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听得是云里雾里,虽然高振东说的都已经是最浅的结论部分,但是他们还是没有非常明白,所需的专业背景知识实在是有点多,但是他们只管一件事情。
“那振东同志,你觉得静不稳定度要多少合适?或者说,按照我们的想法,要用哪种方案?”
高振东笑道:“按照我的估计,你们对新战斗机的要求,是既想要高速性能,又想要高机动性,对吧?”
空军的同志点头如啄米:“对对对,就是这个想法!振东同志你是了解我们的作战需求的。”
其实一开始他们最看重的还是高空高速性能,这毕竟是60年代的主流空战性能诉求,不论是花旗佬还是老毛子,这时候的空优战斗机都在向这个方向拼命靠拢。
但是一听,听振东同志的意思,好像是还能兼顾?那不得赶紧顺着杆子往上爬?
高振东听着他们的话,笑得厉害,既要又要还要嘛,那特么有什么猜不到的。
“那就尽量放宽静稳定度,选鸭式吧……”
在动力不足、没有矢量发动机加持的情况下,鸭式布局是当前我们技术条件下,最容易实现空军既要又要还要的基础构型。
“啊,那就是4号方案了……”空军和西南所的同志大为高兴,至于难度,那是后面的事情。
“不过……”高振东刚才的话还留了个尾巴。
“不过什么?”西南所的同志马上抓起了笔,这种语境下的“不过”、“但是”,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不过你们这个鸭翼还差点意思,要整我们就整大点,固定鸭翼没意思,我们用全动鸭翼,而且鸭翼的耦合距离要仔细考虑!”高振东一开口就来了把大的,小打小闹有什么意思?要整就整个大嘞!
“全动鸭翼?耦合距离?”这些对于对鸭翼布局还仅仅处在刚刚听说并纳入方案,具体的研究连入门都算不上的同志们来说,无疑是天书一般。
防工委领导捂住了额头,得,这小子时不时要整点儿大活的习惯又来了,一看西南所的表情就知道,这东西绝对是新的,全新的,毫无争议的新!
至于技术难度、风险这些东西,高振东在迈大步的时候,什么时候把这些东西放在眼里过?
其他同志一脸茫然,空军那边倒是满脸的兴奋,就知道高振东同志藏着好东西呢!越新越好啊。
“对!让鸭翼动起来,主动参与到气动构型的改变,乃至飞机的操纵里面去,这样能在各种状态下主动的、最合适的改变飞机的气动状态,提升各项飞行品质,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强飞机的机动性、敏捷性。”
无尾三角翼的机动性不能算差,毕竟机动性也包括了加速、爬升这些,但是敏捷性可就相对一般。
而全动鸭翼让鸭翼动起来可不只是提升敏捷,也能在合适的状态下起到增升等效果。
高振东的话让西南所的同志是又惊喜又不安。
惊喜的是居然还能在现有方案上更上一层楼,不安的是在他们看来,鸭翼已经很难了,全动鸭翼?头皮发麻!
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直接往上冲:“高总工,全动鸭翼是不是有些太困难了?我们对鸭翼都没有基础研究,全动是不是……”
高振东大大咧咧摆摆手:“不怕,我们可以分三步走,慢慢完善飞控,第一步,让鸭翼不动,只是在静态条件下参与到气动里面去,这一步里,这就是个固定鸭翼。”
诶,这个建议不错,把鸭翼当固定的使!
“第二步,我们为鸭翼研究几种特定的、需求最大的状态下的多套预置位方案,这算是是半可动的……”
嗯,研究用途最多的一些预制方案,充分在急需或者用途最广的状态下,把可动鸭翼的优势发挥出来。
“第三步,把鸭翼彻底的动起来,充分、全面、全时的参与到飞机的飞行和机动中去。”
这就是终极目标了。
防工委领导放下了心,果然,高振东同志有时候虽然激进,但绝不是冲动,他是有全套循序渐进的计划的,而且绝对兜得住底。
空军频频点头,就知道振东同志靠谱。
其他同志也放下了心,这个计划不错,性能、风险、潜力各方都照顾到了。
西南所的同志很高兴,这样搞,他们一点儿不怵!
而高振东接下来的话,给大家吃下了最后一颗定心丸:“这两天我把鸭翼仔细研究了一下,算了算,也算是有些心得,到时候我们交流交流。”
亲自兜底,振东同志在迈大步时的习惯性操作。
同志们都放下了心,了解高振东的人知道,他敢这么说,这事儿就不会太差,至少当个固定鸭翼使是没什么问题的。
唯一让人听起来觉得有些牙根痒痒的,就是那句“这两天”了,两天个屁,满打满算一个晚上加半个上午,他居然就能研究出来这么多、这么深?
没法比,真的没法比,西南所的同志都在心里暗暗摇头。诶?这是我们自己的专家?那没事儿了。
第1151章 两边不行,放肚子上
而空军的同志要考虑的简单多了,好,俺们部队上出来的同志,就是靠得住!
至于高振东是怎么在这么点时间里把这玩意研究这么深刻的,那不重要,类似的事情他干得还少了么?
防工委领导乐得合不拢嘴:“行,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他话还没说完,西南所的同志举起手来:“领导,等等,高委员的话还没说完。”
现在对高振东的称呼,也是乱得可以,就连早就被人们忘却的“高顾问”,也被应急局的同志们捡了回来,怎么称呼主要取决于当事人当时脑袋里面想到的是哪一个,不过总是能听懂是在指代哪一位也就行了。
被西南所的同志把话头打断,防工委领导也不以为意,他巴不得西南所的问题越多越好,趁高振东在。
“高委员,您刚才还提到了一个耦合距离……”
高振东笑道:“那个比较细节,我们在进入鸭翼方案选择的时候再慢慢讨论,那时候要说的还多呢。鸭翼能带来升力的好处,但设计不当也有阻力的坏处,到时候要讨论的东西还很多。不过我倒是对翼型有个建议。”
鸭翼也是翼,主翼有的,理论上它都可以有,边条、前缘襟翼、后缘副翼、翼型、后掠角……
但是在战斗机上的,高振东倒是没准备考虑那么复杂,世界上战斗机的鸭翼哪怕到了几十年后,也没那么复杂,边条、前后缘这些就不整幺蛾子了,不过和主翼边条翼的配合倒是可以讨论。
高振东可是知道的,20姬的边条翼在前期的验证机和原型机上,可是神出鬼没时大时小的。
至于耦合距离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理论上鸭翼主要就两种——近距耦合鸭翼、远距鸭翼。
要注意的是,远距鸭翼没有“耦合”两个字,远距鸭翼就一个作用——气动配平。远距鸭翼用在战斗机上的很少,抛开性能的讨论不说,原因很简单——机体没那么长。
而近距耦合,则是要把鸭翼产生的气流变化耦合到飞机的升力里面去的,后来常说的“远、中、近”耦合,实际上都是在近距耦合鸭翼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讨论。
至于这些,高振东不准备、也没法在这里和西南所的同志讨论,这个会议不是为了这些准备的,再说了,在这个场合下和西南所的同志展开对鸭翼的讨论,防工委领导的肺恐怕都得咳飞出来。
西南所的同志也明白这个道理,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只是对高振东在翼型方面的建议比较好奇:“翼型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高振东笑道:“双三角翼不一定非搞不可,既然有了鸭翼,双三角翼在机动性方面带来的好处可以通过鸭翼获得,至于油量方面的好处,那就是附带的,在其他地方也能补回来的。”
主翼的翼型细节,这里不用多说,但是双三角翼可以先否掉,在这里就没必要了。
高振东见的鸭翼布局战斗机多了,几乎就没有用双三的,好的设计总是趋同的。
“这……”西南所的同志有些迟疑,这个双三角翼还是您提出来的呢,而且好处很明显啊。
高振东解释道:“双三是要付出其他代价的,比如一定的阻力,既然有鸭翼了,非必要情况下就可以不考虑了。”
双三角翼有点阻力不怕,鸭翼有点阻力也还能处理,两个的阻力一起上,就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关键是双三的好处完全能被代替甚至更优秀。
西南所的同志点点头:“嗯,我明白了。”嗨,忘记飞机设计是个动态过程了,鸭翼都全动了,还留着双三角翼干啥。
见他们讨论得差不多,防工委领导再次准备总结:“好的,那我们就这么……”
话音未落,他就看见高振东的手又举起来了:“不好意思啊领导,我这里对四号方案还有一点小建议。”
防工委领导气得笑了起来:“嘿,还让不让我总结了?小建议?你那里的建议就没有小的!”
话虽如此,但是看他脸上的表情,却是实实在在的高兴。
更高兴的,是空军和西南所的同志,还有搞头!
得到了首肯之后,高振东对空军的同志道:“你们既然想要高机动性,那大迎角能力想来是很看重的吧?”
空军的同志再次啄米,对对对,你说得都对!
西南所的同志一时之间不知道大迎角机动能力和前面的构型有什么关系,但是既然高委员都这么说了,想必他发现了什么。那就只管记就行了,不管接下来高委员说的东西在这个方案上是否应用,但必定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顺着空军那边点头的动作,高振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那我建议不要用两侧进气,用机腹进气。同时相应的,下单翼也不要用了,用偏下的中单翼。”
机腹进气?
中单翼倒是好说,如果真用机腹进气的话,那机体的高度就会增加,再想用下单翼的布局就很难搞了。
而中单翼的翼下空间高度更好,更利于大口径载荷的挂载,在这方面也比下单翼要合适一些。
至于西南所提出下单翼,主要是因为幻影3就是下单翼。
“高委员,用机腹进气,进气口距地太低,不利于野战机场起降吧?”西南所的同志道,他们也不是没考虑过类似方式,但是觉得好像不如两侧进气来得方便,设计上的方便。
空军的同志也在点头,这的确是个问题。
高振东点点头:“对,不过这个问题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的,比如起落架后移等方式,但是对于机动性来说,尤其是我们的发动机推力不是非常理想的状况下,机腹进气是有好处的,不只是大迎角机动性好那么简单。”
实际上机腹进气在某一种分类方法上,和F/A-18的进气道是近亲,两者都是遮蔽式进气道,只是机腹进气利用机腹遮蔽预压缩,而F/A-18的进气道是利用进气口上方的边条翼部分。
同志们对机腹进气的看法倒是比较直观,一张迎风的大嘴,自然大迎角状态下进气顺畅,但是理论上的事情却没那么简单。
高振东解释道:“我考虑过,也进行过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腹进气,可以利用机腹改善进气气流质量,大大降低局部流场进入进气口的迎角,还可以降低进气口气流的局部速度,对大迎角很有利,但是事情还不止这些。”
就是迎风一张嘴的事情,你也能整出这么多花儿来?
对于还没有能力、精力、资源全面展开对进气道的研究的同志们来说,高振东话虽然简单,但立意上却明显比大部分同志用的“瞪眼法”或者“俺寻思”要高出不止一筹。
“还有什么?”西南所的同志好学得很。
“还有飞机轴线与航向有一定夹角,亦即飞机侧滑时,两侧进气会由于机体影响,背风面气流流场恶劣,进气性能恶化……”
这大家倒是都能想得到,侧滑嘛,有一边被遮住了,但是高振东下一句话却是他们想不到的,毕竟那是真的要做流体力学试验才能发现。
“而且,就算是没有侧滑,由于机身绕流的影响,当飞机的马赫数增加到2.2时,两侧进气的流场不均匀度也会明显比机腹进气要恶劣。”
嗯?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就在纸上写写画画,居然就能算出这个结论?
同志们很是惊讶,毕竟这可没有侧滑来得直观。
但是高振东的话,却谁都不敢小视或者否定,他在纸上写写画画,甚至不用写写画画就拿出常人根本没法想象的技术、思路、成果的例子多了去了。
高振东这个结论,马上就让现场的同志们不淡定起来,非侧滑在高速状态下,看起来均匀分布的两侧进气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那这事情可就不一样了。
毕竟他刚才说的2.2马赫,正好就是这架飞机早就定下来的极速指标。
特别是空军那边,出于对高振东的信任,他们对两侧进气本来觉得顺理成章的想法也开始动摇起来。
而高振东本人却很是笃定,高机动战斗机采用机腹进气的多了去了,至于F-15这种机动性也不错但是气动、构型上相对没那么激进的飞机,一个重要原因是力大飞砖。
要是我们这时候有那么好的发动机,还考虑这么多干啥,干就完了。
“振东同志,你做过试验?”空军的同志自己都不相信这话,就这一个晚上功夫,他去哪儿试验去。
高振东言之凿凿:“没有,但是我做过模拟。”
实际上并没有,至于试验倒是真做过的,只是做实验的人,是写那本书的人或他的引用对象。
实际上高振东手上有大把的数据和图表,能佐证他说的话,不过那东西实在是没法拿出来,就这一天不到的时间,随你怎么解释这事儿也说不过去,就算是有高速计算机也不可能。
第1152章 一个人的落幕
那些东西面世,得等到进入细节的时候再说,那时候要拿的东西可就多了。
至于现在,高振东也不是毫无办法。
办法就是刷脸,他自己这张脸,以他的金字招牌,还有一些能直接通过直观印象佐证的结论,结合起来就够了。
防工委总工站了出来:“我建议,西南所的同志在下一步工作中,把机腹进气和两侧进气都纳入工作范围内,展开计算、研究和试验。”
在总工看来,高振东的金字招牌可不是吹的,他不是什么都懂,但是只要他主动出手的领域里,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
因此他这个建议看起来是四平八稳,其实在他心里,以他对高振东的了解,这种做法几乎就是决定了就是要用机腹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