话,还真得把他留着:“皇后和正德夫人只是旁听,不参与政事的讨论,更不会发表意见,杜卿请放心。”

  这于礼不和,杜弼左右为难,可他又不想和至尊请正面冲突。

  一来是他对现在这个小皇帝很满意,虽然比不上早年的天保帝,但比天保五年后绰绰有余,连最麻烦的军权都已经搞定大半了,剩下的一小半,还要借助他这类既是汉人、又和晋阳军方有不浅关系的老臣来润滑,这让杜弼很是受用。

  从高欢到高洋,始终不能把杜弼的价值提升到最大,但如今齐国转舵,高殷掌权,对杜弼的信重也变得比以往多了,因此杜弼才不想跟高殷在这种事情上起摩擦。

  二来是皇后的身份特殊,她背后的突厥不可小视,已经多次被至尊拿来当做挡箭牌了——今日也是一样,齐国诸臣会自发地抵制突厥人的渗透,但有至尊拉偏架,他们的地位还是不可避免的上升。

  这对高殷来说,恰好就是一种制衡,不说后世唐朝也经常任用外族人,只要能让齐国内部的派系越零散、越混淆,那就越需要他这个皇帝来调和矛盾,自己的地位也就越稳固。

  纠结片刻,杜弼还是说着:“女子听政,似乎有些不合礼制。”

  高殷大笑:“那吕后如何临朝听政了?莫不是我得将太后请出来?”

  提到太后,就很容易涉及到太皇太后,这是齐国的禁忌话题,特别是在至尊面前。

  感受到至尊的强硬态度,杜弼叹息,跪地行礼,高殷也给了他一个面子,撤去郁蓝和郑春华的座位,换成了两个蒲团和小桌案,让她们在不远处旁听,同时用屏风阻隔着。

  这让杜弼心里好受了许多,退回了臣班中。

  齐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高殷让后妃在一旁听政,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让后妃直接坐到身边,哪怕是杜弼这样的老臣,也会稍微妥协了。

  现在齐国朝堂的政治格局大为改变,原本以晋阳勋贵为首的武人团体被至尊所整治,势力大不如前,目前正处于沉寂中,难说是顺服还是另有所图;

  宗王中最有威胁力度的常山王长广王已经被消灭,余下的是以文襄诸子,以及数名与至尊交好或受恩的皇叔。他们根基虽然不弱,但不是嫡系,单个也都没有对抗至尊的力量,其中最强的,也是对至尊最为忠心、难以动摇的兰陵王;

  辅政一系的臣子中,由于杨愔的垮台,连带着汉人文官围绕着高德政形成一支顺服新君的力量,同时还有着新晋崛起的赵郡李氏、荥阳郑氏等和至尊有姻亲或即将有姻亲的子弟在后面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挑战高德政等老牌高官的地位;

  剩下的则分别是杜弼这样从高澄乃至高欢时代熬下来的宿老勋臣,以及出身天策府和禁卫军的,被高殷放出来填补忠心的恩宠臣将,以对高殷的忠心顺服为主的一股在齐国政治舞台上登场的新势力,前者隐约以杜弼为首,后者则团聚在兰陵王等年轻人的身侧。

  这当然不是最为精准的描述,只是对朝臣内部的笼统概括,比如兰陵王,就同时在宗王圈子、晋阳武人圈子和府兵圈子里,像可朱浑天和这样的更是同时身处晋阳勋贵、宗王姻戚、辅政大臣中。

  几个圈子互相进行转换、有规律的活动着,高殷要做的就是站在高位上,用权柄刺激他们为了自己和齐国的壮大而努力,同时清理掉那些选错道路的野心家。

  这是一个合格君王会正常行使的权力,群臣没有异议,相对的,高殷也该给他们些许面子,国家就是在这样一步步的妥协中各取所需,形成不完美但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政治。

  至于为什么要让后妃听政,这就是高殷的帝王心术了。

  诚然,历朝都抗拒女人干政,认为这是牝鸡司晨,女人窃权乱政会使得国家丧乱;但那是在皇权没有对其进行控制的情况下,权臣、宦官、皇子……哪个没限制好都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于现在来说,适当提高自己后妃的地位,也就等于提高自己作为至尊的地位,这对高殷本身有利。

  郁蓝在齐国的政治中越深入,那她和她这一脉的亲齐派就能够看到回报,自然会加大对高殷的支持,至少在灭周之前,这个支持还挺重要的,哪怕是不出来捣乱,也同样会是高殷欺负周国的帮凶;郑春华是同样的道理,在高殷掌握住军权后,适当地给各世家让些利,用一用外戚,也是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于晋阳勋贵来说,高殷在消灭二王、压制住文襄一脉后,就成为了真正的皇帝,获得了和当初高欢一样的立场,现在的听政,就是将来通过女眷来干涉后宫、从而参与前朝政治的机会之一,就如同当初的娄氏通过支持高王而获得了巨大的话语权。

  这样的结果,就是更多人放弃和高殷的直接对抗,转而用后妃在高殷指定的宫闱开辟新的战场,他们不会再支持娄氏,而是想自己成为新的娄氏。

  男人通过战争来征服世界,女人则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对于高殷来说,他要成为的是整个齐国的利益总代言人,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最该掌握的身份,而他的做法,就是通过这些女人来控制住他们的家族,让他们为了使自家女子在自己胯下承欢而拼搏、厮杀、内耗,自己则在这个过程里做一个美食评论家,只需要一些小小的权力摆弄,就能蔓延出无数无形无限的丝线,控制住整个齐国的脉络。

  谁更会打仗,更会搞钱,办理的事务更漂亮,自己就对他们的姐妹女儿更加宠爱。

  这样谁都能得到好处,最终都会获得幸福,除了……失败者。

第452章 道义

  “那咱们就为大齐的将来,议议事情吧。”

  首先呈上的,是关于荆州的战事。这一年的王琳活跃异常,或者找个更具体的原因:由于齐、周都专注于内务,各自都在处理新主登基的事情,将舞台让给了南方二国。

  齐国作为最强之国,正在新君平定内患,平稳掌权的过程里,整个国家宛如沉睡的雄狮,这种时候千万不能打扰,否则就要承受清醒的雄狮之怒了。

  但齐国的扩张又不能不扼制,那么作为齐国狗腿的王琳,就成为了周陈共同的目标——没有《三国演义》,就亲自表演三国志。

  原先历史上的560年,王琳已经被打败,带着残部投奔齐国,孙瑒降陈,陈国得到郢州等长江中游之地,与周国和西梁对峙;八月中旬,周将贺若敦率领部众一万进犯武陵,陈国武州刺史吴明彻退回巴陵,而后陈太尉侯瑱兵逼湘州,与贺若敦交战,之后到九月,周军还要调集大军继续逼近。

  但现在王琳还在,而且在高殷的命令下,高涣与慕容俨阻止了他和陈军的决战,或者说送人头行为,这就使得荆州东南部与长江中游都在王琳的治下,像是一根铁刺,扎走了萧詧、扎在陈国与周国之间。

  这导致历史上针锋相对的周陈双方,反而同时对这不该存在的第四国发起攻击,王琳腹背受敌,岌岌可危。

  “又是来求援兵的啊。”高殷轻叹一声,收起奏表,“卿等意见如何?”

  齐国诸臣讨论起来,对于至尊在二月时对南国的战事干预,他们倒没有太多的反对。齐人向来是不重视南方的,也不希望王琳和陈国哪一方做大,像现在保持均势最符合齐国的利益,所以至尊的干涉无可指摘;

  但既然做出了干预,表达了自己对王琳这个残梁政权的控制权,那在附庸国受难时,也要表现出自己作为宗主国的担当,否则人家凭什么跟你混?没准王琳头脑一发热,直接投周或跟陈和解,齐国反而失去了一颗重要棋子。

  因此诸臣的意见倒是很明确:应当出兵援助王琳,理由也非常符合齐国的战略需要。

  高长恭出列:“启奏至尊。臣以为,王琳受命朝廷,镇守郢湘,今克复荆州,为至尊守御疆场,掣肘敌国,其功实不可没。今周陈二国合兵来犯,王琳孤军难支。出于道义,我大齐应当施以援手;以国利观之,坐视其败,则周陈既除肘腋之患,必更定盟修好,合力谋我。且南朝正统,若尽归陈氏,恐非国家之福。”

  高长恭除了当任天策上将,还领五兵尚书之职,相当于齐国国防部长,要等到隋代才改名为兵部尚书。

  原先的五兵尚书是崔昂,和高德政、杨愔、魏收并列天保年间四位最受信用的汉人大臣,高洋还曾指着崔昂、尉瑾、司马子瑞三人对高殷说“此是国家柱石,汝宜记之”。

  但他年少时与杨愔不和,还和杨愔的政敌高德政是中表亲戚,历史上高洋杀死了高德政,因此在自己驾崩前曾让崔昂兼任尚书右仆射的职务,作为高德政的下位代替,但现在的时间里高德政未死,崔昂也就没被提拔。

  而在高洋死后、高殷在晋阳坐镇,没回邺城的那段时间,崔昂作为高德政的亲党,被杨愔狠狠打压,免去了五兵尚书的职位,高殷为了不激化自己阵营的内部矛盾,也就默认了这个结果,顺便将五兵尚书的职位给与了高长恭。

首节 上一节 254/2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