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754节

  很明显,参与移交的双方,都是早有准备,就在这件事情宣布的同时,甚至都没有拖到高振东他们开始打高机动靶,我们的一个船队就在电侦船、导护艇、空军的掩护下,靠上了北蛟岛。

  他们受到了岛上的北交趾同志的热烈欢迎。

  “欢迎同志们,欢迎欢迎。”码头上,北交趾的人迎上来,和我们的同志热情的握手。

  “你们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你们舟车劳顿才是真的辛苦。”

  “诶,同志,你的汉语说得很好啊。”我们的同志笑道。

  这下子,交趾同志更热情了:“是吧?过奖过奖,我是侨民,家乡话一直没忘。”在交趾,我们的侨民数量不少。

  “哈哈哈,那就更好了,走吧,我们干活!”

  移交只是主权移交,但是岛上的人,倒是不必非要撤走的,还要留下一部分配合我们的同志工作,像这种我方的侨民,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票登陆艇开始轮流靠岸,放下跳板,人员、物资开始卸下。有些装载车辆的艇,甚至直接靠上了码头边的沙滩,就在沙滩上直接卸货。反正都是履带车,沙地什么的不在话下,就不用一直等待了。

  一边卸货,北交趾的同志很是不好意思的道:“时间有些紧急,通往峰顶的路还没有完全拓宽,不过我们正在加班加点的做,应该很快。”

  通往峰顶的路,最主要的是把一套防空导弹的雷达放到峰顶去,虽然这座山也不怎么高,也就60来米的样子,但是制高点就是制高点,多多少少还是能提升一些低空目标的发现距离,理论计算,对于50米高度的飞机,60米高的雷达的发现距离大约是40~50公里。

  这个距离非常有用,特别是在我们的战士手上,差不多一分钟的反应时间,就算敌人超低空突袭,也足够他们喝一壶了。

  所以这件事情非常重要,而且越快越好,可以说,只要这部雷达一登顶,配合防空导弹,这个岛就稳如泰山。要知道这部雷达的性能,可不是手上以前那些毛子货能比的。

  所以,我们也自然不会傻等着路修通。

  “不用急,我们已经安排了,路可以慢慢修,不过现在我们就能把雷达安装上去。”我们的同志笑道。

  “现在就可以?”北交趾的同志有些诧异。

  “对!”

  未几,北方的天空中传来直升机螺旋桨那特殊的声音,一架巨大的直升机身影逐渐浮现。

  那是一架米-6!

  这架从粤西省的沿海起飞,飞了一百多公里过来,就为了一件事情,把雷达吊上去!为此,我们专门准备了一套方舱型的雷达,米-6想要吊履带底盘上去那是没戏的,但是吊一套方舱雷达上去,倒是没什么问题,只是要跑几趟而已。

  还好,米-6那600多公里的航程还能支撑得住,大不了在岛上找块大空地停一停加油,还是没什么问题,这个岛上可是有农场的。

  看着空中的这个大家伙,北交趾的同志是既高兴又羡慕,不行,得向上面反映反映,找白熊老大哥要点儿。

  这边在紧锣密鼓的对北蛟岛的防空进行布置,就在高振东看见这条消息的这天中午,高机动靶的打靶终于是开始了。

  别看现在才开始,但实际上同志们的动作已经够快了,这年头的无人机,用起来可不像几十年后那么简单,坐在方舱里打着游戏唱着歌,任务就完成了。

  别的不说,我们用米格-15改装的无-5型上面,是没有摄像头的,从起飞到进入航线、执行任务,都是规划航线,就有点像打游戏背版,到哪儿该跳,到哪儿该跑,都是预置程序决定的。

  而这个预置程序的编制,是个比较花时间的工作。

  更别说这次的任务区域在京郊,更是容不得半点疏失。

  打高机动靶的过程没什么好说的,一个字——准!

  能拿来用的靶机,也就三架,而这三架已经在允许的范围内使出浑身解数的无人靶机,在导弹的动力射程范围内,全中!

  要知道一件事情,米格-15的亚音速机动性,可并不算差。

  看得空军的同志一脸喜色,能掌握这个距离,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而且看起来在这个范围内的确命中率非常高,这对于还带着点陆军老大哥的习惯,喜欢放近了打以确保命中率的空军来说,简直是太有利了。

  再想想这个范围,已经和北方同志的最新R-4全射程相当,只比花旗佬的24公里全射程少几公里,空军的同志就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拔剑四顾心茫然啊……不行不行,这种思想要不得,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只是他比AK还难压的嘴角,无疑出卖了他们的心情。

  而高振东,则是全程抓住一切机会,盯着隐约可见的无人靶机在看。

  看见他的样子,防工委总工笑而不语,发现新玩具了啊这是。

  打完高机动靶,同志们集合起来,向会议室走去,一边走,还一边谈论着这次的打靶,就一个字儿,爽!

  回到会议室,相当于是加了个菜的同志们麻溜的在定型鉴定书上写了意见签了字儿。

  散了会,高振东站起身,正想要向空军那边走去,没想到空军那边的同志也同样站起身,向他走来。

  想一块儿去了!

  “振东同志,昨天开会的时候,我听见你说过中距弹末端无法打击高机动目标的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应该没听错吧?”

  空军的同志满脸期盼的看着高振东,是吧是吧?你说过的是吧?

  高振东点点头:“对,我说过,我正要说这事儿呢,要不,下午我们和导研院的同志,再开个会?”

  空军和空装局的同志对视一眼:“好!”

  防工委总工拍了拍高振东肩膀:“诶,别忘了还有我们嘛,哈哈哈。”

第1174章 双脉冲,由空向陆?(2k,先保全勤)

  对于防工委来说,不但高振东在提及中距弹射程末端那句话没有被他忽略,就连高振东在打高机动靶时的神态动作,也同样看在他眼里,这一看就是有活儿啊。

  吃过午饭,大家又坐到了一起,不过这次的人就没那么多了,属于是小范围的讨论会,不决定什么,只是大家坐下来聊一聊,展望展望。

  但是对于部队的同志和防工委这边来说,某种程度上他们把这个会看得比一般的论证会要重。

  “振东同志,关于那个末端高机动的问题……”不论是谁,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件事情。

  高振东知道他们第一个问的肯定就是这个东西,早有准备。

  “这个理论上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就不太简单了。”其实高振东也很奇怪,这玩意按说也没多难啊,至少花旗佬不应该是那个表现,毕竟从整个技术环境上来说,二次点火实在不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吹个牛逼出来结果自己很久都做不到。

  想到这里,高振东忍不住笑了起来。

  同志们看着高振东,有点莫名其妙,怎么突然笑得这么开心?

  也许是想到了好办法吧,只能这么解释了。

  不管同志们怎么想,高振东开始说自己的想法了。

  “其实这件事情并不难解决,如果中距拦射弹到末端没有能量,不能机动,那我们只要在末端给导弹加一个动力就好了。”

  听了高振东的说法,防工委和空装局他们倒是没想出来什么,但是导研院却是马上就想好了,只是想错了。

  “啊,我明白了,高总工,我们加一个侧助推就好。”

  高振东闻言,先点头再摇头:“嗯,你们这个想法,从原理上没问题,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实际应用上的问题?侧助推的空气动力学构型和抛掉之后完全是两码事,你们要在空空导弹这么小的空间里,装下两套飞控?”

  甚至都不只是这个麻烦,还有尺寸导致的无法挂载问题。

  听见高振东的话,导研院的同志才从激动里冷静下来,这个构型理论上没问题,但是要真说应用的话,好像是差点意思。

  “那后助推呢?”侧推不行,那就后面加助推呗。

  “后助推的话,你们还是要准备两套导弹飞控,其实都差不多,还有一个问题是,后助推的话,你们需要有一整套二级火箭的代价要付出,在空空导弹上这一点点区别,就是天壤之别了。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个导弹会很长,对飞机的气动有很大的影响。”

  导弹后面加个助推器,听起来好像不是太长,其实对空气动力学的影响很大,如果以战-7为例的话,那就是导弹快和平尾齐平了。

  就算抛开空气动力学不说,两套导弹飞控其实不是太大问题,但是两套导弹飞控的存储空间就比较抠脑袋了,不论是磁带还是磁盘,都不能满足要求,还得要么磁芯,要么半导体。

  这两个存储器都非常贵,而且还要考虑弹上空间。所以当高振东刚说出来,同志们就明白了,这个事情好像得不偿失。

  “高总工,那要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想不通就不想了,这儿不是有人嘛。

  “我的建议是,在一个火箭发动机壳体内解决问题。”

  一个发动机之内解决问题?同志们听懂了,但是没想通。

  “我们没有太明白呢,高总工。”导研院的同志道。

  “其实就是在不改变空空导弹气动外形的情况下,要能有末端能量。比如,我们的火箭发动机,可以分成两次点火,第一次点火先把导弹打出去,获得速度,到了末端之后,再次点火,获得末端动能。”高振东站起来,边说边画图。

  其实也只是一个示意图,但是同志们都看懂了。

  “这个……好像不太难?”这是导研院的同志们第一感觉。这很正常,毕竟二踢脚这东西,我们已经玩了多少年了。

  高振东点点头:“嗯,这个原理很简单,但是细节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解决,如果要做的话,先做着,有问题我们再解决。但是要想解决末端高机动的问题,我们就只有这么做,其他办法,代价都比这个要大。在火箭发动机工作的过程中,有两次陡升陡降,按照波形来看的话,形成了两个脉冲,所以我起名为双脉冲发动机。具体的,如果没有办法的话,后面可以找我。”

  在高振东一年前抽到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教材里,有双脉冲,所以他能直接说这句话。细节可能不好说,但是至少基本构型没问题。

  空军的同志对技术细节是不管的,一边看一边点头,反正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达到了效果就好。

  导研院的同志是一边听一边记,这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别说听过了,就是想都没想过,毕竟那是20世纪到21世纪之交才有的概念。

  只是提出概念的,反而没有搞出来,对吧,花旗佬。

  导研院的同志只知道一点,那就是高总工说了,如果没有想法,后面可以找他。

  高振东看同志们在努力的记录,等了一下,看大概差不多了,才开始提起下一个想法。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导弹后续怎么改进?”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真正实践的话,没有那么容易。

  “改进的话,我们想的就是增大射程,提高机动,提升命中率……”

  导研院同志说的改进方向还是在空空导弹的概念上改,但是高振东不止要这么多。

  “嗯……你们说的这个也对,但是有没有想过另外一种可能,由空向陆?”

  由空向陆?这是什么意思?托汉语的福,能听懂,但是没有想清楚。

  “高总工,陆上不是有中程导弹了嘛?”包括空装局也是没想清楚。

  高振东摇摇头:“陆上的中程导弹30公里,和近程导弹之间的距离太大了,缺少一个中间过渡的。”

  “但是空空导弹45公里的射程,比陆地中程还高啊。”空军的同志说道,但是他们忘记了一个条件。

第1175章 半主动还是有用的(4k)

  导研院的同志笑了起来:“空空导弹到了地上,射程可就没那么高了,至少打对折。”

  高振东补充了一句:“倒也不一定对折,看弹道规划,也有靠一点点装药飞很远的,不过那种弹,溜溜达达过去的,也打不了什么正经战斗机。”

  他说这个的时候,想起了著名的2马赫散步弹——脏三拿着当宝的巴拉克8,高机动目标是基本上别想了。也就是搞不到好导弹、仿个SA-6都仿得乱七八糟的脏三天天搁那儿当宝,几个正经大国都不把那破玩意当回事。

  哪怕最拉垮的约翰牛,也有高卢兄弟的“紫苑”可用。

  “不是有个弹炮合一的防空弹在搞么?”空军的同志想起来。

  高振东摇摇头:“那个规划射程只有8公里上下,有点出入也不会太大,距离还是近了。这个放到陆上或者海上,搞得好能撑起20公里左右的射程,对于野战防空、要地梯次防空或者海上的二级舰来说,还是很好的低成本防空手段。”

  毕竟什么都用中远程的弹去打,主打一个该省省该花花。

  防工委总工频频点头,这话在理。

  “而且,我们都知道,现在30公里的地空导弹只是暂时的,现在正在提射程,等到射程提上去了,那时候中远程和近程弹之间的空白区域就更大了,还是要未雨绸缪才好。”高振东补充道。

  空装局这边这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个事儿。

  “嗯,振东同志这个建议很好啊。”

  这种也算是常规操作,比如从“麻雀”到“海麻雀”,就是这么个操作,当然也有反过来的,比如花旗佬实在没有专门的超远程空空弹的时候,也会拿“标准”导弹挂到飞机上。

  导研院的同志脸上笑开了花:“这下子,后面一两年都有活儿了。”

  高振东却摇了摇头:“我觉得吧,这些小改进不应该是你们最重要的活儿,我建议你们可以考虑搞一个大的……”

  大的?

首节 上一节 754/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