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变法的第一条,其实就是对残存的奴隶贵族世袭制度的最后颠覆,让一些没有功劳的贵族丧失地位,使大批出身庶族的有识之士得到了重用,登上了政治舞台,为魏国做贡献。
第二,推行尽地力之教,施行平籴法。尽地力是为了挖掘土地的潜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国家的租税收入。
在具体措施方面,李悝要求农民深耕细作,规定每亩地的标准产量为1.5斗,要求达到每亩增产三斗。同时,地里要杂种各种各样的粮食作物,以防某种农作物遭受病害。
农民要努力耕作,勤于除草,收获时加紧抢收,并且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种植桑树,多种瓜果蔬菜。魏国土地少而人口多,对于当时的国家而言,粮食自然关系到国家安全。
李悝通过尽地力,使得魏国国力得到增强。平籴法这一规定就是国家在丰年的时候平价购进粮食,在灾荒年间以平价出售,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食的价格。
这一措施有利于打击大地主和大商人囤积居奇、垄断粮食价格,造成谷贵伤农、谷贱伤商的现象。
农民作为小农经济的基础,当时自然要保持小农经济的稳定,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而魏国也因为最早确立小农和土地私有制,使得国力蒸蒸日上。
第三,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施行士兵的技能考核制度。
根据士兵不同的特点,把他们编排到相应的兵种之中,提倡军工制,激发了士兵的斗志,使魏武卒一度成为当时最强劲的部队,堪称历史上最早的特种部队。
改革后的魏武卒称霸列国,在阴晋之战中,5万魏武卒击败50万秦军。由此也可以看出魏武卒的强悍战斗力在当时的战国军事界是首屈一指的。
第四,创办法经。李悝总结各国的立法经验,为了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封建私有制,制定了法经。法经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
盗法就是防范农民对私有财产的侵犯,以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制;贼法就是镇压破坏封建秩序的行为;
囚法和捕法就是对犯罪的行为进行惩治的办法,是最细致的规定;杂法是关于其他犯罪的规定;具法是加刑和减刑的规定。
法经是一部保护封建制度的法典,不仅是以前各国法律之大成,而且是秦汉法律的蓝本。所以李悝被列为战国时代法家的始祖。
并且后来的商鞅变法基本颁布的就是李悝的法经内容。李悝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当时提出了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法律的意识。
李悝在法经中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由此可见其法治理念。但是这里要明白的一点是,李悝以及后来法家学派的“法治”绝非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在中国法制史上,它只是帝王手中的镇压工具,几乎就是刑的同义词。
在法经中有“太子不喜则笞之,不悛则废之,易之”的条文,还有“受金则诛”的条文,意思就是法律规定太子赌博就鞭打他,不听就再走,屡教不改就更换太子;
将军以下如果受贿按律法诛杀。由此可见,法不能说不严厉,对奴隶社会的等级原则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但是这些法治措施击溃了奴隶制等级秩序,却又带来了封建等级秩序。封建社会仍是特权社会,而法家的法治观最终仍是“人治”,毫无民主性、平等性可言。
李悝变法在当时成就了魏国的腾飞,也成为不久的将来诸多变法家奔走列国、进行变法图强的内容范本。
作为战国诸侯中第一个变法者,魏国的国势在魏文侯在位的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在位的50年是魏国雄霸天下、称雄于诸侯的50年。
然而,李悝变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政治改革中只是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而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公族的世袭制。
魏国在变法之后变得强盛繁荣,但变法的胜利果实却被这些可以世袭的公族逐渐窃取。可以世袭的公族依然掌握着魏国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源,他们日后也成为了阻碍魏国持续发展之路上的障碍。
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这都是不变的真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每一次变革都会触及原有权贵的利益,就会受到阻挠。
虽然李悝的变法有不足之处,但李悝作为第一个变法“吃螃蟹”的人,更加值得我们敬佩。
【一口气看完一代霸主——魏文侯#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力压秦国,使其不敢东出一步,他称霸中原,成为战国时代的首霸。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一代雄主魏文侯。
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国土地,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由此产生,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也由此拉开。然而,魏文侯其实是历史上被低估的一代雄主。
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率先在战国七雄中进行变法。魏文侯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资治通鉴》和《史记》中记载了诸多他礼贤下士的事迹。
他以田子方为师,任用段干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令,率先在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进行变法改革,辟地千里,开疆拓土,北灭中山国,西取河西之地,使魏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
历史学家钱穆在《先秦诸子》中有这么一段评价魏文侯的话:“魏文侯以大名,建国礼贤下士,以收人心,威震诸侯,有史意义,发尽石开之风。”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魏文侯是如何四处收拢名师,为己所用。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无疑使他很快声名远扬,天下英雄才俊纷纷从各地赶来投奔魏文侯,开创了天下英才进入魏国的局面。
那么,魏文侯究竟是如何让魏国成为中原霸主的呢?
曾经有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当然是人才。”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现在,也适用于任何时期。
魏国为了吸引人才,魏文侯拜当时的儒家大师子夏为师,将儒家地位提高到空前绝后的高度。而子夏并不刻板,他没有坚持孔子“克己复礼”的教条思想,
也没有遵循孟子的所谓“王道”和“仁政”,而是表现出更为务实的一面。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处事方法,正好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趋势。
子夏也超越孔子,成为第一个拥有“帝王师”之名的儒家学者。
由于“帝王师”的加持,子夏亲自坐镇西河,一时风头无两,贤能之士纷纷投于其门下。高峰时期有300多名门徒,自此三晋儒学思想蓬勃发展,并形成了史上著名的西河学派。
而西河学派比稷下学宫还要早,是当时的人才教育中心。
西河学派的影响力相当巨大,首先为魏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进而吸引了其他诸侯国的人才大量涌入,并将在这里学到的新思想、新主张进行传播。
其次,这种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不可低估。它不仅对秦国、楚国、赵国进行了文化的渗透,同时逐渐使魏国成为中原各国中的文化中心。
西河学派的建立对魏国的文化、政治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此,魏国在各路有识之士的运筹下进行了大量变革革新,直至最终成为战国第一霸主。
关键二:出色的外交策略
三家分晋,战国开启大争之世,列国争霸,强则强,弱则亡。战国时代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时代,不仅因为有战争谋略,更有各国外交的博弈。
其外交博弈,时至今日仍极具现实意义。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用兵的上策是用计谋战胜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再次是出兵打击敌人,下策是攻打城池。由此也能看出外交策略的重要性。
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十分容易受攻击。而在春秋时期,尚未分裂的晋国却独霸春秋,压制秦国,使其百年不敢东出。
由此可见三晋联合的实力足以傲视群雄。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家虽秉承三晋遗风,却貌合神离,互相防范,各有吞并之心。
第261章 上门女婿的改变
赵国想联合魏国消灭韩国,以取得通往中原之路;韩国想联合魏国消灭赵国,以取得广大的平原之地。而魏文侯利用外交手段,联合韩国、赵国,重新结成三晋同盟,作为“上兵伐谋”。
魏文侯深谙中庸之道,调停赵韩二国矛盾,采用联合发展策略,三家分别向外扩张,避免了晋国内战。这为魏国变法强国争取了时间和空间优势,从而助力魏国称霸中原,一度成为战国第一强国。
关键三:无可匹敌的魏武卒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
由此可见,士兵以及军队对国家的重要性。于是魏文侯重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建立了武卒制,以专业精兵代替过去的募兵和动员兵。
魏武卒其实就是魏国军队中层层选拔出来的精锐重装步兵,他们以打仗为职业,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职业化部队。魏武卒的战斗力极为强大,魏国选择向西扩张,灭掉衰弱的秦国。
在吴起的率领下,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64战,其中应尽之战,魏国以5万魏武卒击败750万秦军,震惊列国。
其后,魏国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500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西河郡。
吴起首任西河郡守,稳固西河地区后,魏国以此为跳板又占领了山地。至此,魏国已经牢牢把控中原与西方联通的要道。
地理优势使魏国既能卡住秦国与中原交流的咽喉,又能通过“天下之中”的位置谋取经济暴利,发展自身国力。魏国的崛起如同滚雪球一般,如日中天。
公元前396年,一代雄主魏文侯去世,他也为魏国留下了雄厚的遗产。纵观魏文侯一生,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从政治、经济到军事全方位变法,使国家实力快速增强。
纵使开局群狼环伺,但在搞定赵韩、赢得宝贵发展时间后,魏国的崛起已成必然。
作为战国首霸,他的治国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魏国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国家崛起的一个经典样本。
【一口气看完秦国名将#历史#小知识#秦国#战国七雄】
他是秦国数一数二的名将,素以“智囊”著称,同时还是历史上有名的预言家,甚至被称为风水大师。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位秦国名将——樗里疾。
樗里疾,又称严君疾,阳气名籍。因封地起初在渭南殷乡之处理,故以封地为名,别号出礼籍。后来又因封于炎帝之地,被称为严君。
与商鞅相比,樗里疾的名声或许不显,但对于秦国的发展,他却是至关重要的人物。
提起足智多谋,相信大多数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便是诸葛亮。他被后世尊为智慧的象征,还曾任蜀汉丞相。而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为“智囊”的,就是秦国宗室秦孝公之子樗里疾。
他是秦国第一任丞相,《史记》记载他为人滑稽多智,秦人誉之为“智囊”。所谓“滑稽”,是一种酒器,可转出吐酒不已。
后人常以聪明之人出口成章、词不穷节类比吐酒不已,故而秦人因樗里疾才智百出且言辞幽默,称他为“智囊”。
那么,樗里疾究竟有何能力?《史记》中记载:“秦所以东壤雄诸侯,樗里疾、甘茂之策。”作为秦国三朝重臣,两为秦相,他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文武双全,对秦国的发展可谓居功至伟。
樗里疾出身王室,是秦孝公之子。虽然母亲并未得宠,且尚有长兄嬴驷,按常理他一辈子都无法登上王位。
但他自幼聪慧,早早便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死心塌地辅佐长兄。在嬴驷登基为秦惠文王时,他出任右更,领兵出征,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他攻取魏国,夺取赵国利益,大败楚军,夺取汉中,为后来平定巴蜀铺平了道路。
在第一次五国合纵伐秦之时,他力挽狂澜,在伊阙之战中击败联军,赢得了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由此可见其卓越的军事能力。
到了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继任的秦武王野心勃勃。他不仅驱赶了张仪和魏章,削弱国内势力,还区别于东方六国设置了左右丞相。
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先秦以右为尊,所以樗里疾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右丞相。军功卓著的樗里疾,因母亲是韩国公主,算是韩系公子。
所以当秦武王提出要攻取韩国宜阳时,他持反对意见,把立功的机会让给了左丞相甘茂。
而他则在甘茂攻取宜阳的同时,率领百辆战车直抵东周的都城洛阳,迫使周赧王摆出了声势浩大的迎接队伍。
当时东周虽然已经衰落,但周赧王作为一国之君,居然对秦国的丞相摆出了如此高规格的迎接仪仗队,这足以体现秦国的虎狼之势以及樗里疾的显贵身份。
这样一个小小的迎接仪式,还遭到了楚怀王的指责,可见当时这件事的轰动程度。
秦武王过分高估了自己的神力,举鼎不成,反被砸断脊梁骨,当晚气绝而亡。他的猝死让秦国政坛瞬间进入一级紧急状态,引发了芈八子集团与魏冉集团的激烈争夺。
两位秦王子嗣争夺王位,局势十分危急。樗里疾这时候起到了稳定朝纲的作用。他看到手握军权的魏冉倒向了他异父同母的姐姐芈八子和嬴稷集团,便当机立断,一同帮助他们把嬴稷扶上了王位。
在魏冉武力剿灭嬴壮及其支持者时,樗里疾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时魏冉和芈八子志在必得,况且二人还算贤能。樗里疾效忠的是秦国,只要能将秦国带向富强,他不介意谁来做这个王位。
所以嬴稷即位之后,樗里疾继续担任右丞相,又为秦昭襄王效力了7年。
风水界的神一般的存在——被尊为“樗里仙师”。从樗里疾登上历史舞台,历经30年的征战操劳,可谓出将入相。
但也同时拖垮了他的身体。随着楚西势力不断扩张,他自知命不久矣,迟早要把丞相职位让给魏冉。公元前300年,樗里疾与世长辞。
但在他临死前留下了一个著名的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吾墓。”也就是说百年之后,便会有天子的宫殿会分居他的坟墓两侧。
果然在西汉建立之后,修建的长乐宫在东,未央宫居西。有此神一般的预言,足以体现其风水造诣之深,被后世的风水先生奉为神一般的存在。
纵观其一生,樗里疾出身王室,任三朝元老、两朝丞相,号称“智囊第一人”,又是史上第一位右丞相,还被后世的风水先生封为神。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一口气看完有趣的上门女婿#历史#小知识#女婿】
俗话说“上门女婿不如狗”,生活中很多人常常都有这种偏见。虽然这句话看似偏激,但却也有其历史由来。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上门女婿。
上门女婿在古代被称为“赘婿”,这种婚姻方式被称为“倒插门”,也叫“入赘”,这种婚姻方式在中国源远流长。
原因很简单,就是男方落户到女方家中,帮助女方赡养双亲、生养子女、延续香火,自然也可以继承女方的财产。
这种婚姻习俗也包含了经济因素。尽管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也出现了很多悲剧,但它一直都没有间断过。
关于上门女婿,早在2400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战国策·赵策三》中记载,穷苦人家的壮年男子常常因为负担不起赋税、生活困难,出卖或抵押给父母成为赘婿,由主人配给女子。
这种赘婿属于家奴性质。不仅如此,朝中给儿子娶寡妇的后父,也是赘婿,同样身份低下。《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淳于髡为赘婿。”齐国著名学者淳于髡就是赘婿出身。
当时奴隶常常被处以髡刑,即截取头发的刑法。淳于髡因赘婚而被称为赘婿,就像孙膑因为处以膑刑而被称为孙膑一样。《说文解字》中提到:“赘,以物之前从熬,熬者犹放债,复取之也。”
可见“赘”的本意与抵押放贷相同,这说明赘婚包含有经济因素。从赘婚的起源来看,这种婚姻形式也是包含有经济因素的。
因此,赘婚是聘娶婚形成后才确立的一种形式。其中的男方一般称为赘婿,从赘婿的来源亦可看出赘婚中包含的经济因素。这也与现在的情况如出一辙。
赘婿的社会地位,在先秦时期是比较低下的。在社会上,赘婿的地位比较低下,经常被人瞧不起。俗话有云:“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之。”
意思就是家里太穷,只能把自己当成抵押品,成为女方的女婿。既然被称为抵押品,可想而知会有什么地位。
根据魏国的《户律》记载,赘婿作为身份低下的人,不准独立立户,不授予田地和宅基。按此规定,不属于这类身份低下的人便可以立户得到授田的权利。
可知当时的授田制度是根据户籍上所立的户按户授给田地和宅基的。根据这条命令,这类身份低下的人要三代以后才能改变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