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125节

  军报的消息一传开后,单行本的销量顿时应声飞涨。

  不仅如此,连许多转载《高山下的花环》小说的报纸和杂志也收到了比以前更多的读者来信,表达对于这部小说的喜爱。

  一时之间,《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发表了快一年的小说竟然再次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在广大民众中掀起了一股远超发表和出版之时的热潮。

  趁着这股热潮,《人民文学》联系上林朝阳,说要给《高山下的花环》举办一个作品研讨会。

  《高山下的花环》本身就是在《人民文学》发表的,不管是出于怎样的目的,他们想办作品研讨会也无可厚非。

  林朝阳推辞不过,只得抽出时间去参加了研讨会。

  会后,章光年拉住了林朝阳,又跟他聊起加入文协的议题。

  其实在之前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授奖仪式过后,章光年就跟林朝阳提过这件事,当时林朝阳没有表态,章光年忙着奖项的事,这事便搁置了下来。

  这回章光年旧事重提,条件更加优渥。

  本来作家要加入文协都得是逐级申请的,先加入区县一级文协,然后是市、省,最后再到全国文协。

  到林朝阳这,没那么多麻烦事,直接就是一步到位,成为中文协成员。

  “朝阳啊,你要是加入了我们中文协,可就是我们中文协最年轻的成员了!”章光年用蛊惑的语气说道。

  “加入文协当然是好事,不过我这人不爱开会,平时工作和写作也比较忙。”

  林朝阳并不是故作清高,而是最近跟文协的人接触下来,知道这种官方机构多少是要讲点组织纪律的,而且少不了要在活动和会议上浪费一些时间。

  他本来就没什么时间,也不想受那个束缚,所以便想拒绝。

  林朝阳手握着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两个奖项,作品影响力巨大,尤其是《高山下的花环》更是引起了大领导的注意,这样的人才不吸收进文协的队伍,那就是文协领导层的失职。

  章光年见林朝阳无心参与文协,心里盘算着怎么才能把他拉进队伍里。

  “朝阳,你这个年纪就取得了现在的成绩,进入中文协以后必然是前途无量的。

  别的不说,我们《人民文学》以后要吸收新的编委,你一定是重点吸收对象。”

  一般杂志的编委都是编辑部或者是出版社的内部成员,但像《人民文学》这一类的权威杂志却不同。

  它的编委会成员包括了三类人,一是《人民文学》编辑部人员,比如章光年、葛洛等编辑部领导;二是文学界的老一辈作家比如冰心、孙犁、张天翼、魏巍;还有就是文学界比较有份量的评论家。

  章光年若是真邀请林朝阳进入《人民文学》编委会,这个决定不可谓不大胆。

  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林朝阳是《人民文学》复刊之后第一位新增的编委,同时也是《人民文学》编委会最年轻的编委。

  在林朝阳之前,《人民文学》编委会最年轻的编委也是四十几岁,无不是国内文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才二十出头的林朝阳要是进入了编委会,恐怕立马会在国内文学界引起一阵轩然大波。

  “当然了,编委会这件事目前还只是我的一个设想,前提是你先得是中文协的成员。”

  听着章光年的话,林朝阳本来有些蠢蠢欲动。

  给《人民文学》当个编委,想想还是挺带劲的。

  但章光年最后的话却让他清醒了过来,说了半天是画大饼啊!

  林朝阳顿时有些意兴阑珊。

  老章这人,不厚道啊!

  “给《人民文学》当编委,想都不敢想啊。中文协的事,我看还是算了。”

  再次被林朝阳拒绝,章光年满心遗憾,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一点也不追求进步呢?

  几天之后,林朝阳在《文艺报》上看到了关于《高山下的花环》作品研讨会的报道内容。

  文章写的花团锦簇,可以看出文协和《人民文学》对于这次研讨会的重视,想必也是呼应之前大领导的举动。

  最近放暑假了,图书馆的工作也清闲了下来,林朝阳有大量的时间来看书。

  本来年后那段时间因为买房子,他还有点写作的动力,没成想作品太受欢迎,稿费越赚越多,不仅房子尾款赚出来了,连积蓄也越来越多,甚至给林二春老两口买房子的钱都有了。

  这段时间以来,林朝阳又陆续接到了来自各地的八家报纸、杂志转载《高山下的花环》的请求,再次收获了超过两千五百块钱的稿费。

  稿费收入日益丰厚,林朝阳的创作动力本来就没那么足了,陶玉书又怕他写的太多、太快,会影响以后的创作状态,让他多看书、多观察体验生活。

  如此一来,林朝阳算是彻底放飞自我了。

  上班就是看书摸鱼,最近他迷上了几本明清文人写饮食的杂文集和菜谱,下班回家就琢磨着做菜的事,经常几天也不动笔写一个字。

  这天傍晚下了班,他骑着自行车先去了趟菜市场。

  刚到菜场门口便看见有农户挑着担子卖桃子,燕京郊区有农户种桃,每年一到七八月份便能在街头巷尾看到这些人卖桃子。

  桃子两毛五一斤,看上去远不如后世的溜光水滑,可胜在纯天然。

  林朝阳尝了个桃子,味道清甜、汁水又多,他便买了三斤,花了七毛五。

  进了菜市场,又发现有卖鳜鱼的,恰好他今天看的菜谱里便有鳜鱼的做法,就买了一条,鳜鱼八毛一斤,他买的那条鱼快两斤,刚好一块五。

  又顺手买了点青菜,林朝阳这才回家。

  到了家,他便张罗着做饭,陶玉书想伸手却被他推开。

  “今天我给伱做一道干炸鳜鱼。”

  “又是看了哪本菜谱啊?”

  林朝阳要做菜,陶玉书乐得轻松。

  “别管哪本菜谱,保准你吃的流口水。”林朝阳信誓旦旦的说道。

  陶玉书没把他的话当回事,最近他沉迷做菜,菜谱钻研的很透,但贯彻到具体行动中,成功概率比较低,做三回也就能成功一次。

  鳜鱼跟黑鱼一样,是吃鱼的鱼,燕京这边叫花鯚。肉厚刺少,肉质鲜嫩。

  一般清蒸、糖醋、做松鼠鱼,味道都很好。汆汤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比之一般的鸡汤、鸭汤更加鲜美。

  林朝阳今天要做的是他从菜谱上新学的干炸花鯚,是江苏那边的做法。

  陶玉书焖好了饭,林朝阳先把青菜炒出来,然后收拾好鳜鱼。

  起锅烧油,待油温合适,将整条鳜鱼入滚油干炸,厨房里弥漫着一股鱼腥味和香味混杂在一起的味道。

  他正在炸鱼,陶玉墨回来了,一进门便嚷嚷道:“在楼道里就闻见味儿了,今天做鱼啊?”

  她来到厨房门口,嗅了嗅鼻子,咽了口口水,“真香!”

  “盛饭!”

  陶玉书吩咐了一句,她立马放下包,手脚麻利的去盛饭,摆好碗筷。

  林朝阳将炸得金黄的鳜鱼端上桌,香气四溢,陶玉墨馋的就差流口水了,问道:“姐夫,这是什么鱼?”

  “干炸鳜鱼!”

  饭菜上桌,三人吃饭。

  既然是干炸鳜鱼,自然没有什么浇头和汤汁,黄灿灿的鳜鱼躺在盘中,旁边撒着椒盐。

  陶玉墨夹下来一块鱼肉,沾了点椒盐,塞进口中。

  “嗯~”她忍不住发出一声幸福的鼻音,眼睛都快眯起来了,“姐夫,这道鳜鱼味道绝了。”

  听着她的评价,林朝阳没有高兴,而是让陶玉书也尝一口。

  这丫头很有吃白食的自觉,平时只要是林朝阳做菜,一律是“好吃”、“美味”。

  “确实好吃。”

  陶玉书的评价相对而言就真实多了,听见她的话,林朝阳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再看陶玉墨吃的狼吞虎咽,他脸上的笑容更盛。

  书果然不是白看的。

  成功学会了一道菜肴,林朝阳心里颇有些成就感。

  吃完了饭,刷碗这种事当然是要交给陶玉墨来干的,那么多好东西可不是白吃的。

  陶玉书拿出一封信,早在开春的时候林朝阳便把买了房子的事告诉了林二春夫妻俩,老两口自然十分欣慰。

  半个月之前,他和陶玉书商量起积蓄的问题,林朝阳想让林二春夫妻俩今年到燕京来住一段时间,适应适应燕京的环境和气候,然后把他们接到燕京来。

  聊完之后,林朝阳便给老两口去信,今天陶玉书在家接到了回信。

  林朝阳打开信看了一眼,大意是让他们小两口好好过日子就行,不用惦记家里,他们在老家挺好,去燕京肯定不习惯之类的话。

  “怎么办?”陶玉书问道。

  林朝阳笑了笑,丝毫不在意,“你嘴上跟他们说,他们肯定不过来。等回头放假了回去一趟,火车票买好往桌上一拍,不走五十块钱就打水漂,你看他们走不走!”

  陶玉书听完他的办法忍不住笑了出来,“你这怎么像土匪绑票?”

  “哪个土匪给报销路费啊?”

  (本章完)

第150章 现象级作品

  七月中旬,《文艺报》出刊。

  一篇题为《<赖子的夏天>:中国式意识流文学开创者》的评论文章引起了文学界和文学爱好者们的注意。

  作为评论家,文章作者阎刚在国内文学评论界颇具份量。

  上个月他读完《赖子的夏天》有些感触,又与妻子柳荫交流了一番,最后写下了这篇《<赖子的夏天>:中国式意识流文学开创者》,文章也很顺利的登上了《文艺报》。

  他在文章里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林朝阳在《赖子的夏天》中对意识流文学这个舶来的文学流派进行的大胆创新,字里行间难掩对于林朝阳和这部作品的欣赏。

  “《赖子的夏天》的叙事角度在主人公赖子和小军的视角之间切换,作者对于意识流文学的叙事结构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挑战,并没有遵循传统的、跳跃式的意识流文学叙述规律。

  而是以对称式的叙事结构将两位主人公的思绪、情感、记忆乃至潜意识的流变过程呈现了出来。

  这种呈现方式并非是现实主义的线性叙事,也并非是意识流文学跳跃的、碎片化的叙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叙事方式。

  既对称、又交融,使得文本内部的空间、时间、人物关系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交织状态,极大的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阅读体验。

  这样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意识流文学创作迄今为止的一次重要突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先锋实验。

  ……

  在小说中,赖子和小军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形成了微妙而深刻的互动关系。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心理变化、情感波动以及价值观念的塑造,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成年群体和青少年群体的普遍心理特征。

  同时,笔者认为《赖子的夏天》也并不仅仅是一部单纯模仿西方意识流文学的作品,而是一部立足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对这一文学形式进行了富有本土特色的创新性探索的优秀作品。

  《赖子的夏天》中融入了大量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意象,比如路途中所遇到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家庭教育观念等,这些元素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相融合。

  既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作品鲜明的中国色彩。

  这种对中国语境的精准把握和独特表达,使得《赖子的夏天》在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的同时,成功实现了本土化的创新转化,为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个体心灵世界的敏锐洞察力,更以其开创性的叙事风格,引领读者步入一个充满哲思、情感涌动且极具时代特色的内心世界,彰显出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独特魅力与创新价值。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赖子的夏天》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

  阎刚所写的这篇《<赖子的夏天>:中国式意识流文学开创者》煌煌近万字,从多個角度论述了《赖子的夏天》这部小说的文学性和独创性,观点清晰,见解独到,短短数天时间便在国内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首节 上一节 125/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