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的,这个报告就出现在了政务院分管领导的桌面上。
大会才刚刚结束,这两天正是各种讨论大规模展开的时候。
如何推进下一步的工厂改革,让华夏的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是许多领导都在考虑的事情。
正当大家都还没有明确的想法的时候,一机部的报告提交上来了。
不管报告中说的方案是不是最合适的,但是看起来明显具备可行性。
特别是选取一批工厂作为试点,这个提议很好。
华夏有那么多的工厂,只是先选择十家八家试点一下的话,风险就在管控之中。
哪怕是到时候出现不好的情况,也能比较快的扭转过来。
想到这些,政务院这边很快就做了批示。
当然了,这么特别的改革项目,肯定也是会继续转给相关同志批阅。
有些文件在基层的时候,可能很长时间都得不到批复。
但是到了高层,反而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除非文件的内容很有争议,需要时间讨论,否则基本上一两天就会给出批复意见。
“老郑,上级同意你们的改革方案了!”
收到消息的秦浩,第一时间就给郑海明打了电话。
这可是拉近双方关系的好机会。
首都汽车制造厂的报告得到了批准,到时候第一批改革试点的工厂里面,肯定是有他们的份。
秦浩觉得郑海明今后肯定要升职。
对方现在的级别已经跟自己相同,继续升职的话,很可能就会成为自己的领导了。
提前布局,搞好关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肯定没有坏处。
“多谢秦局帮忙推进,这个消息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首都汽车制造厂那边,郑海明听到报告得到批准的消息,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虽然提交报告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决定没有错,这点风险和潜在的收益相比,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真的把报告提交上去了,他的内心又开始忐忑了起来。
他不确定这个事情会有什么后续的影响。
现在第一步终于有了好的结果,自己的冒险算是冒对了。
“虽然方案是同意了,但是具体的落实细节肯定还需要几个部门一起讨论,最终敲定了各个试点厂家之后才会正式的开始改革。”
对于秦浩的这个说法,郑海明倒是一点也不意外。
什么时候开始改革,反倒不是郑海明非常在意的事情。
他只是想要争夺这个第一,让首都汽车制造厂成为示范厂家之一。
……
一机部跟其他几个部门之间,虽然分管的领域不同,但是多少也是有一点竞争关系的。
在这种响应大政方针的事情上面,它们既然已经抢占了先机,肯定也是希望持续保持优势。
所以首都汽车制造厂的这份报告,在得到上级正式审批回复之后的第二天,就被一机部下发给了主要的下属工厂。
一方面是让大家结合大会的精神,好好的领会一下今后的改革变化方向。
另外一方面也是想要看看哪些工厂是愿意主动的提出来作为改革示范的。
人跟人之间的想法是有很大的差异。
首都汽车制造厂这边是抢着想要当示范工厂,但是对于一些工厂来说,他们一点当示范的意思都没有。
对他们来说,什么都不变就是最好的局面。
所以如果一机部直接指定一批工厂作为示范工厂的话,最终起到的效果不一定很好。
倒不如把消息释放出去,让工厂自己去争夺第一批示范工厂的名额。
这么一来,大家的积极性就不一样了。
最终改革实施的结果,肯定也会很不一样。
而一机部的这个动作,五机部等其他的部门自然也看到了。
大家的眼光都不差,自然知道纷纷跟进,鼓励下面的工厂主动的申请作为改革的示范工厂。
“小江,这段时间我们厂算是在全国出名了,许多人都知道我们主动打报告申请工厂经营改革的事情了。”
陈奇心情很是不错的来到了江辉的办公室。
首都汽车制造厂的报告能被复印下发给其他的各个工厂,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这段时间,主动的想要过来参观交流的兄弟工厂都多了不少。
甚至一汽和二汽那边也都安排了考察团过来交流。
这种局面是过去比较少见的。
毕竟首都汽车制造厂在华夏汽车行业的地位,跟一汽和二汽比起来,还是有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仅是行政级别上的差距,也是一种行业口碑的差距。
第139章 优秀员工,名至实归
“虽然正式的改革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酝酿,不过我觉得厂里面可以先制定相关的具体改革方案。”
“等到一机部那边通知我们正式开始改革的时候,可以立马在厂里面全面的展开。”
上级部门那么快就同意了首都汽车制造厂的申请,江辉还是感受到了这一次改革的力量。
正常来说,这么一份报告提交上去,一个月内能够有一个结论出来,就算是很快了。
没想到只是几天时间,就有一机部、政务院以及其他领导的批示。
这个力度绝对是非常大的。
正因为如此,江辉更加觉得首都汽车制造厂作为发起人,应该把这个事情搞好来。
别到时候虎头蛇尾的,那就很可惜了。
“确实是有必要好好的整理一下方案落实的细节,这跟厂里面每一个人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
“下次厂委会上我正式的把这个话题抛出来,让各个处室也都开始动起来。”
“你也再辛苦一下,把具体的方案整理一下,到时候我也拿到厂委会上讨论。”
陈奇现在对江辉无比的信任。
这个年轻人虽然才到首都汽车制造厂不到半年的时间,但是对于工厂的各种情况却是非常的了解。
关键是短短的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头,江辉已经搞出来好几个大项目了。
说的夸张一点,首都汽车制造厂过去十年来搞出来的各种技术成果和变化都没有最近半年多。
而这些成果和变化,都跟江辉息息相关。
“没问题,到时候我整理一些资料出来,算是抛砖引玉了。”
陈奇会继续找自己,这也算是江辉预料之中的事情。
毕竟事情是自己提出来的,方案肯定也得自己出。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一个问题点。
很多人看出来问题,但是不会去提出来,因为你提出问题了,很可能就会被要求提交解决问题的方案。
偏偏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好在对于江辉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事。
“对了,明天下午厂里面在大礼堂召开1978年度表彰大会,到时候你是优秀员工,提前跟你说一下,记得按时出席。”
陈奇作为总工程师,对于每年表彰大会的奖励名单肯定是很清楚的。
这些名单都是上会确认过的。
江辉虽然才来了不到半年,但是成绩是众所周知的,评一个“优秀员工”,倒也算是名副其实。
别小看这种荣誉,在后续的职位晋升的时候,都是有用处的。
这个年代的工厂,大家对于荣誉的重视程度也比后世很多。
“多谢领导!”
江辉那么积极的搞东搞西,自然是有一些追求的。
短期内想在首都汽车制造厂把职位提升上去,把名气打出去,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优秀员工”这种荣誉,每年也就十个名额,在上万人的大厂里面,算是非常难得的荣誉了。
当然了,江辉的功劳,绝对是配得上这个荣誉。
第二天出门的时候,朱淋还专门给江辉整理了一下衣服,让他今天在表彰大会上能以更好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每年的表彰大会,都算是厂里面的大事之一。
特别是在集体荣誉方面,各个处室都想要争一争。
哪怕是这些荣誉其实跟实际的经济利益没有太大的关系,大家也一样争抢的很厉害。
甚至有些人处室的负责人还会拿这种荣誉去交换一些东西。
“师弟,今天你要上台领奖的事情,你知道的吧?”
中午吃完饭,廖成文专门来江辉的办公室转了一下。
只有陈晨星和侯国民这些江辉的嫡系部下的时候,廖成文也没有那么讲究,直接亲切的叫着“师弟”。
只有在其他人在的时候,他才会叫“小江”。
“多谢师兄推荐我为优秀员工,技术科有那么多的前辈,平时工作都非常的努力,我这个优秀员工,拿得也是有点压力啊。”
该谦虚的时候还是要谦虚一些,反正也没有什么坏处。
“这个优秀员工可不是科里面推荐就行,还需要处里面推荐,最终厂里面拍板决定。”
廖成文没有把这个功劳揽在自己身上。
他也很清楚不管有没有自己的推荐,江辉都能获得这个荣誉。
人家每天都跟陈奇和吕坚强、梁毅这些领导混在一起,跟郑海明这个厂长也算是熟悉。
这种情况下,以江辉的成绩,怎么可能没有奖励?
要不是新款BJ212还没有量产,估计江辉获得的各种荣誉会更多。
“万丈高楼平地起,首先有技术科的推荐,我的名字才能一层层的出现在清单之中。”
“师兄,一直想要请你吃个饭,要不择日不如撞日,今晚下班之后我们去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