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东笑了起来:“这个东西,其实是我们用在高精度机床上的隔震系统。现在我们的高精度机床已经用上了,效果不错,我想你们这里应该也用得上。如果你们有兴趣,也可以来我们厂看看,考察考察。”
当时三分厂的同志在找高振东解决高精度机床的振动问题的时候,高振东最后就是拿着当军迷时了解的潜艇浮阀隔震原理教给他们的。
三分厂的同志们也是给力,直接就跨过单层隔震,上了浮阀,效果非常不错。
没想到居然还有实物!
虽然大小、要求不同,但是一套已经投入使用的实物,对于新装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好,好,我们回头就组织同志过来学习取经。哎呀,高委员,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了,你这又想办法又拿实物的。”
高振东笑着摇摇头:“不用感谢,应该做的。”
如果这些措施都能提前落实,哪怕只是落实一部分,想来花旗佬那个“东大黑鱼一出门,在太平洋对岸都能听到”的奚落就再也说不出来了吧。
花旗佬这句话肯定是夸张,但是一代黑鱼噪声大,也是不争的事实,该承认的,高振东承认。而他现在想做的,就是让这件事实不再发生,或者不那么的严重。
至于祝工搞的是哪种鱼,高振东倒是无所谓,总之只要他知道了,最终这些技术都会反馈到黑鱼身上去。
两人就这么一路嘀嘀咕咕的,一直讨论到了第一天会议的结束。
很有意思的是,同志们也没人来打断他们,甚至都没人问他们问题。
在海军和防工委看来,这两个顶级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反潜这玩意绝对没有他们正在讨论的事情来得重要,至于他们在讨论什么,其他人都不知道,只知道祝工手舞足蹈,笑容满面,这就够了。
如果不是怕打断他们会影响他们的思路的话,甚至防工委这边都想给他们单开一桌了。
至于反潜这事儿嘛,不急不急,会议又不止开一天,他们俩一个顶级潜艇专家,一个顶级综合技术专家,到后面再发言也来得及。
什么事儿能比祝工手上的还重要?不存在的好吧。
在两弹一星都出成果之后,防工领域最亮的明珠,可没剩几颗了,其中一颗就在祝工他们手上。
第一天会议散会,高振东颠儿颠儿的就往家赶。
反正是在京城开会,能回家就还是回家的好。
娄晓娥迎上来,一边递茶一边接包,脸上乐呵呵的。
高振东一看,还以为她们药物研究彻底出成果了。
“什么事儿这么高兴?药搞好了?”
娄晓娥摇摇头:“不是不是,临床试验哪儿有那么快的。是我哥要回来咯。”
高振东一听,这才想起来,哟,对哈,大舅子有日子没回来了。自从今年过年去奥城之后,就没回来过,不知道是慈善基金、振兴电科集团的事儿太忙,还是忙着和贺五小姐谈对象。
对于这位被一杆子支到港岛那边的大舅子,自家媳妇儿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听见要回来了,自然很高兴。
“噢,那是好事儿啊,这回回来,估计是要结婚了吧?”
“对,我爸的意思啊,他们两感情也稳定,这次过年回来,就把事儿办了,我哥也老大不小了,我妈抱到了外孙外孙女,还没抱到孙子孙女呢,有点儿急,哈哈哈哈。”娄晓娥笑得直不起腰来。
“具体什么时候到?”
“不知道,这次过来要办婚礼,估计小五姐家里也是有很多准备要做的。人虽然过来不太方便,但是很多礼数或者规矩之类的总算是要周到的。”
以当前的交流情况,贺五家想要过来多少人那是明显的不太现实,这让娄守行他们回来的麻烦又多了许多。
“不过总之在春节之前是一定会到的。”娄晓娥笃定的道。
现在连新一年的元旦都还没到,距离春节还有点儿时间。
高振东点点头:“嗯,那就太好了,到时候让言之不预敲大舅竹杠去。”
第1183章 他来了他来了
娄守行并不知道自己还没回家呢,已经被惦记上了,不过知道了又能如何,家还是要回的嘛。
别看人们天天“正月剃头”的调侃着,但是外甥和舅舅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极亲厚的。
正常情况下,舅舅看外甥和自己亲生的区别不大。
不过娄守行的竹杠一时半会儿是敲不成的,高振东该开会还得开会。第二天一到会场,祝工就凑上来:“高委员,挤挤,呵呵呵。”
说完乐呵呵的在高振东身边的椅子上坐下。
昨天他们已经说得很尽兴,该说的已经都说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也是短时间内因为纪律、进度等原因没法说的,今天也该正经开开会了。
不过对于祝工来说,难得能找到一个真正能聊得到一起的,能多聊几句也是好事。而且反潜这东西吧,没准他和高振东坐到一起,还能碰撞出不少火花来。
会议开始之后,高振东就不像昨天什么都没管,什么都没听,而是在很认真的一边听着同志们的发言,一边看着昨天下午的会议记录。
他忙着和祝工讨论潜艇的事情是没错,但是专人记录的会议记录也不是吃素的,记载了大量的相关信息。
高振东浏览了一遍,同志们主要的考虑,还是集中在几个方向。
一来,是利用导护艇反向改型,回到它最初的设计初衷,去掉反舰导弹,增加声呐设备,再结合从高卢弄来的声制导反潜鱼雷技术,加上原本就有的深水炸弹、火箭深弹,就能搞出一条成本不太高,性能却很好的反潜艇来,在南部海域、东部海域、浑海,都能起到不错的作用。薄海就不用考虑了,不会有哪个傻子跑到这个浅盘子里来送死的。
二来,是延续对最新型驱逐舰的设计,反潜直升机、舰载多种声呐,同时利用高卢L4声自导反潜鱼雷技术,搞出自己的反潜鱼雷乃至火箭助飞鱼雷(反潜导弹),进一步增强舰队的反潜能力。
第三,则是加强水下地形、水文等环境条件的勘测,为己方潜艇的活动,以及反潜提供便利和基础条件。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条,可以这么说,大国和小国之间,别看都有潜艇,哪怕型号都一样,但是能把潜艇用成什么样,区别可就大了去了。
最后,是在别-6的基础上,按照高振东当年提的两个建议,搞磁异探测器和声呐浮标,加强固定翼反潜巡逻机对水下潜艇的发现能力,毕竟只有这种装备,才具备平时未知条件下的大范围搜潜能力。
同志们也不是吃干饭的,考虑得还是很齐全,已经穷尽了当前的条件与想法。
高振东一边看,一边和祝工小声交流着。
“诶呀,你还别说,我要是敌人的潜艇,这些手段用下来,我也是挺头疼的。”祝工笑道。
高振东也笑了起来:“祝工,昨天我和你交流的内容,可能让潜艇方很舒服,但是今天我要说的,可能就会让你很难受了哈,到时候可别怪我。”
祝工乐了:“那敢情好,越难受越好啊,这就好像考试,能尽早的知道考题,不管做不做得出来,总之都是一件好事情。”
高振东点点头,那我可就不客气了。
他找了个同志们发言的空当,举起了手。
同志们精神一振,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一脑袋主意走来了。
“其实同志们都说得很完整了,我就做一点补充。这些补充,在现阶段可能意义不大,因为技术要求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停下脚步,一些基础的研究,我们还是要走在前面的,潜艇这个东西啊,看起来对舰队可能不是那么的致命,但是对于一个国家,它反倒是致命的。这种致命性,一般小国家反倒不会面对,只有体量和技术、政治影响力都足够大的国家,才需要考虑这个事情。”
高振东一开口,就先定了调子,我要说的和现在其实关系不是很大,但是希望同志们能重视起来。
至于他说“致命性”,虽然弹道导弹核潜艇才出现没几年,但是在座的同志没有一个不知道的,这东西还真就只是对大国有危险,至于小国家,人家都不稀得用这玩意打你。
“可是弹道导弹潜艇,作战区域一般都在远离我们的海域,我们现在再怎么发展,手也伸不到这么长吧?”有同志觉得这事儿,是不是有些太远了。
弹道导弹潜艇的作战区域,一般都是在己方安全的堡垒海域,现在潜射导弹的射程才几千公里,还离目标区近一些,等到潜射导弹射程高达8000乃至一万多公里的时候,压根就不会到目标区门口来转悠。
高振东摇摇头:“总有一天,我们会迫切需要掌握敌人每一条核潜艇的动向,有可能是为了自保,也有可能是为了进攻。就算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潜艇能安全的把武器发射出去,我们也必须要在我们为自己的潜艇预设的堡垒海域或者是前出发射阵地,清除所有敌人的攻击潜艇,因此反潜力量的建设,哪怕只是己方海域的反潜力量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冷战期间,核潜艇在水下无声的搏杀算是常态,虽然没出啥大后果,而高振东的想法倒是简单一些,至少南部海域或者是浑海海域总要保证安全吧?
特别是当他非常清楚,未来几十年,我们要考虑的不是打1万多打到地球另一面,而只是打几千打到亚欧大陆的另外一头的时候,浑海海域就显得重要起来。
而且,在那种情况下,实际上要防备的对手几乎只有一个办法能对我们在浑海的潜艇产生威胁,那就是潜艇,至于水面舰只,对于对方来说属于是有点儿想多了。
地缘政治在发生变化,要面对的对手也在不停变化。
这些话高振东并没有全说出来,但是对于海军和防工委来说,心里其实也不是没数,只是他们不知道事情会发展到那么极端而已。
“嗯,对,振东同志,有什么想法,你都说出来。”海军领导笑道。
“好嘞。我先说一句啊,在近期,我们能够大力发展,并且技术也能够支撑得上的,依然只有声呐,以及磁异探测器两种手段,而且磁异探测器作为一种快速、广域、非接触的反潜探测形式,是必须要得到大力发展的。”
高振东知道的反潜手段其实不止这么两种,但是从技术现实来说,现在暂时只能优先考虑这两种。声呐不用多说,不论是哪一种形式,至少原理和现实技术是已经获得了的,具备实现甚至是成熟的条件。
而磁异探测器,是综合能力最好的非接触搜潜技术,别说现在了,就算是几十年后,无数的反潜巡逻机也依然是每架屁股上都带着一根长长的棍子,这几乎成了正经反潜巡逻机的身份标志,不用认型号,看见屁股上那根长棍子就知道这家伙是干啥的。
“嗯,磁异探测器非常优秀这一优点我们明白。可是磁异探测器面对非铁磁性材料或者是消磁后的艇体,是不是有些力不从心?”这是祝工,潜艇是他的专业,他问这个问题,并不是要抬杠,而是在考虑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哪怕壳体用钛,但是内部不可能都用钛吧?消磁是消不完的,而且铁磁性材料在穿过地球磁场时,感应磁场依然会引起地磁场的畸变,这是消磁解决不了的。唯一的问题是对探测器的灵敏度要求比较高而已。”
为了对付磁性水雷,不论是水面战舰还是潜艇都有消磁的操作,但是潜艇消磁可不只是为了对付磁性水雷,而是在下更大的大棋。
“嗯,你说得有道理。类似的,声呐浮标作为一种精确定位目标的半接触式搜潜装备,也是必须大力发展的了?”
高振东点点头:“对,对于反潜飞机来说,磁异探测器的定位精度虽然高,但依然是有限的,根据现有及未来一定时间的技术发展来预估的话,根据潜艇类型、海洋深度的不同,磁异探测器的搜潜距离大约是在300米到500米之间,这个距离和水深有一定关系但是不大,主要取决于距离。而定位误差大概在200米到300米之间。”
这个数据是高振东抄来的,算是一个典型的“脱敏”数据,实际数据和这个肯定有区别,但是不会比这个更恶劣。
再考虑到当前的技术水准和几十年后没法比,里外里抵消,那用这个数据来进行规划和参考,还是很合适的。
高振东的话,让同志们更为清晰的认识到了磁异探测器的好处,也让祝工感觉压力山大,这个搜索距离和定位精度,对于潜艇来说已经非常危险了。
对于负责反潜的同志,则恰好相反,这个精度已经足够发起反潜打击了,尤其是在拥有声自导鱼雷之后,这东西是能自己寻找目标的。
第1184章 有这种东西?还有这种东西?
就算没有声自导鱼雷,其实深水炸弹多扔几颗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关键是一旦被发现,就意味着被跟上了,这对于潜艇来说非常危险。
“这就意味着反潜机只要能在100~200米的空中搜索,就能较为有效的发现当前的潜艇。但是这种搜索是带状的,有时候没有声呐浮标那种圆形的来得好。而且当磁异探测器发现目标后,想要利用制导武器进行精确攻击,最好还是要有声呐浮标进行精确或者长期的跟踪才好。”
如果说前面的话只是在强调两种技术的重要性的话,那他接下来的话就让搞反潜的同志喜出望外:“声呐浮标这东西,我们多少有一些基础,我基础没有考虑太多,但是自从上次提出磁异探测器之后,对于这个装备,我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刚才我说的那些数据,就是这个研究的结果。当然,我还获得了一些其他想法,搞磁异探测器的同志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来找我聊聊。”
防工委领导在心里感慨,还得是高振东同志啊,上次他提出磁异探测器之后,虽然一直没有推动,但是人家并没有躺着吃老本、睡大觉,而是对于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有着充分的信心,在装备正式上马之前就自行展开了研究。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一个人,就先趟路在前,为同志们打开了一条路。
至于说高振东研究的东西没什么鸟用这种可能,不是说没有,但是防工委也好,海军也好,都不认为可能发生在高振东身上。
“好,这件事情啊,我们回头马上组织人手,找你请教请教。”防工委领导也不说“交流交流”这话了,这话高振东自己说是因为谦虚,但是事实是怎么样,领导心里有数。
“我们同意!对了,振东同志,刚才你说过,除了这两种手段,还有不少新的、具有理论希望的非接触搜潜手段是吧?”
高振东点点头:“是的,其实最好的广域搜潜平台,应该是卫星,利用卫星发现潜艇,具有范围广、更新快、可持续监视时间长等优势,但是难度比较高,只能是纳入预研,短时间还真搞不了。这个平台,要等综合能力上来了,才能考虑。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卫星反潜并不是最急迫的,卫星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反潜这事儿它还排不上号。”
防工委领导边听边点头,振东同志就是这点儿好,思路清晰,不会为了高技术而强行高技术,知道权衡利弊、经济性、发展现状、优先级别等多方面的条件,绝不上头,决策和建议总是相对科学合理的。
但是搞反潜的同志却在高振东的话里听出了端倪:“高总工,你说的是反潜平台,那是不是意味着平台上搭载的反潜技术,其实也有很多种可能性?”
高振东点点头:“没错。其实想要搜潜的话,有几个很有前途的技术,注意啊,这些技术,其实不只是为了反潜,包括磁异探测器也是,只是他们能用在反潜,但不是只能用于反潜。比如,磁异探测器其实可以用于探矿。”
他简简单单一句话,让同志们的思路打开了来。
防工委领导和总工对视一眼,这还是高振东同志的习惯,用途太过单一的技术,除非非常重要,否则是不太容易在他这里看得到的。
“好了,言归正传。想要快速广域非接触的发现潜艇,其实可以用尾流。”
“尾流?潜艇的尾流,除非是在水面航行状态,否则是不大看得见的啊。”同志们觉得这不是扯淡嘛,潜艇尾流和海水融为一体,飞机上乃至卫星上离那么老远,能看得见?
高振东摇摇头:“不不不,潜艇的尾流有很多种,实际上是非常明显的特征,只是不那么容易看见,并不等于看不见。最容易理解、最常见的航迹尾流,虽然由于潜艇在水中航行,肉眼看起来不明显,但其实是造成了海面的波纹变化的,这种变化长度可以达到20公里以上,持续时间可以高达1个小时以上,当海况不高的时候,这是一种很好的搜潜信号。”
至于别的尾流,要么被高振东归类到别的方案里,例如磁尾流,要么暂时意义不大,高振东没说。
但是海面上的航迹尾流这么大个东西,实在是非常有用的,只是……
“但是这东西我们从飞机上看不出来吧?更别说卫星上了。”
高振东笑道:“是的,不容易,但不等于没办法,有一种雷达可以看得清楚,而且这种雷达的用处很大,不止用在这一个地方。当然,难度也很高就是了。”
雷达?雷达能看见这种波动变化?那意味着雷达要能描绘出一大片区域的图像来,甚至这种图像都不是简单的平面照片,而是三维的立体图像。
如果真的有雷达能达到这个效果,那的确不止反潜一种用途,甚至可以说,拿这东西来反潜,是大材小用了。
但是这种雷达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