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29节

  论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他或许不如韩信,但论在楚汉之争中的重要贡献,他却不遑多让。然而,彭越最终却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

  韩信、英布尚且有造反的行动,刘邦或许没有对不起他们,但却实在对不起彭越。可怜彭越,以“谋反”这一莫须有的罪名,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可悲可叹。

  【一口气看完西域是如何成为华夏的领土的#历史#小知识#西域风情】

  汉宣帝曾说:“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唯有大汉王朝有此豪言壮语,而西域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这一豪言的最好写照。

  历经80年的峥嵘岁月和不懈努力,无数大汉英雄的功绩值得我们铭记。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大汉王朝与西域的风云往事。

  在汉武帝之前,西域小国林立,大多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汉武帝即位伊始,当时的中原王朝对西域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然而,早期汉朝北部和西部的边疆深受匈奴威胁。于是,汉武帝决定联合因与匈奴有仇而西迁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但问题是,想要找到大月氏,就必然要经过西域。于是,公元前139年,寻找大月氏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叫张骞的年轻勇士。他带领由100多名热血青年组成的使节团,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冒险之旅。

  然而,这场第一次探索西域的旅程,张骞走得极为艰苦。一路上危险重重,风餐露宿,很多人都命丧途中,其艰难程度堪比西天取经。

  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才得以回到汉朝。此时已经过去了13年,出发时的100多人,回来时却仅剩下张骞和他的一个随从。原本意气风发的少年,也变成了一个沧桑的中年人,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史书中有人质疑张骞,认为他不如军密,甚至称他为汉奸。

  但实际上,尽管张骞此行因大月氏国富民安、忘却了仇恨而拒绝联合,没能完成汉武帝最初的构想,但这次出使却使汉朝对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地理位置、兵力等相关情报有了深入了解,为以后开拓西域提供了重要线索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此次西汉也完成了经略西域的第一步。

  通过张骞的情报,汉朝虽然已经明确了沟通西域的路线,但当时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却还在匈奴的控制之下。

  于是,汉武帝派遣霍去病出击河西的匈奴。经过两次河西之战,汉朝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地区,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从此以后,霍去病声名鹊起,成为比肩大将军卫青的汉朝中流砥柱。史书记载:“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西汉政府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到这里戍边生产,使得河西地区成为日后汉朝经略西域的前沿根基。从此,汉朝的影响力开始进入西域。

  在彻底打通西域通道之后,汉武帝派出大批使者,开始了“金钱外交”,试图和西域诸国结盟以对抗匈奴。

  然而,虽然西域诸多小国一下子知道了汉朝的富庶,纷纷表示臣服,但其背后不乏因贪图汉朝钱财而表面上臣服,实则两面派、墙头草的国家。

  此时,汉朝的军事影响力还未触及西域,而靠近西域的匈奴因雄踞西域多年,暗地里仍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因此,地处西域腹地枢纽的楼兰国和车师国,仗着有匈奴的支持,公然劫杀汉朝使者,图财害命,成为汉朝通往西域的严重障碍。他们认为汉朝路途遥远,肯定不会来攻打,从而肆无忌惮。

  汉武帝意识到,西域诸国只是贪图汉朝的钱财,并非真心结盟,唯有动用武力,收拾墙头草,才能震慑西域诸国,使他们真正臣服。

  于是,为确保西域通道,汉江赵破奴帅700轻骑突袭楼兰,俘虏了楼兰王。之后,赵破奴又率军数万击破车师,威震西域。

  俗话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赵破奴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攻陷楼兰的将军,也成为了历史上征战西域第一人。在此之后,通往西域的阻碍被彻底清除。汉朝的军事影响开始进入西域。

  随后,汉军开始在玉门到酒泉之间修建防御工事,一方面防备匈奴对西域的干涉,一方面方便就近调兵进入西域。

  虽然在击败楼兰和车师之后,汉朝的军事影响开始进入西域,但其主要影响还是在东部地区。

  而在西域的西面,还有两个实力稍强的国家:乌孙和大宛。为了扩大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汉朝派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先后与强国乌孙和亲,拉拢其形成联盟,一起打击匈奴。而大宛国曾拒绝为汉朝提供汗血宝马,并且还杀害汉朝使者。

  于是,汉武帝派李广利两次远征大宛,实则是震慑西域诸国,充分体现了那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然而,两次远征大宛虽以惨胜收场,但还是让西域小国全部臣服于汉朝,从而孤立了匈奴。沿途中亚各国听说汉军征服了大宛国,无不大受震动。这也算是汉朝“虽远必诛”的极致体现。

  此后,汉武帝首次在西域建立屯田制度,开始在轮台驻兵屯田,并且设置使者校尉,这是汉朝在西域最早设立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从此,汉朝的军事影响力开始深入西域。

  随着汉武帝去世,其儿子刘弗陵继位,即汉昭帝。

  因为多年的对匈战争使得汉朝国力损耗严重,在政权交替之际,匈奴开始把手伸向西域。于是,西域各国开始蠢蠢欲动,楼兰、车师勾结匈奴,杀害汉使,抢夺财物。

  此时,西汉著名外交家傅介子挺身而出。他带上金银财宝来到楼兰,以赏赐之名引诱楼兰王上当,找准机会刺杀了楼兰王,并且说出了那句名言:“汉兵方至,敢有动者,灭国矣。”此举使得西域各国不敢再有叛变之心。

  此时的汉朝开始休养生息,不宜动用军队。傅介子以极小的代价赢得了掌声,使得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得到了稳固,堪称孤胆英雄。

  随着休养生息,匈奴不甘心在西域失去往日的势力,于是纠结车师联合进攻汉朝盟友乌孙。

  而汉朝政府两次全力支援后,汉宣帝登上历史舞台。面对匈奴的入侵,西汉最强外交官常惠出场。这里需要了解一下这位被埋没的英雄。

  常惠作为副手,曾经跟随苏武出使匈奴。后来苏武被匈奴扣押,流放北海一带放牧,常惠也未能幸免,一同被扣押在匈奴达19年。

  后来在汉朝使者和常惠的斡旋下,苏武和常惠才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19年后,曾经的少年变成了中年大叔。

  二人矢志不渝地维护汉朝的威名,然而人们往往只会记得第一名,却没人会记住第二名。就这样,苏武家喻户晓,而常惠却被人遗忘。

  然而,常惠不仅充满气节,更是功绩卓著。面对匈奴在西域的作乱,汉宣帝派遣常惠出兵西域,团结乌孙、莎车、疏勒等国,打败匈奴,使得汉朝对西域的控制进一步加深。后来,匈奴联合车师再次反叛,常惠率兵大破车师。

  随后,匈奴发生内乱,常惠趁机收降日逐王,威震西域。至此,匈奴统治西域的机构随之撤销,亲匈势力几乎被清除殆尽,使得匈奴很长时间内在西域再无立足之地。

  汉朝用金钱外交、和亲、军事打击、以夷制夷等手段,终于使得西域大国乌孙、车师和汉朝形成铁杆联盟。自此,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郑吉被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从此成为西汉王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直属中央领导。

  西域都护相当于内地的郡太守,除直接掌握和领导汉朝在西域的驻军外,还可以调遣西域诸国的军队,维护地方安宁,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从此,西域地区正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正如《汉书》所说:“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纵观汉朝经营西域的历程,经过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代帝王的锐意进取,通过军事、外交、屯田与戍边等多种手段,最终达成了与西域和平共处的局面。

  从最初的“断匈奴右臂”战略,向经营西域的国家战略成功转变。

  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历经80年的峥嵘岁月和不懈努力,无数英雄为此国家战略付出了心血。

  其中,霍去病、卫青、常惠、傅介子、解忧公主、郑吉等,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是值得铭记的英雄。

  【一口气看完东汉最后的名将,最后的功臣,皇埔嵩#历史#小知识】

  他是东汉末年的第一名将、第一功臣,功绩卓著,彪炳史册。他被称为“东汉救火将军”,用兵如神,为大汉续命数十年。

第276章 大贤良师的一生

  董卓曾是他的部下,而曹操、孙坚、刘备在他面前只能算小兵。他两次入选武庙,可以说是东汉最后的助国基石。他便是车骑将军皇甫嵩,字义真,今宁夏固原人。

  皇甫嵩出自将门世家,其父皇甫节曾官至雁门太守,而他的叔叔更是大名鼎鼎的凉州三明之一。皇甫嵩从小就文武双全,好读诗书,熟悉弓马战阵。

  长大后,他先后被察举为孝廉和茂才,有了做官的资格。他先是担任郎中,后又兼任霸陵、临汾等地的县令。后来因父亲去世,皇甫嵩辞官回家为父守孝。

  守孝期满后,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都相继邀请他继续做官,但都没有应召。直到汉灵帝征辟,他才出任侍郎,兼任北地太守。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一时天下响应,各地州郡失守,长官逃亡或被杀。兖州黄巾军更是直逼京师洛阳,引起京师震动。

  危急关头,皇甫嵩临危受命,担任左中郎将,与北中郎将卢植、右中郎将朱儁一起率军前往镇压黄巾起义。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汉末三杰”。

  当时东汉朝廷军队与黄巾军兵力悬殊,皇甫嵩所率的朝廷军队总共才有4万余人,而黄巾军多达30万。由于兵力悬殊,前锋诸军被黄巾军将领波才击败,导致皇甫嵩被包围在长社。

  皇甫嵩临危不乱,他观察到黄巾军以草结营,于是效仿田单火牛阵,用火攻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人。此后,皇甫嵩率军节节胜利,令黄巾军人人闻风丧胆。

  当时黄巾军主力在河北,北中郎将卢植和继任的董卓先后被黄巾军击败,于是皇甫嵩率军北上,先后斩杀张梁和张宝。

  仅用10个月,他就彻底平息了黄巾起义。在平定黄巾主力之后,皇甫嵩奏请免除田租以赡养饥民,此举活民无数。

  史书记载,百姓歌颂道:“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此后,皇甫嵩被封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食邑八千户,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然而,皇甫嵩在后半生却错失了三次改写东汉命运的机会。第一次是他刚刚击败黄巾军后,威震天下,汉阳人阎忠劝他效仿霍光,揽天下大权,匡正朝纲。

  但皇甫嵩却一笑了之,甘愿交出兵马大权,只做文职官僚,结果被宦官陷害。试想,如果他真的挥师洛阳,诛杀宦官和奸佞,东汉未必没有中兴的机会。

  第二次是公元188年,皇甫嵩率军平定凉州之乱后,朝廷令他交出西凉军,但董卓拒不从命。

  当时他的侄子皇甫郦劝他借机杀掉董卓,为国家除去一大患,然而皇甫嵩却谨小慎微,认为无诏而擅杀同僚不妥,白白浪费了处置董卓的机会。

  第三次是董卓进京后大肆专权,袁绍、曹操等逃出京城,在关东组织联军共讨董卓。当时皇甫嵩正领3万精兵驻军关中,谋士张世良劝他也起兵讨董。

  如果此时东西两面夹击,董卓必败。谁知皇甫嵩不愿做这个出头鸟,反而听从董卓诏令,将麾下3万精兵尽数交出,还前往洛阳,险些被董卓杀害,幸得儿子皇甫坚寿苦苦哀求才得以幸免。

  董卓死后不久,皇甫嵩也病逝。一代传奇战神终究没有拯救大汉王朝。纵观皇甫嵩的一生,作为东汉最后的名将,其军事才华毋庸置疑,平定黄巾、击破凉州叛军皆是不世之功。

  但在帝国风雨飘零之际,他却因政治上的犹豫不决,错失了拯救东汉的机会。他是忠臣,却也因忠心使得东汉走向覆灭。只能说造化弄人,令人扼腕叹息。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开启三国乱世的英雄#历史#小知识#三国】

  他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第一英雄,也是道教的重要领袖。他不甘压迫,奋笔疾呼,以一己之力让腐朽的东汉王朝为之颤抖。

  虽然千百年来争议不断,但他作为不畏强权的反抗者形象,影响深远。他就是大贤良师、天公将军——张角。

  说到张角,他是如今河北宁晋人。因为信奉黄老学说,他通过传授法术和咒语,创立了太平道,并自称“大贤良师”。

  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宗教的教主在传道之初,总会有一些医术,这是招揽信徒的最好手段,张角也不例外。他懂一些医术,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心理疗法。

  给人治病时,他会要求病人先下跪忏悔,然后喝下符水。有些人可能会奇怪,这种装神弄鬼的符水能有什么用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这种做法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只要一个人确信喝下这水会有奇效,强烈的心理暗示对身体的康复会起到单纯药物所不能起到的惊人效果。

  当然,古代人对心理疗法并不了解,有些人喝了张角的符水后病情奇迹般好转,便将其视为神明。一传十,十传百,张角的名气越来越大。

  起初,张角在巨鹿一带活动。经过10余年的经营,他的信徒已达数十万人,遍布各地,在大半个中国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作为教主,他获得了神一般的地位,很多人甚至变卖家产前来投奔他。张角的影响力如此之大,难道官府就毫不知情吗?当然不是。

  无论是地方官府还是朝廷,对张角的存在都十分清楚。地方官府并不去镇压,相反,他们认为这是好事。

  汉代推崇儒术,但并不排斥黄老。在西汉前70年,黄老思想一度成为汉王朝的主流思想。宦官揽权后,压制党人,禁锢儒家知识分子,迫害太学生。

  对于标榜正义的儒学,宦官们自然不会喜欢。而此时以黄老思想为核心的太平道突然兴起,令官府觉得安全放心。

  他们认为黄老思想主张清净无为,掀不起波澜,没什么好担心的。因此,他们不仅不镇压,反倒称赞张角“善道教化,为民所归”。

  然而,官府低估了张角。当一个人从凡人走向神时,又岂肯甘心被世俗的权力所羁绊呢?于是,张角改了个号叫“太平道人”,这暴露了他的雄心。

  看看四周,这个世界哪里太平?除了汉灵帝之外,恐怕没有一个人认为天下太平,特别是下层百姓。

  他们早就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横行霸道,谁不渴望一个太平盛世呢?张角确实厉害,他抓住百姓的心,在“太平”二字上做文章,这是极具号召力的两个字。

  即便在1700年后,洪秀全也还打出“太平天国”的旗帜,可见“太平”二字可以让造反者反复使用1700年之久。

  并非没有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司徒杨赐对太平道势力的扩张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遣散教徒,让他们回到乡里种田,这样张角就可不攻自破。

  杨赐的属下刘陶也上书皇帝,建议悬赏通缉张角。然而,皇帝正纵情于声色犬马,哪里有心思来管这等闲事呢?

  在他看来,天下光明祥和,何必大动干戈呢?正当杨赐等人的奏折被晾在一旁时,张角已在加速暴动的步伐。

  他把全国分为36个方,称为36方。大方有万余人,小方有六七千人,每方都设立一个领导人,称为“曲帅”,相当于将军。

  在暴动之前,必须要先做好政治宣传,给教徒洗脑。张角装神弄鬼,口中念念有词:“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是说要变天了。大汉帝国的历史就要翻过去,太平道的天堂即将来临。这种话相当有鼓动力。

  太平道的教徒大多来自下层百姓,文化程度不高,不像清流大人那样会引经据典。但他们切实感受到东汉帝国的黑暗与腐朽,此等腐朽帝国若不死,岂有天理?

  除了喊口号之外,张角还要营造神秘的气氛。他暗中派人混入京城,在京城各办事官署衙门的大门口都用白灰写下“甲子”二字。

  一时间,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笼罩京城。张角手下大将马元义在荆州、扬州一带聚集了数万教徒,宣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预言。

  同时,马元义秘密派人携巨款前往京城,贿赂中常侍封谞,拉拢他为内应。只要教徒攻打京城,他们就在皇宫内发动政变,一举推翻东汉朝廷,建立新的政权。

  计划很宏大,梦想很美好。然而,现实很残酷。不是每个教徒都想推翻朝廷,有些人只是凑热闹,谈不上有信仰。

  当马元义秘密筹划起义时,有一个教徒叛变,向官府告密。汉灵帝震惊,他没想到竟有一群暴民要在自己眼皮底下造反。

  他立即下诏逮捕马元义,以车裂酷刑处死。紧接着,大搜捕开始,凡太平道的教徒一律杀无赦。很快,1000多名教徒倒在屠刀之下。朝廷的诏令快马加鞭送往冀州,勒令州政府火速捉拿张角归案。

  面对突发变故,张角发布起义令,准备提前行动,派人通知全国36方,定于二月起义,起义标志是头裹黄巾。

  这一年是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农历甲子年。宗教的号召力是巨大的。张角对此密谋已久,虽然计划被朝廷察觉,但他仍然掌控局势,果断发动全国武装起义。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分别称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这场暴动由于起义军头裹黄巾,因而在历史上被称为“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酝酿已久,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也有精心的准备。因此,在起义初期,起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36个方同时起义,范围波及大半个中国。太平道教徒焚烧地方官署,州郡烽火连天,天下震动。

首节 上一节 229/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