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273节

  上一篇PCE11体系的文章,到现在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已经变慢了不少,估计最多也只能达到百次引用的级别,而眼下这个ITIC体系的工作,许秋觉得有望走的更远。

  对于【非生物、医学领域】的【非综述类】工作来说:

  文章能被引用超过10次就已经很不错了。

  大多数工作都是0次、1次、2次引用,而且可能还是自己引用自己,毕竟从期刊的角度来说,影响因子能否破10就是一道分水岭,破10的期刊基本都是一区的期刊,具体到一篇篇文章上,也是类似的。

  而文章的被引用次数破百,妥妥能够称得上是代表作了。

  就算CNS以及《自然》大子刊,影响因子也不过40,能够发表在上面的大多数工作,被引用次数都不会破百的,因为影响因子是个平均值,有些被引用次数特别高的文章,会拉动整体影响因子的上升,就和“我和首富人均资产过亿”一样。

  如果文章的被引用次数能够破千,那通常是引领一个细分领域的开山之作,在各个期刊上都不为多见。

  要是一个学术工作者发表过一篇这样的文章,基本可以吹好几年了。

  因为达成这项成就的难度甚至比发CNS主刊难,而且一般也要很长的时间去发酵。

  就比如《自然》主刊,H因子大约360,也意味着《自然》建刊以来,被引用次数超过360的文章数量超过360。

  那么《自然》建刊以来文章被引用次数破千的数量,肯定是在360以下的,而《自然》一年收录文章数大约2644篇。

  哪个难度更大,一目了然。

  许秋觉得他这篇ITIC体系的AM文章,按照现在的热度,引用次数破百肯定毋庸置疑。

  甚至还有那么一丢丢的概率,可以达到千次引用的级别。

  至于到底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看同行们给不给力了。

  这有点类似于种花家的“酱香型科技”,股市、基金、游资、机构抱团买入一只股票,这只股票的股价就会节节升高。

  学术圈里也是一样,众人互相抬轿子,把一个领域的热度炒了上去,大佬可以多发好文章,而其他跟风的人也可以顺带弄几篇普通的一二区文章。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你好我好大家好,没有副作用,不像股市里最终会割韭菜。

  如果说破千的文章是一个细分领域的开山之作,那么被引用次数能够破万,基本都是一个大领域的开山之作,并且通常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比如,差不多二十年前,1995年,F Wudl和AJ Heeger等人开创了有机光伏领域,工作被发表在《科学》上,那篇论文目前被引用次数为7000+。

  这种级别的工作,被引用次数都没有破万,文章引用次数破万的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还有文章的被引用次数破10万的,不过目前仅有三篇,还都是生物相关的领域。

  根据相关统计机构的统计结果,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文献中被引用最多的工作大多是一些重要的生物实验室技术。

  其中,蛋白质定量、DNA测序、PAGE、Westernblot等方法类研究名列前10位,它们由于提出了开创性的基础研究方法,成为某学科领域的研究标准的参考,导致了大量的引文。

  与许多其他领域相比,生物学家往往更多地引用对方的研究成果,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生物实验室技术被引用。

  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著作是1951年的一篇论文——“Protein measurement with the folin phenol reagent(福林酚试剂测定蛋白质)”,它描述了一种测定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现在已经有超过30万次引用。

  另外,要进入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前100名,至少需要12000+次引用。

  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引用次数破万的文章数量也不过一两百篇。

  当然,单看被引用次数去评判一个工作的好坏,肯定是不够客观的。

  一方面,较早的论文有更多的时间积累引文;

  另一方面,一些世界著名的论文,因为它们是真正的基础性发现,很快就成为了教科书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熟悉的、不需要引用的术语。

  就比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DNA双螺旋的测定和高温超导体的发现。

  因此,现代文献计量学家在衡量一篇论文的价值时,不喜欢简单地统计引文这样传统的方法。

  相反,他们更喜欢比较年代相近、领域可比的论文的引文数量。

  这也是现在多用高被引、热点文章两项指标,来评判一个工作好坏的原因。

  

379 课题组规模扩张,13人!(求订阅)

   周日下午两点,许秋被魏兴思叫到办公室。

  进门后,许秋看到房间里面站着两男两女,都是本科生的模样,他的心中大致有所猜测。

  一般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本科生们比较喜欢找课题组,因为这个时间段是申请校内项目的时间节点。

  要是能在本科期间完成一两个项目,然后蹭几篇SCI二三四作论文,就可以为自己出国或者保研面试加分。

  当然,如果能发表SCI一作论文,哪怕是水了一篇四区的文章,都将是大大的加分。

  魏兴思主动向许秋解释:“这四位都是我们学校大二、大三的本科生,想来咱们课题组实习,我打算你们有机和钙钛矿领域各分两个人,你先挑两人,剩下的我让吴菲菲带。”

  “好的。”许秋点点头。之前许秋和韩嘉莹来魏兴思课题组的时候,魏老师基本是来者不拒,巴不得每个过来的学生都能留下来读研,而现在课题组的名声打响了之后,慕名而来的人也变多,都可以进行一番挑选了。

  许秋的目光在四位学弟、学妹身上来回打量着,同时暗中用系统检测他们实验技能的熟练度,虽然对本科生这样的科研素人来说,大概率没有什么高阶技能,但说不定会有惊喜呢。

  魏兴思则向四位本科生介绍:“这位是组里负责有机光伏领域的许秋,是你们的师兄,你们来向他分别做下自我介绍吧。”

  一番介绍过后,许秋配合着系统,了解到四人的基本信息。

  殷后浪,男,身高略矮,大约165,眼镜的镜片很厚,看起来比较有学霸的气息,大二,材料化学专业,绩点3.66,专业第一,英语六级600+,计划出国读研。

  邓虎,男,人如其名,长相比较雄壮,有着很明显的东北口音,大三,材料物理专业,绩点3.2,英语六级500+,计划本校保研。

  于娅,妹子,比较瘦小,大三,绩点3.3,材料物理专业,英语六级480+,计划本校保研。

  徐心洁,妹子,身材高挑,魔都人,大二,绩点3.1,材料化学专业,英语六级520+,计划本校保研。

  四个人的实验技能都没有太过出彩的,最高的也不过三阶,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

  许秋首先确定了一个名额,那便是殷后浪。

  不过,他很想吐槽,这名字起的,父母怕不是穿越回去的。

  虽然殷后浪是四个人中唯一一个计划出国读研的,大概率就是想过来做几个项目,拿推荐信,以及蹭几篇SCI,然后跑路。

  但是他现在才大二,还有大约三年的时间才毕业呢,四舍五入一下,这不就是一个硕士生嘛,跑路了就当硕士毕业了呗。

  大多数有意向进入科研圈子的,其实都是大二就开始准备。

  拿魔都综合大学举例,大一把《数学分析》、《大学物理》这样的“硬课”上完后,大二选专业分流后,就基本空闲了下来,刚好可以进入课题组给自己充充电。

  之前魏兴思之所以收不到大二的学生,纯粹是因为他刚回国没多久,在系里没什么名气,选择大二进组的科研积极分子自然找不到他的头上,可现在科研成果产出量非常大,自然就吸引到了不少人。

  另外三个人,说实话差距并不大,都是计划本校读研的,绩点和英语成绩也都相近,而实验水平现在也看不出来明显的区别。

  许秋思索了一会儿,觉得还是徐心洁更好一些。

  主要也是考虑到她是大二的,从劳动力的角度来看,大二的学生优势很大,可以多被压榨一些时日。

  除了特殊的体制内,以及医生、律师这些比较吃经验的行业,对于其他绝大多数的行业来说,年轻就是资本,就是优势。

  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技术迭代的非常快,就像计算机行业,不论是新老程序猿都要时刻学习前沿知识,不然就会被淘汰,越年轻,学习的能力就越高。

  另一方面,年轻时的身体也更好,都是一枚枚崭新的螺丝钉,因此能承担更高强度的工作,996也压不垮,等到35岁左右,螺丝钉生锈了、滑牙了,公司换一个新的就是了。

  有句话说的好,虽然没有人能够一直年轻,但总是有年轻人的嘛。

  当然,这句话在当下还能勉强成立,在未来几十年后或许就不成立了。

  因为现在生育率逐年下降,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社会问题,等再过几十年,可能就没有那么多年轻人了。

  人们需要干到70、75岁再退休,也不是不可能。

  之前不是有一个“笑话”嘛。

  某科研机构:“我们研制出一种药物,可以让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到160岁。”

  社畜:“那我们岂不是要到150岁退休?”

  某科研机构:“???”

  长寿对于帝王来说,自然是极好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反而不是什么好事情。

  有人可能会说,我年轻的时候奋斗10年、20年或者30年,实现财富自由,不就可以享受之后的几十年,一百年了嘛。

  那只能说太天真了,现在房贷为啥是30年,就是国家算准了一颗螺丝钉的有效使用时间是30年左右罢了。

  20-25岁参加工作,55-60岁退休,是不是刚好30-40年。

  如果寿命延长,房贷或者类似于房贷的某个东西,就需要一个人花100年的时间去承担。

  对于大多数韭菜来说,总有一把镰刀可以割掉你,并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不过,话说回来,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本身也是很有意义的。

  要是一直不用工作,一直享受的话,人或许也就废了。

  很多被爆出来吸毒、乱交的富二代,根本原因就是不用工作,整天闲着没事情干,家里再给很多钱,那不只能出去找刺激嘛。

  当然,“工作的意义”这种事情也不能深想,如果想的深远了,就又上升到了哲学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回归到材一218,许秋做出了决定:“我选择殷后浪和徐心洁。”

  听到这个结果后,殷后浪和徐心洁立马变出一副很开心的样子,而于娅和邓虎则有些情绪低落。

  看样子他们在过来之前都是做过功课的,知道课题组里的大腿在哪里。

  魏兴思点点头,看向四人问道:“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

  四名学生皆是摇摇头,表示没有异议,一般学校里的本科生还是比较乖,比较听老师的话,毕竟都没有遭受过社会的毒打。

  有时候即使有异议也会被压抑下去,羞于表现出来。

  这也是套路贷、校园贷曾经在高校盛行的一个原因。

  不过,魔都综合大学倒是没听说因为校园贷而上新闻的学生。

  魏兴思从冰箱中取出五盒蜂蜜柚子茶,分发出去:“那许秋你带他们几个参观一下实验室,顺带分配一下任务。”

  许秋点头应下,招呼着殷后浪等人前往隔壁的216实验室。

  现在课题组的人数扩容到13人,有些坐不下,好在本科生不是每天都会来,只能再搞点椅子,挤一挤,将就的坐了。

  许秋开始为众人介绍:“这是我们在邯丹校区的实验室,稍微有些小,大家不要太过介意哈。这边主要是制备光伏器件的,在张疆那边还有一间有机合成实验室,现在学校不是要把理工科院系都搬迁到江弯嘛,那边我们分配了近150平的两间实验室,已经初步装修完成……”

  “有机太阳能电池制备过程,包括清洗基片、旋涂……”

  介绍结束后,许秋将殷后浪交给邬胜男带,主要负责做有机合成。

  一方面可以锻炼殷后浪的能力,让他多攒点合成经验,另一方面,有机合成确实比较缺人手,如果他努力干活的话,可以分配给他几个课题做做,出几篇SCI还是不难的。

  邬胜男淡定的把殷后浪收下了。

  说起来,博后学姐平时都是一副淡定的样子,很少见她有非常强烈的情绪表露。

  另外一位徐心洁,许秋交给了韩嘉莹带,这也算是抱有一定的私心,想给学妹减减负担,而且徐心洁又是妹子,和学妹的性别也很配。

  韩嘉莹和徐心洁两人很快叽叽喳喳的聊了起来。

  这让许秋不由感慨,女生还真是一种奇妙的生物啊。

  许秋并没有打算自己培养这两位本科生,毕竟现在自己的身份不同了,不需要亲自出手,就像现在一级管一级还是比较好的,比较省事,这又不是企业,要搞扁平化管理,层级递进反而更加有效。

  另外的两位于娅和邓虎,则被分配给了吴菲菲那边。

  吴菲菲现在已经博二,还有两年也要毕业,同时等段云毕业后,还要负责钙钛矿和热电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都需要找接班人。

  孙沃看样子无法承担大任,两位大三的本校保研学生刚好合适,如果于娅和邓虎两人中能忽悠一个直博的学生就更好了。

  PS:二月份,前五天一共加更了1W2+字,日均更新8500+,上个月的欠更肯定是还清了,求一波月票,下周找机会再爆发。

首节 上一节 273/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