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 第29节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这首诗用典颇多,凝重而意境不如他后来的诗词开阔,充满爱国激情,但尚未完全从个人的功名感中走出。从《贺新郎》开始,毛泽东由诗跳到了词——由此开始,词成了最适合毛泽东大开大合,纵横捭阖的艺术形式;诗艺也由仿古到自由挥洒。再看毛泽东的书法,1912年的《商鞅徙木立信论》手稿仍保留着欧体风味,到1915年夏的《明耻篇》题志,字体拉长,带了行书特点,1916年《致萧子升的信》则已是草书,有趣的是,稍后,毛泽东又爱上了隶书和章草,1917年春《致白浪滔天信》、同年夏的《一切入一》序、八月的《致黎锦熙信》……

直到毛泽东的中年,他的书法艺术才真正显现端倪,而在晚年达到炉火纯青:已由正楷、隶书、章草、行书而入狂草,被人称为龙飞凤舞的毛体——这种体式,在中国历史上是可与张旭、怀素相媲美的!

与诗词、书法艺术一样,毛泽东的散文艺术、口头表达艺术也日臻完善。

概括起来,毛泽东的艺术轨迹是这样的:

从韶山时期的朴实无华但较为稚嫩,到长沙时期的儒雅厚重,而至南征北战的气势磅礴,最后回复自然,而独创一格。

尾记再生的火凤凰——韶山的变迂及永久魅力

1927年9月,毛泽东被“逼上梁上”,而他的故土,也由此开始,直至1949年9月,经过了漫漫的22年血与火的洗礼。

民国16年(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与共产党决裂,公开向革命者举起了屠刀,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制造了“马日事变。”

面对这严峻的形势,4月17日,韶山特别区教职员联合会罢课,在清溪寺召开讨蒋大会,29日,各界人民又在板凳岭召开反日反蒋,铲除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大会,5月27日,银田寺举行反帝讨蒋示威大会,韶山两区农民协会成立了自卫军总指挥部,庞叔侃,钟志申、李耿侯、成仲清、郭任奇统万余农军,会同湖南工农义勇军中路军其它各地的战士,进攻长沙,受阻后退驻韶山,以被收复的封建堡垒大塘湾为司令部,继续斗争。

5月29日,许克祥部3路攻入湘潭,遭义勇军痛击,韶山农军寡不敌众,被迫化整为零。血雨腥风,笼罩着这一方赤色土地。

1927年前后,韶山共有数十位热血男儿壮烈捐躯,其中包括了毛泽东亲手培育的农运骨干,韶山最早的一批共产党人——毛新梅、庞叔侃、钟志申、贺尔康、蒋梯空、谭震凡、谭天明等。李耿侯、彭绍辉等人随毛泽东参加秋收暴动,其中李耿侯血染井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韶山又有杨开慧、毛泽建、毛泽覃、毛福轩等牺牲在异地他乡。

一个长时期内,毛泽东不能再回故乡。许克祥士兵在韶山大肆烧杀焚掠。民国18年(1929年)1月30日,毛泽东的家产被宣布抄没,士兵们放了一把火。一股青烟在上屋场升起。

1927~1937年十年间,共产党组织在韶山的活动几被完会中止。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12月下旬,邹祖培从武汉中共中央长江局经长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回韶山,次年1月,他与毛特夫、王南秋在韶山冲一个隐秘的地方——毛震公祠堂后的木梓山青山坳内,重建了中共湘潭(韶山)特别支部,韶山的共产党组织又恢复过来。10个月后,韶山人民公开亮出了抗日大旗:成立了毛朗明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战爆发后,韶山有20余人壮烈捐躯,其中,韶山冲就有属于震公一房,派系为“恩”辈的少将团长毛岱钧①血染江西庐山。

1944年5月下旬,日军占领长沙,6月20日,由宁乡方向,侵入韶山;8月16日,又有一股沿湘宁大道,经韶山往湘乡。这两次都是过境的侵略者,到了该年10月,日寇便盘踞在银田寺、狮子山,历时10个多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杀死500余人,伤残80余人,毁房28栋,抢粮194241石,抢牛1569头。韶山,经历了“马日事变”后的大屠杀,又遭受了日寇的蹂躏,但,共产党——毛泽东亲手创建的中共韶山党组织如同生命力极强的“野草”,在国民党与日寇的夹缝中求得了生存,并且逐步掌握了韶山地方的乡保政权。1944年11月,毛浦珠、李勋启率中共清溪区委的自卫队,突袭狮子山日军,又在如意亭、新田坳痛击日寇;12月,共产党人打入了清溪乡公所。1945年7月13日,王震三五九旅南下到湘潭,派人到韶山接走了毛泽东的侄儿毛楚雄。伟大的抗日战争也在这一年胜利了。1946年,中共潭湘宁边区县工委发动共产党员参与乡政权竞选,庞柱中当了清溪乡长,刘伯庚任乡民代表会主席,毛义为乡队副,庞甫元等当了保长,这样,韶山在全国解放战争尚未全面展开的时候,差不多就已成了共产党的天下,毛泽东20年前播下

的革命火种,又在故乡熊熊燃烧起来。1949年4月21日,我解放大军渡过长江,挺进湖南,8月,进入毛泽东的故乡韶山:①

毛泽东的故乡——韶山村解放了

7月29日解放了常德,8月4日程潜和陈明仁两将军在长沙起义,我们就绕过了洞庭湖南岸,继续向益阳、宁乡进军。到达宁乡,大家就很自然的想到我党我军的领导者,有不少是三湘(乡)湘潭、湘乡、宁乡的子弟。刘少奇、彭德怀、罗荣桓、谭政、陈赓、蔡畅以及土地革命时期牺牲了的黄公略都是这一带人。因此对这一地区,不禁涌起了肃然起敬的感觉。尤其成为大家讨论中心的是:快要到毛主席家乡了。每个人心里都盘算着——我们能首先解放毛主席的故乡,有无尚的光荣!8月15日在宁乡到湘乡的进军途程中,任务和情况都是很紧急的。我们沿着这两县之间被破坏了的公路①上前进,经过湘潭县西北边境,走过了离韶山村还有十里的地方——如意铺②,谁都想绕一个弯子到那里去看看。可是任务是不容许的,大家觉得非常遗憾。然而,就在这一个日子,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凶地,被歧视了20多年的韶山村,平静地恢复了她的自由。她——毛主席的故乡解放了。

韶山村人民,虽然还没有看到解放军,但村民们听到毛主席的队伍回来了,从四面八方跑到我军通过的道路上去迎接。满途的标语,沿路的茶水站,家家户户的红灯,学生们由教师领着到部队访问

在湘乡,我们和坚持地下游击战争的湘中第一支队第五团的同志们会师了。18日,他们派人从离湘乡县城五十里的韶山冲,热情而兴奋地接来了毛主席的堂兄弟和两个侄子(指毛泽连,毛远翔、毛远忠)。这是当时途经韶山的4野第41军宣传部长李恩求的报道。另有一篇通讯写道:

韶山村解放了,这和其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市的解放又是另外一种意义。

初秋的夜晚,天还是那样闷热,队伍沿着山路急急行军。

每个人的步伐比往日走得更快,眼睛瞪得格外大,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宿营地是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的家乡——湘潭县韶山村。

队伍刚刚经过一座小山岭,突然灯笼火把齐明,火光下,照见一个木牌上写着:

此处离毛主席的家15华里。

从这里起到韶山村的东茅塘与上屋场,沿路站满了提着灯笼端着茶水的老乡们,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漫长漫长的火龙。到处响着清脆的鞭炮声,就象过年一样。

老乡们是那样高兴地欢迎着毛主席的队伍,这往往使我们想起了进入首都北京时人民狂热欢迎的情景。曾经受过毛主席亲自检阅的战士们,现在又到了毛主席的家乡,人人都感到无尚的光荣,当我们在新开岭,在梅河口,在辽阳,在鞍山,在锦西,和敌人浴血奋战的时候,我们就牢记着:“我们是毛主席的队伍,是为人民翻身打天下的队伍。”

现在,经过几千里的长途跋涉,来到了可爱的毛主席故乡。韶山人民受苦忍辱,在死的恐怖下斗争了20多年,今天看到自己的队伍,也从心底发出喜悦,他们为战士们仔细照亮难走的小路,还谆谆嘱咐:“同志,慢慢走啊,慢慢走啊!”

战士们受到这样亲切的招呼,都笑着说:“到底是毛主席的家乡,看老乡们多热情:”于是,“坚决消灭蒋白匪帮,解放全国人民”的口号声立时迸发出来,像钟声一样索回在韶山。午夜三时了,前面传来命令:“三连今

天就住毛主席的家里。”

三连的同志高兴得跳起来。第二天下午,各排选出一个代表,由王团长率领去参观毛主席的家。东茅塘和上屋场风景优美……我们刚刚到那里,毛主席三弟毛泽覃的岳母周老妈就从一间年久失修的茅屋里出来迎接我们……“20多年了,他已离开这里20多年了!他今年该是56岁了,身体不知怎么样?”

当崔清队同志把毛主席在北京阅兵的彩色像片展开给他们看时,乡亲们不约而同的欢呼着:“啊,胖了,胖了!”20多年来,毛主席家乡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已是满目疮痍,但是故乡周围环抱的山岗,沿屋相绕的松竹,门前清溪的碧流与英勇朴实的人民,却还像毛主席一样雄伟地屹立着……10月17日,长沙专区《建设报》记者寒山发表《我看过毛主席的家》,18日,长沙专区各界代表慰问团,中国人民解放军2野5兵团警卫连两个排又专程探访了韶山,不久,中宣部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毛泽东故居拍成了影片,韶山第一次走上银幕,走出了“韶山”。

1950年1月12~14日,苏联电影摄影师勃拉斯可夫、格希略夫,具有开创意义地第一次将毛泽东故居、韶山冲风景介绍到中国以外,他们也成了历史上进入韶山冲的第一批国际新闻摄影团。

次年,故居经过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人们沿着新修的湘潭七里铺至韶山冲的公路,纷纷前来参观学习。1953年,是有参观人数统计的第一年,这年接待国内观众1.48万人,外宾166人,以后以加速的形式逐年递增,1953~1965年共达669,034人,年平均5.1万人。

徐特立——访问韶山的第一位著名的革命老人;

陈毅——访问韶山的第一位共和国元帅;

继他们之后,胡耀邦、彭德怀、谭政、朱德、董必武、罗瑞卿、谢觉哉,班禅额尔德尼o却吉坚赞、李富春、粟裕、贺龙、张云逸、程潜、李维汉、胡乔木、刘少奇、叶剑英、彭真、溥仪、郭沫若、周恩来、陶铸、李先念、邓小平……先后在韶山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到1990年,韶山共接待国内观众2535.74万人,港、澳、台同胞,华侨38504人,五大洲141个国家、地区国际友人10801批,82601人。其中国家副总理级以上的42人,党派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以上的260余人,党政军副部级以上的587人,驻华大使130余人。

1966~1978年,1940余万,年平均149万。

1979~1990年,600万,年平均50万。

40多年中,韶山出现过3次人潮高峰:

1966年10月中旬起,日平均3万,最多一天5.6万,全年290万!

1976年,毛泽东逝世,9月10日~10月9日,共达28万,最多一天4万,全年175.39万;

1978年参观者开始猛降,1980年降到低谷,仅23万,然而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连年增加,尤其是1991年3月,江泽民访问韶山,揭开第3次高潮的序幕,这一年,来韶山观光的游客达105万人。1992年1——6月,韶山已接待60万观众。

韶山,在毛泽东成为中国巨人之先,只曾有文人学者叹咏这里的瑰丽风光,直到毛泽东闻名天下,才人与地俱传了!

首节 上一节 29/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