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咬定青山不放松--——杜斌回忆录 第14节

点击:

我首先做了一系列试验,做完试验以后,还要修改张拉的工艺。试验出来后要试用,然后提出来摩擦力到底多大,根据这个结果进行改进。改什么呢?一是钢锚的材质不稳定,所以要把钢锚正火——就是热处理的一种方法,又提出了正火锚。这就解决了锚的性能,它能够把张拉力锚固定住。这种锚一直用到了现在,这是很大的成果。

二是做了另一个试验,以确定要张拉的力量。这就要知道管道的摩阻、锚口的摩阻,钢丝的回缩。好比拉力是100吨,但不一定传到梁上就是100吨,因为管道内有摩阻,锚口的摩阻和钢丝的回缩减少了张拉力,它可能只有80吨。但是这80吨也不一定准,所以要摸索,以求得准确的数据,满足设计上的要求。所以我就要将管道的摩阻、锚口的摩阻、钢丝回缩弄清楚,这样才能够确定张拉力。确定了以后,我就要把张拉力的工艺进行修改,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桥梁心脏问题。

三是我们是用45号钢的钢锚做试验,这是优质钢材,用量很大,工艺要求又很严,工序又很多。根据这些情况,我组织并亲自参加了进一步的试验,目的是用钢筋混凝土的锚来代替优质钢的钢锚。我们做了一系列试验,1976年的时候在梁上试用,基本成功了。到了1980年,经铁道部认定,认为这些锚在技术上比较成熟了,自此开始推广使用。

四是我组织了钢绞线的开发,就是将4毫米的钢丝,每5根一组,一共7组拧成钢绞线;还有6根5毫米的钢丝成一组,也是拧成7组。用钢绞线代替钢丝束的试验对向大跨度桥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做的这一系列的试验,都是为了解决张拉系统的问题。

在丰台桥梁厂时我还要负责新图纸的具体准备工作。设计院设计的图纸在工厂不能直接使用,我们必须核实是否符合实际。我就负责这项工作,根据材料的情况、工厂设备和工艺要求,把图纸拆开。我要先了解它的意图、要求、规定,然后根据我们的情况,通过计算、画图、反复核对后再重新画图。所以最后每张图上的每项数据,闭着眼睛我都能说得清清楚楚。

整套图纸我前后复核了好几遍,复核完再给领导看,看完再复核。这样不知多少遍,图纸终于完成了。工人们拿着我画的图去绑扎钢筋骨架,等到钢筋的骨架出来就叫我去检查。我到工班去检查时都愣了,不知道从何下手。这简直是一个庞然大物,骨架有32.6米长、5米多高,我的图纸就有20张左右。我有些茫然了,但工人师傅们检查时都很利索,他们拿着我的图纸,不到十几分钟就检查完了。这说明了我还是脱离实际,理论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否则就是一纸空话。

此外,我们还做了31.7米的箱形无碴梁的试验。我们这些桥梁的梁是工字形,而箱形的则不一样,上面不要道碴,重量就减轻了,这就可以向大跨度发展。

我们还解决了存梁支点的裂纹问题,修改了设计院的图纸,把梁的端部下面的台阶提高了。我还组织编写了《桥梁施工技术条件》和《设计计算书》。这些都是1974年10月份以前做的工作。

 

关于油泵表的故事

那时我们援助苏丹,用的是他们提供的钢锚,因此要做试验,要得出一些数据。在做试验的过程中又出了一件事。油泵上面有仪表,一开油泵指针就往上冲,所以从表上就看得出来钢锚能承受多少吨位。做试验的时候,正好是我在那里盯着,还没有开油泵,可是油泵上的表不回零。我马上停止了试验,让工人去修表。这事也怪,班长拿着榔头在表上打了几下,表就回零了。

班长指着表跟我说:“这就是科学。”接着他对工人们说:“继续试验!”我马上就制止了。我说:“不能试验!这样的话,表测不出准确的数据。这是人命关天的事,也是涉及国际关系的事。如果出事的话,在国际上的影响很大。”班长不干了,当场跟我吵了起来。我把他拉到领导那里,详细叙述了事件的经过。领导批评了他,把表拿到试验室重新校对然后再做试验。真是不打不相识,班长后来也成为我的好朋友、好战友。

223孔桥梁的大会战

1974年10月份,津浦复线开始建设,要求在3个月之内造223孔桥梁。这时正是冬季施工时期,一般的情况下是完不成这么大的工作量的。我们厂采取“大会战”的形式来进行生产,我是“大会战”的技术负责人,为能在3个月之内保证223个梁全部交付,我们制订了一系列措施。

当时再增加设备已经来不及了,因此我和车间的技术人员查看了科研方面的资料,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第一,加强振动;

第二,降低混凝土的坍落度,把坍落度降到0~2,换句话说,就是把混凝土和得硬一点;

第三,提高养护温度;

第四,混凝土170级就脱模。以前是混凝土到300级才把钢模型脱模,而这个就提前脱了,所以钢模型就周转得快了;

第五,混凝土350级在厂房里做张拉,梁的设计是500级,结果不到500级就张拉;

第六,修建简易的养护池,改变存梁的支点,原来到500级才张拉,现在到了350级就张拉,使桥面拱起来不出裂纹,然后在厂房里面继续养护,使混凝土的强度达到500级。

为了落实这些措施,我和车间里大学刚毕业的一个技术员(他才20岁出头),我们两个人日夜轮流到工班里跟班。本来车间里还有一个老工程师和一个女工程师,但老人年纪大,不方便夜间跟班;女工程师又怀孕了,我也不能让她熬夜,所以就我跟技术员两个人轮班。我干脆就住在工厂里,夜里就在搅拌楼里盯着。我要检查石头、沙子、水泥的配合比是否准确,还要看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否达到要求。我跟着工人一起把混凝土搅拌出来,打试件,跟着一起到试验室试验,看强度够不够。我要到保温班,看一下混凝土养护的温度是否适当;到张拉班看张拉的情况。我把所有的环节都检查清楚,每天一遍,甚至自己亲自动手。

我们那时候没有加班费,夜间也没有加餐。半夜饿了,就买一个馒头,夹着咸菜,一面走一面吃——哪有时间坐着喝点汤水呢?每天最多也就睡五六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不能睡觉。有一次,半夜刚睡下不到10分钟,工人就来找我,他在我身边大叫:“杜工!杜工!快起来,张拉千斤顶和钢丝飞了!你赶快去吧!”这把我吓了一大跳,这要是飞了真是不得了!我赶忙问他:“伤人没有?”他说:“没有。”谢天谢地!还好没有伤到人。

那是冬天,多冷呀!我也顾不上了,赶忙到了工班了解情况,仔细检查了一遍,看出了原因所在。钢丝锚就在千斤顶周围,就像个羽毛球一样,张牙舞爪的,露出三四十厘米长,千斤顶在中间拉,有六十多吨的张拉力。我去检查的时候发现钢丝受潮、生锈了,这时再张拉的话,它就相当于小的滚珠轴承,千斤顶拉不住这么滑的钢丝,这一下就飞了。这是很危险的,这就相当于一个重型炮弹,如有工人在旁边,他的身体一下就被射穿了。

我立即要求工人们用细砂纸去掉钢丝上的锈。但问题又出来了,要除锈就要把钢丝锚住后再张拉。工人们都有些犹豫。我立即站到了最前面,对工人们说:“你们装上,拉!”他们还有些迟疑,我又说:“张拉!没事!我站在前边,出事我先死!”结果没出事,成功了!大家高兴得不得了,既解决了问题,又没有耽误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