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148节

  然后又不忘转头对覃朝阳叮嘱道:“老覃,你抓紧时间审稿。我跟你说,朝阳这部小说绝对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我们要给他超规格的待遇,这不光是对他有好处,对我们杂志也有好处。

  改版第一期发表这部小说,绝对会给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林朝阳这部小说还没写完之前,祝昌盛便就在跟覃朝阳提一期发表的待遇。

  覃朝阳一直没有回应,毕竟他还没看过稿子。

  今天祝昌盛终于把稿子组来了,刚刚看了小说六分之一的内容,覃朝阳对于小说的整体印象很好。

  但要让他同意祝昌盛的请求,现在还为时尚早。

  他是杂志主编,考虑的是杂志的全盘工作,不可能那么简单的就做出那样的决定。

  “稿子我会尽快看,行与不行周一我给你答复。”

  覃朝阳送祝昌盛出门,最后说道。

  今天是周六,明天周日休息,一天多时间给出一部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的审稿意见,代表着覃朝阳必然要熬夜。

  “老覃,辛苦了。”

  “你才辛苦,费那么大劲组来了稿子,我就是审审稿子。”覃朝阳笑着说道。

  两人挥手作别后,覃朝阳回到屋内。

  煤炉的火依旧烧的很旺,他给自己沏了杯茶,又坐回书桌的位置,打开台灯。

  这天晚上,覃朝阳家的台灯一直亮到了深夜。

  翌日是周末,林朝阳起了個大早去街边找人对缝用工业券和煤票,换了些粮票和肉票。

  票证的发放是计划经济的具体体现,不仅是凭票、凭证,更关键的是定量。

  钱是第一位的,然后是票证,再然后你的购买资格还得是在定量范围内才行。

  以前夫妻俩就两口人,票证怎么都是够的。

  最近林二春夫妻俩来了燕京,夫妻俩的粮票明显有点不够用了。

  买粮票当然是一种途径,但如今这时候,比起没钱,没票证才是大多数人生活中要面对的窘况,所以买卖粮票的人并不多。

  而且粮票这玩意跟别的还不一样,抓到可不光是投机倒把,还是倒卖粮食,这可是大罪,一般的票贩子根本不敢干。

  所以现阶段,买粮票也好、换粮票也好,大部分时候都是凭运气。

  换完粮票、肉票回到家,已经是中午时候了,林朝阳张罗着做了一顿红烧肉。

  菜刚做好,陶玉墨闻着味儿就来了。

  林二春夫妻俩来燕京之后,她基本就没住在华侨公寓这边,只是每周定期过来洗个热水澡。

  虽然燕大也有澡堂子,但陶玉墨已经习惯了姐姐家的单独卫浴,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蹭了个午饭,洗了个澡,陶玉墨骑着自行车潇洒的离开华侨公寓。

  周一上班,林朝阳接到一份稿费单,是战士出版社给他汇来的。

  《高山下的花环》出版至今已经近10个月时间,这是出版社第三次给他结算稿费。

  在八月末时,这部小说的总印量已经达到了260万册,这次战士出版社给林朝阳结算的印数稿酬是1210元整,恰好是100%的基础稿酬。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里,《高山下的花环》的印量又增加了50万册,正式突破了300万册大关。

  出版不到一年,热销超300万册。

  《高山下的花环》不仅创下了中国军事文学作品的销量记录,同时也打破了国内出版界已知的各类文学作品的销量记录。

  战士出版社的梁俊书这次还特地给林朝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里面绝大部分的内容都与《高山下的花环》的销量有关的溢美之词。

  接到这份稿费单,林朝阳心中粗略一算,如果算上过去这半年多里各地报刊杂志对《高山下的花环》的转载,这部小说已经给他创造了超过一万三千块的收益。

  如果按照购买力来计算,能买两套内城的二进四合院,放到后世妥妥就是几个亿。

  到了下午,林朝阳正上班的时候,阿毛突然跑过来找他。

  “林,有没有兴趣去参加个圣诞晚宴?”

  “圣诞晚宴?你们留学生搞的?”林朝阳问。

  阿毛摇摇头,“不,是美国待使馆举行的。”

  林朝阳闻言有些纳闷,“美国待使馆的圣诞晚宴,我一个中国人去干嘛?”

  阿毛脸上露出几分扭捏,说道:“伱知道的,我不是一直给待使馆打工吗?每周一次,每次三个小时……”

  阿毛的打工这件事林朝阳当然知道,七美刀的时薪馋哭了燕大一众中国学生。

  一周三小时,顶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昨天我又去待使馆干活,圣诞节他们要在燕京饭店举办个圣诞晚宴,邀请我们这些留学生出席。

  我听待使夫人说,他们还想邀请一些中国的社会名流,我就想到了你。

  你可是大作家!

  待使夫人知道你的名字,听说我跟你是朋友,特意让我邀请你出席晚宴。”

  阿毛说完情况,又从兜里掏出一份邀请函,面带炫耀成分的说道:“你瞧,邀请函我都拿来了。”

  听完阿毛的介绍,林朝阳心里莫名其妙,美国佬这是要桶战自己?

  见林朝阳面露犹豫,阿毛问道:“林,你不想去吗?”

  这年头中美外交正值蜜月期,国人对于美国的一切都趋之若鹜,所以阿毛并不理解林朝阳的迟疑。

  林朝阳对于美国并没什么滤镜,不过既然阿毛已经跟待使夫人提起了他,连邀请函都带来了,他不去阿毛就惨了。

  “我要是不去的话,你这份工作是不是就丢了?”林朝阳调侃道。

  听着林朝阳的话,阿毛一脸囧色,“林,拜托你一定要去。”

  林朝阳点点头,“好吧。去圣诞晚宴可以,这回就当是你欠我一个人情。”

  “没问题,算我欠你的。”阿毛欣然道。

  (本章完)

第174章 外国读者(月票加更)

  阿毛稀里糊涂的欠了林朝阳一个人情,高高兴兴的走了,林朝阳却拿着邀请函去了馆长办公室,跟谢道源说明了情况。

  这年头外交无小事,林朝阳真要是去参加美国待使馆的圣诞晚宴,肯定是要跟学校报备的。

  晚上回到家中,林朝阳美国待使馆的邀请函拿到陶玉书面前,陶玉书满脸惊讶的询问林朝阳这是怎么回事。

  林朝阳又跟她说明了情况,待使馆的邀请函上说明了可以带女伴,所以他打算去带陶玉书开开洋荤。

  陶玉书听完很高兴,她虽然不崇洋媚外,但对于去晚宴上开开眼界是抱着积极态度的。

  而且就像林朝阳说的,还能蹭顿西餐,要是去新侨饭店或者老莫吃一顿,少说也得二三十块钱。

  待使馆的晚宴,总不会还不如他们去西餐厅吃的吧?

  决定了高高兴兴的去蹭个饭,陶玉书转而又发起愁来,“穿什么呢?”

  虽然不想承认,但这个时候国人在面对老外时总会自觉低人一头,陶玉书生怕穿的不够正式,有失国人形象。

  相比她在穿衣上的纠结,林朝阳就简单多了,一身中山装加皮鞋。

  可能在美国佬眼里可能会觉得有点土气,但那是他们的事,林朝阳觉得穿上这一身倍儿精神、倍儿正式。

  “诶,朝阳,你会用刀叉吗?”陶玉书突然想起来,问道。

  “左叉右刀嘛。”

  出于某种不可明说的心理,国人在吃西餐时总会过分强调礼仪,林朝阳心里根本就没这个负担。

  听说林朝阳受邀去美国待使馆参加圣诞晚宴,林二春夫妻俩的表情带着愕然和不明所以。

  “美国”他们当然知道,但“待使馆”和“圣诞晚宴”对于他们来说太陌生了,这三個名词合到一起去,让两人不禁有些茫然。

  林二春只是担心的问林朝阳,“你这不会犯错误吧?”

  林朝阳轻松道:“不会的,我这个都是上级批准了的,而且只是去吃个饭而已。”

  “那就好。”林二春放下了心。

  一旁的张桂芹倒是很高兴,问道:“朝阳,你现在名声都这么大了?美国待使都请你吃饭?”

  林朝阳笑着解释道:“妈,晚宴就跟咱们农村坐席差不多。”

  他这么一说,张桂芹立马明白了过来,又问:“那还得随礼?”

  “不用,就去白吃一顿,随便聊聊天。”

  张桂芹道:“白吃饭啊,他们图啥?”

  她朴素的观念里并不能理解美国人的思维和做事方式,林朝阳没办法跟她解释什么叫传播文化影响力,只能说:“圣诞节在美国就相当于是我们的春节,人家过年高兴,所以请客吃饭。”

  “哦,明白了。”张桂芹这回表示自己完全明白了。

  翌日,林朝阳一到图书馆,杜蓉便凑到他身边低声问道:“朝阳,我听说你要去参加美国待使馆的宴会?”

  该说不说,图书馆这信息处理能力够快的,他昨天下午才跟馆长汇报完情况,今早杜蓉就来问了。

  “嗯。”

  “哎呦喂!”得到林朝阳的肯定答案,杜蓉惊讶的叫了一声,“你这是要进军国际啊!”

  “哪儿跟哪儿啊!人家待使馆的美国人过圣诞节,邀请点人去捧捧场,热闹热闹而已。”

  杜蓉却不信他的话,“那人家怎么不邀请别人,偏偏邀请你呢?”

  林朝阳无语的看着她,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辩解。

  整整一天时间,关于林朝阳要去美国待使馆吃饭的事成为了燕大图书馆的热门话题,不时就有同事来询问他两句,搅得林朝阳不胜其烦。

  又过了一天,12月24日。

  因为晚上要去参加圣诞晚宴,所以林朝阳早上就在家里换好了衣服。

  傍晚,阿毛来找林朝阳汇合。待使馆搞圣诞晚宴,象征性的邀请了几个如今在中国留学的美国留学生,阿毛就在其中。

  阿毛穿了一身黑色的皮夹克,看着林朝阳的中山装,说了一句:“酷!”

  两人骑着自行车一路往东南方向,先是到了燕师大门口汇合了陶玉书,然后三人一起骑车往燕京饭店的方向骑去。

  位于东长安街上的燕京饭店在夜幕下灯火辉煌,在如今的国内,应该找不到比这里汽车保有量更多的地方了。

  因为是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所以燕京饭店的门口从来不缺汽车。

  今天是圣诞节,许多外国使节、留学生和商务人士也都来到了这里过节,门口的汽车数量比往常还要多。

  三人一进燕京饭店的大堂,便感受到了一股圣诞的节日气氛。

  林朝阳他们走进的是燕京饭店的东大楼,是1973年伍豪同志为了接待外宾特地主持修建的,大楼内的所有装饰画都是由吴作人、李可染、黄胄、王雪涛等知名画家创作的。

  饭店光是前厅大堂就有2000多平方米,此时饭店大堂内摆着几棵高大的圣诞树,上面还挂着礼盒,一看就是专门为圣诞节做的准备。

  大堂来往的人群中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外国面孔,许多人还身穿正装。

首节 上一节 148/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