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776节

  但是林连伟的说法是没问题的,这玩意的确是简单、便宜。

  高振东笑道:“现在既然其他地方省钱了,不妨略微增加一点成本吧,用无线电指令制导,这东西也便宜,比架束制导贵不到哪儿去,而且雷达架束制导,意味着想要实现多目标交战,会在雷达上付出很大代价,里外里一算,也不见得能省多少钱。”

  雷达架束制导想要多目标,理论上不难,只需要弄出多个波束指向不同的目标就行。

  但是实际上,这困难得一批。

  抛开当前雷达的旁瓣性能和波束宽度不说,一部雷达要在时间的宏观尺度上同时发射多束高指向性的波束,同时还要兼顾雷达的指向性不太受限制,是不是想起来什么东西了?没错,相控阵……脉冲PD在这个事情上,就有些勉强。

  或者,弄多部制导雷达,但是这在这种体积有限的野战防空系统上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同时为了个近程防空付出这么大代价,简直就是吃饱了撑的。

  而无线电指令就好办得多,只要雷达有多目标跟踪能力,那在无线电指令上采用合适的编码方式,同时指挥多枚导弹并不难。

  巧了,脉冲多普勒雷达,恰好就有多目标跟踪能力。

  林连伟一愣,好不容易省点儿钱下来,马上又祸祸出去了。

  不过他思前想后,也觉得高振东这个建议是真的好,此时雷达架束制导那个性能,路边的狗看了都摇头。

  “别心疼钱嘛,只要不超出总体指标要求,我的建议,还是尽量以性能为主。”仿佛是看出来林连伟的想法,高振东笑道。

  “那没问题啊,反正这钱都是你省下来的,你又花出去也没关系。”林连伟开了个玩笑。

  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这种钱花得开心,值得!

  眼看近程防空弹的问题解决了,而且还解决得很彻底,甚至连构型和制导方式都给换了一遍,其他两边的同志急了。

  我们这里可还吊着呢,虽然方向是找到了,核心问题也明白了,但是能薅羊毛,自然还是多薅一点比较好。

  林连伟是高顾问同学没错,但是我们也是高顾问的同志嘛,都一样,都一样。

  “高顾问,你看我们这两边,你有没有什么意见?”

  急了急了。

  高振东笑道:“关于超远程空空弹这边,我倒是建议,你们不要被原本的中程空空导弹那个方案给限制住了。”

  “高顾问,你的意思是……”看样子,高顾问这是要掀桌子了。不过近程弹他都掀过一次了,超远程空空弹作为更加重要的作战装备,他掀桌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我的意思就是推倒重来,搞个新的构型。”

  麻雀的那个构型,虽然在现在能用,但是长远来说,高振东还真不怎么看得上。

  花旗佬的麻雀从外形上看,和后来的AIM-120,包括我们自己的雷电-12、15好像差不多,区别只是弹翼的大小,实际上,这货和后面几个完全就是两个技术方向。

  “高顾问,现在这个构型问题很大?”见高振东回答得斩钉截铁,同志们大概也意识到了一点什么问题。

  高振东点点头:“麻雀用的是全动弹翼布局,而我们现在这个中程弹脱胎于它,也是相同的。这个布局因为控制舵面在质心附近,控制响应很快,但是也仅限于此了。对于远程弹来说,弹翼偏转时阻力增加剧烈、翼面产生的诱导滚转力矩很高,同时控制翼面在起控制作用时,产生的强涡流对导弹的稳定性和操纵性不利。总结下来,用于中近程导弹还能用用,但是想要用于远程,这个布局不行。”

  高振东又画出图,对我们现有中程空空导弹的布局进行了一通分析。

  麻雀的全动弹翼布局,是把看起来在导弹中部、质心附近的那套弹翼用来当控制舵面,看起来响应很快,实际上毛病一堆,因为那个控制弹翼由于控制力矩的原因,不得不做得很大,加上位置在弹体中部,然后,问题就来了。

  这个布局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所有的新型导弹就几乎不再使用,不过我们的雷电-11倒是用了,原因是雷电-11的原型、皮鞋国的“阿斯派德”的原型,是麻雀。

  同志们听着高振东的话,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说实话,对于麻雀为什么要用这么个构型,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同志们大约是不怎么清楚的,也就是照葫芦画瓢,但是原理是什么?几乎不清楚,这也是我们早期仿制装备的常态,技术阶段就只到这儿了,没办法。

  而现在一听,同志们对这一块至少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高顾问那是真给啊。

  高振东说完,总结道:“所以我的建议是,远程以上、包括超远程,都不要用现有这个半主动雷达弹的构型了,咱们搞个新的。”

  中程半主动雷达弹同志们仿制从交趾搞来的麻雀残骸,高振东并无意见,因为我们需要快速获得中距拦射能力,从这个要求出发,仿制是最快的。

  而现在已经有了超出所有对手的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拦射能力之后,就不妨向着精品前进。

第1204章 高顾问局气(5k)

  这就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会不会在进度上有耽搁?”有的同志还是觉得继续修修补补,先完成课题再说。

  高振东摇摇头:“这个构型在远距空空弹上带来的麻烦,会更耽搁你们的进度,甚至可能搞不出来。”

  如果从高振东上辈子知道的事情来看,在原本的技术能力下,一直到皮鞋国提供A弹之后我们才算是拥有了能用的中距拦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没有什么大变化的话,想把麻雀改成远程弹,其实毫无希望。

  就算是这辈子同志们有了仿制麻雀的经验也不行,构型的先天缺陷,那是胎里带的毛病,很难治,代价极大甚至是不治之症。

  不过高振东倒是没有光顾着起高调,那样做事,地位再高也会人憎狗嫌。

  “同志们不用担心时间的问题,这个事情,我来承担,防工委、空装局,他们那边的意见,我来协调和解决。”

  高振东的话,让同志们喜笑颜开,那没事儿了。

  毕竟工作都是有时限,他们可没有高顾问的底气,能左右防工委乃至空装局的意见。特别是后者,一向既要又要还要的他们,恨不能今天立项,明天试射,后天定型,一个星期就量产装备。

  而高振东这话,大概就是“弟兄们,给我上”和“同志们,跟我上”的区别,具体做事的同志的感受可大不一样。

  “那高顾问您有没有推荐的方案?”趁热打铁啊这是。

  高振东点了点头:“具体的,我们以后再说,不过现在倒是可以先说一个大概,你们可以考虑一下,这个方案合不合适,如果不合适,我们再商量。”

  细节是没法说了,书刚到手,还没看完啊。

  不过大方案倒是可以说一说的,没别的,高振东心中早有成算,哪怕是没弄到这本书,他也是选择这个方案,因为这个方案的背景老大了。

  上两常严选,就问牛不牛逼?

  我们和花旗佬同时选择的中部小弹翼+全动小尾翼的总体构型,至于细节可以放到一边儿再说。

  毫不夸张的说,这个构型能用到21世纪!

  当然,能用这个构型,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得有好的固体推进剂,要不然强如花旗佬,在70年代左右为了打100多公里,也不得不把AIM-54不死鸟做得粗粗壮壮的。

  巧了么不是,这东西,咱们现在真的有。

  至于什么R-77那个构型,其实在空空导弹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阻力忒大了,这个阻力既来自于它中部弹翼的较大的湿面积,也来自于那个看起来没多大但实际上面积挺大的格栅尾翼。

  为什么21世纪的军迷会嘲笑花旗佬在没有超远程空空导弹的情况下,拿标准导弹上机当超远程空空导弹的行为?就是因为那个结构,用来当舰空弹没问题,甚至还特么挺长寿,但是拿来做空空弹,其实并不合适,赶鸭子上架的味儿比较大。

  “这么小的弹翼,是不是升力不够啊?”同志们看见高振东在黑板上画出这个构型的时候,表示有些担心。

  高振东道:“其实吧,你们应该都知道,导弹的主要升力,来自弹体本身,把弹体设计好,升力就没问题。”

  同志们原来是不是知道这不得而知,反正现在知道了。

  “这个尾翼弹翼这么小,提供的控制力矩会不会不足?”问呗,趁着现在人在。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手法就多了,原理最简单、效果最好、实际上最难的,那就是把导弹弄成静不稳定的,那样一来,很小的力矩都能让这东西做出大动作来。”

  AIM-120就是静不稳定的,至于我们后来的雷电-12、15,这事儿高振东不知道,当年也不敢问啊。

  同志们一听,恍然大悟,难怪要推倒重来,这可不是小改变了,有了高振东刚才对静稳定度的解释,同志们都知道这句话带来的改变有多大。

  那是必须要上闭环飞控才行的,更别说随之带来的在导弹总体布置上的改变了。

  虽然难度更大了,但是同志们的兴趣也更浓了,斗志更加昂扬,要搞就搞最好的。

  这也是刚刚定型的,射程45公里的雷电-2带来的底气。

  我们就算是慢悠悠的搞,雷电-2也已经领先所有人,而且领先得不是一星半点,那我们就有闲暇定下心来,慢工出细活,搞一个好导弹出来。

  或者说,是两个,一个远程,一个超远程。

  有的同志甚至觉得这两个东西不能搞太快,搞太快了,雷电-2得哭死,几个意思嘛,刚上岗没几年就得下岗了?

  不过以我们现在的经济情况,这种可能性不大就是了,就算是搞出来更好的,但是性能已经大大领先但是价格便宜的雷电-2,估计还得站很长一段时间的岗。

  “高总工,我觉得有个翼型,可以在哪怕是静稳定结构的情况下,解决这个控制力矩不足的问题。”一位同志举手道。

  如果能在静稳定的结构下解决导弹机动性问题,岂不美哉,那样的话,导弹就不用这么难了。

  高振东饶有兴趣的转过头:“噢?说说看。”

  这位同志很兴奋的站起身,走到黑板前,开始画他的构想。

  随着他手上的粉笔流过黑板,高振东脸上的笑意越发明显起来。

  不是嘲笑也不是嬉笑,是真的高兴,我们的同志还是很给力的嘛。

  这位同志画的,是格栅翼,就是R-77用的格栅翼。

  “……这种翼型的有效总面积大,能在在有限的尺寸下提供更大的偏转力矩,控制效率比普通的三角翼或者梯形翼都要高……”

  这种尾翼的原理简单明了,属于是不说不知道,一说都明白的那种,一眼就能看出个子丑寅卯来。

  同志们看着,纷纷点头,这个办法的确是不错,而且不需要搞出一个非常大的尾翼来。

  看来,静稳定之下解决问题有望啊,这样就不用搞那么高难度了。

  同志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然后又把目光转向了高振东。

  高振东笑得很开心,一开口就是肯定:“很好!很好!这个翼型,的确是能大大的提高尾翼的控制效率,提升导弹的机动性……”

  那位同志开心不已,虽然有句话叫做“欲抑先扬”,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在高顾问这里得到表扬,已经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不过啊,我还是建议,向静不稳定的路子上走,只要突破了这个难题,那这个构型能用非常久的时间,构型一旦确定,后面想改就很难,除非做个新型号。当然,我不建议用这个尾翼,主要原因是这个尾翼除了控制效率高这个优点之外,它有个巨大的缺点——阻力大!这对于以射程为核心诉求的远程、超远程空空弹来说,是个巨大的问题。同时,根据空气动力学分析的话,这个翼型在跨声速段表现不会好,控制效率会降低。”

  后面两句是书上的结论。至于还有一个缺陷,雷达截面积大这个问题,在现阶段基本上可以不用去考虑,战斗机比它大多了,不用在乎这一点点。

  别看R-77一直吹得比较厉害,但是高振东一直对这货不太感冒,射程打折厉害,实际射程,在上2.5常的同代中程主动空空导弹中大约是垫底的。

  原因除了火箭发动机技术不太跟得上之外,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阻力大。

  传言老毛子使用这种结构,是为了使R-77具备一定的格斗能力,毕竟这货连燃气舵都装上了。

  但是高振东觉得,这货采用这种构型,更大的可能性是搞不定静不稳定导弹的飞控。燃气舵在推进剂烧完之后就没用了,为了获得静稳定弹体所需的大机动控制力矩,不得不使用了这种尾翼。

  毕竟R-77出现的年代,老毛子的电子技术可不咋滴,静不稳定的飞控在空空导弹这么小的弹体里,对老毛子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不过这种看法,也是高振东自己的分析,当不得数,反正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R-77真的飞不远。

  这些话,在这里自然是没法说的,不过他的话,倒是提醒了同志们,远程、超远程,首先要的,就是射程。

  还是高顾问的头脑比较清醒,能一直抓住核心问题不放,没有狗熊掰玉米——一路掰一路掉。

  提出格栅翼的同志有些沮丧,毕竟这真的是一个很有用的想法,但是又的确在这个导弹上,与核心目标背道而驰。

  就在此时,高振东却话风一转:“不过这个翼型啊,我倒是建议你们可以深挖一下,作为技术储备,毕竟它的优点和缺点都很鲜明,在某些情况下,还真能用得上。”

  这东西还真能用到别的地方,高振东倒是觉得既然同志们都提出来了,不好好搞一下的确有些浪费了。

  这话让提出格栅翼的同志转悲为喜,看看,人高顾问的态度是多么的科学,考虑是多么的周全。

  周副院长闻言笑道:“嗯,高顾问这个建议很好,我们回去就研究一下。”既然高振东都主动提出研究了,那导研院作为受益方肯定要主动表示一下的。

  “立项或者资金上有没有问题?”高振东笑道。

  “没有问题,这种程度的研究,我们也不好意思向上级开口,我们院内部消化一下就可以了。没准等用上的时候,还能宣传一下我们艰苦奋斗,自筹资源,不为国家添麻烦,哈哈哈。”周副院长也是个妙人,说得很直白,甚至连宣传上的小九九都不隐瞒,反而显得很坦荡。

  “那行,那我就暂时不多干涉了。”

  有了这位同志珠玉在前,其他同志的心思也活泛起来,高顾问不但能提供技术,人家还真的有能力为同志们的新想法提供资源。

  “高顾问,那我们在这个导弹上增加燃气舵,是不是能提高它的机动性?”这位是从雷电-3空空导弹研制结束之后,转过来的,对燃气舵熟悉。

  好嘛,你们这是要把R-77都薅光啊,高振东觉得挺有意思,同志们头脑风暴一开,也一点儿不弱。

  不过这个建议高振东依然没兴趣。

  “不建议,燃气舵会增加弹尾结构的复杂性,提高成本,这东西本来就贵,能省还是省一点。同时,燃气舵在燃料烧完之后就失去了作用,哪怕是双脉冲发动机,这种情况也很常见……”

首节 上一节 776/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