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甄力强回忆录 第10节

点击:

我有个朋友的女儿叫关凌,当时跟着我学魔术。她看了我的演示,给我提了个建议:“甄师傅,你说这水里能不能变鱼?”

我一听,觉得很有新意,便夸奖她说:“很好,很有创见!水和鱼本来就是相得益彰的,可以研究一下。”

所以我琢磨着怎么把鱼从白水里变出来。举一反三,我还研究出一种在水里变出多种颜色的手法,赤橙黄绿青蓝紫,成功以后那水跟彩虹一样,观众看着也觉得赏心悦目。

我还有两个魔术徒弟,一个是北京电视台电视购物栏目主持人李红军,他也跟我学过魔术;还有一个是心连心艺术团的执行导演,叫张明,当时他跟我说:“我要是有您这两下子可厉害了。”他们人也机灵,学的几手小魔术都还像模像样的。

总结说来,艺术是无止境的,在表演魔术这条道路上,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长远看来,我永远是个探索者,前方还有很多需要我去探索的领域。

注1:魔术术语,指魔术的秘密机关。

万事无他法练到手熟尔

欧阳修在《卖油翁》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卖油翁将铜钱放在葫芦口上,然后舀了一勺油,将之从铜钱口慢慢沥入葫芦中,钱币一点都没打湿——这在旁人看来无疑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然而他却淡然地说道:“无他,唯手熟尔。”我深以为然,魔术表演看起来很奇幻,其实也不过就是“手熟”而已。

《卖油翁》

要达到“手熟”的程度,却是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光鲜的背后是无数次的苦练。每次家人出去溜达玩耍,我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放着音乐练习魔术。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扔球都要反复练上几百、几千次,力求烂熟于心,这样才可以保证临场表演的时候不会出一点差错。

技巧练熟以后我就对着镜子自己观摩,看有没有破绽。自己这一关过了我还是不满意,就把爱人和儿子召集到一起表演给他们看,征询他们的意见。这样精益求精,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

我还抓住一切机会练习表演。因为上台表演跟自己练习,或者私下里给家人表演是不一样的,在舞台上面对的都是陌生的观众,而且那阵势可比家里两个观众大多了。心理素质也是需要练习的。

每次同学聚会,或者逢年过节大型的家族聚会,我就自告奋勇地在众人面前表演几段,练一练胆气,同时看一看大家的反响如何,有哪些方面还需要再加强。

而且,常言道:“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隔很长时间不表演,之前练出来的水平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演的机会。

各地演出忙国外美名扬

我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比如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的时候,我在人民大会堂里表演了魔术和变脸的节目。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位局长找我,问我能不能组织一个民间绝技团到国外去表演,宣扬一下中国文化,也给国人长长脸。我一听有这样一个机会,当即就拍板应承下来了。

然后开始“招兵买马”,这个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因为我跟当时北京的各种专业团体和业余团体都有来往,而且自己长期从事表演,在演艺界也有很多相熟的朋友。我联系了几个合适的人,跟他们说了这个想法,大家都表示很愿意出一份力。于是,没几天我就组织好了这个“中国民间绝技表演团”。

行程方面都是那位局长安排的。包括护照、机票,到国外后的吃住,演出的地点与时间等等,他都考虑得相当齐全周到。当时航空公司那边了解到我们是出国演出的,表示非常支持这个活动,对我们演出道具里面的刀、枪都开了绿灯。

当时是去俄罗斯,还有乌兹别克斯坦,每个国家分别停留了一个月。在俄罗斯的时候是在一个可以容纳六千人的大马戏团里演出,场场爆满。节目是由我统筹安排的,为了满足外国人的猎奇心理,吸引他们的眼球,我精心挑选了几个特别出彩的节目。

有“掌削鹅卵石”:把一块较大的鹅卵石捏在左手里,运气用右手掌将石头切断。观众席上立刻传来一阵欢呼,夹杂着“中国功夫”、“中国气功”等字眼,我听见了,心想这些外国人还是挺识货的。

还有“寸板过钉”:一个演员直接拿手把一寸长的铁钉摁进木板里,再用牙咬住铁钉拔出。把他们看得目瞪口呆,掌声如潮,落了又起。

再比如“油锤贯顶”:在演员的头上搁几块砖,拿大锤子砸下去——在场的女士们都尖叫起来了——结果砖头全碎,我们的演员毫发无损,她们不禁大呼神奇。

还有“银枪刺喉”:准备一杆红缨枪,请了几位观众上台体验,让他们亲自拿了枪,对准演员的咽喉用力刺过去,把枪杆都压弯了,我们的演员还是安然无恙。

其实这些绝技对那些天桥艺人来说都是驾轻就熟、手到擒来,在国人看来,也都惊讶不已。然而对于外国人来说,更是石破天惊、难以置信的绝技了。

再就是我表演的变脸,这不像上面那些节目,练的是外家功夫,而主要是考验一个人心灵手巧的程度。因为我在国内就勤加练习,所以表演得很顺利,每换一张脸观众席上会随之响起一阵惊叫和掌声,一共换了十张脸。表演完以后掌声久久不息。

当时一个俄罗斯那边马戏团的杂技演员想学变脸,说给我三万块钱,让我教他。我开始还挺客气,只跟他说:“我不收徒弟。”他把价码加到四万,我不为金钱所动,婉言回绝他:“国家有规定,中国的国粹不能教!”最后也没答应他。

记得当时在乌兹别克斯坦,他们的副总统看完表演后,带领一队卫队来找我们,强烈要求让我们教他们学习中国的功夫。驻乌兹别克斯坦的我国大使激动得老泪横流,握着我们的手一个劲儿地说:“你们为中国争光了啊!我们在这里的地位更高了!”

艺人我介绍亲自上片场

当时《还珠格格》的剧组要拍一场群众场面的戏,需要很多民间艺人的杂技表演。他们都不太清楚民间文艺圈的情况,最后托人打听着,就找到我了。因为当时我是“普天同乐民间花会”的负责人,这个花会是许多民间组织联合到一起,相当于一个民间艺人的大集合。

我这人本来就是个热心肠,加上人家态度也特别诚恳,跟我说了好几次。我记得有一个叫刘娜的,还有孙裴元,都打电话来问我:“您能不能帮忙组织一下这个活动?别人我们确实也找不到了。”连副导演刘芳(剧中福晋的扮演者)都找过来了,拜托我一定要帮这个忙。

我说:“行,甭管了,明天早上八点我准时到位。”然后连夜找人,组织了一个120人的表演队伍,有耍龙的、耍狮子的、走旱船的、耍中幡的、刀枪对打的、吐火的、抖空竹的等等。第二天顺顺利利地完成了表演。最后导演觉得我表演能力特别不错,还给我安排了一个角色,演第一部中嫌贫爱富抛绣球招亲的杜老爷。

自从这次开了个头,后来别的剧组里需要拍类似的场面,都慕名而来找我,让我帮忙提供一些民间艺人当特约演员。我记得还有陈建斌主演的《李白》,他们剧组需要几个踩高跷、顶坛子、吐火的演员,也是我介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