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三代以后改变了身份,要做官的还得在关系上写明“赘婿”身份。这就是相当于政治上不清白。
并且《未奔命律》中还记载,对于从军的赘婿,告诉将军不要可怜他们在军队的待遇要比一般人差。
每天只能吃1/3的饭,并且不能吃肉,在遇到危险任务时优先当炮灰。而秦国也同样把赘婿当作打击对象。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发配罪犯、赘婿、商人到边疆。
把赘婿和罪犯、商人一样作为发配到偏远地带的对象,就是因为赘婿身份卑贱,属于家族性质的雇员。一直到汉朝,赘婿的地位还是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比如在汉武帝时期,为了抵御匈奴,就强行征调一些赘婿,连同罪犯一起到边疆充军,或者去开垦荒地。和罪犯一个级别,可见当时赘婿的地位有多低。
赘婿地位的改变发生在唐宋年间。上门女婿在婚姻风俗上发生了一些改变,地位有所提高。已经不再是所谓的抵押品,摆脱了“买卖契约关系”。
甚至到了后期,上门女婿可以分走一些家产,回到原生家庭,或者自己出去重新组建家庭。从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从丈母娘家拿回多年的“工资”,可以说从人身上获得了自由。
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由于这种变化,上门女婿逐渐被大众接受,入赘这件事成为平常之事,甚至一些人完全是出于自愿,而不再是因为家境所迫。
到了元朝年间,上门女婿几乎成了一种流行婚俗。这个时候上门女婿也开始有了级别的划分,而且元朝的律法明确规定,家中只有一子不允许入赘。
如果家庭只有一子,只可以按照年前倒插门。从这里可以看出,入赘风俗已经有了国家法律的保障。
到了明清时期,上门女婿又被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养老婿”,一种是“出赘”。明朝律法也有具体的规定,比如反朝旭、徐平梅等案例,都体现了当时法律对赘婿的规范。
清朝时期,赘婿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甚至有很多名人都是入赘的。清朝始祖完颜函普原来只是一个肃慎部落的人,后来与完颜部落进行战斗。
两败俱伤之时,为了缓和两个部落之间的矛盾,完颜函普入赘完颜部落,娶了一个60多岁的女子为妻。后来,完颜函普依靠完颜部落成为一国之君。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都是上门女婿,比如李白、左宗棠等,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范围内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第262章 大转轮王
【一口气看完长信侯嫪毐#历史#小知识#秦国】
他是秦国权倾朝野的假太监,曾密谋诛杀秦始皇,还拥有“转轮之术”,连太后也被他所征服。
他就是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太监——嫪毐。在战国末期,秦国的长信侯嫪毐也是秦始皇之母赵姬的男宠。
如果要论历史上哪个太监最有权势,很多人会认为是赵高或魏忠贤,因为他们都曾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太监,他不仅裂土封侯,还与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私通,并与吕不韦共同建立了权倾一时的势力。这个人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太监嫪毐。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嫪毐有三个特点:一是拥有“转轮之术”;二是本性贪婪;三是有极强的权力欲,但不懂政治。
他原本只是一个底层小人物,能够登上政治舞台,甚至在史书上留下名字,都离不开一个人——吕不韦。
“转轮之术”指的是可以用下体转动车轮。太史公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嫪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虽然有些夸张,但历史上他确实深得秦始皇母亲赵姬的宠爱。《
史记》还记载:“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
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使诈以腐刑,而以奴隶迁之。”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去世后,他的夫人赵姬虽贵为王太后,享受着荣华富贵,但在深宫中寡居,寂寞难耐。
于是,赵姬在秦庄襄王去世后,开始与昔日的情人吕不韦频频约会私通。
然而,吕不韦当时在秦国已经身居相位,权倾天下,冒险与王太后赵姬私通,内心十分担心,却又不敢得罪这位王太后。
随着秦始皇一天天长大,事情一旦败露,吕不韦难免会被牵连。于是,吕不韦决定找一位替身来满足赵姬的生理需求,这样自己就可以摆脱纠缠。
皇天不负有心人,吕不韦找到了嫪毐,并对其进行了包装和宣传。赵姬听闻后,果然要这个强壮的男人去服侍她。
于是,吕不韦亲手把这位假太监安排在太后身边,成为太后的男宠。嫪毐也不负众望,用自己的能力征服了太后。太后对他非常满意,甚至怀上了他的孩子,后来还生了两个儿子。
嫪毐因受赵太后宠爱,被封为长信侯,得到山阳作为他的驻地。他尽情享受着秦国宫殿中的锦衣玉食,后宫大小事务也都有他做决定。
后来,嫪毐又把河东的太原郡更名为嫪国。在后宫中,嫪毐常常满足赵太后,因此所得的赏赐也丰厚异常。
太后甚至把朝廷事务都交给嫪毐来决策。嫪毐家中的僮仆、宾客多至数千人,而投奔求官求职的宾客舍人也有千余人。在秦国,已然形成了嬴政、吕不韦、太后三方的政治势力。
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嫪毐的野心也逐渐膨胀,这为他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嫪毐在东窗事发之前,已经可以专权国事,这使得他愈发骄横。
他曾在酒后说:“我是秦王的假父。”并且私下与太后密谋,在秦王嬴政死后,让二人私通所生的儿子继位。他嚣张跋扈的种种行为,最终被嬴政知晓。
嫪毐听说自己被人告发的消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在秦王嬴政举行祭祀大典之时,嫪毐和自己的党羽盗取了太后的玉玺,调动人马进攻秦王当时所居的蕲年宫,史称“蕲年宫之变”。
秦王嬴政于是派兵攻打,最终打败了嫪毐为首的叛乱分子。嫪毐等20多位为首的叛乱分子被施以车裂的极刑,其家族被灭门。
太后赵姬与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被装在袋子里活活摔死,嫪毐的门客也全部被抄了家产,其属地被流放。
纵观嫪毐一生,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成为权倾天下的秦国大人物。然而,青云直上所带来的欲望膨胀,最终导致他落得悲惨的下场。
【一口气看完一地啊雄主赵武灵王#历史#小知识#战国七雄】
他是被梁启超先生誉为“皇帝以后的第一伟人”,他还是战国时期被活活饿死的一代雄主。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位一代雄主——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嬴姓,赵氏,名雍,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6代君主。梁启超先生在《赵武灵王传》一文中,将赵武灵王誉为“皇帝以后的第一伟人”。
因为他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是少数能够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人之一。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锐意改革,选贤任能,在位时期人才辈出,如楼缓、乐毅等,使得赵国足以和秦国匹敌。
战国时期能被称为明君雄主的或许不少,但赵武灵王绝对算是秦国之外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一代雄主。
那么,赵武灵王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使赵国强盛,又最终落得饿死的下场呢?
胡服骑射,威震北方
在战国七雄中,赵国的疆域仅次于楚、齐,人口在楚、魏、齐、秦之后,大约有200多万人。
然而,赵国僻居中原北部,东、西、北三面面临燕、秦、韩、魏诸国的兼并威胁,还不时遭到东胡、林胡等游牧民族的侵扰。
即便跻身战国七雄之列,但生存状态极为艰难,外强中干,大而不强。甚至在赵武灵王即位前,一个小小的中山国也敢公然欺负赵国,而赵国无力反击。
面对严峻的生存形势,赵武灵王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五国相王”后,改变名号,令国人称自己为“君”。
当时赵国有“王之名,而无王之实”,四面受敌。缓称王既可以避免树大招风带来的麻烦,又可以积蓄实力。
此后,赵武灵王冲破世俗偏见,毅然进行了旨在强兵图霸的改革——胡服骑射。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正式颁布法令,在赵国全境实行胡服骑射的重大改革。
赵武灵王主动打破“华夏尊贵,戎狄卑贱”的传统观念,这种勇气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是十分罕见的。
胡服骑射的改革抛弃了中原华夏族长袍宽袖的着装,改为短小利落的胡服;舍弃了笨重缓慢的步兵战车的战斗模式,改用机动灵活的骑兵战斗模式。
同时,他启用了大批能力出众、出身低贱、有戎狄背景的人,建立起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自此,赵国骑兵横行天下,所向披靡。
经过30年的努力,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加强了军事实力:北夺河套地区,击败游牧族,收服楼烦、林胡等国,消灭中山国,安定内部,扶植燕、秦两国的君主,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霸主。
威震列国,操纵秦燕
赵武灵王不仅锐意改革,还利用燕、秦两国局势动荡的机会,积极干涉两国的内政,增加赵国的国家威望,由此也能看出其雄才大略。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受到苏代和鹿毛寿的蛊惑,把王位让给燕国相国子之,太子平引入齐军进行反抗,引发燕国大乱。
赵武灵王趁机,决心扶持一个燕国国君。于是,赵武灵王以“为燕国平乱”为名,派兵迎接在韩国作为人质的燕国公子职为燕王。
经过数年混战,公元前311年,公子职登上燕国王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改革的当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秦武王无子。武王生母惠文后与芈八子都想立自己的儿子为王,秦国陷入激烈的内乱。
经过三年的争斗,芈八子在争斗中胜出。本来赵武灵王想立公子稷为秦王,为了赵国的战略利益,他故技重施,主张立在燕国为人质的嬴稷。
公元前305年,芈八子迫于赵武灵王的压力,只好立嬴稷为秦王,即秦昭襄王。
赵武灵王扶持公子稷上位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在东北方向扶植燕昭王之后,西方再扶植一个秦王,能够同时操纵燕国和秦国两个强国。
赵国称霸诸侯,甚至一统天下的梦想似乎并不遥远。
倾入虎穴,谋划灭秦
赵武灵王非常清楚秦国是赵国的劲敌,必须消灭之才能永除后患。但函谷关难以攻破,于是他另辟蹊径,想从北方南下灭秦。
《史记·赵世家》记载,主父欲令长子赵章主治国,而身自将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
简单来说,就是在赵国完成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前提下,采取迂回战略,以赵国的云中、九原为基地,以赵国骑兵向南奔袭,直取秦国都城咸阳。
此时秦军的主要防御力量都集中在函谷关一带,无法两头兼顾,最终通过腹背夹击灭掉秦国。
为了实现这一大计,赵武灵王扮作使者微服入秦,深入了解秦国的情况。
一路上,他对秦国的山川地形和大臣的优劣强弱有了深刻了解,由此也能看出赵武灵王的胆识和谋略。
此外,他还派出一批批的斥候前往秦国上郡打探各种情报,为灭秦大计做了充分准备。
沙丘宫变,一代雄主的悲剧
然而,就在赵武灵王一步步使赵国崛起的时候,却在接班人问题上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即位第27年,时年42岁的赵武灵王突然做出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禅让王位,把王位传给年仅12岁的儿子赵何,自己号称“主父”。
赵武灵王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让肥义辅佐儿子赵何全权处理国内政治经济事务,自己腾出手来专心负责军事和对外战争,以实现“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的志向。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他的设想发展。赵武灵王对长子赵章心生怜悯,产生了想要把赵国一分为二的想法,甚至打算把北方的代郡分封给赵章,让他称代王。
在权力面前,亲情往往一文不值,这就造成了赵国王室的内乱,为自己凄惨的结局埋下了种子。
公元前295年,一直不服弟弟为王的赵章趁机发动叛乱,想要争夺赵王之位。失败后,赵章逃到主父宫寻求父亲庇护。
然而,拥护赵何的公子成和李牧率兵攻入主父宫,杀死赵章后封死宫门,把主父一人死死困在宫内。
赵武灵王孤身一人被困宫内,前后达三个月之久,连宫中的老鼠、麻雀等一切能吃的东西都被他搜寻干净,最终被活活饿死。一代雄主,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令人可悲可叹。
赵武灵王去世后,儿子赵何即位,也就是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的武功尽管不如乃父,但也算一个明君。然而在此之后,赵国的君主一代不如一代,赵国的实力也不断被秦国削弱。
特别是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军杀掉45万士卒,赵国精锐损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长平之战时的秦王正是秦昭襄王,也就是赵武灵王扶植上位的那个燕国人质。如果赵武灵王泉下有知,恐怕要追悔莫及。
如果赵武灵王没有犯下接班人的致命失误,导致惨死沙丘宫,战国的历史走向可能会发生重大改变,以后统一天下的或许就是赵国而非秦国,也未可知。然而,历史就是历史,不容假设。
【一代奸臣+郭开#历史#小知识】
他是战国五大名将之一,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被后人唾弃千年。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位奸臣——郭开。
郭开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奸臣,历仕赵悼襄王和赵幽缪王两代君主。俗话说“国有宁臣必有昏君”,从两代赵王的昏庸无能也能看出,郭开的奸诈行径得以横行。
他仅凭一张嘴,就干掉了赵国的两大名将廉颇和李牧,为秦国攻打赵国扫清了道路,堪称“大秦第一功臣”。
郭开善于阿谀奉承,眼里只有利益,没有道德底线。他长相俊秀,很会溜须拍马,深得赵悼襄王的信任。因此,他被任命为太子赵迁的伴读。郭开名义上是陪太子读书,实际上却通过溜须拍马哄得太子很开心。
第263章 范雎的一生
赵迁继位后,任命他为太傅,负责教导太子赵迁。郭开故技重施,成功俘获了赵迁的信任,成为赵国两代国君最宠幸的心腹大臣。
逼走廉颇
郭开与廉颇的恩怨始于廉颇对他的训斥。廉颇看不惯郭开唯利是图、谄媚奉承的行为,曾公开斥责他。郭开因此怀恨在心,多次在赵悼襄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
赵悼襄王听信谗言,罢免了廉颇的军权,派乐乘接替他。廉颇一怒之下挥师攻打乐乘,但最终因违抗军命,无奈投奔魏国。
廉颇在魏国大梁居住期间,赵国多次被秦国围困。赵王迁想重新启用廉颇,廉颇也希望能为赵国效力。
于是赵王迁派使者唐玖到大梁探望廉颇,看看他是否还能带兵打仗。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唐玖,让他设法破坏此事。
使者唐玖见到廉颇时,廉颇一顿饭吃了一斗米,穿上铠甲跨上战马,表示自己身体硬朗。但唐玖回来却对赵王说:“廉将军虽老,饭量尚好,但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
赵王迁因此认为廉颇确实老了,不堪重用,最终没有召他回来。一代名将廉颇就这样败在了小人郭开手里,最终郁郁寡欢,死在楚国。
残杀李牧
失去廉颇后,赵国岌岌可危,但另一位名将李牧挺身而出,为赵国筑起了一道抗秦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