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731节

  先减压,有利于事情的推动。

  果然,在听完他的介绍之后,不少同志的脸上多出来一股子肉眼可见的轻松。

  “我们先易后难,从北方老大哥这边先开始吧。大家都先说说意见。”外事部门的同志道,北方的同志和我们再怎么吵,现阶段关系还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的确是从人家那里拿了不少的好东西,我们是讲究人。

  果然轻松,同志们的意见,大多是比较倾向提供相关的帮助,无非就是怎么具体采用什么方式帮的问题。

  有的同志同意提供技术,有的同志是建议出售相关子系统,而有的同志就更简单直接一些,觉得给他们照片就好了,甚至极端一点,如果他们愿意提供资金,直接给他们打一颗卫星上去,移交给他们使用也不是不行。

  高振东一边听一边乐,还别说,同志们的想法还真是挺有趣的,操作性强,防范也挺到位,利益也没落下,脑洞开得快赶上两三月后那位了。

  如果不是高振东知道更多的事情,那这些同志的建议还真就挺好的。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和高振东一样,是个挂逼。

  “振东同志啊,你的看法呢?来,你也说说,这些技术和你关系很深,你的意见,我们是要听的。”防工委领导笑道。

  例行公事了属于是。

  高振东放下自己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的笔:“嗯,那我就说说我的意见,仅供参考啊。”

  在座的部委领导都笑了起来,振东同志就是谦虚。

  “我的建议啊,是区别对待,展示诚意。一部分直接给技术,一部分只卖产品,这样在北方同志那里也有交待,展示了我们诚意,同时又不至于重要技术外流过于严重。”

  至于这些给的技术要卖个什么价钱,高振东相信各部门的同志自然能处理好。

  这是迄今为止,最为细致的一个建议,各个部委的领导都很有兴趣,连催高振东仔细说说。

  “镍氢电池技术、太阳能板控制技术,可以直接交流出去。”高振东道。

  “原因是什么?”

  “镍氢电池技术是一个不太重要、和其他技术牵连不深的东西,技术的外流对技术环境的影响不是太大。而太阳能板控制技术,就更是小问题,这东西最多只能算是个搭头。”

  高振东的话很清楚,而这个理由,作为技术提出者的他,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他才清楚这些技术背后的一切。

  像是太阳能板控制技术,背后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和执行器件,这对老毛子来说根本不是问题,甚至他们自己都有可能搞出来了,特别是在我们提供了单片机之后,就连控制器的体积重量这个最大问题都不在话下。

  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至于镍氢电池,这东西又不是什么好得不得了的东西,给他们也无妨。

  “那姿态稳定呢?”这里可是有对卫星技术非常熟悉的同志,这也是关系到卫星工作状态的一个重要技术。

  “不用给,这东西老毛子不缺,而且,我们的三轴姿态控制里一个核心器件,现在还不到公开的时候,还是留一手比较好。”

  激光陀螺仪,这东西暂时不适合放给老毛子。毕竟高振东很清楚,有些事情,老毛子那边是不会因为细节的改变而变化,该来的那一天还是会来。

  同志们大部分并不知道这个核心器件是什么,但是对于高振东的话,还是保持了充分的信任。

  “也就是说,慢扫摄像仪、太阳能电池板只能卖成品给他们?”

  “对,而且这两件东西,想不卖成品也不行,和微电子技术关联比较深,如果真是把整个技术都交流给他们,那他们在这方面有可能会有比较长足的进步。”

  虽然老毛子当前在电子管的道路上撒腿狂奔这件事情,产生变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高振东还是想杜绝一切可能性。

  “通信技术呢?”

  高振东笑了起来:“这东西就随便了,我倒是建议如果北方那边真的有需要的话,直接卖个好价钱。”

  “连这个都卖?”有的同志有些吃惊。

  “因为这个技术其实并不复杂,要说有多高深也不至于,而且老毛子自身的能力,在这方面估计很快就会有长足的发展,捂着掖着没意义。”

  老毛子虽然雷达性能日常吹牛逼,但是在通信方面这年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他们的“空气”自动防空系统靠的就是通信。

  “而且说实话,如果他们的微电子技术没有同步进步的话,他们依然离不开我们的电子元件,否则做倒是做得出来,就是可靠性、耗电、体积重量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

  通信系统这东西能力和性能是一方面,高振东提到的这些指标也非常重要。一旦用过我们的元器件,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恐怕是回不到过去了。

  艹,合着你搁这儿钓鱼呢?

  “嗯,你的意见,我们会认真考虑的。”外事部门的同志对高振东的话很是认可,毕竟说到现在,就高振东的建议最为细致,分门别类的,而且理由都很充足。

  “那高卢那头,同志们是什么看法?”说完老毛子,高卢鸡还没说呢,对于这个国家,其实相当一部分人是陌生的。很有趣的是,更老一辈的同志,却有很多人对这个国家很熟悉,革命老区绝非浪得虚名。

  对于高卢人,说法就五花八门了,更多的还是不倾向技术交流,连卖都不见得愿意,毕竟当前的阵营问题,可是明晃晃立在那里的。

  “振东同志,你的看法呢?和对北方一样?”外事部门的领导转头看向高振东。

  他大概知道,高振东的判断,一般倾向技术出发多一些,对别的角度的考虑一般不太多,但是一旦考虑进去,就会很坚决的反对。

  高振东想了想道:“大部分一样,不过其中的慢扫摄像机,如果对方需要的话,可以直接把技术交流给他们,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发展出这些技术只是需要时间,但并不是没有能力。”

  高卢人在航天、红外、光学、精密仪器等方面,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办法,更重要的是,老欧洲的其他国家也不是吃素的,比如汉斯佬的光学技术等等,在这方面,想卡也是卡不住的,还不如卖个好价钱。

  包括激光陀螺,高卢人也有自己的技术,只是此时还没搞出来而已。但是激光陀螺仪的确相对敏感,这东西还是暂时不要流到任何一个国家比较好,别人提前一天得到,产生的变数可能性就越多。

  “不把他们要求的技术都进行交流,会不会影响到他们和我们的客机的合作?”有同志有些担心。

  高振东摇摇头:“我觉得影响不大,他们愿意和我们合作客机,更多还是从利益角度出发,从这个角度来说,航天技术的受益者对客机技术的影响和控制力,并不是那么的强。再说了,我们又不是不给他们,只是有小部分技术在交流方式上不太一样而已。”

  “嗯,这样,包括老……北方同志在内,都在上述技术交流方式之外,额外提供为他们发射卫星的建议。”防工委领导提议道。

  好险,差点顺嘴跟着高振东一样叫法了。

  大家纷纷点头,不过也都知道,别看高卢人还没有自己的卫星,但是这个帮忙发射卫星的建议,反而不太可能在他们身上实现。

  主要是要脸,让别人帮忙发射第一颗卫星,那可就永远都被挂墙上下不来了。

  反倒是老毛子,在必要的情况下,这件事情反倒不是不可能。

  毕竟自己也是有卫星的,在这种情况下,反倒看得开一些。

  有钱人能大大方方的小气,没钱的只能小心翼翼的大方,大概是这么个道理。

  至于在这件事情上到底是个怎么操作法,在这个会上只是尽量收集了意见,并没有下结论,或者说没有要求参会同志们来下结论,也算是对同志们的一种爱护。

  但是看得出来,通过同志们的广泛讨论,对于这件事情该具体怎么处理,相关各部委的同志已经是胸有成竹。

  刚散会,高振东就被防工委领导连带几位同志叫住了,有搞卫星的,也有他不认识的。

第1137章 型号合作

  “振东同志,最近我们会召开一个航天工作的规划工作会议,到时候请你参加一下。”

  搞卫星的同志倒是很简单,几句话就把事情说清楚了。

  这个会议的来源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在倒海江暴雨之后,首长说的“要充分发挥卫星的功能”,那可就不只是现在一颗实时图像遥感卫星能撑得起来的。

  对于搞卫星应用的同志来说,意见是要广泛听取的,特别是像高振东这种同志的意见和建议,那更是要多听。

  他们离开之后,防工委领导才笑着介绍:“这是民航委的游总工,他有一些事情,想要咨询你。”

  此时的民航规模并不大,绝大部分机场名义上是军民合用机场,实际上多半由空军代管,民航委还是被合并在部队体系下面的,实际地位,不严谨的说大致相当于是一个军种,但是架子远没有那么大。

  毕竟机场也没几个,飞机也没几架,航线也没几条,从业人员也没几人,整那么大个架子大可不必。

  游总工笑道:“振东同志,久闻大名了。这一次和高卢人的客机合作,最早是你提出来的,现在事情有了一定的眉目,我们急需听取你的意见。”

  对于高振东的建议,游总工是非常佩服的,不是谁都有这个眼光和能力,选中高卢人这个合作对象的,虽然一开始听起来很离谱,但是没想到这么来来去去的,居然就出现曙光了。

  虽然不一定就稳成,但是光是这份综合了政治、军事、技术、地缘、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眼光,就已经是非常独到。

  在这之前,哪怕是民航委内部,都没人敢这么大胆考虑薅高卢人的羊毛,关键是眼看这还要薅成了。

  没错,这件事情在我们内部看来,就是在薅高卢人的羊毛。

  高振东连连客气,防工委领导带着他们找了一个会议室坐了下来。

  几人坐定之后,游总工拿出了一份文件。

  “振东同志,这是高卢人向我们初步提出的想法,你可以看看,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尽管提,我洗耳恭听。”

  高振东也不客气,接过来就看。

  不谦虚的说,只要他想,他只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就能成为当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对未来客机发展把握最为精准的那个人,没有之一。

  此时谦虚,那就是对工作不负责。

  高卢人很有意思,他们并没有提出以合资公司的形式进行合作,而是以型号为单位进行合作。

  简单来说,就是两家合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搞一架中型支线客机,然后在型号基础上进行利益划分。

  高振东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建议,毕竟我们能彻底绕开老毛子做事,公司这种形式也无所谓,但是高卢人不行。

  他们头上,现在还有半个太上皇——花旗人。

  以型号为单位,几乎就是高卢人能做出来的极限。

  这反而让高振东舒了一口气,他非常清楚,空中客车的诞生,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同在一条路线、一个地缘、一个种族的框架下,他们合作具有天然的向心力,而且我们在短时间内的经济状况和地缘关系,不见得能对这种趋势施加太大影响。

  如果等到这件事情真的发生,那以公司形式合作反倒会非常麻烦,没有型号合作这种方式来得干净清爽。

  而且“合资公司”这种形式,在国内也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带来很大的顾虑。

  型号合作,那就没这个问题,这就是和国际友人在技术上的一次交流合作而已,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想办法在大客机这条路上,利用难得的机会和特殊的方式搞了一次成功的技术引进。

  这种说法几乎没有什么阻力。

  “关于这种形式,你有什么看法?”通过高振东翻页的位置,游总工能判断出他看到哪里了,毕竟这份文件他滚瓜烂熟。

  “我觉得很好……”高振东先是点了点头,至于为什么很好,他没有深入的说,想来大家都能判断得到。

  “不过,我有个建议,那就是一定要要求技术共享,在这方面寸步不能让。”这是高振东最关心的地方。

  他知道高卢人在这方面经验有限,甚至暂时还比不上约翰牛,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我们肯定是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嗯,对,我们也是这样考虑的,这件事情是我们最看重的,甚至哪怕为此让渡一定的利益也在所不惜。”一顿饱和顿顿饱,我们的同志还是能分得清楚的。

  至于具体利益怎么划分,这就不是高振东擅长的,同时在这个阶段也是不清晰的,高振东没有多说。这件事情,恐怕负责谈判的同志和对方还有得扯皮呢。

  “对于他们要求我们承诺在飞机成功之后至少60架以上订单的事情,你是怎么看的?”防工委领导饶有兴致的问道。

  他知道,高振东在经济方面虽然自称不懂,但是每每有惊人之语,神来之笔。

  高卢人也是鸡贼,本来算的50架就够,而且这50架原本不应该全部落在我们身上,结果硬生生抬了一档,变成60架。

  高振东在心里算了算,问题不大。

  以此时国内的现状和日后的发展,等到这架飞机做出来,还真能吃得下。

  本来现在就在购进老毛子的伊尔-18等飞机陆续开通国内和部分国际航线,到了70年代,从约翰牛、小巴、老毛子、花旗佬那里陆陆续续购进的三叉戟、707、伊尔-62等飞机的规模也超出了这个数字。

  没错,我们有部分三叉戟是从小巴那里买的二手机,而且老毛子哪怕69年和我们大打出手,也不妨碍他们在71年卖给我们伊尔-62。

  而这架合作飞机的时间短不了,这60架订单也不可能一次性吃进,说得难听点,飞机也不会一下子就有那么大的产能。

  “我倒是觉得问题不大,不过在里面加一条,为了达到此目的,要求对方至少支持我们建立一到两座飞机厂,我们自己出钱。否则他们那儿的产能供自己和欧洲就捉襟见肘,会误我们的事。”

  高振东知道,三角飞机公司曾经为了水星100一口气建了4个厂,只是那惨淡的销量让这几个厂在早期几乎无用武之地,至于在空客时期是不是发挥了作用,那就是另外的事情。

  “60架我们真能吃得下?”防工委领导对民航不熟,反倒是有些担心。

  游总工笑道:“振东同志的把握还是精准的,我也估计到时候问题不大。”

  高振东补充道:“不止,而且这种飞机不但能民用,还能军用。”

  “军用?”防工委领导觉得高振东脑洞有些大,这东西除了临时当做运输机,甚至连合格的战术运输机都算不上。

  “对,在我看来,这种飞机的布局、结构、经济性、飞行性能等特点,相当适合用来做一些特种机。”

首节 上一节 731/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