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傲骨冬梅--杨淑雯的回忆录 第5节

点击:

主持人:那当时您看到那封信什么感觉?

杨淑雯:我挺生气的。不像现在小孩出去搞对象,那时候都比较傻,比较纯洁。而且尤其是我,我是怎么说呢?比较激进的孩子,特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怎么这么小的年龄考虑那些问题,家庭也不允许。根本没往那方面想的。那时候我看《钢铁怎样炼成的》《红岩》,意思就是人应该怎么活着,不能虚度一生,我看这类书挺多的。

当时到城里来考学,心里想着将来一定要,不能说有一翻事业,一定要出人头地。我喜欢画画,将来一定要考美院。

中学记忆

主持人:当时复习一年以后,考的是什么中学?

杨淑雯:考了一个私立中学,就是朝阳区北小街有一个竞存中学,现在就是14中。

主持人:当时是女校吗?

杨淑雯:女校,女14中。

主持人:当时考的怎么样?

杨淑雯:当时考在那了,就在那上学了。我爸爸,每个礼拜日回家拿钱,给我一块五。就是一天两毛五分钱,一顿饭吃一毛钱,有时候花一毛多点。所以我现在胃酸与那会都有关系,根本不吃蔬菜水果。

主持人:就是钱的问题?

杨淑雯:没有多于的钱去吃那个。冬天吃什么?白薯,烤白薯。那时候一毛钱可比现在值钱。

主持人:吃得饱吗?

杨淑雯:反正吃不吃得饱都是吃它。夏天没有白薯,就在马路边上买一毛钱的锅饼,天天吃。礼拜六晚上就回家了,所以礼拜六中午都不吃,还可以剩下点钱,就给我爷爷买点大烧饼,一毛钱一个,买两个。

主持人:当时学校离家有多远?

杨淑雯:20里地。有一次就我一个人。一个人走到一个地方,那天下雨,这地方根本过不去,全是汪洋大海,晚上看不见,就是看得全是白,我就哭了。后来有人过来问怎么了?我说我不敢过去。他说我领你过去,就一直带到我们家门口。当时我进门就抱着我奶奶哭了。那时候好人挺多的。

主持人:那时候上学挺苦的,回到家以后都做些什么?

杨淑雯:什么都做。第二天礼拜日,就帮助我奶奶、父亲上菜园子里干活。还有我弟弟,大弟弟考到北京二中。

主持人:那时候二弟弟干什么去了?

杨淑雯:二弟弟比我小六岁。他中学是在东坝中学上的。他考的化工学院的化工学校。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学校解散了,都让同学回家了。没办法,他就在家待着了,他挺苦的。

主持人:那周末的时候在家帮忙?

杨淑雯:我跟我大弟弟就拿着小锄头,我们家不是菜园子吗,种的菜都很矮,胡萝卜,一拢一拢的,我记得我们俩都挺快的。我弟弟流鼻涕,粘得满嘴都是泥,我弟弟很认真,我也很认真。都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

主持人:当时有没有觉得,就是之前什么都不干,现在还得干那么多活?

杨淑雯:没有,就是很自然的,家庭环境,就得这么干。所以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候就这种情况。不会干也得干,累了也得干,所以我特别体谅我父母跟奶奶。奶奶夜里腿疼得哎呦哎呦的,有时会哭。有时候是因为跟我爷爷生气。所以当时家庭环境挺不好的,我妈整天头疼。

给爷爷的烧饼

主持人:您不是小学毕业以后要上初中,家里对你上学支持吗?

杨淑雯:支持。解放那年我停学一年,那个时候家里很乱。土地分了,精神情绪都不好,也没有钱。就是在这一年我爸晚上帮助补课。完了我就考了北京竞存中学,一个私立中学。那个时候竞存中学是私立的交钱比较多。反正那个私立学校那叫折实单位,一个学期一个单位是五块钱。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是二十五个折实单位。当时叫那个钱也就是叫做学费吧。家里怎么凑钱我是不知道。

主持人:还记得交多少钱吗?

杨淑雯:二十多块,我记得。对于当时来说很多了。然后每个月家里还得给我钱。冬天我就自己带饭,住同学家。当时竞存中学没有宿舍,后来就一直住在一个同学家,他家在竞存中学旁边的一个胡同里,离那不远。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换到同学蔡淑林他们家,他们家在东大桥。

主持人:那还有一段距离吧?

杨淑雯:对,上学有一段距离。一个朝阳门里,一个朝阳门外。吃饭的话,冬天在学校入伙或者在外面买着吃都得要现金,没钱怎么办呢?后来我爸爸说你要是想上学,就得自己克服困难。夏天容易坏,就不带了。冬天礼拜六晚上回家,我妈给我蒸好多带馅的玉米面的饼子。白菜馅的,再放点盐油,一共带12个。也很沉,用我的书包,就是我妈给我做的一个蓝书包,斜肩背着,挺大的,走到竞存中学。

主持人:早饭不吃吗?

杨淑雯:不吃,中午一顿晚上一顿。后来到夏天就容易坏,就吃锅饼。我每次都买一毛钱的。一毛钱有手掌这么大。

有的时候有白薯。一天花两毛五,一个礼拜两块钱。礼拜六我中午都不吃饭,或者中午吃晚上就不吃了,能剩下几毛钱。当时我爷爷病了,我看到卖烧饼的,感觉很好,很厚,上面还有很多芝麻,就买两个。我也想吃一个,但怎么也舍不得吃,拿回去给我爷爷吃。

主持人:爷爷当时很开心吧?

杨淑雯:当然了,在我印象中爷爷也很喜欢我,很疼爱我的。

主持人:当时村子里上学的人多吗?

杨淑雯:不多,像是跟我差不多大的杨淑敏、杨淑兰、杨淑青他们都没有上。杨淑兰是我二大妈家的孩子,后来他们都搬走了,离开这个家了。当时三大妈四大妈他们在南院住,还有一个大妈在北京长安街武学胡同住。

主持人:那离得不近啊?

杨淑雯:因为他们家解放以前就在城里住。当时我的几个姐妹都结婚了,嫁人了。

主持人:当时都搬走了吧?

杨淑雯:二大妈走了,三大妈四大妈的两姑娘当时就嫁人了。淑敏就嫁给酒仙桥的一个人家,淑青就嫁给当地的一个医生的儿子。我呢,我爸绝对不会让我那么早嫁人,他们就让我读书,因为他们本身都是知识分子。他还想让我学有所用,让我一定要读书,我当时都没有想到要结婚的事。他们说只要你不怕辛苦咱就继续学,我说不怕。后来就坚持克服困难。

助学金的帮助

杨淑雯:上初中一年级时,有的同学看到我穿衣服非常简朴,吃饭也非常简单。就说你这么困难为什么不申请助学金。当时助学金分甲乙丙三等,分别是十块八块六块。我的生活费用八块钱就足够了,刚开始我没敢申请,怕家庭这样批不下来,后来还真的批下来了,那之后就好多了。后来觉得老住同学家也不是一个事。当时有外地到北京读书的同学,他们也都是各自解决自己的住宿问题,后来老师就把我们都转到27中了,那有宿舍。我也有助学金也有地方住了,吃饭可以上食堂吃了。

主持人:私立中学消费很高,为什么没有考国立的?

杨淑雯:我没考。当时考国立已经过时间了。

主持人:第一次上学什么感觉?

杨淑雯:特别高兴。在这里还有这么一件事情,在我很小的时候已经打下烙印了。因为那个时候终归还是一个孩子,到城里一个人考学,也没人送,后来我爸爸鼓励我,支持我,说“梅子,一定要坚强,你不要胆怯,要坚定信心一定能考上,一进考场就想象他们都不如我。一定能考上。”

主持人:当时除了爸爸支持,奶奶和妈妈呢?

杨淑雯:都支持。他们就根本没想过以后我出来了要对家里有什么回报,只是觉得我的孩子就应该上学,多学点知识。

主持人:当时整个班级有多大?

杨淑雯:四十多个同学。

主持人:是女校?

杨淑雯:是,当时27中也是女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