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周军以及塞外的游牧、吕梁山区的山胡,都主要依靠这两块的军事力量。
第三块的江淮地区,则是高洋捧起汉人勇士的舞台。
从天保三年开始,齐国经常两面开战,高洋本人向北出塞,而向南的江淮之战,则大肆启用汉人,晋阳勋贵在南征战役中占据的比例仅有三成,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值。
然而建康一战,萧轨等四十六名将领被俘虏,十万齐军士卒溺水、相踏致死者甚众,直接让这支江淮军团覆没,甚至日后让陈国有了北伐的底气。
而这一战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齐军的后勤补给被截断,船、米尽被获取,齐军乏食,处境危困,不得不越过钟山。
高洋觉得,一定有鲜卑人插手其中,把自己苦心经营的江淮军团给卖了。齐国的失败不等于他们的失败,反而是胜利,就像六镇兵变的成功,最终缔造了大齐,江淮军团的惨败也就无法催生出能够挑战鲜卑贵族们的汉人军政势力。
所以斛律光这些人即便能够帮助高殷坐稳皇位,也不会看着他训练汉人新军,夺走他们的地位,最终还是会把高殷变成傀儡。
高洋不允许。他苦苦打压他们十年,不是让他们苦尽甘来的。
以前不乐意高殷和他们接触,是觉得这趟水太深,高殷把握不住。
但现在的殷儿……不清楚,再看看。
“若得斛律明月之女,你的地位就安若磐石。”
高洋有些可惜,段家没有适合的女子。如果是段韶,他会更相信一些,当初他的登基,少不了段家的支持。
“婚配之事,儿有了想法。”
听高殷这么说,高洋好奇起来:“怎么说?”
“母后想让孩儿娶表妹难胜。”
高洋听着就来气,稳定的时候,外戚凭借皇权而尊贵,但现在局势不稳,正是需要外戚帮扶的时候,再结一个赵郡李氏有何用?
“你难道很喜欢难胜?”
高洋的语气冷淡,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会对高殷非常失望。
高殷缓缓说道:“不如目光长远些,既然国内局势纷扰,为什么不考虑结交外援呢?”
高洋都笑了,拿起一壶酒饮起来:“你想结交谁?南方的陈国?西北的高昌国?还是荆州那个小小的梁国?你可不要说是西方那群姓宇文的,就算我是你阿耶,也要揍你一顿了!”
高殷摇头:“孩儿想说,不如求亲突厥。”
正在喝酒的高洋忽然愣住,刹那间,灵机乍现,仿佛天地都宽阔了。
突厥人最初居住在金山的南部,臣服于当时的强族柔然,担任为柔然打铁的匠工。因为金山的形状似头盔,其风俗称头盔为“突厥”,于是便以此为称号。
等到阿史那土门成为部落首领之后,突厥逐渐强盛起来,西魏的宇文泰派人来与突厥交好。当时铁勒族要讨伐柔然,被土门邀击,大破之,尽降铁勒族五万馀落。
土门因此觉得自己有资格上门提亲了,向宗主柔然求婚,柔然可汗阿那瓌大怒,派使者辱骂土门说:“你本来是我们打铁的奴才,怎么敢说这种话!”
土门也大怒,杀死柔然的使者,转而向西魏求婚,西魏便将长乐公主嫁给土门为妻。
在天保三年的时候,土门发兵攻打柔然,阿那瓌自杀,阿那瓌之子庵罗辰率领部落民众投奔齐国,土门建立了突厥汗国,至此,突厥取代柔然成为北方草原新的霸主。
剩下的柔然人分为东部和西部,东部之后又被击败,再次投奔齐国,之后庵罗辰率东部柔然反叛齐国,被高洋一顿暴揍,掩杀柔然二十余里,尸横遍野,俘获士卒三万众,包括庵罗辰的妻儿,庵罗辰本人不知所踪。
到了天保六年,此时突厥可汗已经是土门之子阿史那燕都,号作木杆可汗。
他状貌奇异,面广尺余,其色赤甚,眼若琉璃,性格刚猛凶暴而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又善于用兵打仗,西部柔然被他一败再败,东部投奔齐国的下场他们也都看见了,因此西部柔然的首领邓叔子只能到长安投奔西魏的宇文泰。
虽然宇文泰一开始很优待他们,“给前后部羽葆鼓吹,赐杂彩六千段”,但突厥使者一再威逼,宇文泰衡量之后,觉得还是突厥人更适合当朋友,于是将邓叔子以下的三千余柔然人交给了突厥使者,他们全部都被惨杀于长安青门外,柔然汗国就此灭亡,余众辗转西迁。
但要说突厥和周国真的特别亲密吗?未必。
首先,木杆可汗曾经想把女儿嫁给宇文泰,只是宇文泰刚好犯了一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他死了。
因此大阿史那氏没有嫁成。
其次,齐国和突厥的关系也还不错,实际上北方的强族和高洋都挺熟的,可谓不打不相识。
天保三年正月,高洋乘北国封冻、不宜作战的机会,亲率军队北上用兵库莫奚,代郡之战大获全胜,仅牲畜即俘获十余万头。
四年正月,山胡发兵围困离石。高洋率兵走在半路上,还没到呢,山胡就闻风逃窜,搞得高洋没仗打,巡狩一番就回去了。
同年十月,契丹部进犯北境,高洋北上用兵,“亲逾山岭,为士卒先”,“露头袒膊,昼夜不息,行千余里,唯食肉饮水,壮气弥厉”,将契丹一直打到渤海之边,俘虏士卒十万之众,得牲畜十万余头。
而且高洋还没停手,反倒乘胜追击,突袭突厥,将他们追到朔州之北,逼迫他们送上降书顺表才罢兵。
加上上面的柔然东部,可以说,高洋将北部的游牧民族挨个修理了一遍,无人不知他高洋的厉害,也因此,他才被这些自以为骁勇的异族称为“英雄天子”。
所以问突厥谁强谁弱,这个时期毫无疑问的是齐强周弱。
第29章 贤士
皇帝的底气,终究来自于朝权与国力。
只要国力强盛,说什么都会有人听,不听就抓过来,当着面跟他啰嗦,他还得跪下说对。
高殷想蹭蹭高洋的热度,趁着突厥还后怕,赶紧和他们搞好关系。
最好是联姻,这样自己在齐国的地位又重了一分,鲜卑勋贵就是再不给汉人脸色,也要掂量掂量突厥人的尺寸。
而高殷的想法,让高洋复盘传统战争思维,完善封建统治逻辑,强化高氏联姻认知,兼容晋阳军镇格局,布局北方防御新体系,开拓短平快的争霸新赛道。
总而言之,就是他想明白了,高殷这主意是真的不错。
“过来!”高洋表现亲昵的举动,也是和常人不一样的,让高殷坐在他腿上。
高殷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乱动把高洋给坐疼了。
高洋还没那么脆,抓着高殷就是一顿灌酒。
“喝,多喝点!男儿不饮酒,枉来人世走一遭!”
高殷被灌得咳嗽连连,高洋见状大笑,将高殷抱起来,像婴儿一样四处摇晃抛摔,玩了好一阵才将高殷放下,身边无人,他不自觉地揉搓手臂的筋肉,感慨自己居然憔悴至此。
当戒酒了。
这个念头刚出现,就被高洋抛到脑后,他大吼一声:“来人!”
黑色的士兵们乌泱泱入殿,很快站满了大殿,他们衣角相接,脸上的神情就像异父异母的亲兄弟,沉默得就像只有一个人在呼吸。
高殷的头上笼罩住一只大手,此刻,父亲的慈爱和皇者的霸气同时出现在高洋身上,成为高殷真正意义上的父皇。
“这是朕的太子。”
像是某种神秘的指令,宿卫军跟着娥永乐的动作,整齐划一地跪下,高殷得以看见他们的兜鍪。
“这个人叫做叱门驼,十分勇武,曾经空手搏杀了两条茹茹狗;这个叫做贺葛伐力,嗓门很大,很会喝酒;这个呢,是牒云吐延,他的马术很好,但射术没朕好;还有这个……”
高洋随意指着,点到谁,那人的缨饰便微微颤动,高洋说得兴起,还会拉着高殷走过去,叫那人起身,给高殷认面,这些宿卫千锤百炼,面上不显表情,唯独能从他们炽热的目光中,感受到他们对高洋的崇拜。
最后,高洋回到最前方,叫起娥永乐:“你见过的,武卫将军娥永乐,勇力绝伦,救过朕两次命。抬起头来,给太子看看你的脸。”
娥永乐抬起头,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他似乎有些害羞,很快又低了下去:“拜见太子。”
一种奇妙的氛围向高殷袭来,明明是自己看向娥永乐,他却觉得似乎是所有人都看见、认识了自己,原本由宿卫们组成的、如同台风一般凛冽酷寒的气场,在这一刹那吸纳了自己,仿佛置身于暴风眼之中,无论外围如何狂风大作,自己都处在平和的中心。
这是他来到这个世界后,头一次感觉温暖心安,高洋向他开放了帝王的领域,使得高殷能隐约窥见皇权的一角。
一道指令,就能让这些勇猛的将士替自己杀人,甚至自尽,这种巨大的诱惑力,没有一条政治生物能够抗拒。
高殷也不例外。
“行了,今日也累了,你早点回去休息吧。”
高洋打了个呵欠,其实是他累了:“找个不错的日子,我跟你母后就你的婚事,好好的聊一聊。”
高殷躬身说些吉祥话,等高洋离去,他的侍者们才出现,送高殷回到东宫。
第二日,高殷来到大都督府,稽晔和李文思早已在此等候。
今早他刚醒,就派人出来把这两人要到了大都督府。
稽晔是临漳令,临漳其实就是邺城,为了避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所以改为临漳,而令则是掌治一县的长官,户口满万为大县,长官称县令,不满万为小县,长官称县长,所以临漳令就是邺县县令。
李文思则是舍人,是皇帝、皇后、皇子和公主的属官,两人都是颇得宠信的臣子,政力也十分出色,却被高洋一朝免官,还赐给臣下当了奴仆。
高殷了解这个事情后,就让这两人来大都督府给他当记室,避一避风头,多赚两个人情。
不过一日,高睿就整理出了一份名单,上面有些名字对高殷来说如雷贯耳,比如洛阳秀才陈康,他未来会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孙子陈祎,法号玄奘,也叫三藏法师。
“这人要了。”
高殷提笔画了一个圈,圈住这人的姓名,接着往下看去。
都水参军尉迟孟都、殿中将军秦方太,这两人的孙子分别是尉迟恭和秦琼。
前锋正都督武居常,武则天的高祖父。
清河太守房熊,在家乡齐郡做主簿,行清河、广川二郡事,未来有个孙子叫房玄龄。
高睿这份名单着实是用了心,上面的都是齐国一时俊杰,高殷不得不感慨,如果不考虑背后的暗流涌动,那他这个太子的身份还真是好,这些未来的贤臣名将的祖辈,功名就在自己的笔下,等待自己青睐。
“说起来,景惠公的孩子也已经十二岁了吧?”看完了名单,高殷随口一问。
景惠公既慕容绍宗,是前燕太原王慕容恪的后代,身材高大胆略过人,是高欢留给高澄的大将,曾击破侯景迫使侯景投奔梁国,后来因为不会游泳而溺死。
高睿闻言,沉吟着说:“我听说景惠公有二子,长子士肃,次子三藏,都聪敏好武,颇有父风,再过几年,也都该出仕了。太子看上他们了?”
高殷点头,让高睿去打探这两人的事迹,如果还不错,就招纳过来。
想了想,他对高睿说:“魏少傅有一族叔,名叫长贤的,叔父可知?”
高睿想了想,回道:“是有这么一个人,据说博涉经史,词藻清华,我大齐肇基,他入了平阳王府。太子想征辟这人?那我去问问平阳王?”
又是平阳王高淹,京畿大都督的事情也和他有关系。不过也好,反正迟早也要打交道的,择日不如撞日。
“那就有劳叔父了。”
“不妨。太子看上的人,想必是位贤士,能得到我们的征辟,也不算埋没了他,平阳王也会欣然同意吧。”
这种客套话不算奉承,让人听着顺耳,高殷又在名单上圈了几个人便交给高睿。
“差不多就是这些了,还请叔父监督一下文林馆的工程,我会派人跟着。”
高睿领命而去,高殷坐了一会儿,便离开大都督府,去往大都督府的府兵营地。
大都督府开府时,高洋赐予了一些中军部众,不然他这大都督可真就是光杆司令了。
旧魏制度,中央军为中兵或台军,是魏国的主力,就像汉朝的羽林军,性质属于皇帝的宿卫军,如果他们被打光,那大魏也完了。
齐国承袭了这个制度,大齐的中军都是鲜卑人,总数在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这些军队的主要统帅为领军将军和京畿大都督,前者掌管皇帝宿卫,保护皇宫,后者驻扎京城,守卫皇都,是目前齐国的主力。
在原先的历史轨道上,琅琊王高俨同时得到了这两个官职,就有了政变的本钱,而他失败之后,后主高纬罢掉了京畿大都督一职,解除了它对皇权的威胁,但也因此削弱了齐国宿卫军的战斗力,给周军消灭齐国行了方便。
第30章 操兵
高洋从京畿府中抽调了两万五千的京畿中兵交给了高殷,这些士兵都是职业军人。
而且齐国从献武帝执政那会儿就是尊崇鲜卑人的政策,对鲜卑人只用作行军作战一途,不让他们承担租赋力役。
献武皇帝高欢曾经对鲜卑人说过:“汉人是你们的奴隶,男人为你们耕作,妇女为你们纺织,输送给你们粮食和绢帛,让你们得到温饱,你们为什么还欺侮他们?”
又对汉人说:“鲜卑人是你们的佃客,得到你们十斗粮食、一匹绢,就为你们打跑敌人,让你们享受安宁,你们为什么又害怕他们?”
有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汉人天生弱势,鲜卑的兵户地位因此极高。
有中军就有外军,外军多数为汉人,数量不少,却不是齐国的主力,而是作为州兵、镇戌兵,分散在齐国境内,作为地方军事力量维护齐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