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州郡的刺史、太守大多是贵族子弟或买来的官,盘剥百姓有一套,听说暴动,个个跑得比谁都快。黄巾军攻城略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控制许多州郡,政府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丢盔弃甲。
黄巾起义的失败,一方面是因为准备不足,匆匆上阵;另一方面与东汉的军事制度有直接关系。与西汉相比,东汉的军事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
中平元年(184年)3月,北中郎将卢植奉命讨伐张角。卢植连战连捷,斩获万余人,逼得张角等人退守广宗(今河北威县东)。
就在汉军频繁进攻时,张角将弟弟张梁的军队也调回广宗,加强守备力量。自起义以来,张角殚精竭虑,在官兵凶悍的反扑下苦撑危局,最终积劳成疾,病死于广宗。
随后,皇甫嵩接替卢植成为汉军主将,不久便攻破广宗,斩杀张梁在内的黄巾军3万多人。皇甫嵩命人挖开张角的坟墓,剥去官服,将其首级送到洛阳报功。最终,叱咤风云的张角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纵观张角的一生,他堪称开创三国时代的关键人物。如果没有他,或许就没有汉末三国这个动荡的时代。
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没有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反抗正统朝廷的叛贼。在如今火热的各种三国题材游戏或影视剧中,张角也常常被丑化,被称为“黄巾贼”。
然而,正是朝廷的黑暗腐朽,才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只是不愿成为横行霸道的官吏的饿殍,才奋起反抗,为自己博得一线生机。因此,张角作为反抗压迫的领袖,毫无疑问是一个英雄。
【灭蜀的第一功臣,出身贫寒的军事奇才#历史#小知识#人物】
邓艾屡败姜维,灭掉蜀汉,堪称居功至伟。他还是魏国仅有的两位位列武庙的名将之一。他出身寒微,却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堪称三国时期一颗耀眼的明星。
然而,如此杰出的人物不仅下场悲惨,而且在历史上也常被低估。他就是三国时期的军事奇才——邓艾。
说到邓艾,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中邓艾的一句台词,是他在听闻姜维嘲笑其幼年放牛且口吃时的回答。而用在正史中的邓艾身上,也十分贴切。
第277章 乱世之枭雄
邓艾早年丧父,家境清寒,年幼时还当过放牛娃。然而,邓艾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决心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汉末三国那个注重门第出身的时代,邓艾更像是一个励志改变命运的小镇青年。
公元210年春天,曹操颁布了求贤令。这一做法在当时颇为大胆,因为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与主流社会观念相悖。
正是曹操延续下来的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环境,给了邓艾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邓艾凭借自身的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学士,由此得以担任一些下级官吏,也算是进入了体制内。
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这已然是一条不错的改换门庭之路。
然而,邓艾天生有一个缺陷——口吃。当时的典农都尉,也就是屯田区的行政长官,看不上邓艾,便指派他充任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
出身贫寒,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就这样,邓艾平淡地过了近20年。但有才能的人注定不会平凡。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到洛阳汇报屯田情况,见到了太尉司马懿。
司马懿眼光毒辣,对这个青年大为赏识并加以提拔。遇到司马懿,可以说是邓艾一生的重大转折。从此,他不再平凡。
邓艾的军事能力常为人称道,但他的治国之才却往往被忽略。在被司马懿赏识之后,他开始参与魏国各项重大战略的谋划,写下诸如《济河论》等治国理政之策。
在这期间,他主要提出了两大战略思想:其一,开河渠、兴水利;其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面积屯田。邓艾敏锐地指出,当地土地肥沃,但因缺水而无法充分利用。
他主张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同时开通漕运水路。
这两项政策极大地增强了魏国的国力,为魏国后续伐蜀、伐吴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可以说,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邓艾不仅文能提笔安天下,而且武能上马定乾坤。早期,他在淮南与东吴的诸葛恪交战时,击退了对方的进攻,使其无功而返。
此外,他还平定了王凌的叛乱,展现了他高人一筹的军事才能。46岁时,邓艾正式出任南安太守,镇守与蜀国交界之地。
此后,他开始了与蜀汉名将姜维的博弈对决。虽然邓艾在名气上远逊于姜维,但在魏蜀交战中,他常常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邓艾未尝败绩。其中,段谷之战邓艾更是大败姜维率领的蜀军,使其死伤无数。此战也是姜维历次北伐中败得最惨的一次。
另一方面,这场失败也使得姜维的声望在蜀汉内部遭到沉重打击,成为蜀汉朝堂中主和派崛起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第二年,邓艾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仇国论》,也为后来姜维的北伐流产埋下伏笔。仅从段谷一战来看,邓艾的军事能力自然毋庸置疑,力压姜维。
然而,段谷大胜并非他的终点,灭蜀战役才是邓艾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孙子兵法·兵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真正的顶级军事家往往在于出奇制胜。邓艾善于运用骑兵,其战法变化莫测,让对手难以捉摸,才能做到所向无敌,所及者安。
如战国名将赵奢的阏与之战,其面对秦国的强大攻势,采用制造假象和出奇制胜的战略,最终成功解除了阏与之围。
又如毛主席军事生涯的得意之作——四渡赤水战役,其因势利导,面对强敌如同四两拨千斤般,在进退两难中找到了最为适宜的道路,堪称出奇制胜的典范。
在灭蜀之战中,剑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导致钟会久攻不下,无计可施。魏军因军粮不济,准备退兵。
而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领精骑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指蜀都成都,迫使蜀主刘禅向邓艾投降。
1000多年后的两战战场上,国德名将曼施坦因也曾复刻这一场景。
当时,他面对法国号称“固若金汤”的奇马诺防线,出奇兵穿越被认为不可逾越的阿登山区,成功闪击法国首都巴黎,高卢雄鸡望风而降,而马奇诺防线也沦为笑柄。
邓艾偷渡阴平,正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被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邓艾在平定蜀国后,立下旷世奇功。他进城后没有发生抢掠,安抚投降的人员,让他们赴任就业,受到蜀人的拥护,颇有儒将之风。
然而,常言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嫉妒往往是很多名将难以逃脱的命运。如汉之名将周亚夫,死于小人陷害。
公元264年,立下不世之功的邓艾被钟会污蔑,遭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惨遭冤杀。
那么,为何邓艾最终落得悲惨下场?又为何其知名度不如姜维?很多人把邓艾之死归结为其在蜀汉投降前后的诸多问题,所谓“自作主张,先斩后奏”,惹恼了司马昭。
然而,这其实并非邓艾之过,而是君王的差别。邓艾的举动其实是参照了东汉建国时刘秀、邓禹的例子。但很多人认为二者环境和情况不同。
仔细想想,其一,司马昭远没有刘秀的心胸和能力;其二,邓艾出身寒微,远没有得到邓禹在刘秀那里的信任。因此,即使手握兵权的邓艾没有这些问题,面对疑心极重的司马昭,他也难以善终。
后人在评价邓艾时说:“邓艾是一个猛士,但对于阴谋诡计方面,他没有那么多的心眼,很容易被他人坑害、暗算。”
这说明邓艾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耿直坦荡之人。司马昭并不信任他,因此才以钟会为平蜀的主帅,加上其咎由自取的点兵。说起造反有多大作为,无异于痴人说梦。
除此之外,长期以来,蜀汉是绝大多数国人心目中的正统。即便时间到了如今,《三国演义》的传播使得蜀汉仍然拥有着巨大数量的粉丝。
正因如此,灭掉蜀汉的邓艾就自然而然地给自己贴上了反面人物的标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邓艾的地位必然是十分尴尬。
正因如此,与邓艾屡次斗法的姜维,虽然败多胜少,也未入武庙,但因为姜维站在了所谓“正统”一方,因此其历史存在感要强于邓艾。
纵观邓艾的一生,虽然最后他含冤而死,但英雄往往是不凡的。或许邓艾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也没有像刘备、诸葛亮那样出名,但这并不影响他彪炳史册,被我们所尊重。
邓艾的生平其实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生平。他以“小镇做题家”的身份,从底层出发,历经苦难,努力奋斗,建功立业。即便最后衰落,也不改初心,这样的人更值得我们去铭记。
【专权祸国的汉末乱世枭雄#历史#小知识#三国】
何为枭雄?
枭雄,多指强横而有野心之人。而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中,力压皇甫嵩等一众豪杰,最终手握大汉权柄。
虽然他被称为“乱臣贼子”,但依靠权谋和抓住机遇,亦不失为一代枭雄。他就是东汉太师、郿侯董卓。
董卓,字仲颖,肃甘岷县人。在三国题材作品中,董卓的形象大多是膀大腰圆、猥琐凶残的奸臣
。然而,历史上董卓的形象与我们印象中大相径庭。他成长于西北凉州的豪强家族,年轻时曾是少年游侠,力大无穷,武艺高超,跨上骏马能够左右开弓。
成年后的董卓在陇西郡官府担任官吏,负责地方治安。当时,胡人经常骚扰边境,劫掠百姓。董卓领兵大破胡人,斩获颇丰,被称为“凉州三明”之一的汉末名将段颎的部将。
段颎因功将董卓推荐入朝廷公府,董卓由此开始发迹。
汉桓帝末年,董卓又在“凉州三明”之一的另一位名将张温部下任军司马,讨伐汉阳乡人,屡建战功。后来,他得到司徒袁隗(袁绍的叔叔)的推荐,出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先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扬州之乱等战役。虽然有胜有败,但董卓逐渐成为东汉末年手握重兵的猛将。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董卓兵团的人员构成。董卓拥有东汉帝国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东汉的精锐部队多集中于边疆,而在边疆驻军中,以西北军最为精锐。
这是因为东汉一百多年的边疆战争多爆发在西北,东汉朝廷采取“以夷制夷”的战略,故而在西北军中有许多善战的羌族骑兵。
然而,当时朝廷里有不少人深感董卓的威胁,认为他过于跋扈,让他执掌兵权无异于养虎为患。汉灵帝于是下诏,命董卓入京担任少府的虚职。
在刻板印象中,董卓往往被视为勇而无谋的莽夫,但历史上董卓却颇有政治谋略和权术。多年的南征北战让他看透了这个时代:在混乱的年代,枪杆子里出政权,握有兵权才是硬道理。
董卓接到诏令后不肯受命,以“军队不稳”为由上书推辞。过了段时间,汉灵帝病重,眼看时日无多。
别看他是个昏君,但当了多年的皇帝,防人之心很强,始终觉得董卓是心腹大患。于是皇帝把董卓提拔为并州牧,而并州牧实际上已经是益州的军政长官。
如今为了削董卓兵权,灵帝开出一个令人心动的条件,但还有一个附加条件:董卓必须把自己的军队交给左将军皇甫嵩。
然而,此时手握重兵的董卓,即使面对皇帝也毫不在意。
董卓虽然接受任命,但不肯交出军队,上书辩解说:“我统兵十年,士兵上下与我关系很好,都愿为我卖命。我请求带这帮士兵去并州效力。”
面对公然抗命的董卓,唯独只有一个人让他深感畏惧,那就是名将皇甫嵩。因为皇甫嵩手里同样有着东汉帝国最精锐的西北军,而且他的军事能力也远超董卓。
此时的皇甫嵩本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董卓,从而避免后来的董卓之乱。然而,这位军事能力杰出的一代名将,政治能力却十分堪忧,只是将董卓不肯交出兵权的事上奏朝廷。
于是,灵帝下诏责备董卓。最终,迫于压力,董卓带着5000人向并州出发,但停留在河东郡就不再前行。
身为武夫的董卓有着不错的政治敏锐力,他察觉到洛阳局势可能要发生变化。果然,不久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掌权。
何进与袁绍等人谋诛宦官,但何太后不肯下诏。于是袁绍出了一个馊主意:召董卓等人领兵进京,以此逼迫何太后。
巧合的是,董卓的精锐部队此时正在离洛阳不远的地方。何进马上命令董卓部队向京城进军。
然而,此举无疑是引狼入室。董卓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只要他进了京城,凭他的力量足以把朝廷捏在手中。
他毫不迟疑,点兵3000,马上开拔,还写了一则义正词严的奏章,奏请诛杀中常侍张让等宦官。
对于董卓这个人,不少人有着清晰的认识,觉得他有野心,一旦让他带兵入京,恐怕凶多吉少。何进本来就没有什么主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便派人持着皇帝的诏书,让董卓在城外待着。
董卓没有办法,只好在洛阳西郊一带安营扎寨。虽然帝都就在眼前,自己却只能待在城外,董卓心里很失落,但此时能做的也只有静观其变。
京城卫大将军何进终究没能控制住局势,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此后,袁绍率军攻打皇宫,放火烧宫门,一时间火光冲天,数十里外都看得到大火。
董卓猜想,京城一定发生了大事。于是,他连夜集合军队向洛阳城挺进。
第278章 第一位西天取经的高僧
天亮时,董卓已到城西。经过一番打听,得知袁绍等人忙着在宫中屠杀宦官,而小皇帝被劫到了北郊,现在正在返回途中。
听到这里,董卓不禁冷笑:袁绍太没智慧,只顾杀宦官,却不知迎回皇帝会有怎样的政治影响。董卓马上率领部众赶往北郊迎驾,把皇帝送回京城后,他就赖着不走了。
何进的部将齐督曾预报新认为董卓大张旗鼓进京必有异心,他对袁绍说:“如果不除掉董卓,日后必定被他控制,不如趁着他新来乍到,立足未稳,先下手为强,把他抓起来。”
话虽如此,袁绍还是有点胆怯,因为董卓手下的凉州兵个个都非常强悍。这次董卓带来了多少人呢?其实也不多,只有3000人。
有没有后续部队呢?袁绍不清楚,没敢轻举妄动。于是,帝都洛阳城内,司隶校尉袁绍与前将军董卓双雄对峙。
这时就可以看出兵权的重要性,什么三公九卿如今形同虚设。谁的拳头硬,谁才是洛阳城的老大。
首先看看司隶校尉袁绍。在东汉末期,司隶校尉的权力非常大,其实际权力甚至在三公之上。后人把汉代的司隶校尉与明代的锦衣卫相提并论,从官职上看并非顶级,然而威权甚重。
袁绍不仅是司隶校尉,在西园八校尉时,他就是第二号人物,领中军校尉。董卓进京后,袁绍实际上成为西园八校尉的统领,握有兵权。如果没有董卓半途杀出,袁绍将轻而易举地控制首都。
董卓的身份是前将军。当初,大将军何进和继母命令他进京是作为威慑力量,所以他没敢多带人马前来。董卓只带来3000人,凭借这点兵力,想控制洛阳显然难度很大。
除了董卓与袁绍,洛阳城内还有三支武装力量:
第一支武装是原大将军何进的直辖部队,人数不少。由于何进已死,这支部队群龙无首,形同一盘散沙。
另外两支武装与董卓性质一样,都是奉大将军何进的命令从外地入园洛阳。其中一支是齐督卫报信从泰山群招募来的军队,有1000多人。报信曾劝袁绍杀掉董卓,以绝后患,此时若袁绍与报信联手消灭董卓,并非难事。
然而,袁绍却迟疑不决,错失良机。报信深知董卓为人,怕遭毒手,索性不辞而别,把军队拉回老家。另一支武装则是丁原的并州兵团。
并州兵团是北疆的一支生力军,有数千人之多,实力不在董卓之下。丁原麾下有一员虎将——吕布,神勇无敌。这支并州兵团同样成为董卓的心腹之患。
与袁绍、丁原相比,董卓的政治野心要大得多。他踏入京师的目的,可不单纯是为了诛杀宦官、拯救皇帝,而是为了控制朝廷,把东汉帝国变成他个人的帝国。
有野心就有行动。但董卓兵力太少,与袁绍、丁原相比毫无优势可言。于是,他灵光一现,决定发动一场心理战。
董卓摆了一个迷魂阵,分批次让手下士兵偷偷出城,然后再大张旗鼓地进城,营造一个凉州兵团源源不断支援的假象。
凭借这一狡诈伎俩,董卓成功震慑住了袁绍和丁原,同时不露声色地吞并了大将军何进的旧部,从而改变了均衡的局面,获得了实力上的优势。
董卓又用小计利诱吕布,让其杀掉丁原,除掉又一大对手,并吞并了丁原的部队。他还得到了吕布这员虎将。
此时,京城洛阳内的四大武装力量,董卓已掌控其中三支。其实力雄厚,足以将朝廷捏在手心,徒留袁绍孤掌难鸣。
在政治上,董卓是高手。他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除了对刘辩印象不好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