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下则书堂山,与长沙山同名。临湘欧阳信本所居疑此,亦率更别业也。
云湖水出山下,而东流,过连益桥。桥东山行可十里,为罗仙寨;东北则宁乡之地——宁乡,故益阳所分,“连”则连道,桥盖汉县之疆,取二县为名也。
云湖水又东,稍南流,经高桥,有小水出铁石坳,经矮桥而入云湖水——“高”、“矮”相对而名矣。又东南得天子岭水,韶山因虞巡得名,故此名天子。
自岭东北,皆宁乡地,靳水东流而入于湘。岭南则云湖入涟。二水之间,山冈起伏,形家①以为县脉所行也。
云湖水又东南,得梅湖水,又南得仙女山水,下为小韶山,与韶山相望。云献参差,翠微双秀,其地皆在湘乡。下四都别有仙女山,旧图谓之仙女峰,非此山也。
山水东流,百三十余里,至下云桥,得灵神寨水;北有上云桥,跨云湖水。或又皆为“营”字,云前代团练屯营之地。
灵神寨水东七、八里,经清溪寺,又得一水,交流东注,至石坝桥南而入云湖水。
南流东折,经狮子山,上有石盆,夏旱不竭;洞多蛰燕,因谓之燕子洞。水屈东南,得球山水,山形正圆,西连狮子山,水出永义亭,经翟家山,为白玉泉。今县无翟姓,或改为“侧”。
又南得岩鹰坝水而届银田寺……
自此通舟,拨船转运,送租贩米,日夜往来。云湖船有三步(埠):银田、灵宫及桥上也。舟载十斛,才用一人榜之,不须帆楫,惟持一篙,无阻风波,刻期而赴。
或霜清春丽,命舫独游,亦临泛之别趣矣。②王闿运(1833~1916年),又名开运,字纫秋,又呼之壬秋。中国近代大儒,古文经学家、方志家、诗人。他壮岁奔走大江南北,与清廷重臣肃顺过从密切,又曾为曾国藩门下贵宾,晚年回乡,修志吟诗。王先生的家就在距韶山冲40多里的七里铺(距韶山银田则仅20多里)——韶山冲为七都七甲,七里铺为七都十甲。祖宗世居其地的王闿运,对韶山一带山水自然是非常熟悉的。
王闿运因为修了名志《湘潭县志》而享誉方志界,殊不知,也正是因为他亲历韶山,以与《水经注》类似的笔调描绘了韶山,才使该志熠熠生辉。王闿运赖有其对韶山一带的细致观察,才写出如此纯朴秀美的文字,韶山,也因了这位大学者,在毛泽东诞生前四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就开始引起了一些文人学者的注意。当然,真正了解韶山的,还是韶山当地的人们。清乾隆二年(1737年),毛氏家族第一次修族谱,其主持人毛尔达邀请附近湘乡籍的“布衣”周定宁,一同游历韶山冲,写下《韶山记》:
韶山,楚南一名山也。祖西华,面南岳,《盘古舆图》按:轸宿在玉衡;天文昭曜,其辰在已,星在荧惑,五行在丙,天市在西垣,次舍在鹑尾,细度在轸十六度也。
介三湘而远七泽,发岳麓而控东台。潆洄地涌,水飞雪浪之花;
天开,山横玉枕之案。绵亘百余里,蜿蜒来八面之龙。
山苍莽,际无隆。狩幸致南巡之大舜;凤音亭,丹风含书;胭脂井,紫龙吐沫。
上麓天马凌空,岱上灵鱼不老。褒忠,贞女来朝,相随鹏山白鹤;护,石人抱子,引将东骛凤凰。
乌台石岔,草衣崖畔,湘西狮子,石羊入山。
左湘潭,右湘乡。风云际会,前金后紫,龙王雨露同沾。登望而咫尺星沙,转盼而韶山罗列。
青草湾,金鸡观,秀丽花园;铁陂塘,枫梓山,恢宏乌石。平地斑竹,竹山青葱四季。南岸创石,石洞雄壮。
长天,黄田,白田,月城,山之保障;黑泥,花桥,桃树,山之前朝。
钓水洞,鲤鱼寨,鱼龙变化;青山寨,文林寨,虎豹风生。太乙观,中夜燃藜;白莲庵,四时玉藕。韶峰庵,仙女庵,列三女仙之金像;团山寺,清溪寺,绘诸菩萨之仪容。
九天韶乐,时来迭奏罗音;三邑叟童,日每瞻依圣境。
果然特地乾坤,信道崭新日月。不仙不道,眉山、盘谷风规;产乐产花,桃洞、天台景象。皓月是长明公不老,白云乃不速客频来。绘动风常清,山麓松垂露,轻洗妖氛。
惟阅此山,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四时之景,恒周一道,同风永
远,乃述题数语,聊缀七言:
绕岫岚光凝欲滴,长风轻袅云烟侧。
山涵五月六月寒,地拥千山万山碧。
《韶山记》是一篇骈赋,虽然这种早在隋唐已渐失去生命力的文体,多少限制了周定宁的思路,但此赋乃是历史上全面、细致、准确地从风景的角度描绘韶山冲的第一篇文章。
在周定宁的笔下,韶山的位置,来龙去脉无不备述;山形山势,跌宕生姿;神话传说,信手拈来;风景点,动人处概而括之。比如护山(即石人抱子,在滴水洞),狮子山,石羊,花园冲,铁陂塘,枫梓山,南岸,石洞冲,太乙观,白莲庵,韶峰庵,仙女庵,桃洞,天台……均是人们今天到韶山犹能见到,或有遗迹可寻的胜境。
虽然自古以来,常有文人墨客翰墨淋漓于韶山风景,但数千年里,韶山在人文领域一直默默无闻,“韶山”,并没有真正走出韶山——韶山之为普天之下瞩目,则是在毛泽东诞生以后。
这位中国巨人自韶山脱颖而出,后文将详述,这里,我们只想指出一点——毛泽东,也曾以散文笔调描绘他的故乡。
1916年6月下旬,毛泽东闻母病,心急如焚,急欲回韶山探母时,却又逢天不作美,阴雨绵绵,更可恶者,南北军阀混战,兵士充塞于途。但他归心似箭,于26日清晨急忙自长沙赶至湘潭,然后步行往韶山。
到韶山境内时,天气放晴,他喜不自禁,他觉得他母亲——慈祥的文氏似乎就在他面前了,他放眼望去:
“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图画。”这是毛泽东到达银田寺——韶山的东大门,他提笔在黄昏的微光中,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上写的,让他也来分享游子归家的这一份快乐。这成了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
篇写景散文。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又回到阔别32年的家,他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登上父母的葬地,站在溪上小桥,看着巍巍韶峰,尽情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他浸泡在滴水洞内那一汪碧清的灵泉里,洗卸他数十年的戎马风尘,看山,味水,思人——晚间,他睡不着觉,秉笔写下了这样一首咏故乡的诗: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三、韶山古文化的见证:雷公铲、古陶、
欧阳询的书堂山以及关公斩妖的传说
韶山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人类?关于舜帝在此奏韶乐的传奇自不必说。在韶山冲群山南麓,有一个大坪乡,那是毛泽东外祖母家所在地——毛泽东的根一半在那里。大坪乡有座山寨,据说雷公和电母曾在此显灵,所以当地人称之为“雷祖”。人们在山间翻地耕种时,千百年来,总能见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什物——许多石头,不像天然生长,而呈刀形、斧形、铲形——这,莫非是雷公留下的遗物吗?“雷公铲”这个名儿便出现了。
人们哪里晓得,这些雷公铲,经专家鉴定,竟是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
还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韶山就有了人类。
这,正与大舜南巡至韶山的时代相吻合。莫非,这些磨制石器,正是舜帝时留存的?
也许,大舜不但在这里驻听韶乐,而且,他还留下了他的农官,将中原的耕作技术带到了这里。……
舜帝南巡,是汉民族文化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传播——舜帝所经过的区域,大致是汉民族领有的区域。舜帝老死苍梧,即今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其地在湘,粤交界的五岭,这告诉我们,四、五千年之前,汉族文化影响的南界止于今湖南。舜帝大致是沿了东经112°~113°线,跨今三个省份1050多公里(直线距离),由汉水下湘江,入洞庭,再溯湘江而至湘南——湖南境内舜帝的神话及有关的遗迹,如洞庭湖君山舜帝二妃墓,都在这个范围内。而韶山也正在东经112°与113°间,舜帝到此的传说,当不会毫无根据。
舜帝死后,已受禅让的禹,成为汉民族各部落的统领。相传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即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韶山正处在荆州之域。历夏、商、西周,至战国,乃属于楚国。虽然舜帝已于此前一千多年给韶山带来了人文之气,但到此时尚是原始的“南蛮”之地。屈原放逐,曾至沅湘,忧愤至极,作“怀沙”而沉汩罗,由屈子《涉江》可以知道当时三湘之地的落后: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诸而反顾兮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汰,船容与而不迸兮淹回水而疑滞。……入淑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韶山比沅湘两岸人烟还要稀少。那时,它属于由荆楚向“苗蛮”的过渡地带,几乎没有汉族人居住,只在其边缘有极少的人迹活动。
但是,距离韶山只有30多里的湘乡县城,战国时却已聚居着不少人口。
1958年,湘乡城郊牛形山发现一庞大战国墓群,从东北往西南绵延10余公里,计5000余座,出土除农耕器具、生活用品外,主要是戈、矛、剑、镞和车马器。已清理的两座中型墓为2停3棺,有宽敞的墓道,墓坑为5级、9级台阶,墓主为卿大夫一类贵族。
无疑,湘乡文化对韶山产生了最切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