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 第25节

因为毛顺生是站在毛泽东面前,所以显得矮小了,站在当时社会一般人面前,却并不矮小。他的精神、气质、品质,实在也有许多优秀的地方。

毛泽东,在抗争中也学会了妥协。1910年的出乡关,便是抗争与妥协的统一。他愈来愈懂得:他的敌手不应当是父亲,而是许多更可恶的人。后来他才晓得,他毕生要与之战斗到底的,乃是一个社会制度。

这样,毛泽东在故乡已初步形成的个性、人格、品质大大地丰富与延伸了,而渐渐形成他的独特的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最初便有很浓烈的个性、人格、品质成分,所以它具有极大的魅力。我们可以将毛泽东17岁的年华分成如下几个阶段:

(一)直观地,感性地接受母亲、外祖母的影响,包括个性、人格、处事、为人。这是一个朴素的、本能的低级阶段。大致以1902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冲为界。

(二)第一阶段的深化、延伸,由对真善美的直观、感性而渐上升至理性,即随同母亲信佛,接受佛教思想的某些观点;时间是1902年至1906年前后,即从入南岸私塾到出井湾里私塾。

(三)认识层次的提高。私塾给毛泽东以知识,他更依靠自学获得的知识,开始认识到佛教与现实生活脱节而愚昧的一面;更主要的是在与父亲的冲突中,他更认清了佛教的弱点,儒家的奋发进取逐渐占了上风。

(四)更深入地研究儒家思想,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彻底抛弃了对佛的形式上的信仰)。毛麓钟给毛泽东提供了大批儒家经史子集,尤其以真儒的人格潜移默化了毛泽东。毛泽东一生最后这位私塾先生,所推行的是一种温和的儒教,因而较之毛顺生严酷而“通俗化”的儒教更容易为毛泽东接受。几乎与此同时,毛泽东从新派人物李漱清那里知道了天下形势,特别是听到了许多既不合佛,又不中儒,而是另一种崭新姿态的思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既然毛泽东已经作了上述极其充分的准备,主要是思想上的准备,1910年秋,他便足以冲破家庭、家族、家乡的束缚,迎着时代的呼唤而大步向前了。

二、从童年、少年的萌芽期起,推证“毛泽东思想”形成之轨迹

将毛泽东的婴、幼儿、童年、少年时期称为毛泽东的“超早期”,是因为,这17年与以后的66年相比,时间只有其1/4,这段时间,仅仅是性格的形成时期,真正的事业远未开始。

1910年以后,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约略分析如下。

1910年的毛泽东,虽然已有较确定的价值观,他的思想土壤中已渗入了真善美的种子,虽然他正直的人格与品性,鲜明的爱憎和刚强、韧性、倔做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已基本形成,但这一切还较为稚嫩——他之出乡关,尚带有负气出走的成份,也为强烈的功名感所鼓动,因此,要成为一个伟人,还需要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

到了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他的知识、阅历又得到进一步提高。1911年到了省城长沙后他才开始进入思想和人生观的飞跃时期。

(一)1911~1921年,毛泽东完成了他的科学知识(主要是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帮助他锤炼着自己思想,他的由佛到儒再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之转变业已完成。除了佛所主张的真善美的内核,从他的身上已完全没有了佛的痕迹,他在信仰上背逆了母亲,但母亲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仍然保存着,甚至深入到思想深处而无可改变。同时,他精心钻研了儒家的伦理,这得力于他的老师杨昌济,从他早期文稿中可以看出,他已进入儒家伦理最深层,但他强健的消化能力,没有使他不可自拔,在这一点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又帮助了他,可以说,在儒对佛进行了有力修正之后,“资”又对“儒”进行了修正——但是,与佛、儒一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也有它的先天不足,甚至严重缺陷。

那么,彻底而全面地将上述三种哲学思想加以改造的任务就落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上。

1919年“五o四”运动爆发,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对于参加和领导了这一场革命运动的毛泽东来说,也是极关键的一步——他得到了一件能将他此前业已吸收的许多哲学思想(精、芜并存)加以最大改造的武器,由此开始,他不但从“佛光”中走出来,也从儒“网”中脱开,还背离了资“圈”,变成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到1921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标志着他的思想之升华已经完成。

下一步,主要是将他已接受并坚决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并在其他许多人参与之下,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1921~1927年,这一时期是毛泽东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的奠基时期。我们在这里不多论毛泽东在党建、工运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活动,而着重分析毛泽东的农村革命的最初尝试——1925年和1927年在故乡韶山的革命活动,因为,农村革命理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乃是毛泽东思想最具创造性,最为闪烁光芒亦最大的成功之所在,我们要讨论它的意义还有一点,那就是,毛泽东之所以能超绝凡俗地将农村作为他加在革命天平上的一颗重重的法码,是因为他对农村有最切深的了解和体验——他的“超早期”,不但使他最深入地了解了农民的苦难,农村的落后,在与1910年以后之所见所闻的对比中,认识到农村革命之必须与首要,农民若想解放自己,

必须把统治中国的四大绳索:封建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彻底摧毁。而且,因为毛泽东是一位由农村、农民中脱颖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由知识分子中脱颖的革命家——农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三位一体,就他个人来说,他的根深扎在中国农村,他与中国农民息息相通,因此,从农村开始他的革命,既最为便捷,又最有把握。而农村革命之初,他选择了他的故乡。其时,故乡的情形是,它仍然处在沉默与落后之中——正如中国其它许多偏僻的乡村一样;不用说辛亥革命,只是让这里的人们少了脑后的辫子,就是刚刚发生不久的“五四”运动,也并未在这里引起大的波澜——政治觉悟的启蒙,期待着毛泽东来完成。毛泽东为此花费了他七、八个月的时间,他取得了成功——故乡的经历告诉他,中国革命的基点在农村!对于这一点,他在几十年的斗争生涯中坚信不移。1925年以后的一、二年,他足迹遍及故土以外的各地乡村,进一步完善了他的认识,1927年,他徒步考察了10多个县,沿途开调查会、演讲,他的农村革命理论几近形成。

(三)1927~1937年,毛泽东武装斗争理论形成时期。武装斗争,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而毛泽东又对此注入了新的内容,即以农村的武装斗争带动城市的武装斗争,这是毛泽东超早期与家长、与族长的斗争哲学的延伸,更是毛泽东农村革命理论内核的具体化。

(四)1937~1949年,毛泽东的一系列理论全面形成和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及参与到这场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的亿万人民,共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毛泽东思想。

我们必须反复强调的一点是,虽然毛泽东的“超早期”所具有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的萌芽,与整个的毛泽东思想不可伦比,但,毛泽东的思想的整个形成过程,超早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自然,“毛泽东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不是同一个概念,但二者有前后相承的关系,而且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交叉。

因此,至少在研究领域,必须将毛泽东的“超早期”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轨迹勾勒如下:唐家圫家风熏陶了幼年、童年的毛泽东;

毛泽东自然地接受佛教的某些影响;

儒家思想对毛泽东受的佛教影响作了修正;

深入地研究了儒家哲学;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让毛泽东从儒家中走出;

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进行了全新的洗礼;

毛泽东由接受马列主义到运用马列主义,再到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形成。

三、山冲里的世风和传说,薰陶出毛泽东坚贞而率真、淳朴而多情的个

韶山冲自明初开发以来,她的原始荒凉悄悄褪去,那猛烈的虎吼也经山林与山谷这个巨大音箱的处理,而变成与悠悠的韶乐相配合的鼓点了,风,穿过竹林,呜呜咽咽,那就是民间传说的八仙吹萧,山泉在石上叮叮咚咚,如同扬琴脆脆地清响;忽而一声狗吠,带出一串鸡鸣,茅屋顶升起缕缕炊烟……在竹林间,在溪水旁,悠扬的山歌子此起彼伏:情妹哎住在花山——花坳中身穿哟花衣系花裙脚穿花鞋哎踩花地手摇花扇扇花风花香呀引动少年君这是韶山的情歌,歌中涌动着一种纯情,韵里跳动着一种童真。细妹子,貌不差,不涂红,似桃花;不打粉,粉节花;不洒香,胜桂花;穿件衣,蝴蝶花;

系条裙,玉兰花;

穿双鞋,似莲花。

长大了,对人家;

不对头戴纱,①

不对浪子家,对个老实人,同心共创家!这是韶山人的审美观——不务繁华和虚荣,崇尚自然;这也是韶山人的人生观——不爱富贵,只图朴诚。历代还传颂着许多极有魅力的故事。据说,韶峰上,藏着一个生长千年的杜鹃花王,有缘的人才能见到。韶峰下,住了个采药的独身老人,叫刘义,他乐善好施,治病救人,却不取报酬。

这一天,他攀在山岩上采药,看见了一朵篮盘大的映山红,正惊讶时,那花忽一阵颤动,从花蕊上拱出一个美丽的姑娘——她问:老人家,有何事相求?老人回答:没有。姑娘莞尔一笑便不见了。刘义采了一大篓山药,下到山坳里,走入病人家,人们一见他便惊呆了:刘义已白发转青,牙齿长出,返老还童了!这事被官府知道了,便派人来追问刘义。因为官府也知道韶山冲里有个杜鹃花王,因此肯定她是被刘义碰上了。可刘义见官后,却死活不肯说出花王藏在何处。官府便将他打入大牢。这一天,刘义正在牢中愁闷不能出去救助病人时,一朵小小的映山红忽而飘进了牢门,刘义不禁双泪涟涟——他又变成一位老人了,狱卒再打开牢门时便惊呆了:他们以为这老头不是刘义,真刘义已偷梁换柱地逃走了,狱卒忙飞身去追赶,牢门也忘了关,刘义趁机走了出去。

这时,杜鹃花王飘飘而下,将他驭起,驭往山林……从此他们便在山里云游,散播花种,一到春天,韶山冲便是满山满坡火一般的映山红……

这一类故事,在韶山就象满溪的鹅卵石,随手可以拾得几枚。

毛泽东外祖家唐家圫附近,以赵、章、文姓居多,那里的人们大多朴实善良,千百年来辛劳耕耘,艰苦劳作。他们又极富于想象,毛泽东童年时听到了许多瑰丽诱人的故事:

章姓人家生了个俊美的伢子,取名叫峻峰,隔河相望的赵氏生了个秀气的妹子,叫雯云。

峻峰长大了,学得门木匠手艺,以艺养家,以耕带艺;雯云也长大了,更加聪秀,纺织桑麻,都是里手。两人每每在河中石上,照同一面清澈的水镜,看镜中同一轮丰满的圆月,洗锄耙,洗衣裳……他们彼此都有了情意,但都不讲出。

湘乡龙洞,躲着一条孽龙,它本是一个妖人变的,竟也垂涎于二十里外

受云的美貌,于是吞云吐雾,韶山的上空,烟尘滚滚,在混乱中,它一把攫住了雯云。

峻峰见状,飞身一跃,抡起板斧,奋力砍向龙头,孽龙鲜血溅满峻峰一身,定睛看时,孽龙已逃走了,雯云也不见峻峰拼命追赶,一直追到龙洞,一股冷森森的恶气直窜出来。峻峰毫不犹豫地摸进了洞,斩杀了守洞的众小妖,入到最里端,只见受云正趴在一汪清泉边哭泣,泪珠掉在水中,叮叮叮叮,峻峰便一把背起雯云出了洞:

“你快回家,我再进去杀死孽龙!”

峻峰再次入洞,寻到孽龙住处,见它正在痛苦不堪地裹伤;峻峰大喝一声,挥斧便砍。

“呜——”

一股毒气熏来,峻峰扑地而倒……

那雯云却还守在洞口,她等了好久,仍不见峻峰出来,不禁又双泪涟涟,终至于昏厥过去。

待她醒来时,四下打量,发现自己已到了一座大庙下面,一位仙人飘飘然走过来,说:姑娘,庙内有一石匣,你只须揭下符咒,你的情人即可得救……

首节 上一节 25/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