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三面
“原是到了这日子。”
高孝瓘等人发笑,齐国制度,每年三月三,至尊穿常服登堂观赏射箭,太子和群臣斟酒举杯劝饮。
随后骅骝令奉上御马,有司奉上弓箭,等至尊射完,群臣再射箭,依据靶上箭获得赏赐。
而今虽然不在朝中,但这礼不可废,又是收买人心的好时机,因此高殷将城内无事的将领都叫了过来,准备了宴席,让他们在自己眼前射箭并赏赐,延续这一传统。
在礼制上略有过界,不过这是在战时,而且没有明说,性质更类私下聚会,更重要的是近年太子屡屡代替至尊出席宴会并主持,因此没有人对此有异议,在这小宴会中,与太子的关系也更紧密。
偶尔也要展现尊卑、顺便刷些好感度,这是皇家宫廷诸多繁琐礼节的真面目。
众将一边为射者的弓术拍手叫好,一边饮酒作乐,高殷作为主人,倒是没有多喝,饮了几杯后,带着诸主将到内堂议事,同时给将领们玩乐嬉闹的空间。
“我军两战得胜,周人必定惶恐,惧于我军,不敢冒进。”
高殷这还真不是瞎说,哪怕他不了解宇文邕,但六万援军先来送了五千的甲骑,已经折损了相当大的战力,剩下的主将只要不是白痴,都会担忧齐军的攻势,以坚守阵线为主,不敢轻易出来再和齐军野战,重蹈前锋的惨剧。
说到底,现在的周国也不敢进取,在宇文护和突厥联手之前,周国都没有余力向齐国发动战争。
甚至护子哥都是被迫的,他也不想和齐国打。
“西贼不敢来,我们就去找他们。”高殷掐指算算:“斛律兄弟已经在路上。”
高延宗和兄长面面相觑:“哪条路?”
“当然是去柏谷城的路上了。”
斛律光此时已经率部,绕行齐国领地下的东雍州内、汾水北岸的正平郡城,继而准备攻打汾水之南的柏壁。
柏壁就是柏谷城,在新绛县西南二十里处,旧魏时期东雍州州治与正平郡郡治始终在汾北的临汾城,而西魏夺取汾南后,先将东雍州州治设置在了龙头城,之后又设置在柏壁,与齐国遥遥相抗。
正平郡这块地方是河东地区的北方门户与交通枢纽,涑水道、汾阴道都汇集此处,周军控制此郡,就能御敌于国门之外,还能溯着汾河而上,水陆并行进攻晋阳。
而对齐国来说,若是全据此郡,就能通过龙头城后方的峡谷进入运城盆地,沿涑水道走蒲阪津进入关中,也可以走龙门渡河入关中,战略价值极大,对两国来说都是山西必吃榜。
即便不征讨河东,齐军也能出龙头,侵扰周军的盐矿。
《汉书·地理志》称:“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矿”,整个运城盆地面积有三千平方公里,盆地大部曾经是湖泊,留下了很厚的食盐和石膏沉积,湖水干涸后,这些食盐萎缩于中条山的凹陷带,构成了后世盛产盐硝的解池、硝池等盐湖。
《史记·货殖列传》则说:“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指的就是河东之地的盐池,储量巨大,加工程序简单方便,是内陆最大的产盐地,带来的利润极其可观,是西魏财赋收入的重要来源。北魏曾想取消河东盐税,即刻就有大臣上疏反对,说河东盐税换算成绢,则一年当有至少三十万匹的收入,“一失盐池、三军乏食”,应“宝而守之”。
虽然他说的有些夸张,但形容河东盐池则恰恰好,从北魏时就专门给此处设立了盐池都尉,常年带领上千士兵驻守,早年间高欢两次要夺取盐池,都被盐池都将给击退。
军人也是人,是人就要吃饭,因此军事是政治问题的同时,又往往是经济问题。如今攻克龙头,齐军就能时不时南下打草谷、侵扰盐池,反正自东魏时起高王就没拿到,既然齐国得不到的,周国也休想到手!
周国的经济将再次受到严重打击,即便计算不了对周国财政的总体破坏,至少他们的河东兵是不能好好吃饭了,盐都加不起,总会被齐国拼经济所摧垮。
这就是为什么龙头城要留重兵把守,以防周军再夺回去。
“我国与周国,南以家雀关、西以武平关为界,大概三日后,斛律明月会驻扎在武平关,其弟丰乐会在家雀关,我率兵去攻拔乐昌、胡营、新城三防,若我军五日后能及时赶到,那就同时对柏谷城发起三面攻打。”
这三防所是达奚武六年前出镇玉壁时所建,和柏谷城一样,都是拱卫玉壁的坞壁群,曾经齐将高苟子以千骑攻打新城,被达奚武所破。
“破了这三防,柏谷就简单了。”高殷侃侃而谈:“柏谷城虽然是达奚武所建,但此时守将却不是他,较易攻打。”
此时柏谷城由薛羽生和权严镇守,历史上就是此时,由斛律光将柏谷城所攻克,如今还将斛律羡划拨入他麾下,只会攻打得更快。
高孝瓘沉吟:“既然如此,我等随太子一同攻打坞壁?”
高殷摇头:“不,你和延宗各率步骑五千,沿浍河至稷山县方向一路攻打、清扫周军坞壁,可行否?”
“可是太子……斛律明月带走了其部与丰乐所率的镶青旗。”
高孝瓘算了算,顿时皱眉,攻下龙头城后,清华军总有三万九千,敢死营一万,清华军两万九,而后又设伏击破田弘所率的五千甲骑,死伤过千,这么一算还有三万八千的军力。
再刨除掉留守龙头的四千敢死营,一万清华军,以及跟随斛律羡走的一旗,划分给高孝瓘高延宗的一万,那高殷本阵的人马,仅仅只剩下八千!
这实在太危险了!
“我觉得还行。”
高殷摇头晃脑:“不是还有新军吗?”
“周军新降,岂可信耶?”
虽然田弘的甲骑已经投降了接近三千,但还需要打散重组、培养忠心,甚至迁移一部分到后方去稀释他们的周国成分。
虽然在平日反抗不了齐军,但如果周国派人来夺回龙头,里应外合,那形势就坏了,因此完全不敢用这些降军,以免和此前暂时投降的周军联合。
“放心好了,斛律丰乐带走的只有四千,明月也留下了两千之众,我麾下人马并不少,有一万五呢!”
二高所带的军队是两千的敢死营加三千的清华军,这样原八旗军还有八千,敢死营五千,再加上斛律光留下的斛律平所率一部两千人,高殷还能动用的兵力也有一万五千人。
“况且这八千人里,相当一部分是前锋营的士兵,都是各旗汇聚而来的精锐,人虽少,但能打,你担心我本阵兵力不足,我还怕你们那里战力不够呢!”
高殷反过来安慰高孝瓘。
高殷直接统率的前锋营是八旗中的精锐,类似清朝的索伦营,走的是精兵路线,各个都是英雄单位。
清代在黑龙江地区招募鄂温克、达斡尔和鄂伦春族等族,编为索伦部,2100名士兵就编成了29个佐,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人家能打,编制给得多,是已经被中原享乐泡烂了骨髓的八旗子弟不能比的,也是清王朝后期镇压叛乱的骨干和主力。
田弘率领的毕竟是五千甲骑,要是在早期有这个军力,即便不能跟尔朱荣一样强取国权,也能割据一方。而齐军能够以较小损失打败并逼降五千甲骑,除了依仗地利偷袭,也是动用了前锋营这张王牌。
他们的数值和百保鲜卑不能相比,但仍是远超普通骑兵与周国甲骑,死去的五百齐兵没有一个是前锋营,都是普通旗兵。
若是不考虑高孝瓘这个真英雄单位的武力,他和高延宗率领的那些士兵和前锋营对上,也算不上战斗,而是屠杀。
第213章 目标
高孝瓘舍不得离开,但太子已有决议,他只得服从。
这次出征对他来说也是好事,和高延宗一起积攒独立领兵的经验,后来更能帮上太子。
“这次我们的目标是击破这些坞壁,若来得早,就一起攻打柏谷城,消灭周国军力,若来得晚,也不用急,与我等在新绛的稷王城与高王城会合,一统与周国援兵决战。”
稷王城在新绛县西三里,往前二里就是高欢城,在东魏这边呼作高王,是当初高欢围攻玉壁时所筑造的。
高殷拍打他的肩膀:“当然,尔等任务更重一些,若是与长安方面军相遇,我也接应不及。”
“总之,不用担心我,先顾好你们自己,我有前锋营,还有着薛孤延、上党王叔等将拱卫,断然无虞。周人又被吓破了胆,根本不敢与我们交战的。”
高殷冷笑:“若他们真是倾巢而出,我还佩服他们的勇气。”
其实从高殷攻下龙头城开始,齐军本次的战略目的就已经达成了,不仅夺取了曲沃、新田和龙头一带,窥探运城盆地,而且还吸引到了足够的周国援军。
高殷还记得,他最开始出兵的明面目标,就是造势吸引周国主力对峙,为王琳攻打江陵的西梁政权而做准备。
王琳不是白痴,肯定能抓住这个机会,重新夺取他在荆湘的根据地,继续牵扯南陈和周国西南的精力。
攻打玉璧,只是最初得胜,激动之下产生的遐想,按如今实情进行考量,果然还是难以骤克,需要准备大量器械和物资。
所以到最后,与周国僵持在玉壁附近,并重新建造新要塞,为将来攻打玉璧做准备,齐国的目标就已经完成。
不仅是完成,如今还打败五千甲骑,成为了一场歼灭周国有生力量的大胜。
周人最好是在这一战闻风丧胆,一点都不敢战,若高殷是周军主帅,得知前锋战败,就会直接撤军,留下玉璧自力更生。
否则等高殷三面开花,把周围的坞壁一个个拔除,那这帮援军想走都难走了。
出于面子和士气的考虑,周军大概率会据守各路关隘坚壁,和齐军打拉扯,但他们这么想就输了。
因为齐军的后勤比周国好,将领比周国优质,军士素质比周国的新府兵高,装备也比周国精良,这样的齐军战力,只要高殷不犯浑,那基本是保小胜争大破。
还有过得越久就造得越多的光武砲,够他们喝一壶了。
当然,周国还有另外一个战胜的可能性,就是趁高殷分兵的时候,剩下的五万士兵全线压上,堆死高殷率领的一万五千人。
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周国都不一定能知道这个情报,要摸清楚齐军笼罩在“齐主亲征”和“二十万齐军”迷雾下,太子高殷亲率万军的真面目,需要极强大的情报网,韦孝宽在此还有可能掌握这种情报,可他现在远在长安,做不到的;
其次,就是知道了又如何?
只要不是忽然发生地震之类的天灾,以前锋营强悍的战力,可以保证高殷退却,已经取得了足够的战果,高殷也不打算冒进,大不了就撤退。
再说了,周人也不能完全确定,这是不是齐军的诱敌之计,骗他们出来野战。
孝瓘延宗和明月丰乐的二路既是分兵,也是障眼法,若宇文邕真信了,倾巢而出,那高殷就据自家坞壁而守,守不住就退,周军追的话就等着被两翼的高孝瓘等人从旁截杀。
韩陵之战也是这种打法,高欢领中军当诱饵和肉盾挨打,把尔朱兆军队拉过来后,高岳领五百骑冲前,斛律敦收散卒打屁股,高敖曹则以千骑横击敌军,尔朱兆遭遇前后夹击,军势大溃。
锤砧战术很经典,经典的意思是好用,宇文邕敢来,高殷就敢致敬传奇贺六浑。
战场上比的就是兵装体力和决死意志,现在把宇文邕干趴下,他回去面对贺六浑的老婆孩子们就更加轻松。
再者说,即便出了意外,高孝瓘等人未能驰援,只有高殷自己这支军队,也不一定会输。前锋营的战力,堪比小百保鲜卑不说,高殷还点了棺椁炸药的科技树,周军真来,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
齐军至少能做到战损比同等;这就已经够高殷炫耀的了,周国的人口比不上齐国,同比对耗还是齐国有优势。
虽然周人不知道,但他们的惨败和死亡的倒计时指针,已经在他们头上开始移动。
“今日就好好玩,玩累了就在府里休息,这府邸很大,将领们全来都能装得下。”
边境重镇的好处就是可以便宜行事,使用的规格往往超过核心腹地甚至帝都,郑伟就没耽误享乐,扩建了府邸,这下全便宜了高殷。
将士们也是憋得狠了,脑袋别在裤腰上,为太子打了两仗,但根据军中规定,除了赞画等文士记录功勋后,是暂时不发放俸禄,将战利品输送到后方去统一计算的,这样是为了避免将士提前得赏,失去战心。
而为了凸显公平,连将领都是如此,怕他们上了战场因功怯战,连勋章都不发,只等战后结算。
那么中间的休息环节,高殷就不得不适当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现在恰是国家节日,虽然按礼制,这些小将都没有上台的资格,高殷仍给他们一定的礼遇,和他们一同饮酒作乐。
严格按照实力选拔将士,此刻也有了些许影响,将领们喝得性高,一些出身不高的情不自禁敲打碗筷歌唱,此种不雅的举止被人提醒,他们看向太子,唯恐被责罚。
太子虽然没有跟着他们唱歌,但也没有露出不悦的神色,见有人看自己,便举杯致意,遥相助杯,这种亲近的举止,让将领感慨太子真是平易近人,把他们当做心腹来看。
这一点在这个时代非常难得,即便演得再好,人的第一反应,甚至没注意到自己被观测时候的反应都很显露心性,仆人们只是地位卑贱,不是愚钝,能感觉得到主人的真实情绪——太子确实看得起他们。
在高殷自己没意识到的地方,现代的公民平等教育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让他在底线之上隐约尊重每一个人。
至于打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无所不用其极也是高殷的习惯。反过来说,高殷都放下底线、不择手段地去击溃对方了,这就是最大的尊重。
战后,将领们回顾高殷的手段,自然觉得高殷心狠手辣,可在战时,对敌人越有效,越能保护自家士兵,士兵们就会越崇拜,因为大部分士兵上战场,希望的都是平凡的活着,而不是忠义的去死。
今夜是最后的休憩,明日,众将或留守、或各奔东西,兴许这是各自人生的最后一面,即便高殷是穿越者,也不能确定改变了世界线后,高孝瓘会不会提前死在战场上。
也许明天第一战就被流箭射死也说不定。
他不是算无遗策的军师,只能尽量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剩下的就看时运了,皇天既然把他送到这个时代,那么他就要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和扭转。
至少今晚,他还能决定一些小事,比如留下今日那名洗脚婢女,晚上搂着她睡觉,略略抚慰躁动的心情。
翌日,天保十年三月四日,太子殷遣别将高孝瓘、高延宗将兵出龙头,亲率一军进新绛。
第214章 雾烟
一列列齐军挺进新绛县,境内民众纷纷逃遁,不敢出现在齐军眼前,只敢远远观察着。
此地长年交战,百姓被杀得多了,也能勉强看出一些门道,从齐军打的旗号数量来看,这一路有接近五万人。
“又是一场大战!看来两国终要一统了!”
“未必,齐军虽然势大,当年高王不也如此么?可仍旧拿玉壁无法。”
“听说齐军出兵二十万,这一路是齐主亲至……”
“什么?!这不得了!”
这样的流言不断散播,影响了周边士气,让一些倾向于周国的百姓不敢轻举妄动。
“唉,无论哪边胜,最终倒霉的都是咱们。旗子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