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代,环境复杂,门阀阶层的存在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上升通道。
这些混乱而痛苦的历史现实,让当时的名士们思之而不得,只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些循规蹈矩、道貌岸然的行为,似乎都成了一个个笑话。传统的力量在魏晋时期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现实中选择了叛逆:有些人狂放不羁,沉醉于悠游;有些人则在痛苦和癫狂中迷失。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魏晋风度”。
然而,魏晋风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躺平。它甚至不只是现代意义上的抽象的躺平,而是彻彻底底落实到现实意义的具体躺平。
从《世说新语》中感受到的,是与整个封建统治时期格格不入的豪迈与不羁。在魏晋时期,名士们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纵情山水、服药饮酒。而最为出名的,就是“竹林七贤”。
他们是1000多年前颜值和才华的代名词。他们在生活上丝毫不拘礼节,甚至经常聚集于竹林中,袒胸露乳,喝酒、颂歌、辩论、轻弹,丝毫不在乎自己的形象。
然而,在这份放荡不羁的背后,其实是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逃避。
魏晋风度之所以越来越流行,除了玄学带来的超脱和追求以外,还有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把魏晋风度当成了一种自保的手段。曹操“七步成诗”就杀死了才子杨修等名士。
到了魏晋政权交替,曹氏和司马氏殊死斗争,被害的就有何晏、嵇康、夏侯玄等人。到了两晋,政治环境不断恶化,以至于名士少有善终。比如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之死,更是引起了无数魏晋名士的恐慌。
因此,对于当年的魏晋风度,也许大师的总评是最客观的:这是一次苦难现实之下的精神超脱,是难得的脱离了儒家死板体系下对自我的探索。躺平,也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魏晋风度”。
躺平这个词语,指的是一些年轻人选择放弃奋斗,不再追求高收入、高消费、高房价的生活,而是满足于最低的生存标准,无欲无求,不为社会期待所束缚。
如同魏晋名士一样,魏晋风度式的躺平哲学,是当时很多名士所选择和追求的。
这是他们洁身自好的最好途径,既表露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又比较安全,也符合老庄思想,反对功利的价值观。他们向往着乌托邦式的桃花源:无君无臣,自耕自织,无忧无虑。
他们如同现在很多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最初都对未来充满热情。然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平,其根本原因无非是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无奈的反应,也是对过度竞争和内卷化的抵制和反抗。
而面对这种现象,其实更需要倾听和理解年轻人的诉求,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说教。奋斗与躺平并不一定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反而可以相互促进。
只是在生活方式上,我们不必攀比物质的享受与追求,也不用因为羡慕别人的生活而焦虑。所以,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古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过好当下,活出自我。躺平,又何尝不是一桩美事呢?
【一口气看完战国时期合纵先去,纵横家公孙衍#历史#小知识#战国】
他是战国时代和张仪齐名的顶级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他还是秦国崛起之路上的功臣,最终却走上了反秦之路。他一生传奇,却被埋没和低估。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被低估的纵横家——公孙衍。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然而,他的名气远不及苏秦和张仪,但在历史上,他却是一位被低估的人物。
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苏秦和张仪互为政敌,一纵一横,是合纵连横的先驱。
但据出土的帛书史料《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而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
有学者考证认为,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当张仪在秦国任相国时,苏秦还是未登上政坛的年轻人,根本未与张仪有过交集。因此,张仪的真正对手其实是公孙衍,而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真正尝试者。
孟子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足以说明公孙衍在当时与张仪齐名,影响力巨大。然而,由于史料留存较少,公孙衍的事迹被低估和埋没。
公孙衍出身于魏国,很早就担任魏国将领,曾任魏国的“西守”,韩非子称其为“天下之善将”。由此推测,“西守”大概相当于魏国武将之首,公孙衍也因此闻名列国。
不久后,公孙衍离开魏国,前往秦国为官。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这是秦国当时最高级别的职位。
历经两年,公孙衍在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国,俘虏魏将龙贾,斩首八万。这一系列战争被称为“第五次河西之战”,至此,秦国完全掌握了河西天险,控制了东出中原的要道。
魏国则逐渐沦为二流国家,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秦国开始崛起,拥有了东进中原、一统天下的基础。由此可见,公孙衍对秦国的功绩卓著。
然而,随着秦国设立相邦,原本功绩卓著的公孙衍本以为稳操胜券,但张仪入秦后获得秦惠文王赏识,担任了秦国首任相邦。在张仪的排挤下,公孙衍失望地回到魏国,从此开启了与秦国对抗之路。
第274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名
回到魏国后,公孙衍重新担任“西守”。但此时魏国国力衰退,今非昔比。于是,公孙衍试图拉拢其他国家,通过联合出击取胜。
最初,他联合齐国、魏国击败赵国,尝到了合作的甜头后,开启了战国时代合纵的先驱之路。
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引起了秦国的高度警觉。张仪软硬兼施,进攻魏国,拉拢齐楚,破解了三国合纵。
面对张仪的反击,公孙衍于公元前323年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五国相王”运动。然而,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这一运动最终失败。
公元前322年,魏惠王因公孙衍合纵策略失败,改用张仪的连横策略,张仪成为魏国相邦。在秦国强大攻势下,公孙衍暂时落了下风。
然而,风水轮流转。公元前320年,秦国进攻齐国,结果齐军大胜,重创秦国,史称“商丘之战”。这次战役使张仪的连横行动受挫,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得以重新开展。
看到势头不对,魏国放弃连横,驱逐张仪,重用公孙衍,开始合纵。公孙衍出任魏国相邦后,说服各国与魏国合纵抗秦。
公元前318年,在公孙衍的倡导下,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然而,实际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秦军反击,联军战败,魏国损失惨重,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渐渐失去了魏王的信任,随着不断卷入列国战争,最终被魏国、韩国弃用,淡出了历史舞台。
尽管如此,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对当时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时人景春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说明他们的合纵、连横运动对当时政局的影响极大。
公孙衍一生跌宕起伏,曾被五国相印尊崇一时,也曾一败涂地,遭受背弃。虽然他首倡的合纵最终失败,但他与张仪的相互较量、纵横捭阖,无疑是战国历史中精彩的博弈。
在公孙衍的倡导下,后来的孟尝君和苏秦继续发扬合纵事业,闪耀战国,令人赞叹。
【一口气看完缔造东汉巅峰的皇帝#历史#东汉#小知识】
他是智斗外戚、平定天下的一代英主,却被历史埋没。他年少有为,掌控兵符,使东汉国力达到顶峰。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传奇帝王——汉和帝。
汉和帝的坎坷登基
汉和帝刘肇是汉章帝刘炟的第四子,也是东汉的第四任君主。公元79年,刘肇出生。然而,不幸的是,不久之后他的母亲梁贵人就被窦皇后诬陷而死。当时身为一国之母的窦皇后因无子嗣,于是将刘肇过继到自己膝下抚养,后来又立他为太子。
刘肇10岁时,父亲汉章帝病逝。身为皇太子的刘肇继位。当时他年纪尚小,根基不稳,于是由窦太后临朝称制。从此,刘肇开始了他多年的傀儡皇帝生涯。
外戚专权与汉和帝的反击
在东汉时期,外戚专权屡见不鲜。窦太后仗着刘肇年幼,大力扶植窦氏家族成员,宛如另一个吕后。为了快速提升自己的兄长窦宪的地位,窦太后决定让他通过打击北匈奴来获得声望。公元89年,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发动针对北匈奴的战争。在随后几年中,窦宪屡次重创匈奴,继白山之战后大破北匈奴。此后,窦宪威望更盛,权倾天下,越来越嚣张跋扈,隐隐有王莽之祸。
窦氏集团虽然权势滔天,但其种种专横跋扈的行径,不仅不把汉和帝刘肇放在眼里,还引发了朝中官员的众怒。此时,年少的刘肇展现出出众的个人能力。当时只有14岁的他,不仅暗中了解到窦氏集团谋害自己的阴谋,还抢先实施了反制。他通过重用一些宦官,建立了自己的亲信集团。
公元92年,时年14岁的刘肇发动政变,动用禁军关闭城门,将窦氏集团一网打尽。这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操作之后,年仅14岁的刘肇掌控大权,开始亲政。
汉和帝的文治武功
亲政后的刘肇,对内宽和爱民,对外兵略妥当。汉章帝时期,迫于北匈奴的侵扰,东汉曾放弃西域。而到了汉和帝时期,他大力经略西域,战功斐然。公元90年,班超击败了贵霜帝国对西域的入侵。公元94年,班超平定西域,使西域50余国臣服于汉朝。西亚各国也纷纷遣使朝贡。在这种背景下,汉和帝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再次重建了西域都护府,由此也能看出当时东汉在西域已经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统治。
面对汉朝的劲敌匈奴,东汉在连番重创北匈奴后,册封的鲜卑大都护苏仆建在任上率领鲜卑大破北匈奴,使其西迁漠北,地空。此后,北匈奴在漠北的影响力几乎完全消失。除此之外,汉和帝还平定羌乱,设立西海郡,将青海湖纳入版图。在西域都护府恢复的当年,汉朝就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地中海东岸而返。虽然甘英一行未能抵达欧洲,但其足迹之远在古代中国也是名列前茅。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东汉的人口达到了5325万,为东汉一代之最。而蔡伦改进造纸术、《汉书》和《说文解字》的编撰也都发生在汉和帝在位期间。汉和帝时期,东汉国力达到全盛,大汉帝国的光辉正如日中天。世人称其为“冠世之龙”,永元年间也被史称“永元之隆”。
汉和帝的英年早逝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汉和帝似乎也耗尽了自己的能量。公元106年2月13日,不满27岁的汉和帝因积劳成疾,在洛阳去世,英年早逝。可以说,这也是他在后世名气相对较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汉和帝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他虽然因重用宦官而被后世诟病,但他年少有为,平定外戚,安定天下,掌控兵符,堪称少年英主,称得上是被埋没低估的一代帝王。
【一口气看完比肩卫青霍去病的中兴名将#历史#小知识#西汉】
他是比肩卫青、霍去病的西汉名将,虽无赫赫之名,但功绩却彪炳史册。他威震匈奴,安定边塞,以一策而定西北千年,被誉为汉朝中兴良相。
他位列麒麟阁功臣,是被毛主席称赞的战略家,更是西汉最后一颗耀眼的星辰。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西汉中兴名将赵充国。
说到西汉名将赵充国,虽然其名气与卫青、霍去病相比有些不为人所知,但论其能力和功绩却毫不逊色。
他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一生戎马倥偬,威震匈奴,西平敌患,安定西汉边陲。西汉大家扬雄曾评价他“汉中卿出,国作武”,称其为西汉中兴名将。
北宋文学家苏洵也曾说:“汉之赵充国,唐之李靖,皆贤将也。”由此可见其后世评价之高。
汉武帝时期,赵充国曾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因李广利的无能,汉军被重重包围。全靠赵充国率领100多名壮士突围现身,李广利带领族人紧随其后,这才得以脱险。
此战,赵充国也算是崭露头角。然而,汉武帝时期多亲信椒房之亲,关系往往大于能力。身为底层士兵出身的赵充国,即使能力卓越,也需要积累资历。
之后,在昭帝和宣帝时期,赵充国多次击败匈奴,战功赫赫。他领兵镇守边关,匈奴单于入侵,往往不战自退。然而,纵观赵充国的大半生戎马生涯,平西羌之战的胜利则是其能比肩卫青的资本所在。
公元前63年,西羌人密谋反叛汉朝。汉宣帝听说后,派义渠安国出使西羌了解其动向。
不料义渠安国到达后,在没有摸清实际情况的情况下,斩杀了先零部落30多名头领,又私自出兵镇压,结果弄巧成拙,逼反了羌人,汉军败退。
面对这场叛乱,此时西汉最后的名将——已经70多岁的赵充国登场。与魏国不同的是,他的优点在于有着更深的战略眼光和谋略。
赵充国认为,帝王之兵以权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这里的“全盛之要义”,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只以最小或较小的代价,甚至是零代价,通过运筹帷幄,实现以智取胜,并尽可能保全实力而获得胜利。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因为羌人喜欢相互仇杀,其内部很难团结。赵充国十分熟悉羌人习性,经过仔细调查,他发现这次羌族叛乱主要以先零部落为首,其他部落很多则是被裹挟观望。
通过分析,赵充国深知,只靠武力征伐是永远也收复不了羌人的,反而会使其团结一心。于是,他提出了影响后世千年的戍边屯田之策,简单理解就是“寓兵于农”,让军队一边开荒屯田,一边守土安民。
在平定西羌叛乱的过程中,赵充国一方面严明军纪,不滥杀无辜,坚决孤立和打击叛乱首领;另一方面,对被裹挟的羌族部落则实施招抚。
正是通过这种“规谋建战”的思想方针,与工程并举,对羌人成功实施了分化瓦解,轻松平定了羌人叛乱。这与《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不谋而合。
也正是由于赵充国平西羌之战的胜利,保障了西域通道的安全,才有了后来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从此,如《汉书·西域传》所称:“汉之号令班于西域,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南朝史学家范晔盛赞赵充国“以屯田遂通西域”。
作为戍边屯田制的奠基者,赵充国以兵屯田的方式为后世政治军事家所仿效采纳,这对中原王朝经营西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流传后世千年。即使后来我们熟知的兵团,也是其传承。
除此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赵充国也是大汉历史演进中的关键人物。从武帝到宣帝时期,大汉的战略思想大多是“伐兵”。
虽然卫青、霍去病300战匈奴的功绩不可否认,但胜利的背后,汉军也是损失惨重,国库消耗一空。因为汉朝不可能横穿蒙古高原,去到漠北,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杀光。
只要有时间,匈奴很快就能让其人口迅速复苏,重新成为汉朝的心腹之患。而对于汉朝而言,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却也只能打败匈奴,而不能完全消灭。
相比军事手段这种极为直接、见效极快的方式,“伐谋”自然需要更长远的时间,因为它见效慢,但不可否认它的性价比更高,效果也更稳定、长久,从而更有说服力。
赵充国正是基于这一点,在霍光去世后,凭借职务、年龄和资历,拥有了真正的军事话语权,“上兵伐谋”而非“伐兵”,就逐渐成了汉朝军事战略的指导方针。
而赵充国在平定羌乱的进程中给汉宣帝等人上课,就是典型体现。历史接下来的实际进程我们也很清楚,匈奴自己就互相残杀。通过分化,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是历朝历代屡试不爽的政策。
因此,从战略层面真正力挽狂澜,打消了汉宣帝等人立主开战的决心。这就是高维度战略的真正价值,也是赵充国“上兵伐谋,善兵者无赫赫之功”的真正体现。
【刘邦最对不起的开国功臣#历史#小知识#西汉】
作为汉中一代名将,彭越功绩卓著,为何却被刘邦冤杀,剁成肉酱?他出身盗贼,却能成为一方诸侯,堪称十分励志。他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期视频让我们一起聊聊梁王彭越。
彭越,字仲,是西汉初年的名将,也是异姓诸侯王。
他与韩信、英布在当时被评价为“同工一体”,后世则习惯称他们为“汉初三大名将”。在反秦起义的浪潮中,论资历,彭越出道的时间并不比刘邦晚。
在秦朝末年,渔民出身的彭越不堪忍受沉重的徭役,便带着一帮同样生活困苦的渔民兄弟,在家附近的水域上干起了“杀人越货”的买卖,被官府通缉。
第275章 西域的发展
这一点,与当年落草为寇的刘邦倒是非常相似。
随着陈胜、吴广起义拉开反秦的序幕,众多豪杰纷纷揭竿而起。
众人也劝彭越起兵造反,但彭越深知造反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必须慎重。于是,他决定暂时观望,伺机而动。由此可见,彭越是一个有谋略且极具政治远见的人。
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始终保持中立,不轻易站队,独立于各国之外,坐山观虎斗,从中获利。
说到彭越在刘邦团队中的角色,他在一定程度上与黥布以及后来成为齐王的韩信一样,扮演着合作者的角色。
一直以来,彭越都是作为一个独立军事势力存在的。早在反秦阶段,刘邦北上攻打昌邑时,彭越曾经援助过他。二人也正是在此时结下了“革命友谊”,但此后却一直是分道扬镳的状态。
直到公元前205年,被封为汉王的刘邦因不满项羽出兵平定三秦,便率领各路诸侯向东攻打楚国。
彭越也正是在此时依附了汉王刘邦。随着项羽的反击,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惨败,一路向西溃逃,十分狼狈。
面对刘邦的惨败,张良提出联合韩信、英布、彭越三人内外夹击项羽的战略。也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刘邦在楚汉之争中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自此,彭越深入项羽后方,打起了游击战。他经常往来袭击楚军,断绝其后援粮草,史称“彭越挠楚”。
在楚汉战争中,正是由于他率部在楚军后方开展游击战,打击楚国的补给,采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战术,使项羽两面作战,疲于应付。这不仅使楚军的粮食和装备得不到补给,也给正面战场上的汉军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可以说,楚汉战争正是在刘邦的正面防御、韩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的后方游击战的基础上,才在最后的垓下之战中歼灭了项羽麾下疲惫的部队,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然而,西汉开国之后,异姓诸侯纷纷反叛。韩信、彭越、英布三人作为汉初三大名将,自然也让刘邦深感威胁。根据史书记载,韩信因企图谋反而被诛杀。
而彭越在刘邦征讨陈豨时,因称病未前往,这让刘邦很生气,派人去责备彭越。彭越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但他的部将劝他出兵造反。彭越并没有同意,仍然保持忠诚。
然而,直到彭越手下有人因与他有嫌隙而控告他谋反。于是,刘邦将其贬为平民。但在吕后的进言和诬陷之下,毫无谋反实据的彭越惨遭诛杀,被剁成肉酱,其宗族也遭到灭门,下场可谓悲惨。
最后,深感不安的英布也起兵反叛,最终汉初三大名将全部被刘邦诛杀。纵观彭越的一生,他是一位以游击战战术著称的军事家,也可以说是游击战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