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齐国各地,汉人士兵倒是不少,而在京都邺城,反倒没有多少汉人武装。
当然,这是不计算那些汉人士族豪强的乡里部曲私兵的情况下,如果把他们拉出来,那也是颇为可观的力量,可自从高敖曹被阴死之后,他们的心就伤透了,不愿轻易付出。
高洋为了保证高氏的封建特权,必须对旧魏的制度让步,也就必须保持尊崇鲜卑人的政策,直到齐国国祚稳固,皇权稳定。
而一旦稳定,那就是稀释鲜卑力量的时候,根据齐国的政治生态位来看,高殷这个有汉家性质的太子是最适合的人选,高洋也在这几年在位的时间里竭力打压鲜卑勋贵,保证高殷身边的力量多数为汉人,这就有了日后形成汉人集团的可能。
如果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高殷被废杀,就意味着鲜卑勋贵裹挟了高氏宗室压制住了皇权,“霸府”再一次战胜了“帝都”,汉人全面溃败,和周国一样再也没法在齐国高层形成政治势力。
为了重振皇权,高纬才必须杀死斛律光、高长恭等晋阳军方将领,重用恩倖,扩大皇权的影响力。
这样固然提高了皇权,但也导致齐国的战斗力下降,被周国抓住机会,一次平定。
不过现在还没有到那么严峻的时刻,北齐立国,是有着先天的不足和弊病,承袭北魏的鲜卑腥臭太多。
但高殷还在,就有清洗的机会,高洋自己是已经不能做到了,高殷就是他的希望,这两万京畿中兵,以及让高殷自主招兵练兵、提高大都督府战力与地位的权限,就是他对高殷最大的支持。
某种意义上,这比立太子还重要,毕竟有兵权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
君不见扶苏三十万大军在手,却被一纸伪诏骗杀?
若是他撕毁诏书,称为假命,率兵三十万为始皇帝吊丧,那秦朝之事,或许还有转机。
只要高殷控制住京畿中兵,莫说平定高演高湛的政变,他就是想提前六十年来一个玄武门之变青春先行版都可以。
而在此之前,他需要的是军功。秦王府的将领们,甚至是长安城的死囚,之所以敢跟着李世民干,就是因为李世民战功赫赫。
“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传于子孙。”
发此言者,狄仁杰也。
某种程度上,当皇帝和当黑帮老大,其实是一回事。
当皇帝需要臣子们的支持,钱粮,军队。
这也是混黑道最重要的三个指标:江湖地位,钱,能打。
而其中最基础的就是钱,有钱才有人卖命。江湖地位,是要基础打牢了,混到一定地位才用得上的东西。
但仅仅只有钱也不行,军队某种意义上和古惑仔差不多,你懂讲道理,他不一定服气,所谓“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但你比他能打,他绝对服,不服者死。
这也是当初高洋的大哥、文襄皇帝高澄要亲率步骑十一万攻打王思政据守的长社城,并亲临督战的原因,他需要军功立威。
此时的高殷,只会比高澄更加需要。
来到府兵营地,士卒们正在接受训练,见到太子亲临,军官们的叱责与士兵们的口号变得更加响亮。
高殷倒是没有让士兵们练站军姿或者搞军训的打算。
用后世视角来评判古人是一件很滑稽的事,古人是受限于时代和生活环境,有些地方没有后世常识,但不代表人家傻。
尤其是杀人这种专业的工作,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懂哥,这群经常杀人的朋友如果不懂,那他们都活不下来。
说到底,练兵的关键其实就只有三样,将领的意志,合理的训练,以及钱粮。
“将熊熊一窝”,如果将领意志孱弱,或者不被士兵所服,那再强悍的士兵,也无法充分发挥战斗力。
没有合理的训练也不行,人类可以偶尔紧绷,但不能一直绷着,尤其是在军队这种兵家重地,一个不小心就会炸营或营啸。
而最重要的还是钱粮。再怎么训练和作战,士兵们补充的营养一定要高于消耗的体力,钱粮给够了,他把国当家,钱粮没给够,他们去你家。
后两样,高殷都不担心。自己就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之一,很快就能去掉这个之一,对眼前的兵马钱粮绝对管够,训练方式也有精熟的将官安排好了,自己还要跟他们学呢。
唯独是将领的意志,颇有些棘手。
说白了,别人为什么要听从你,而不是其他人的命令呢?自然是因为你有特别之处。
这种特别有好几样,比如特别有钱,名望特别高,官职特别大,当然最受士兵欢迎的,还是特别能打仗,能把大家全须全尾的带回来,最好能顺便立个功发个财。
而此时的高殷,特别之处只有他是太子。为他卖命理所应当,但卖到多少合适,这个程度肯定不高,必须要高殷树立起自己的威望,才能发挥他们的实力。
不然就会发生那种,在前面带兵冲锋,打退回来召唤后军,发现后军听说前线不利直接跑了的旧事。
有一个最经典的笨办法,就是拿时间来磨。这就跟谈恋爱一样了,天天看见总能混个脸熟,多少都会有些感情。
然而“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散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钱给够能解决绝大部分这类问题。
剩下的那些,就不是给钱能够解决的了,要用实力或者技巧,让他们心悦诚服。
许多优秀的统帅,最早是起于行伍的猛将,因为如果他不先猛起来,就无法表现亮眼而升迁了。
但高殷现在玩不了这一套,他才十三岁,练武都算晚,很难在武力上折服别人。
只能走走歪门邪道。
实在不行,高殷还有最后一个方法。
学他老子高洋一样,杀人。杀到别人怕,杀到别人猜不透自己的心事,又反抗不了自己,用恐惧御下。
只是这一招过于毒辣,一旦用出来,那只能胜、不能败,败则为自己人所噬。
第31章 府兵
高殷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练兵的时候到处转转,做出一副领导来视察的模样。
见到哪个顺眼的,就叫来问话,士兵若说的是鲜卑语,高殷就用鲜卑语回话,最后记下名字,并稍微赏赐点东西。
受到上官嘉许,这个士兵也倍有面子,而他的待遇也会让其他士兵羡慕,从而开始期待高殷的青睐。
如此循环往复,高殷又是他们的军主,日后慢慢参与一些训练,在他们面前刷个脸熟,威望自然深重。
休息的时候,高殷对将官们下令:“今日开始,为士兵们制作鹰犬牌。”
将官们面面相觑,恭谨回应:“请太子示下。”
高殷摊开手掌:“如我手这般大小,军士为石制的犬头牌,刻其姓名、乡籍、年岁和入伍年数。”
“正九品以下的将官用铁制狼牌,刻上军职。”
“七品到八品的将军和都督,用铜制的熊牌,五品到六品则用银制的虎牌。暂且就这些,先记下吧,然后去做些出来,给我看看。”
“是!”
营中的刀笔吏默默记下。
其实更深的细节也不是没有,高殷打算四品和三品用金制鹰牌,二品一品用玉制的睚眦牌。
不过这也太久远了,他的大都督府还没那等级容纳三品以上的大佛,到四品就差不多了。
“还有一件事。”
高殷吃了口乳酪,继续说道:“军中要设置分等训练,将军士划为上中下三等,每等设置不同的训练难度。”
刀笔吏的笔,随着高殷的话语奋笔疾书:“上等最难,中等次之,下等最易,根据训练的实情,将军士分到不同的难度,上等的每月要选出百名武技出众者,月俸加一成,免除本营他役,官缺优先拔擢。若连月出众,则多加一成,连续三月者,记名报于我。”
说到这,营中将官都面面相觑,这个拔擢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可以说只要功夫深,就能得圣恩。
相对应的,他们这些将官的权限也就变大了,毕竟选拔的标准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有九种办法让这些名额变出一大堆财货来。
看他们的神色,高殷心里知道这些人在盘算着什么,但想要人帮自己的办事,不给些甜头不行,大不了以后自己再换掉,现在先这么着。
“这是上等的待遇,下等的嘛……不要克扣,每月也要选出最差者,然后开点武会,让他们表演个节目。”
这就算是羞辱了,高殷本想搞末尾淘汰,但想想还是算了,能入大都督府的,都算是精兵,没理由放跑他们,还可能让好苗子被人挤兑出去。相比于末尾淘汰,这点羞辱和大都督府的军俸比起来,并不亏待他们。
“然后只要双方自愿,任何下等军士,都可以申请在将官的见证下与另一名中等或上等的军士比武决斗,若下等军士失败,不要给任何惩罚,若他获胜,就取代对方的位置。”
“啊……”
“这……”
这个规定在帐内引起私语,有将官忍不住说:“这样可能会让军营不安生啊!”
高殷看过去,是骑兵属贺娄安,卫大将军贺娄悦的儿子。
“贺娄骑属放心,下兵不能挑战将官。”
高殷的冷笑话,让贺娄安哭笑不得,听上去就像自己害怕被下兵挑战一样:“属下不是这意思……”
高殷摆摆手:“总之,先试,两月之后再看看效果如何。还有,比武决斗不能在训练之时,除了将官,还要有双方本营兵士来看,若有其他营的军士要看,只要不喧哗扰事,就让他们看。”
高殷虽然稚声稚气,说话轻巧,但毕竟是太子,已经下了决定,贺娄安也只能拱手应是。
“对了,刚刚我记下名字的那十几人,让他们准备好,一会儿随我的车驾,过段日子再让他们回来。”
只要太子来参观,就有机会入太子的眼,高殷要给他们打入这样的印象。
其他人挤眉弄眼,略有苦涩,以后大都督府的府兵营地,可有得热闹了。
府兵制,是宇文泰发明的府兵制的专称,但府兵不是他独有的制度,府兵本就是泛指某将军府、某都督府或某某军府的兵的通称。
而宇文泰的府兵制之所以独自成名,是因为宇文泰在邙山之战失利,损失数万将士,军事实力大损。为了扩大兵源,宇文泰“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把关陇汉人大族以及他们的私人部曲乡兵武装吸收到宇文泰独创的六柱国系统中。
早在北魏初期,太祖拓跋珪就设置了“八部大人”,常“坐止车门右,听理万机”,是辅佐皇帝处理军政的决策机关,也是当时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有点像《雍正王朝》里所谓的八王议政。
宇文泰的八柱国,就有些模仿八部大人的意思。
八柱国中,宇文泰自任其一,实际上掌握府兵的统帅总权,另一个柱国大将军元欣仅有虚名,是宇文泰摆上去的吉祥物,表示我们西魏是正统大魏继承者。
所以八柱国实际只有六个柱国,分别是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他们各领一军,与周朝的天子六军所对应。
六柱国下,各设置两个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一个大将军又分别设置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一个开府又设置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仪同下又设置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统兵官,而每个统兵官都带着自己的府兵,所以才叫做府兵制。
周军最终能消灭齐国,很多人解释为依赖于府兵制,因为它有一个特点是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节省了许多军费开支,还顺便发展了农业经济。
但实际是在隋朝开皇十年之前,府兵制仍是兵农分离,府兵仍旧是特殊阶层,免除杂役和赋税,是脱离农业的职业军人。
它的前期,应该和柱国系统结合到一块,让军将们通过柱国大将军这个尊崇的军职转化为政治贵族,从而抚慰这些军将,获得他们的支持。
另一个作用,则是吸收底层汉人进入府兵体系,实际上北周上层仍旧是鲜卑人。
这样一来,虽然两国的高层目前都是鲜卑人做主导,且不打算让汉人入主,但北周规避掉了无法吸收底层汉人的局面。
而齐国这方面就做得不行,太多钱花在供养鲜卑士兵上,又没能持续夺取周国的土地,最终导致鲜卑勋贵尾大不掉,反过来威胁皇权。
必须要改变这一状况,高殷决定要发展大规模的屯田。
他的原身就干得不错,登基之后接受了尚书左丞苏珍芝的提议,在石鳖等地修治屯田,这一举措让淮南一带的齐国军队有了足够的粮食。
之前那个被贬作奴仆的稽晔,后来做到了平州刺史,他的建议是在督亢陂开垦荒地,设置屯田,一年能够收获稻米几十万石,也满足了北方边境的粮食需求。
齐国家底到底是厚,只是被高洋、高演、高湛、高纬这帮不成器的东西滥用了。
高殷要提前一年抄这份作业。
至高无上的齐国太子高殷离开了大都督府兵营地,于午时抵达他忠实的东宫,前些日子被派去总制印书局的黄喜、负责文林馆的姚双已经候在宫中,等候太子归来向他报告。
第32章 馆事
“印刷了两百份?”
看着黄喜递上来的样本,高殷颇为满意,虽然不如后世的精美,但也可以和地摊劣质盗版书竞相争艳,在这个时代来说,算是不错。
可惜纸质还是有些弱了,用力一扯就会碎裂,还是需要改进。
说起来,纸术的发展还和桓玄有些关系,桓玄是桓温之子,篡夺了东晋建立了桓楚,不过短短四个月就被刘裕击败,有趣的是原先的高殷同样是掌权四个月左右,就被皇叔高演夺权,和桓玄这位同行同属失败组。
更有趣的是,桓玄被杀后,堂弟桓谦给桓玄上的谥号是武悼皇帝,和燕国给冉闵上的谥号一样,属实是梦幻联动。
而在桓玄掌权的四个月内,还是有一点影响到后世的,当时朝廷政令仍采用简牍,于是他下诏说古代用简牍是因为无纸,从现在开始都用黄纸替代,于是纸张成为朝廷公文的书写载体,到这个时代,即便是北方也大量使用纸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