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家父文宣帝 第108节

  这时齐军就会介入,让敢死营的人离开,安抚那些周兵,说交战非本意,但愿海波平之类的话,顺便分发一些简单的小玩意,告诉他们信月光王得永生。

  “来都来了,还能逃是咋的,信了也不亏,还能给自己攒功德。”

  齐军和蔼得令人发毛,周兵惶惶不安,从他手中接过,把这些玩意紧紧攥在手里。

  “赤炎焚罪,月光抚灵,魂归净土,永享清宁。”

  为了不让周兵闲着,齐军会出来一些随军文士,让他们跟着念诵,阻碍他们的思考。

  还有一些从云门寺出来,由智舜、僧邕、智旻、昙询等稠禅师弟子所率领的僧兵团队,也在为他们、为战死的亡魂祈祷念诵。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都被俘虏了,周兵也只能有样学样,跟着他们做。奇怪的是,这样居然真的得到了些许内心的宁静。

  睁开眼,看着身边的同伴们或虔诚、或与自己一样四处张望,也没有被呵斥,这份诡异的平和感与刚刚的死亡恐惧相加,形成巨大的落差,印在了周军俘虏的脑海里。

  无论信还是不信,齐主是月光王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了一个基本设定,为周人所共识。

  敢死营的士兵则像秃鹫一般,羡慕嫉妒恨地窝在一旁,他们刚来的时候,可没这么好的待遇。

  “争取今夜克城。”

  今夜月色很美,最适合扩散高殷的威严,夜晚陷城,不仅能宣传月光王的传说,还能追赶一日破城的进度。

  能够夜晚攻城的士兵,在这个时代也是很稀少的,许多大头兵发育期吃不好,营养不良就容易有夜盲症,也就是“雀蒙眼”,周兵能在夜晚出来抢夺外城,一大部分原因是他们熟悉环境,除此之外也点起众多火把,这也提高了点燃惊喜的概率。

  八旗里也有不少士兵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选择兵员时,这个就是标准之一,能够夜间正常视物的士兵被单独组建,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的存在。

  这些人马交到了独孤永业的手中,他知道这支军队的分量,更清楚夹在高洋和高殷之间要如何处事,如果此战不胜,在哪一边都会大失所望。

  好在周军心智已乱,城内人心不安,这也不难攻打,大不了一路打到明天早上。

  做好了力战的准备,能用计谋降低伤亡的话,也还是需要用的,孤独永业把心一横,告诉亲卫:“请罗仁过来。”

  不多时,一个二十五岁的俊秀青年骑马而来,他穿着佐领级别的衣服,这是独孤永业给他的特殊待遇,不领兵,但享受佐领食干。

  许多佐领都是被衣服衬托得更威武与英俊,但他不同,他和高殷、高孝瓘一样,都属于是穿个麻袋都能把麻袋变成爆款的俊秀男子。

  独孤永业忍不住抚须感慨,若能有其三成颜俊,何愁不得至尊赏识!

  “叔父,您叫我?”

  独孤罗彬彬有礼,他性格也谦和,这或许是承接了他父亲独孤信的风范。

  独孤罗是信的长子,有七个妹妹,大妹是宇文毓的王妃,四妹是唐国公李暤钠拮樱呙媒凶龆拦沦ぢ蓿谇澳昙薷似樟慵帷�

  这些都是独孤永业告诉他的,某种意义上,他算是给自己老爹坑了。

  要不怎么说一个人的命运,不仅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呢,在二十五年前,孝武帝元修西逃,独孤如愿一人一骑追随,为此抛弃妻儿,将他们遗留在东魏,襁褓中的独孤罗还没学会走路,就喜提一份铁饭碗。

  独孤如愿改名为信,在西魏一路高升,做到了大司马,赵贵来找独孤信搞事,说什么宇文氏篡权,当替天罚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赵贵变成了牢贵,信子哥没有参与,但宇文护早看他不顺眼,趁机让宇文盛告发他连坐,赵贵被杀,独孤信在家中被逼自尽。

  独孤信死去是两年前的事情,齐国知道后,就将独孤罗释放,小罗终于重获自由,不知道有没有在下雨天跑出去淋雨大喊大叫之类的。

  总之以高洋的德行,能释放他就已经是奇迹了,更不要想着给他钱粮度日,因此小罗寄居在中山,养不活自己,过得孤苦伶仃,与父亲在西魏生的那群锦衣玉食的异母弟妹们完全无法相比,从《天保帝的救赎》一下快进到《武状元独孤罗》。

  要不怎么说独孤永业是个好人呢,他和小罗祖上都是独孤部落的同宗,论起来还是亲戚,看到小罗混成这个熊样,非常怜悯,所以给他买了房宅和田地,给了些钱。

  小罗当时就握着叔叔的手,说从今天开始,永业叔就是我此生不变的信仰。

  因为他的身份非常特殊,是西魏合伙人独孤信的嫡长子,加上独孤信那个“哪有造反,还不都是你们内斗”的遭遇,给独孤家增添了许多悲剧色彩。

  此时独孤家、普六茹忠等原贺拔岳派系,在周国内被宇文护打压,因此抬出独孤罗的身份,不仅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掀开周国的政斗内幕,还能让宇文护在恼火之余多抽普六茹忠几巴掌,狠狠搅乱他们。

  然后对宇文护所代表的周国失望之人,就会被独孤罗这个金字招牌所吸引,形成正向循环。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上的事情会严重影响战争走向,能造势的地方,高殷一个都不会放过,别的不说,把他绑在旗上,让普六茹忠来射老上司的长子,怕不是杨忠看见就要破防。

  当然,齐军也不会把独孤罗使用得如此粗糙,眼下就是最好拿他身份做文章的情况,让小罗以独孤信嫡长子的身份动摇守军意志。

  所以高殷才不打算收买河东豪族,独孤信的旗杆可比这些小鱼小虾硬得多了,都有了冲锋枪,谁看得上王八盒子?

  这也是高殷点名让独孤永业攻打内城的原因,物尽其才、人尽其用,哪怕是一条内裤、一张卫生纸都有着大用。

  “敢不承命?”

  独孤罗策马上前,对着内城的守军宣告:“我乃已故太保、大宗伯、独孤卫国公之长子独孤罗,谁敢杀我?”

  “尽可放箭!”

第200章 劝降

  “太子这招太狠了。”

  齐军交头接耳的评价着。

  西魏是两股势力合流而建立的,第一股是继承了贺拔岳班底的宇文泰系,另一股则是孝武帝元修的西奔人马,例如王思政、韦孝宽,以及独孤信。

  由于宇文泰先入主了关中,早早占好了位置,因此元修派系也只能以宇文泰为主,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无元修带来的正统宣称与人马,宇文泰老早就被高欢给灭了,根本没有后面起势的机会。

  根基稳固后,宇文泰杀死了元修,但元修派并没有就此被打散,而是在另外一个人的旗帜下团结起来,那就是独孤信。

  独孤信是西魏成分最杂的人,早年和贺拔度拔一起斩杀破六韩拔陵的将领,之后投靠葛荣,尔朱荣击败葛荣后又成为其部下,贺拔胜表奏其为大都督,和宇文泰是同乡发小,跟高欢一样姿色出众,元修也对其十分信赖,在哪里都吃得开,属于是统战价值拉满了的人物。

  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加在一起,构成了独孤信这个人,使得他成为了宇文泰的平替甚至上位替代,让宇文泰产生了强烈的威胁感,但又不能明着弄死他,只能像高欢阴死高敖曹一样,暗里排挤、打压独孤信一派。

  独孤信在周国门生故吏遍天下,当年河桥一战,独孤信和李虎、赵贵等人看到战阵不利,当机立断直接跑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宇文泰由前锋变成殿后,差点没给他吓死,同样烧营逃跑,枕在蔡佑的腿上才能睡着。

  这样卖队友,宇文泰都没敢把信子怎么样,后来为了压制信子的影响力,泰子把他调离中央,发配到了陇西镇守,结果信子属实是时尚先锋,打完猎入城的时候帽子歪了一点,就引起了潮流,第二天全城官吏百姓都纷纷效仿,放到后世那也是顶级流量明星。

  后面宇文泰没有救援玉壁和颍川,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正如当年拓跋焘所言,打赢了平外敌,打输了清内患:守城大将王思政是独孤信的人,赢了会让独孤信一派声望上涨,因此宇文泰找借口不救援,让王思政与颍川城落入高澄手里。

  由于东西二魏争夺正统,独孤信这一派是原孝武帝的亲信,因此他们的人马也在东魏北齐受到了优待,王思政得到礼遇,独孤罗也没被杀。

  原本玉壁也是这个下场的,第一次玉壁是由王思政筑城并抵抗高欢的,而之后王思政推荐了韦孝宽,韦孝宽才成为玉壁城主,从一开始,韦孝宽就是魏帝的元勋,根本不是宇文家的人。

  结果玉壁出人意料的打赢了,还打了个大胜,算是气死了高欢,使得韦孝宽的声望,连带着独孤信一系的势力抬头,宇文泰明面上还要褒奖、升官,暗地里怕不是牙齿都要咬碎。

  也因此韦孝宽除了这一年因为宇文毓激烈的斗争需要,被短暂地召回国都,其他时间都待在玉壁,吃够沙子三十年,也没有其他原因,纯粹因为他是独孤信的铁杆。

  当年二十七岁的独孤信任新野郡守,和二十二岁、同在荆州任析阳郡守的韦孝宽交谊深厚,被荆州官员称为“连璧”,堪比周瑜和孙策,放到三国杀国战场里都有加成,能回一滴血或多摸两张牌。

  正是出于这层关系,日后韦孝宽才会死死支持独孤信的女婿杨坚上台,痛击宇文氏,杨坚也才得以在九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篡周大业,他的妻子独孤伽罗就是那个带着家族威望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女人。

  某种意义上而言,杨坚的崛起,是消灭外患之后,独孤信势力对宇文氏的全面反扑。

  也因此,杨坚才是大一统开国皇帝中,在后宫之事上最憋屈的一个。

  独孤伽罗的地位和吕雉、娄昭君是一样的,只是坚子比刘季、贺六浑都能活,硬是把独孤皇后熬死了,没让她转职太后,不仅解放了裤裆,还解开了大唐开国第一功臣的束缚。

  北齐的开国太后死得太晚,北周没有开国太后,杨隋的开国太后死得又太早了。

  如果李渊的皇后还在,太子和秦王就不会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最终逼李世民突破礼制请李渊下台,所以说太后既是皇帝的限制器,也是防护网,太过界了难顶,但没有也不行。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独孤信虽然死了,但他的余威在周国广泛存在,高氏没有杀死他的嫡长子,就是为了在这种时候使用。

  高洋把独孤永业和斛律羡塞进八旗,不全是监视与夺权,也是为了将几个重要的棋子交给高殷,任他施为。

  众所周知,周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如果高殷上来就让他们投降,哪怕活捉了郑伟,逼他劝降,城内的周军也一定不会同意。

  但如果先将他们打服,让他们知道顽抗必死,死后还会被折磨肉体和灵魂,再给周兵一个可以接受的台阶,比如独孤卫国公的长子也干了,那周兵便也半推半就、任君采撷了。

  柱国之子都投降了,底下的小府兵们还闹麻个什么劲儿?周国又没你的股份,有你什么事儿?

  同时,这也是不明言的政治承诺:齐国太子吸纳以独孤罗为首的周国不得志之人,重建并扶持独孤信一系的政治势力。

  独孤罗的地位上涨、龙头守军的生命和日后的地位有所保障,外部势力的加入使得高殷的实力又壮大一分,可以说是三方皆赢,只有周国输麻了。

  这对忠于周国之人,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但他们也不敢对独孤罗放箭,那样会被独孤信派系清算,或被晋公杀掉来安抚他们。

  独孤罗扬眉吐气,他被囚禁二十三年、又过了两年还不如囚禁的凄苦贫寒日子,而今终于得到机会,登上两国的正式舞台,成为一枚可用的棋子。

  从小在东魏长大,独孤罗对自己的生父可没有多少感情,此时的他深深感激高殷给的机会,为此宁愿卑躬屈膝,放弃父辈的尊严,谁叫当初父亲抛弃自己与母亲在先呢?

  父亲不慈,就不能怪孩儿不孝了,而且侍奉的可是齐国的太子,就这,多少人想跪还没这门子呢!

  他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内城的士兵,尔等听好!这座龙头城扼据险要,城中物资储备想也充足,尔等兵将也不缺,可守了多久呢?”

  “昨日来,今夜陷,一日也!防主战死,外城被破,尔等还想守几日?明日可能守乎!”

  他指着那杆帅旗,火把照耀出高殷的帅旗,以及他的朱伞赤底四马金辂车。

  这是一种误导,齐国国力强盛,有钱来操办这些行头,真正的齐主高洋,其车驾都是五匹马驾车的,而且有五色副车,对应不同的季节和需要。

  但周国就不是如此,不仅资源匮乏,还因为皇族不强盛、宇文护的私心,导致宇文护不想也不敢让宇文泰之子称帝,仅称天王,因此从规格上来说,周天王的车驾只有四匹马。

  赤色车底是高殷作为皇太子的专属涂漆,而周天王的君主车厢皮肤,恰好也是赤色,臣子皆用黑色,所以在不懂规格的周兵看来,这驾车在其国内,就是天王的车,没想到这其实只是齐国皇太子的车驾。

  “我齐帝亲征,大军将要踏平玉壁、蒲阪,兵临长安,剿灭贼众,尔等不过是二十万大齐天兵铁蹄下的一颗沙尘,尚自觉能反抗天威乎!”

  独孤罗语气激动,让不远处的独孤永业皱眉,这孩子表现得太急进了,只怕过犹不及,而且说齐主尚可,毕竟高殷的确是预备齐主,但说成齐帝,就已经过界了。

  他心虚的左顾右盼,见除了斛律羡和自己一样面色变换外,其他将领的神情都很平静,心里不由得刷新了印象。

  太子对这支军队的掌控很牢固啊,无论战力还是组织力,又或是精神上的控制。

  “况且即便汝等胜了,又待如何?王思政驻守玉壁,又守颍川,宇文氏可发一兵一卒救援?他如今是在长安,还是在邺都?”

  “韦孝宽接替驻守玉壁,现在又待怎讲?对了,我都忘了周国没有韦孝宽这个人了,现在是宇文叔裕——哈哈哈,就和我父保不住如愿之名一样,他连姓氏都没保住,而今背了京兆韦氏的祖了!”

  独孤罗哈哈大笑,肆意嘲弄,惹得部分周军恼羞成怒,抬起弓来,但被旁人所阻拦。

  小罗很拼命,高殷很满意,派斛律羡过去附耳跟独孤罗说了些许话,独孤罗面色微变,压低声音和斛律羡争辩了几句,满城的人都看见他激动的神情。

  待斛律羡走后,独孤罗轻咳一声,变得正气凛然,语气也更加柔和。

  “知道刚才与我交谈之人是谁吗?斛律明月之弟斛律丰乐,其兄明日将率三万铁骑,与我军汇流!”

  斛律父子名声在外,这个消息令城内的周军更加绝望,斛律光兄弟都可以调动,的确是齐主没错了。

  “本来待我说完话,半个时辰后就会攻城,但我主慈悲为怀,不忍见汝白送性命,故予汝等一个时辰的时间,只要开城投降,所有将士、满城百姓性命可保!”

  说完条件,独孤罗就已经准备撤离,但突然,一名身披重甲的中年将领出现在城头,周围士兵立刻安静下来。

  那人目光如电,死死盯着独孤罗:“就算你是卫国公的大公子,如今为敌国效力,有何颜面站在这里劝降?”

  独孤罗闻言勒马,他此前困锁于院落、挣扎于生活,马术还是最近刚刚习得,控缰尚不娴熟,马步踉跄,显示出力弱。

  这表现恰到好处,令人感受到独孤罗的悲凉,他仰天大笑,声中带着几分凄厉:“我父卫国公忠心耿耿,为宇文氏效力二十余载,最后落得什么下场?”

  “被排挤、被连坐、被逼自尽!汝等效忠的朝廷,就是这样对待忠臣良将的?苍天有眼,其势可久乎!”

  最后的话语,几乎是怒吼而出,独孤罗这番话像一把利剑,直刺守军心中最脆弱的地方,城头守军鸦雀无声,那中年将领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我们需要商议。”

  “慢慢商议,向统军。”

  能代表满城军民说这话的,多半就是向江,独孤罗冷冷回应:“你们有一个时辰的时间,子时一到,即刻攻城,届时玉石俱焚,休怪我主没给过机会。”

  内城各处响起争议之声,隐约能听到“独孤将军”、“孝武帝”、“卫国公”等字眼。

  独孤罗拨马转身,头也不回,前方是连天的火把,与月光联挟同辉,高殷在无数齐军的簇拥下,迎接他的回归。

第201章 龙头

  “说得不错。”

  高殷不吝啬夸赞,虽然身份是主菜,但独孤罗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如果不是这个时代的倡优们身份卑贱,高殷还真想让独孤罗去进修一下,以后做个周国外交大使,主要负责劝降这部分业务。

  “太子满意便好,臣幸不辱命。”

首节 上一节 108/2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