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瑞彩华光--曾庆华回忆录 第17节

点击:

大禹治水,他的目的不仅仅是疏导河道,更主要的是他意识到了泥沙的问题,并通过利用泥沙造地来解决洪患的问题。大禹利用了当时的渤海湾,把泥沙疏导到那里,并逐渐成为了哺育无数华夏子孙的河北平原。

大禹的根本理念就是不阻挡洪水,而是让洪水分散,并把洪水带来的泥沙造地,这种理念放在现代也是值得借鉴的。明朝的贾让认为修堤挡水是下策,清华的黄万里教授也和他持有相同的观点,他反对大修堤防的办法,在郑州召开的一次防洪会议上,他曾说道:“人们都怕洪水,都想把它给挡住,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把它分散开来,洪水的威力就会大大减少,它连鸡都淹不死。”

因为他这个有些夸张的比喻,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不过细想起来,他的观点是很有价值的、有道理的,大禹治水并没有修堤防,只是对水进行疏导,但这却延续了几百年的国泰民安。

要知道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的渭河下游是地下河,这种河道没有人筑的堤防,因此几千年来八百里秦川因其土地变得十分肥沃,但自从修了堤防后就变成了地上悬河,这“危险”的包袱就此背上了。

除了大禹,还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的说法。王景是东汉初期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在治理黄河时采用了引洪的办法,把洪水通过一个“水门”引进来,让含有泥沙的水进入滩地上,因而使得河水流速减缓后泥沙淤沉下来,再让清水回归河槽。

在黄河地区有句名言“大水出好河”,因为每次到了洪水时期,汹涌的洪峰都会给河滩带来肥沃的土地和大量的鱼虾,不仅是中国人民,就连地处恒河下游的孟加拉国的人民,也是依靠着洪水带来的肥沃土壤和鱼虾来维持生计。筑堤坝、拦截洪水就要承担溃坝的风险,而一旦堤坝崩溃,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对于洪水,我一直提倡要把它合理地利用起来,在保证人民生活和财产安全的前提下,让它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我曾经在孟加拉担任专家时,看到美国的有些专家提出一些意见,要孟加拉的人民习惯于和洪水打交道,这样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有人主张在孟加拉修筑堤坝,我则是反对的。

水是生命之源,它所带来的泥沙也是对人类极有益处的,我们虽然总是与洪水作斗争,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如何与它和谐相处。合理治理、合理利用,才是处理的核心之道。我们现在有的地方洪水虽是被消灭了,但随之而来的地下水也同样消失了,河流下游的农业灌溉用水一般都变成了污水,这是十分不合理的。一条生态的河流,应该有洪水、中水和枯水三种类型。

在我看来,黄河河口是世界上最好的河口。这里每年有近十亿吨的泥沙通过黄河被输送到黄河河口,这些泥沙淤积在入海口两侧,逐渐在河口附近形成陆地。而泥沙淤积所形成的沼泽,也形成了适宜鸟类生存的中转站和栖息地,于是看似恶魔般的泥沙反而成为人类居住地的来源和鸟类的天堂,而且黄河每年约有250亿~300亿立方米的淡水输送到河口地区,这对河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始终提倡用河水带来的泥沙来造地、淤积滩地、淤积河道的一些沟汊和洼地。通过不断地淤积,可以拓宽和加高堤防。河道里面的滩地可以让它不断地分期分批淤高,让人们居住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包括在拓宽加高的大坝上),河滩淤积出来的肥沃土地仍归农民耕种,而且现在的汽车十分轻巧,能够在修好的道路上飞奔,以此来保证农民可以到河滩去发展农牧业,甚至水产、家禽等。

黄河下游的河滩地区约有180万的人口和200多万亩滩地,如何让农民凭借着河滩地富裕起来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荷兰人能够在海平面以下围海造田,我们这些在海平面以上的人民也同样可以富裕起来。

中国是块宝地,而河水所带来的泥沙便是上天赐予我们华夏民族的宝贝。我所研究的不论是水还是泥沙,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能够利用它们来创造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我们国家更好更繁荣的明天。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很庆幸自己经历了祖国从黑暗中不断徘徊到最终走向光明的整个过程,我更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而自豪,因为我倾尽了大半个世纪的时光,投身于祖国的水利事业中去,我的一生是值得的。

刻骨铭心的爱恋,至善至孝的后代

 

1959年9月,曾庆华(右)和倪承瑞在北京合影

我和倪承瑞在中学时就相识了,我们不是在一个班级学习,但我们都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团员,在一个团支部工作,高考时我们便在一起复习,自然而然就相互熟知了。

她是一个端庄、秀美、品学兼优的女孩,与我一样,她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工作和活动。我们平时都十分要求进步,热爱这个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在多次团支部活动中我们的接触也渐渐多了起来。

承瑞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在我耳中听来犹如天籁之音。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建春门广场给群众们表演,宣传民主改革。当时秀丽文静的她唱着那甜美的歌,让我久久不能自已,思绪融化在她的歌声中。她的美,是由内至外所散发出的自然美,坚强、端庄,让我倾慕于心。

她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拮据,解放前她的父亲在一家钨锡公司担任文书的工作,靠着父亲微薄的工资养活着家里的兄弟姐妹,她是家中的老小。渐渐地,承瑞的哥哥姐姐成家自立后,家中就剩下了她与年迈的父母亲,这样的情况下,经济来源主要是大姐、大哥、二哥和三哥寄来的钱。

聪明、努力、好强是平时生活中的她,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们在一起读书时,虽说我的成绩也不算差,但总是比不过承瑞。高考夏令营时,彼此渐渐地有所了解,我心里对承瑞的喜欢更是多了几分,但还是不断地担心她看不上我,所以那时自卑的我就把这份感情深深地埋在心里。

高考结束后,同学们即将各奔天涯,我们十几个比较要好的同学会经常相互邀请到家里来吃饭,彼此都很珍惜这段分别之前的时光。

有一天倪承瑞邀请我们到她家去吃饭,阴差阳错,我竟然就把这个事情忘记了。后来还是要好的同学告诉我,那天她在家等了我很久,可我居然就忘了,后来想来也算是让我知道了她对我的心意。

几天之后,我们纷纷踏上去往大学的路,我去武汉,她去大连。她出发的那天早上,我到车站去送她。分别的时候,我紧紧握住她的手,久久不愿意松开。我望着她的眼睛深情地祝她 “一路平安”!我一直看着那渐行渐远的汽车直到消失,呆站在那里望了好久才回家。

当时去东北的学生都要在广州集合,然后统一坐火车去往东北,而我去武汉也要走京广线。我在她离开赣州后的第3天动身前往武汉。天公作美,我们两人竟然在同一列火车上又遇见了,我想这就是天作之合吧。

那天我们一整天都没有分开,大家一起吃着便餐,但却是这般的美味,就这样在火车上一直聊到深夜。虽然身边还有其他的同学在一起,但我只想与她深谈,渐渐地夜深了,才依依不舍地和她道别。

第二天凌晨,我在武汉下了车。分别的时候,我想我们彼此之间已经有了感情,只是都没有说出来。离别之时,只是彼此说着保重的话语。我并没有更多奢求,甚至觉得这样子就已经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